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488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06-09-19

 

——2005年1月16日襄樊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市长李德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的回顾

2004年,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诸多困难,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活力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增长2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增长13%;全地域财政收入55.8亿元,增长15.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8亿元,增长5.6%,按可比口径增长17.5%;吸收外商投资8013万美元,增长21%;外贸出口10318万美元,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50元,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3060元,增加402元。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一县一品”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多年没有的好形势。

粮食总产62.2亿斤,增长35.6%,增量占全省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农民收入打破多年缓慢增长的局面,年增长额相当于前六年增长额的总和。

——工业经济实力增强,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1亿元,增长27%;实现利润22.5亿元,增长10.5%;实现税收24.7亿元,增长6.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上年的119提高到122。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深入推进市直国企改革,已批复企业改制方案103户,其中68户企业改制已基本到位;批复企业破产预案56户。

企业改制已转让国有产权16.53亿元,近12万人退出了国有企业职工身份。

成功引进格林柯尔、雨润、佳通、冠忠、惠勇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协议投资7亿元以上。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以“减人减事减支”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明显,乡镇内设机构减少48%,乡镇事业单位减少66.7%,共分流人员3787人。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审批项目减少到195项。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市直21个政府部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范围。

新一轮市直机构改革调整基本到位。

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4家,新增出口企业55家;预计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3亿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日趋活跃。

“项目年”建设成效明显,全年10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46个,完成投资58.9亿元。

投资结构改善,储备了一批即将开工的过亿元重大项目。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年来第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预计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20亿元(新口径),同比增长22%,占全市GDP的39.4%。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6∶47.0∶32.4。

第一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115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62亿元,同比增长14.9%,主导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旅游、物流、商贸服务业均有较快发展。

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增长14.8%,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20.8%。

中商、武商等一批大型物流和商贸公司进入我市,服务业档次正在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城乡面貌变化明显。

全市城市路网建设完成投资5亿元,新建、改造道路15条,完成了邓城大道、车城大道等一批主干道的续扩建工程和东、西、南大街、春园东路改造工程;扩改建市区出口路32公里;完成了一批背街小巷的泥巴路改造。

城市天然气输送工程已投产通气。

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8亿元,襄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7、316国道等干线的部分路段得到改造,乡村公路建设明显加快。

一批省级口子镇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带动了小城镇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努力拓展就业渠道。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1万人,组织农村劳务输出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41.64万人,当期扩面新增2.6万人,养老保险关系接续2.9万人;养老金发放率和社会发放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全市纳入低保人员6.5万户、18.1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9853万元;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面不断扩大。

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查处各类案件3800多起。

加大扶贫济困力度,低收入人群和特困人群分别减少9.6万人和1.8万人。

——科教文卫发展迅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开发工作成效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全市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47家;与中科院武汉分院等一批院校所达成了合作协议。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高考喜获全面丰收;巩固“普九”成果,已有六个县(市)区顺利通过省“普九”复查;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贫困生得到有效资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初见成效。

努力建设先进文化,新编古装京剧《襄阳米颠》在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喜获银奖;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治理,文化市场渐趋规范;文物勘探、发掘和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成功举办了首届襄樊市运动会。

继续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城乡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加强了艾滋病、血吸虫、肺结核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

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出生人口性别比预警机制,人口出生率为7.88‰,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6.94%,达到控制标准。

政府其他部门和行业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教育,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有所提高。

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工作,重大问题在与政协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提交人大讨论、决策;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全年办理人大议案6件,建议、批评和意见186件;办理政协建议案2件,提案379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满意程度有所提高。

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打击各类犯罪的力度,刑事发案总量和“两抢”案件大幅度下降,群众安全感增强,维护了社会稳定。

安全生产状况逐步好转,各项事故指标基本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与支持,归功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归功于中央、省属驻樊单位和在樊投资建设者的大力支持,归功于驻樊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的鼎力协助。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困难。

一是制约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

二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牢,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三是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中小企业资金严重不足。

四是下岗职工增加,就业再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双下岗家庭、部分偏远山区群众生活困难突出。

五是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缓慢。

六是经济外向度较低,外贸出口及利用外资规模太小。

七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环境方面的工作还有较大差距,等等。

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

今年是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十一五”规划夯实基础的关键一年。

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全国、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切实抓好“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认真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系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和谐襄樊,为把我市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2009年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的目标,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达到630亿元以上,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亿元,增长11%;全地域财政收入达到65亿元以上,增长16.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增长12%,按可比口径增长18.5%;吸收外商投资9000万美元,增长12%;外贸出口11760万美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8000元,增加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0元,增加150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继续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和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上述预期目标,是综合考虑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现实基础等诸多因素后确定的。

