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666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阿拉善的重要时期。

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于紧紧抓住并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

  “十五”时期,我盟紧紧围绕“转移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坚持抓项目、调结构、促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是改革开放及建盟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为“十一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亿元,是2000年的2.9倍,年均增长24.1%(现价);人均生产总值2.85万元,年均增长21.9%;财政收入达到9.51亿元,是2000年的3.9倍,年均增长30.9%。

  产业结构得到重大调整,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逐步升级,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7:

42:

41调整为7:

58:

35,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2005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3,较2000年提高68个百分点。

  农牧业经济在转移转产中稳步发展,主导产业得到加强。

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内部结构不断改善,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绿洲肉羊业、绿色蔬菜业、特色沙产业三大产业基地建设得到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棉花、中药材、皮毛等农畜特产品加工初具规模。

牧区人口向城镇和农区转移加快,累计转移人口13497人。

2005年农牧业增加值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2.2%;农区牲畜养殖规模达到70万头(只),年均增长17.6%,所占比重提高到33.5%;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39%。

工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规模进一步扩张。

“一白一黑”的简单加工型格局被打破,产业链得到延长,以湖盐及盐化工、煤炭及煤化工、金属矿产采选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格局基本形成,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断提升,产业集群、产业集团已具雏形。

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0.4亿元,年均增长31.8%;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由2000年的2户增加到9户,4户企业列为自治区重点企业;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4%上升到72%。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增加就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2.4亿元,年均增长20.1%;从业人数由2000年的2.5万人增加到3.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8%上升到35%。

旅游业步入快速、良性发展轨道,在第三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南寺、月亮湖等旅游景区基础条件及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接待能力和吸引力明显提升。

200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61.8万人次,较2000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6.7%;旅游总收入达到2.53亿元,较2000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44%。

  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6.8亿元,年均增长66.7%;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55.8亿元,是建盟至2000年总和的4.8倍。

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加大,以草原自然恢复为主的治理措施全面落实,以额济纳绿洲、梭梭为主的天然灌木林、贺兰山次生林三大屏障为主体,腾格里沙漠东缘、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两条人工植被带和孪井滩等10个人工绿洲为补充的生态保护体系已经形成,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

城镇和重点园区供水紧张状况得以改善。

以220KV输电线路为主架,110KV、35KV线路为支架的阿拉善电网基本形成。

策克口岸至兰新铁路支线修通。

结束了盟旗之间不通油路的历史,公路技术等级、通行能力明显提高。

2005年公路总里程达到5340公里,其中黑色公路2345公里。

  城镇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主要城镇面貌明显改观,人居环境改善,功能不断增强,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城镇化率达到84%,比2000年提高16个百分点。

旗域经济、重点园区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阿左旗、阿右旗和额济纳旗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超过25%,阿左旗被自治区政府列为重点发展的50个市区旗县之一。

乌斯太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盟的比重由2000年的3%提高到2005年的35%,被自治区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20个开发区之一。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进一步完善。

各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国企转制顺利完成,机构改革、撤苏木并镇稳步推进,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改革进一步深化。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策克口岸升级为常年开放口岸,乌力吉口岸前期工作有序进行,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突破。

2005年,引进国内资金23.3亿元,五年累计引进国内资金38.1亿元,年均增长34%;国外原煤过货量达到185.4万吨,实现进出口总额3566万美元,年均增长13.9%。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础条件大为改善。

适用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

教育资源的配置渐趋合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9%和8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机制初步建立,大病统筹、农牧区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形成。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参保率逐年提高。

文化、广播电视、体育、计生、民政等社会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

  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

504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控制在4.4%以内。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941元和3897元,年均增长11.6%和9.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7.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27.9%和38.5%,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面对大好来势,我盟必须乘势而上,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

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集群化发展水平低,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竞争力不强。

三是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瓶颈”制约依然存在。

五是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弱。

六是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影响。

七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不相适应,社会事业发展不足。

八是科技教育总体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九是就业压力大,生态移民安置、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镇居民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十是改革开放仍有待深化,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建立。

所有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十一五”发展中不断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将为我盟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面临的机遇看。

一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入关键时期,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能源、原材料需求量大幅度上升,为我盟发挥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分工地位,优化经济结构带来了战略机遇。

二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盟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合作和竞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特别是我国加强与蒙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京津冀、呼包银、西陇海经济带迅速发展,为我盟发展沿边经济,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国家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和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为我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经济竞争力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

四是我盟作为生态特殊地区,已被国家列为生态重点治理区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好转。

同时,我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优势。

一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盟实施并完善了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为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

二是资源优势。

境内探明矿产资源能够支撑盐化工、煤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北山、阿拉善两个成矿带和5个新生代油气盆地等重要成矿带正在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蒙古国那林苏海特煤田的成功开发以及其它矿产资源的顺利探采必将提高利用境外资源的能力。

