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325021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667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32502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32502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32502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32502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32502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3250212.docx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32502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325021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3250212.docx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03250212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满分:

100时间:

90分钟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东汉王充《论衡》记载: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土地私有

2.《吕氏春秋·审分》中写道: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这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B.“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

3.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

该“耕作农具”是

A.

B.

C.

D.

4.最近《如懿传》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如懿传》作为《甄嬛传》的姊妹篇,讲述了乾隆即位,甄嬛成为皇太后,乾隆后宫嫔妃青樱(如懿)、高晞月以及富察氏皇后之间的明争暗斗。

一直以来,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

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家国一体B.小农经济C.儒家礼制D.君权至上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

“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中国政府能够做到向每户农民直接征税主要得力于(  )

A.赋税征收制度的完善B.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地方官员

C.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D.“重农抑商”政策的有效实施

6.下列的农业生产工具或技术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

A.

耧车B.

筒车

C.

耦犁D.

翻车

7.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C.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D.“唐三彩”是唐代青瓷重要代表

8.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

A.工匠优秀,原料上等B.技术高超,不计成本

C.规模生产,面向市场D.分工细密,管理严格

9.“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市舶贸易B.民间贸易C.互市贸易D.朝贡贸易

10.根据史料记载,1550年以前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有59个,到1722年时增加到113个,这反映出(  )

A.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B.跨地区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D.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11.西汉、唐朝和北宋都城中“市”的布局变化,反映了(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B.统治者重视都城建设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专制统治的衰落

12.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

“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C.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13.“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基于此言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C.重商抑农D.闭关锁国

14.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

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15.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这说明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16.《全球通史》中说:

“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这种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  )

A.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B.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

C.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D.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17.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

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

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

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中外贸易往来B.重视海关税收征收

C.维护外商经济利益D.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18.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  )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D.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

19.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

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

A.儒学独尊B.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D.国家财政

20.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

铁兵器数量极少。

总共只有铁矛1件。

铁镞1件。

铁铤铜镞2件。

材料说明当时

A.冶铁水平制约大规模武器生产B.秦国尚未掌握生铁铸造技术

C.青铜兵器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D.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备品

21.下表为中国古代粮食亩产量统计表,该表主要反映了(  )

每亩平均产量(单位:

市石)

北方(麦)

南方(稻米)

隋唐

0.757

1.136

0.694

1.387

0.964

1.927

明清

1.302

2.604

A.水稻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B.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日益发展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D.政府大量开垦荒地贡献巨大

22.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2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的说法,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

①地域性商帮的出现    ②柜坊和飞钱的出现    ③市、坊的界限被打破      ④丝绸之路的开辟

A.④①②③B.③④①②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

24.《唐会要》卷八六记载:

“贞观元年十月敕:

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此规定反映了(  )

①唐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②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③政府官员企图以权谋利

④政府商业管理比较严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

……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材料三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该模式产生于何时?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合,结成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外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材料二:

(清前期)苏州机户大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材料三中的“时势”指当时世界的潮流是什么?

“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实行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与材料二的新现象有何联系?

27.海禁政策是明朝基本的对外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携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大明律》材料二:

商货之不通者,海扣之所以不息也……货贩无路,终岁海中为寇,何能已也?

--王思懋《枢策》材料三:

我朝书生辈,不知军国大计,动云禁绝通番,以杜寇患。

不知闽、广大家,正利官府之禁,为私占之地。

--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海禁政策的原因,据所学知识分析海禁政策实施的经济根源。

据材料二、三,分析两位作者对海禁政策的态度及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及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

B.依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故B正确。

ACD.三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A。

B.材料未涉及铁犁牛耕的有效信息,故排除B。

C.由材料“分地则速”,可知土地私有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故C正确。

D.政治动荡在材料中不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图。

【解答】

A.依据材料可知,A是耒耜的耕作方式,故排除A。

BC.此两项反映的是牛耕方式,但还没有出现曲辕犁,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

D.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D

【解析】

ABC与题干中“明争暗斗、子嗣夺嫡、后宫争宠”无关,排除。

D在中国封建社会,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这是后宫明争暗斗的根源,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乾隆后宫嫔妃青樱(如懿)、高晞月以及富察氏皇后之间的明争暗斗、子嗣夺嫡、后宫争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

