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冲刺专题解读专题一科学探究精题分类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486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冲刺专题解读专题一科学探究精题分类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冲刺专题解读专题一科学探究精题分类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冲刺专题解读专题一科学探究精题分类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冲刺专题解读专题一科学探究精题分类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冲刺专题解读专题一科学探究精题分类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冲刺专题解读专题一科学探究精题分类解读.docx

《中考化学冲刺专题解读专题一科学探究精题分类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冲刺专题解读专题一科学探究精题分类解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冲刺专题解读专题一科学探究精题分类解读.docx

中考化学冲刺专题解读专题一科学探究精题分类解读

专题一科学探究精题分类解读

专题视角透析

“化学新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在初中化学中科学探究主要是以化学探究实验为表现形式。

而化学探究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的一种实验。

其特点是根据实验的目的,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研究实验对象,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出现什么样的现象,产生怎样的结果。

中学化学探究实验的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步骤:

提出问题→实验事实→假说及其验证→归纳结论→实际应用

中考中科学探究如何考是同学们关心的主要问题。

在中考中,科学探究主要是引导学生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考查的是:

1、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到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三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2、根据情境素材提出问题,作出猜想,知道必须用实验,观察或者讨论、理论推导等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对猜想进行验证

3、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侧重于:

检测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常是选择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设置情景,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运用知识的水平和各种探究能力(猜想、方案设计、论证、表达交流、结论、评价)。

从科学探究的的基本过程及中考中对科学探究的考查内容看,同学们在开展化学探究试验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养成设疑、质疑的习惯。

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问题往往来自仔细的观察、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

问题的提出可以以实验为起点;可以从图表、资料、图片等材料发现问题;还可以从同伴的解释中发现问题。

2、要善于把握信息,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并且要从信息中提炼出原理、规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探究中,往往要进行收集证据、分析解释数据等活动,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字、图形、图线、表格,甚至借助计算机等工具来处理信息,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3、要懂得化学学习方法。

化学学科的学习离不开比较、归纳、猜想、论证、类比、迁移等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要在基本化学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上述方法,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要善于借助化学试验手段,学会设计试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

通过对部分省市中考探究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中考中,实验探究试题的命制主要是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实践,选择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设置情境,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运用知识的水平和各种探究能力。

由于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受纸笔测试的条件所限以及考虑到在大规模考试情况下考查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困难,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通常是部分地进行。

也就是说,在一道题中只是侧重于考查学生某一个方面的探究能力,而不求全面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9年中考具体趋向主要反映在下面二个方面:

(一)选择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设置情境,考查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

这类试题设计新颖,构思巧妙,一般取材于课外,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在新的情境中去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考查学生表述所发现的问题能力,同时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使学生通过“回味”原来的学习过程,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体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也是当前实验探究试题的特点。

二、考查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实验中所发现的化学规律解决新的问题等

所谓综合应用能力,就是指对实验仪器的应用能力、实验原理的迁移能力和实验方案的选择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相关学科(如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技能等。

增强综合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仅强调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强调从一个学科的不同角度来认识问题,同时还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与渗透,联系物理、生物、数学,甚至联系史地和社会事件,抓住学科间的共同点,引导学生适当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从中发现规律,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情况。

这类试题也是当今中考试题的亮点。

精题分类解读

例1(2008大庆)图1为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观察铁制品锈蚀的实验装置。

请你分析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此实验设计必须在玻璃仪器中进行

B.一段时间后,塑料瓶会变瘪,说明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C.一段时间后,铁丝会由下到上出现锈蚀现象

D.一段时间后,水面处铁丝锈蚀严重,而水上、水下部分生锈不明显

变式题1: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相似。

若将一充满SO2的试管倒置于盛水的烧杯中(如图2所示),可观察到。

若要证明二氧化硫与水发生了反应,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观察到的溶液。

例2(2008大庆)(3分)实验室有A、B、C、D四瓶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四种物质中的一种。