一是实现我市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十分紧迫。

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实现速度、效益、后劲相统一的需要,是把襄樊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需要,是抢抓一系列难得的发展机遇的需要,是解决诸多矛盾和困难,建设和谐襄樊的需要。

二是我市的发展正面临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中央确立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省委、省政府把襄樊纳入全省“一主两副”发展格局,明确提出要把襄樊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为我市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近几年我市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启动和建成一批重大项目,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具有较为坚实的加快发展的基础。

四是市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巨大热情。

也就是说,我市既有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具备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条件和环境,实现预期目标是大有希望的。

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市政府今年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工业立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壮大工业经济

坚持一、二、三产业全面抓,重点抓工业,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大力培植市场主体,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运行的质量效益。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切实提高我市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重点发展汽车、电力、纺织、烟草、医药、食品工业、军工和高新技术产业。

继续举全市之力支持东风公司,带动全市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密切与东风公司和国内外其它汽车厂家的配套协作,不断延伸、加粗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现代汽车城。

支持襄樊火电厂二期工程加快建设,争取年内崔家营航电枢纽和新集水电枢纽工程双双开工。

积极应对纺织品出口配额取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引导纺织企业做好技改和结构调整工作,整体提升纺织化纤工业的集约程度和产品档次,重振纺织工业雄风。

扎实做好襄樊烟厂进入武烟集团的各项后续工作,支持和服务烟厂的新一轮发展。

大力发展以医药化工、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

突出抓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培植经济发展后劲。

加大组织协调和科学调度力度,及时解决煤电油运对工业生产的制约,努力实现满负荷生产。

重点扶持支柱企业和成长性好的企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对在全市经济发展中起着支撑作用的大企业和成长快、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在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壮大实力。

进一步加大对中央、省属在樊企业支持服务的力度,发挥其对地方经济的带动、辐射作用。

选择汽车零部件、轻纺、电机启动装置等一批优势产品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产业集群和板块经济,逐步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30亿元、50亿元的支柱企业,进一步增强整体竞争力。

大力发展利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和新兴服务业,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进一步办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对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14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领导力量、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力度,建设有利于企业落户的产业生态环境。

按照资源共享的思路,促进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形成“扎堆效应”。

积极申报争取和通过规划建设好符合整体布局要求的新的省级工业园区。

鼓励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引导乡镇企业离乡进园,支持民营企业入园兴业,吸引外商进园发展,提高产业聚集度和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

正确处理好严格土地管理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节约用地,加强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努力缓解土地瓶颈制约。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汽车产业开发区的优势互补,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实力和竞争力。

鱼梁洲开发区要积极调整开发方向,努力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休闲中心。

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对市场占有率高、产品前景好、在同类产品中已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进行重点策划,在提升质量、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提高知名度上下功夫,争创名牌产品。

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将产品经营与品牌经营结合起来,强力推进品牌建设,坚持不懈地重点培植1-2个国家级名牌,力争今年新增加6个以上湖北名牌产品。

(二)坚持走“一主三化”路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我市是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市。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研究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机制,矛盾和困难上移,财力和支持重心下移,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加快小城镇特别是重点中心镇和口子镇建设。

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居住和子女上学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积极引导农民有序向城镇转移。

大力推进“一县一品”,进一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按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继续推进“三区五带”建设。

用工业理念指导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一批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引进资金、技术、知名品牌和先进管理经验,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技术装备好、外向度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积极发展标准化、无公害绿色农产品。

巩固和扩大粮食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科技和良种的推广力度,抓好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和粮食大镇建设,按计划完成标准化高产粮田建设。

鼓励发展养殖业,建小区、上规模、抓大户,提高畜牧水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

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的政策,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落实的力度,保护农民积极性;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抓好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不折不扣地落实农业税再降低2个百分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依法依规在今年秋播前全面完成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从法律和制度上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使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在法制、规范的轨道上,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抓住产业化扶贫、整村推进和职业培训三个环节,着力解决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突破性地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活力。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采取政策引导、鼓励扶持、优化环境、降低门槛、放宽领域等措施,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使一批民营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尽快扭转经济自主增长活力不足的局面。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群体,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努力培育一支规模较大、素质优良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重市场主体、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三)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切实加强涉农收费治理,确保农民负担继续减轻。

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化解村级债务。

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

按照省委关于“乡镇政府的机构改革必须做到;事业单位分流人员、转变职能,实行群众签单、以钱养事必须做到;领导班子成员‘两推一选’必须做到”的要求,继续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以解决好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生产经营和公益事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继续抓好粮食流通体制、国有农场管理体制等改革。

继续推进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按照深化、完善、配套的思路,依法、依规、依政策、依程序推进国企改革。