三是沿边优势。

策克口岸升级为国家常年开放口岸,乌力吉口岸前期工作有序进行,将成为内蒙古及西北四省区共有的陆路口岸。

四是人口少的优势。

人口少特别是农牧业人口较少,为加快“转移、转产”步伐,在全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把握机遇和发挥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履行“入世”承诺将使国内企业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加大了我盟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

二是我盟与周边地区发展条件相近、产业趋同,我盟面临的资源、市场、资金、人才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是抑制城乡、地区和阶层之间的“三大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任务艰巨。

四是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的压力较大。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转移发展战略”,突出生态保护、工业经济、城镇建设、公共服务四个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勘探、重大项目引进、发展环境优化、人口素质提高五项措施,力争实现经济总量扩张、增长方式转变、生态环境改善、城镇功能增强、居民待遇平等、保障水平提高六大突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阿拉善的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为此,全盟生产力布局的总体要求是:

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打破城乡、地区分割,统筹规划,依据现有基础和资源配置条件,加快生产力向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发展,引导资源、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产业集中配置。

要加快工业重点向有水电运等优势,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园区集中;人口重点向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利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城镇集中;劳动力重点向二、三产业集中。

  围绕总体思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速达到全区平均水平以上。

  增长方式转变。

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得到进一步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水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工业园区“三废”处理能力显著提高。

  城镇化进程。

城镇体系更趋合理,城镇面貌大为改观,功能日益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显著提高。

  社会进步。

科技、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播、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有效增加,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

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期望寿命、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有较大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控制在目标以内。

  社会保障。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性障碍,使城乡居民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制度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使更多的人口享有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区中等以上水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全区前列,城乡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

  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立以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为重点的产业体系。

继续巩固和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依托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牧业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扩大公共财政扶持范围,加大转移转产力度,加快农牧业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1、加快搬迁转移步伐,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

  加快畜牧业由草原畜牧业为主向农区畜牧业为主转变,加快农区经济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大力发展高效畜牧业。

严禁新开垦耕地,不再扩大绿洲农业规模。

严格控制外来人口到农牧区落户,加快移民搬迁步伐,结合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异地扶贫搬迁等工程的实施,促进农牧区转移转产。

全面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实现以草定畜,逐步压缩草原畜牧业规模;扩大农区畜牧业规模,实行种养结合、农牧互补,推行规模化经营、模式化饲养及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

累计搬迁转移三分之二的牧业人口。

  2、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突出绿色品牌,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进一步壮大绿洲肉羊产业、绿色蔬菜业、特色沙产业等主导产业。

着力培育一批有一定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强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突出抓好绿色肉食品、中药材、粮食饲草料、皮革、蔬菜、棉花等加工业。

加强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协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

  3、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在注重农牧民转移转产、加快向城镇和非农产业集中的同时,注重农牧区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续加大投入,抓好农牧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由城镇向农牧区延伸,不断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4、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体系

  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

实施“种子工程”,加快农牧业机械化进程。

建设信息服务体系,搞好政策指导和种植模式、经营方向的引导,帮助农牧民适应市场,有效降低农畜产品经营风险。

建设气象观测和服务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落实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制度,打造“绿色”品牌,全面提升农畜产品竞争力。

强化农牧区劳动力转移转产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完善以信用社为重点的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农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5、加强扶贫开发

  按照“解决农牧业问题从非农产业上找出路,解决农牧区问题从加快推进城镇化上找出路,解决农牧民问题从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找出路”的思路,以项目为依托,以搬迁扶贫为主要手段,以产业安置为重点,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完善政策,加大产业化、社会化和科技教育扶贫的力度,加强安置区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多渠道开辟增收途径,切实解决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按照“经济发展工业化、工业发展园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思路,突出总量扩张和借助外力发展原则,着力发展能源工业、盐煤化工、冶金工业、建材工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业,支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相互协作、上下游资源共享、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工业新格局。

  1、重点产业及基地

  化学工业基地。

煤化工按照煤—电—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依托骨干企业,提高煤制气和焦炉气的综合利用水平,在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建设以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及其下游产品为主的产业基地。

盐碱化工在提高工艺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在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建设工业盐、真空盐、氯碱化工、硝化工、精细化工为主的盐化工产业基地。

硅化工重点发展以工业硅为基础的多晶硅、单晶硅、有机硅、化学硅等产业。

  能源工业基地。

重点发展煤炭、电力,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

煤炭工业要全面整合、提升各类矿井的技术档次和安全等级,建成乌素图—宗别立、古拉本、西大窑、纳林苏海四个煤炭基地。

发展洁净煤生产,提高煤炭洗选比重。

电力工业加快电源点建设。

加快煤转电项目实施步伐,鼓励和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建设自备电厂,充分利用煤矸石、焦炉燃气、动力煤、中煤发电,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200万千瓦以上。

