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分19高考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598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分19高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增分19高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增分19高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增分19高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增分19高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增分19高考语文.docx

《增分19高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分19高考语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增分19高考语文.docx

增分19高考语文

增分题目组合练(十九)

        ——集训超重点,提分无障碍

一、语言运用题

1.(2018·孝感一模)某校高三

(1)班在学习了《炼金术士》后组织了以“信念”为主题的班会。

假如你是班会的主持人,请写出一段不超过70字的开场白,开头和结尾已经给出。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会现在开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1:

信念支撑圣地亚哥追寻梦想,信念支撑鲁迅奋笔呐喊,信念支撑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信念的力量吧!

(排比)

示例2:

人生需要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就是信念。

求索的道路漫长而艰苦,但只要有信念引航,我们就能坚定正确的方向,排除一切困难,迎来辉煌的人生!

(比喻)

解析 主持人的开场一定要和活动的主题相契合,精彩的文案只有扣住主题思想才能发挥出最大的魅力所在。

开场白内容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词汇和句子,可以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增加文采和感染力,比如:

比喻和排比。

开场白内容要紧扣班会的主题“信念”,作为整节班会课的引子,可以用名人例子排比做开场白导出主题,但不可以冗长、喧宾夺主,引出主题、点燃同学们的热情就达到效果了。

2.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明湖景区人头攒动。

一些人抬着十几个塑料箱来到岸边放生。

打开箱子,里面满是草鱼、锦鲤、北美雀鳝鱼和一些不曾见过的鱼。

他们不顾管理员的劝阻,一箱箱鱼瞬间被倒入湖中。

霎时间,水花四溅,鱼儿乱窜,整个景区闹腾起来了。

材料二 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的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章第三十八条)

(1)综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根据此次放生行为的特点,写一条判断。

(25个字以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湖景区计划在湖边立一块标语牌,劝阻人们在此放生。

请拟写一条标语,不超过15个字,必须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

这次将外来鱼类擅自放生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2)示例一:

莫让无序放生惊扰湖水的美梦

示例二:

美景需呵护,放生须依法

解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可知,放生的鱼中有外来鱼类,而且这次放生是不顾劝阻、擅自进行的。

结合材料二可知这次放生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答案有劝阻之意,言之成理即可。

回答时,切忌主题不明或表达主题与“禁止放生”相悖。

注意必须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二、名篇名句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2)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3)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解析 注意“愆”“媒”“苇”“箫”字的书写。

三、古代诗歌鉴赏

(2018·滨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戏呈孔毅父①

黄庭坚

管城子②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③。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注】 ①孔毅父:

黄庭坚好友。

②管城子:

指毛笔。

③上车问何如:

梁朝时,贵家子弟大多担任秘书郎、著作郎之类官职,却没有真才实学,仅能登上车子问候别人身体如何罢了。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自己靠着笔杆子立身处世,既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

B.第三句写自己的文章没有经邦治世的功用,话语中充满自责之意。

C.第四句写缀附于蛛网上的露珠比喻无实际用途的文章,构思新颖。

D.第五句写自己的仕宦生活,说自己被授予校书郎、著作郎的职位。

答案 B

解析 B项,不是自责,是自嘲,并在自嘲中寓有自负的意味。

5.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以自嘲的形式抒写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

(2)表达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3)表达对自由悠闲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解析 首联表达自己富贵无望的牢骚,颔联将自己未能博取功名富贵的原因归咎于文章无益于世,表面看来是自责,实际上以反语暗指文章不为世人赏识。

颈联表面上说他尸位素餐,其实是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

尾联不直说退隐,却写对往事的追忆。

四层意思,看似不相衔接,但实际上层层相扣,与作者仕途失意的主旨贯穿始终。

诗意 像我这等靠执笔写文章过活的人,生来就没有封侯拜相的命了,那位孔方兄早向我发出了绝交的文书。

我以笔墨谋生,博取功名利禄,钻研不息的文章,但没有经邦治世的功用。

我纵有“经天纬地”的才华,文章也被人视为无益于世,跟蜘蛛网上缀着的露珠又有何两样。

朝廷下诏将我召入京城,却随意封我一个校书郎、著作郎这样位卑言轻的职务,我也只能登上马车问候别人身体怎么样了。

突然想到与你同在江西之时,同宿僧寺,同桌而餐,虽清贫但惬意无穷。

做这贫苦清寒的官,还不如你我在梦中随那南飞的秋雁,回到东湖,过那自由悠闲的归隐生活啊。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8·河南师大附中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秋风袅袅秋虫鸣

张 强

秋天是虫的季节。

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

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

宋代柳永《雨霖铃》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故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

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

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

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情。

B.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答案 C

解析 “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是因为秋虫的寿命使然。

7.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增强了文章艺术感染力。

(2)丰富文章内容,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突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增强文章说服力。

解析 引用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作者的看法见解得到佐证,使其更有说服力。

本题引用的是古诗文,古诗文有增添文章的文学性,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第三段引用柳永的《雨霖铃》,证明作者观点“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可以概括为引用诗歌,增加作者表达观点的说服力。

8.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不辜负美好时光,释放生命的热情(忘我地歌唱)。

(2)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无奈但依然抗争。

(3)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生命不息,歌唱不止。

(4)生命虽短暂,但应尊重生命,要认真地活。

解析 题目要求概括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是考查探究作品写作意图的能力。

要抓住关键信息“作者看来”和“生活态度”,在文中圈画出有“秋虫鸣”的句子和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

例如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还有“唧唧吟唱的秋虫……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再者“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抓住了这些就不难得出答案。

五、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南非记者凯文·卡特的照片《饥饿的苏丹》曾荣获普利策新闻奖。

许多人不了解战争背景和事件后续发展,一味抨击他“踏在小女孩尸体上获得普利策奖”,是“屠夫”。

因不堪批评,凯文·卡特于获奖同年结束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

以“憨豆先生”角色风靡全球的著名笑星罗温·艾金森一度因独特的表演风格,遭到影评家诸如“哗众取宠”一类的批评。

因而患上抑郁症,必须停下工作,接受治疗。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吴京第一时间表示慰问,个人向灾区捐款100万。

结果很多“键盘侠”表示:

“吴京你一部8000万投资的电影净赚十几个亿,居然好意思只向灾区捐款100万?

你为啥不捐一个亿呢?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请联系现实,写出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

立意

立意指导 审题:

三则材料都围绕社会现象展开。

每则材料都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件、现象,第二部分是对该事件的评论或由此导致的结果。

材料的现实针对性很强,重心在第二部分,也就是说,立意要从舆论的角度入手。

但是,习惯于寓言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同学很容易想当然地将侧重点放到事件本身上,从而得出“要坚持做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评论”这样的错误立意。

其次,这是个同类型多则材料作文题目,需要提取各则材料的共同要素,不能仅仅从某一个材料出发,而片面地得出结论。

比如,有的同学认为第一则材料最深刻,于是立意为“不要道德绑架”,有的同学认为第三则材料更符合当下时代背景,于是立意为“要为网络言论负责”。

这样立意就没有综合考虑三则材料的内容,将立意收窄了。

立意:

语言暴力的危害。

具体而言,即语言暴力会损害人的自信心,使人对自我产生怀疑,进而引发悲剧。

人们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批评、争议以及讨论都应该有度、有理、有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