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828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docx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docx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5学年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

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

唯一和今人不同的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

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

通俗地说,就是理想。

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

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

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

孔子曰:

“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

”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这是在说“远”。

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

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

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

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

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

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

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

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

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

正是“关河万里秋”!

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

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不仅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而且是为了一展胸襟。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缘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为了某个节日也会登高、观景、旅游,但缺失了古人登高时的胸襟、怀抱、远志和精神。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

“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

“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

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

“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

“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张养浩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淫:

淫靡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

藏在袖中

C.以旌其直  旌:

表扬

D.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  昏:

模糊

5.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

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

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3分)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3分)

(3)(课本翻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8.诗歌一、二句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

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5分)

  9.“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离骚》)

  (3)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4)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美的人生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

朱光潜同情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与革命活动,他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

1924年6月朱光潜发表了《私人创校计划》,指责官办教育腐败,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改革教育的主张。

1925年春天,朱光潜与友人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后来又成立立达学会。

他们希望从改革教育入手,通过独立自由的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有舍己为群精神、具备近代科学所赋予的知识与方法的理想人物,进而改造国民,改造政府,改造中国。

他们接着又筹办了开明书店和名为《一般》的杂志。

书店用“开明”二字,是因为他们志在开展启蒙运动;“一般”则是面向中学生,寄希望于对青年一代作启蒙主义的教育。

朱光潜此后的许多著述都是在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上发表的。

从1926年到1928年,他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

这十二封信,既告诉青年在当时不完美的世界中应如何做人做学问,又告诉青年应该如何去避免不良习俗的诱惑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

这对当时的青年,有如一阵阵警钟,又有如一帖帖清凉散。

后来,人们称朱光潜为“开明人”。

1925年夏,朱光潜接到了安徽官费留英的录取通知。

从1925年到1933年,朱光潜在英、法、德留学八年之久。

虽是官费留学生,但官费经常发不到手,经济拮据,于是朱光潜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

况且,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反倒能促进更细致的思考。

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发表之后,《文艺心理学》《谈美》也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1933年,朱光潜从马赛乘船返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给学生讲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

朱光潜的课,反响非常热烈,于是朱自清邀请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后来老友徐悲鸿又约朱光潜在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

据当时在清华听过朱先生课的学生季羡林说:

“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

朱先生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人,他的口才并不好,讲一口带安徽味的蓝青官话,听起来并不美,然而却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

他介绍西方各国流行的文艺理论,有时候举一些中国旧诗词作例子,并不牵强附会,我们一听就懂。

对那些古里古怪的理论,他确实能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听起来津津有味。

因此,在开课以后不久,我就爱上了这一门课,每周盼望上课成为我的乐趣了。

”季羡林还说,朱光潜“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自己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

一步一个脚印,无形中影响了学生”。

1963年,朱光潜完成了高教部全国高等文科教材会议委托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

这部50万字的扛鼎之作是他后半生的心血结晶,他自己也认为是“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对西方美学的研究水平”。

这并非过誉之词!

朱光潜为写这部书,几乎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

在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很难找到一本在体系的完整、内容的详尽方面胜得过这本“美学史”的书。

如今,朱光潜走了,但把美留给了人间……

(摘编自宛小平《欣慨交心:

朱光潜小传》)

相关链接

①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XX百科)

②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

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写出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

(柳鸣九《我的师长朱光潜》)

③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

(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朱光潜认为人生也是一种艺术,能否使自己的生命史成为艺术作品,主要在于一个人的性分与修养。

朱光潜的生命史便是一部“美”的艺术作品。

B.在非常动荡的政治局面中,朱光潜与友人在上海创办了立达中学和立达学会,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新人,进而改造国民、政府、国家。

C.朱光潜虽然是官费留学生,但在欧洲留学期间官费常常不能如期发放,他便一边学习,一边写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

D.朱光潜的著作《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在他留学归国前就已蜚声海内外学术界,所以他回国后就先后被邀请到北大、清华和中央艺术学院讲学。

E.朱光潜搜集和翻译了西方美学历史上众多有影响的著作,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2)朱光潜为什么被人们称为“开明人”?

请简要分析。

(4分)

(3)朱光潜先生的课,为何深受学生欢迎?

请简要概括。

(4分)

(4)为什么朱光潜的人生被誉为“美的人生”?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托尔斯泰曾说: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观望着,一种是行动者。

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

要求:

自主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 C项,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C(解析 C项,以偏概全。

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3.D(解析 D项,“相同的”有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4.A(淫:

过多)

5.D

6.B(原文中的张养浩并非是直接向皇帝进谏。

7.

(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对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8.时间顺序。

(1分)营造出一种阔大、静谧的意境。

(1分)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黄昏时分的边境辽阔荒远;日落而星出,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边境的夜晚格外静谧;星空夜转低垂,时闻在缓缓推移,静夜在慢慢加深。

从日落到星出、星移,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境界。

(分析3分,意近即可)

9.“候”字。

(1分)“候”,等候之意,表明连营军士准备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出战迎敌。

(1分)“候”字写出战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突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4分)

  (如果答“听”字好,最多给2分)

10.