市直少数未批复改革方案的国有企业,要尽快按照程序确定改制方案。

加快已批复方案企业的实施进度和破产企业的结案进度。

加快配套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对于已完成“双退出”的企业,要引导其尽快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县(市)区国有企业改革也要加快进度,争取今年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任务。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根据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经费来源和发展方向,实行分类改革、分类管理。

继续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方式,拓宽富余人员安置与分流渠道。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等改革试点。

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力争今后几年实际使用外资和外贸出口高于全省增长水平,奋力实现对外开放工作的新突破。

建立对外开放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和重大外资项目联系服务责任制,加大外向型经济组织协调力度。

充分挖掘、精心设计、科学包装、全力推介一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层层组织精干的招商专班,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

全面落实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

建立扶持招商引资专项资金。

切实做到重商、便商、亲商、安商,既要千方百计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又要竭尽全力为已经落户的外商外资服好务。

着力抓好出口大户,增强企业出口实力;积极推动出口基地和出口产业群建设。

鼓励更多的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进襄樊产品直接与国际市场对接,力争新取得进出口资格企业40家,出口过千万美元的县(市)区达到3家。

切实加强口岸建设,支持做好海关、商检、检疫等工作,以良好的大口岸环境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四)努力扩大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着力抓好项目建设。

争取国家投资、大力招商引资、企业自主投资、鼓励民营投资四措并举,抓好128个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突出抓好65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全力推进和扎实做好火电厂二期、崔家营航电枢纽、新集水电枢纽、东风车桥、肖湾客货中心等5个投资过10亿元的能源、工业和交通项目。

努力扩大消费,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众。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大力拓展汽车消费、住房消费、旅游消费和保健消费,不断扩大消费增长的空间;加快构建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信息、文化、体育、社区等新兴服务业,扩大服务性消费。

农村重点是改善消费环境,为农村居民提高消费质量、提升消费档次创造条件。

切实做好财政工作,建设公共财政。

综合运用财政资金与政策,培育市场主体,全方位多层次开辟财源,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强化收入征管,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税源和重点税种的监控。

量力而行,先急后缓,提高财政对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效果,增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

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深化财政四项制度改革。

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等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严格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完善市区财政体制,适当增加城区分享比例。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最低经费保障和市、县两级政法机关最低经费保障制度。

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通村公路建设和重点小城镇建设。

强化审计监督作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金融工作,缓解资金瓶颈。

加快信用体系和诚信襄樊建设,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不断提高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和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加快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步伐,进一步办好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支持发展合作金融机构,建立和拓宽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融资渠道。

千方百计启动民间投资,加快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促进企业直接融资。

支持各类保险机构和保险业的发展。

重视做好物价工作,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五)加大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城市魅力

把襄樊建成环境优美、实力雄厚、功能完备、利于创业、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大城市,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必须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

强化规划的指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按照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抓好区域性控制详规的编制,扩大控制性详规的覆盖面,特别要加强房地产小区成片开发的控制性详规编制。

强化城乡一体化战略规划研究,完善城镇体系规划,促进中心城市(市区)——卫星城(县市城关镇)——中心镇——小集镇和中心村落四个层级城镇体系的形成。

突出重点,完善配套,提高城乡建设水平。

切实把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到与市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上来,把精力、财力集中到完善配套、提升功能上来。

稳步推进城市路网改造工程,重点改造檀溪路、环山路等城市道路;完成尹集供水工程;启动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综合整治南渠、大李沟;推进汉江大道和中心商务区的开发建设,打造鄂西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商贸和休闲旅游中心;建设、配套高速客运站和客货运站场,促进高效、便捷的人流、物流大通道的形成;实施便民工程,改造市区13条泥巴路,将路灯延伸到19条背街小巷,对部分城市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和维修。

做好城市绿化工作,积极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放开公房二级市场,培育活跃房地产市场,增强房地产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切实做好住房公积金征集和以民营企业为重点的扩面工作,积极发展住房个贷业务,促进市民住房条件的改善。

高度重视、认真做好襄樊机场的改革重组和增加航班工作,大力支持孝襄、魏樊高速公路和铁路复线建设,改造和新建一批乡村公路,

加快实施汉江航道综合整治工程,全方位改善襄樊的交通条件。

建设完善邮政、电信、电视、计算机网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加快数字襄樊建设。

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

建立体制健全合理、机制灵活高效、信息迅速准确、手段科学规范的城市管理体系。

逐步建立市、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区)四位一体、协调和谐的管理体制,依法扩大区级政府管理城市的权限。

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规范建筑市场管理,坚决遏制违章建筑上升的势头;实施畅通工程,进一步整治规范城市客运市场;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