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洁净能源,积极开展测风、编制风(光)能发展规划、研究风(光)电厂可行性等前期工作,切实落实装机容量规模,加快风(光)能产业发展步伐,风(光)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

冶金工业基地。

重点在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建设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尽快扩大产能,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铁矿成品矿及铁精粉和金矿石的处理能力。

适度扩大铜、铅、锌、钼等有色金属采、选、冶及深加工规模。

积极发展以硅铁、金属镁、铬铁、锰铁为主的合金原料工业。

  2、发展循环经济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重点在工业领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各环节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发展节约型、集约型、环保型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下降到全区平均水平。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各类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要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标准,大力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炼铁渣、焦炉燃气、矿井疏干水等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标准许可的范围,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

  以盐煤化工为核心,建设煤—焦炭—发电—氯碱综合利用等八条生态工业链,形成能源、煤化工、氯碱化工、有机化工、合成树脂、塑料加工及助剂六大生态型优势产业集群。

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按照“产业链条有机结合,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多次循环利用,转化增值”的原则,加快构筑资源综合利用的特色产业链,逐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实现区域内企业间废物的交换利用。

在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以生态工业模式改造现有高耗能产业,完善生态工业体系,2010年建成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盐煤化工生态工业园区和自治区级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围绕全盟重点建设布局,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等综合条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效率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现有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以科技、品牌和规模兴园,集中发展特色鲜明、专业性强、比较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工业园区。

  严格控制工业园区数量。

继续支持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工业园区发展,鼓励三旗到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兴办企业,建设项目,通过“一区两园”或“一区多园”的形式,享受统一政策。

  提升园区档次和水平。

采取筑巢引凤、逐步开发、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模式,以园区规划为龙头,着力构建产业集聚平台,引导同类企业集聚,促进产业链上下延伸,打造新兴特色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化,形成产业专业区,引导工业园区向规模化、专业化、高新化方向发展。

  提高园区创新能力。

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开发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产学研联合机制,增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及园区的科技含量。

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步伐,力争在盐煤化工领域拥有2-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知名品牌产品。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镇、区联动”原则,以园区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发展,以城镇空间的拓展和功能的完善支撑园区发展。

工业园区建设优先纳入城镇建设规划之中,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办法,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多渠道筹资,加快园区供水、交通、供电、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园区发展环境,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三)加快项目建设,壮大建筑业

  积极培育建筑业龙头企业,加强行业管理,推进技术进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质量保证和安全监管体系,有效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发挥“投资拉动、项目带动”作用。

按照重点建设布局、产业政策科学规划项目,抓好项目特别是大项目的引进和落地。

扩大投资规模,切实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建设,通过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不断扩大生产与服务规模,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健全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和考核机制,逐步增加财政预算对前期工作的投入,引导全社会做好前期工作,认真策划、论证、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做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为项目争取和实施奠定基础。

扩大融资渠道,精心做好项目的推介和宣传,努力争取国家各类投资,积极吸引盟外资金,有效聚集社会资本,推动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

完善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抓好以工程质量为核心的在建项目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提高项目投资效益。

  以市场为导向,拓宽服务领域,提高专业化水平,培育壮大盟内建筑企业,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性和专业性企业协调发展的组织结构。

稳定盟内市场占有率,积极开发周边地区建筑市场。

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逐步形成由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等企业组成的承包商体系以及由勘察、设计、监理等企业组成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

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发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建筑,建设一批优质、节约、适用的精品示范工程。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大旅游、大口岸、大运输、大勘查为突破口,创新体制和机制,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层次,增加供给,加快发展,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

  1、重点发展大旅游、大口岸、大运输、大勘查四个先导产业

  发展壮大旅游业。

充分挖掘和利用独特的旅游资源,以“中国秘境阿拉善”为主题,抓住我盟被列为自治区第四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契机,坚持政府主导与优先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用“特色”和“精品”构筑旅游产业框架,用“联合”和“互补”扩大市场份额,用“开发”和“开放”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吃、住、行、游、购、娱整体服务水平,树立“中国秘境阿拉善”旅游总体形象,把我盟初步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沙漠探险基地。

培育壮大旅游企业,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展节庆活动,开拓客源市场。

开发精品旅游线路、特色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

加强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和重点景区建设,加快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景点档次,提高旅游队伍素质。

  加快口岸经济发展。

围绕构筑西北地区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打通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目标,以口岸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形成对外贸易、物流、加工、旅游、商服等一体化的口岸经济带。

加快策克口岸监管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口岸疏通能力、通关效率和综合过货能力。

力争开通乌力吉口岸。

加强与蒙古交界地区矿产资源的合作勘查开发,加快境内外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稳定、可靠的境外后备资源供应地。

加快建设集科、工、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口岸贸易服务区,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立利用蒙古矿产资源的深加工体系,争取在承接蒙古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