(1)虽九死其犹未悔

(2)制芰荷以为衣兮(3)隰则有泮(4)举匏樽以相属(5)泣孤舟之嫠妇(6)学而不思则罔

  (本小题共6分。

一空l分,有错字、别字、漏字不给分。

11.

(1)AB(C项概括不全面。

“这样做的好处”还能促进其“更细致的思考”。

D项,分析不当。

朱光潜后来被邀请到清华和中央艺术学院讲学,是因为先前在北大讲的“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反响热烈”。

E项概括不当。

“桥梁”是朱光潜,而非《西方美学史》)(写对一个给2分)(4分)

(2)①改革教育,开展启蒙运动。

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主张,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实现教育救国。

②与开明书店有不解之缘。

创办开明书店和面向中学生的《一般》杂志,自己的许多著述在这些杂志上发表。

③所著对青年有积极影响。

著述指导青年如何做人做学问,并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4分)

(3)①学问深厚:

是一个纯粹的学者,授课外籍教授也难以企及;②讲课有吸引力:

语言精练清楚,举例妥帖易懂,深入浅出;③学术品格受人景仰:

学术上勤奋执著、诚实本分。

(4分)

(4)①研究“美”:

是一位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一生专注于美学研究,美学论著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②传播“美”:

美学著述影响深广,且立足于大学课堂,美学课广受欢迎。

③情怀美:

关心国事,有崇高的爱国情怀,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创办私学与杂志,对青年进行启蒙教育。

④品格美:

勤勉踏实,坚毅执著。

以这样高尚的精神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

(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高华治史的特长不在其获取史料的能力,而在其对史料解读时所显露出来的悟性。

他能见微知著,通过细碎的史料洞彻历史的真相。

  B.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C.领导干部学习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D.宋远方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翔实的事例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大会报告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解读,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目前,少数政府网站成为花架子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员的建设没有跟上。

  B.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做到了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C.我国多地出现蔬菜、水果销售缓慢,价格走低,有些农产品价格甚至跌破成本价,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联系流通渠道,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D.随着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休闲、娱乐为目的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莫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如此定义作品的“深刻”: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分析造成苦难的原因,才可能写出深刻的苦难,写出真正的悲剧和命运。

  ①只有正视人心中的恶

  ②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动物性的一面

  ③才是真正深刻、真正触及灵魂的

  ④只有正视人类自身个性方面难以克服的弱点和缺陷

  ⑤有一些难以克制的个人欲望

  ⑥正视它们所带来的命运的变迁

  A.①④⑥③②⑤  B.①⑤②⑥④③  C.④⑥①②⑤③  D.④⑥③②⑤①

  16.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20个字。

(5分)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

据学者的最新统计,  ① ,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

  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

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的脚步;仿古,则是  ②  。

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7.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6分)

  

(1)描述画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70字)(4分)

  

(2)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

(1)【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答案解析】A项“在战火中挣扎、在文学中磨砺、在绘画中提高”程度重;D项“详细研究这些记录的历史背景”说法不完全正确;E项“虽不能身体力行参与创作”错误。

  【参考答案】(5分)B(3分)、C(2分)、A(1分)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传主事迹的概括理解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然后分析概括出传主的相关事迹。

每点2分。

  【参考答案】(6分)①18岁完成了父亲的遗作《潮州艺文志》,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的各地方志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29岁写下《楚辞地理考》,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

  ③提出“三重证据法”,最终扩充为“五重证据法”,推动了当代国际汉学领域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的创建和深化。

  (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从行文结构与文段作用两方面入手。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6分)

  ①从绘画等学术角度评价饶宗颐在当代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

  ②为下文对饶宗颐取得成就的叙述作了铺垫。

  ③照应题目,表达了对饶宗颐的高度赞扬之情。

(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思想的理解、探究能力。

  【答案解析】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

  【参考答案】(8分)

  观点一:

“推陈出新”与他能够在绘画领域有所建树关系密切。

  ①饶宗颐针对明清以来书画理论中的视野局限,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指出传统“三远”的不足,并提出了新“三远”的艺术理论;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

  ②只有推陈出新,保持独立精神,才能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取得成功。

  观点二:

“涉猎广泛”与他能够在绘画领域有所建树关系密切。

  ①饶宗颐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从汉唐以来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传统诗歌和书画领域中的相关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

  ②只有涉猎广泛,视野广阔,才能在此基础上取得成功。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B(不合语境。

束之高阁:

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3分)

  14.【答案】B【解析】A项前后矛盾,“少数”和“普遍”矛盾;C项成分残缺,可在“走低”后加“的现象”;D项搭配不当,可在“竞争”后加“的激烈。

(3分)

  15.【答案】D

  【解析】做这道连贯题有一个很明显的突破口,根据标点符号,可以看出最后一个空和后面句子是一个整体,后面有“才可能”这样的词语,可判定最后一个空应该有“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