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

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

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

(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

5.【答案】C

【解析】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中国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的地方,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因此它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小农经济的模式的脆弱性决定了需要强有力集权制度来维护,如面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和水利建设。

另一方面,封建集权统治者也在不遗余力的推行小农经济,来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定,故C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B说法牵强附会,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央政府制定并推行的,中央集权制是重农抑商政策有效实施的政治前提,故排除D。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演变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中国政府能够做到向每户农民直接征税主要得力于。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答案】B

【解析】

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A项出现在西汉;B项出现在唐朝;C项出现在西汉;D项出现在曹魏,因此出现最晚的是唐朝的筒车,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

需要掌握唐朝筒车。

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中工具出现时间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筒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不是青瓷,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陶瓷业成就。

需要掌握唐三彩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选项唐朝瓷器史实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唐三彩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D.依据材料“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可知有六种不同工匠证明分工明确,七位监督人的名字证明管理严格,可知D符合材料中反映的内容。

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故排除ABC。

故选D。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对古代中国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特点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

【解答】

D.题目中的信息反映了古代中国朝贡贸易下“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特点,所以D符合题意。

ABC.与朝贡贸易的特点不符,故排除ABC。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

A说法错误,排除。

B市镇数量的增加不能反映长途贩运的发展,排除。

C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

D“市镇数量……增加到113个”反映了当地商业的发展,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市镇数量……增加到113个”。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

宋朝以前城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而宋朝以后,这种限制就被打破了,体现的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知识迁移、认知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是北宋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故排除A。

​B.材料“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的意思是说一人身体需要的东西尽可以在苏州市场上购买到,说明当时城市商业经济繁荣,故B正确。

CD.“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和“区域长途贩运兴盛”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D。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获取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解答】

AC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项均不合题意,故排除ACD。

B.根据材料“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及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认为商业和农业存在劳力之争,为了发展农业必须要抑制商业,故B正确。

故选B。

14.【答案】A

【解析】

A.西汉桑弘羊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宋朝以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明显的反对,而明清之际,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都是适应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B.材料中的人物并不都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C.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被颠覆。

D.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经济发展。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经济政策发展变化的特征以及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发展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把握材料信息和识记相关史实,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解答】

A.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固有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来的海禁政策,故选A。

B.选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不选B。

C.海禁令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必然的产物,故不选C。

D.西方入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不选D。

故选A。

1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特征和中国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还要搞清楚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特征。

【解答】

A.自然条件的差异不是根本原因。

B.统治者的指导思想也不是根本原因。

C.君主专制程度不同是政治体制上的差别,不是根本原因。

D.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我们可知,明朝的远洋航行和西方的新航路开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郑和下西洋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而西方进行新航路开辟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二者的最根本区别是经济结构方面的差距。

故选:

D。

1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明确立意,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A.题意中提及“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并联系所学,广州十三行是政府对外贸易的机构,严格限制中外贸易,但不是禁止中外贸易,故不选A。

B.题意中提及政府通过广州十三行的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可见清政府重视海关税收,故B正确。

C.材料中提及清政府认为行商是“外商的代表”,其采购的货物,需要缴税,可见清政府并未维护外商利益,故不选C。

D.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广州十三行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不选D。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并非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排除;

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排除;

C.私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排除;

D.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

本题以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1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 

A.A项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晚于郡县制实施的时间,故A不符合题意。

B.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尊儒制度加强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科举制度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有专营制度将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有利于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故这四大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应为中央集权,故B符合题意。

C.C项无法体现郡县制和国有专营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

D.此项无法体现郡县制、尊儒制度和科举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材料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解答】

A.材料中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器而铁器极少,说明铁器的冶炼水平不高,故选A。

B.材料中已有铁兵器,故排除B.。

C.材料中未反映,故排除C。

D.材料只是说明秦兵马俑的情况,不能说明各处秦人随葬习俗,故排除D。

​故选A。

21.【答案】B

【解析】

依据表格可知,从隋唐到明清,粮食亩产量呈增长态势,说明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日益发展,农业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

表格无法说明水稻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故A项错误。

表格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项错误。

表格也无法说明政府的政策,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需要掌握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