可供使用的实验用品有:

pH试纸、稀盐酸、玻璃棒、试管、玻璃管。

请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鉴别出四种物质,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样,分别用玻璃棒蘸取四种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B溶液的pH<7,其余溶液的

pH>7

B是溶液

②取三支试管,各取少量的A、C、D溶液,分别滴加稀盐酸

A是碳酸钠溶液

③另取两支试管,各取少量的C、D溶液,用玻璃管分别通入CO2

C是饱和石灰水

变式题2:

下表是某同学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报告,请你在空白处填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

(1)将锌片、铜片分别投入到盛有稀H2SO4的试管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铜片投入到盛有AgNO3溶液的试管中。

在铜片的表面覆盖了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呈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结论|:

Zn、Cu、Ag三种金属由强到弱的活动顺序为

例3(2008大庆)(13分)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气体制取的实验原理与方法。

(1)甲同学将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整理如下图,请你帮助他完成相关内容。

制取气体

所需药品

装置连接顺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氧气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二氧化碳(干燥)

大理石和稀盐酸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3),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验证物质性质。

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直接进行的实验是(填序号)。

①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②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3)丙同学认为在不改变I、Ⅱ、Ⅲ装置的仪器及位置的前提下,该装置可用于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制取氧气,另一产物为氢氧化钠,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她的改进措施是。

(4)丁同学打开K2、关闭K1,利用I、Ⅲ装置来验证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此时C中盛放的物质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5)对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O2后的固体残渣(假定已完全反应)作如下回收处理:

①通过以下四步实验操作回收二氧化锰。

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填写选项序号)。

a.烘干b.溶解c.过滤d.洗涤

②用所得氯化钾晶体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钾溶液,需要氯化钾的质量为。

③过滤、蒸发时都需用到的仪器是(填序号)。

A.酒精灯B.烧杯C.玻璃棒D.漏斗E.量筒

(6)小明用6.5g可能含有铜、铝、铁、镁中的一种或几种金属杂质的锌粉,跟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时,生成0.2g氢气,则此锌粉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杂质是.

变式题3:

)请参与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提出问题】在平时探讨酸的性质时,我们通常是讨论酸的水溶液。

究竟水在酸显示酸的特性时扮演什么角色呢?

【确定研究对象】以我们最熟知的盐酸(氯化氢的水溶液)和氯化氢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氯化氢溶于水时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而溶于干燥的甲苯(一种有机溶剂)时仍以氯化氢分子的形式分散(如图4)。

【设计与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测定导电性

氯化氢的水溶液:

导电性良好

氯化氢的水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氯化氢的甲苯溶液:

不导电

氯化氢的甲苯溶液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与镁作用

氯化氢的水溶液:

化学方程式:

氯化氢的甲苯溶液:

没有明显现象

氯化氢的甲苯溶液没有解离出氢离子

与固态碳酸钠作用

氯化氢的水溶液:

产生气泡

化学方程式:

氯化氢的甲苯溶液:

氯化氢的甲苯溶液没有解离出氢离子

【讨论与反思】盐酸的酸性是因为氯化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出了⑤。

【拓展探究】该学习小组又尝试用图5所示装置进行氯化氢气体与氨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塞K1、K2、K3、K4、K5均关闭(装置气密性好)。

通过调节活塞民,用排石蜡油的方法在B管中收集满了氨气,如通过调节活塞K1、K2,在干燥的A管中充满与大气压强相等的干燥氯化氢气体,其操作是⑥。

在不用任何试剂的情况下,当看到⑦现象时,说明A管中已收集满了氯化氢气体。

打开K3,氯化氢气体与氨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一种铵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⑧·

专题综合测评

1.(2008达州)如图6所示,先在锥形瓶中放入几小片已用稀盐酸除去锈斑的铁丝网,然后向其中加入3~4mL浓食盐水润湿铁丝网,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导管另一端伸入水中。

若干分钟后,请你观察并回答:

 

[实验现象及相应解释]

请写出你观察到的现象并作出相应解释:

(1);其原因是。

(2);其原因是。

[得出结论]

由此实验你得出结论:

2.“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灵魂”。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影响双氧水分解因素”的实验。

请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两支大试管,分别倒入适量的6%、15%的双氧水,再加入等量的MnO2,各收集一小试管气体,发现浓度大的先收集满。

该操作过程中合理的排列顺序是(选填序号)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②待有连续稳定气泡再排水集气

③将水槽中待收集气体的小试管注满水④旋紧连有导管的单孔胶塞

⑤向大试管内倒入适量双氧水再加入少许MnO2粉末

(2)用试管进行排水法集气时,主要出现了如图7示所示的4种操作,其中合理的是(此小题为不定项选择填空,多选,错选不给分)。

(3)取a、b两支试管加入等体积6%的双氧水,再分别加入少许MnO2粉末、CuO粉末,发现a中比b中产生气泡多且快。

随即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悬空伸入试管内,发现a中火

星复燃,b中火星仅发亮但不复燃。

由此得出影响双氧水分解的因素是

(4)再取一支试管倒入适量6%的双氧水,仔细观察溶液内有少量细小气泡浮起;然后将该支试管浸入约80℃的热水中,溶液内气泡明显增多。

这时将带火昨星的木条悬空伸入试

管内,却不能复燃。

试对比第(3)题a中火星复燃的现象,分析两者现象差异的根本

原因是。

3.某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在探究碱的性质时发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可溶性碱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他们想进一步探究:

不溶性的氢氧化镁是否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为此,他们将适量的氢氧化镁加入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搅拌,然后向浑浊的液体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又消失了。

四位同学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上述酚酞试液变红、红色又消失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小明:

可能是个偶然现象。

小东:

可能是浑浊液体中的固体氢氧化镁使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镁沉降后溶液就变无色了。

小花:

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也可能是氢氧化镁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小红:

可能是在热水中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大,溶液中OH一离子较多,使酚酞试液变红;过一会儿温度降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OH一离子变少,酚酞试液又变无色。

(1)对小明猜想“是个偶然现象”,四位同学都认为可以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排除偶然现象。

他们的方法是:

(2)小花认为小东的猜想不正确,她从碱使酚酞试液变色的原因上给予了否定:

(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小花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的目的吗?

实验步骤

设计目的

将氢氧化镁加入到热水中搅拌,滴入酚酞试液,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4)对小红的猜想,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进行证明。

请你写出其中一种。

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相应结果或结论

 

4.(07.潍坊)含镁3%一5%的镁铝合金是轮船制造、化工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

现有一块质量为W9的镁铝合金,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测定其中镁的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已知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偏铝酸钠(NaAl0:

)和H:

,化

学方程式为:

2A1+2NaOH+2H20=2NaAl02+3H:

t;镁不与NaOH溶液反应。

氢氧化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偏铝酸钠(NaAl0:

)和H:

0,化学方程式为:

A1(OH)3+NaOH=NaAl02+2H20;氢氧化镁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提出猜想】利用镁铝与酸、铝与碱、氢氧化铝与碱反应的化学性质来测定合金中

镁的质量分数。

【设计方案】研究小组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

方案l:

镁铝合金与过量盐酸反应测定生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V/L;

方案2:

镁铝合金与过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剩余固

体的质量为W1g;

方案3:

镁铝合金与过量盐酸溶液反应后再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过滤、洗涤、

干燥、称量沉淀的质量为W2g。

【问题讨论】请你参与研究小组的研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1)研究小组利用图8所示实验装置,按照方案1进行了实验。

①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

②实验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

(2)方案2中剩余固体是;若按方案2进行实验,测得镁

的质量分数为。

(3)方案3中“过滤”得到的沉淀是。

(4)某同学又设计了与上述方案原理不同的方案4,也能测得镁的质量分数。

请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将该方案补充完整。

方案4:

镁铝合金与反应测定生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V/L。

【方案评价】

(5)在实验方案1-4中,你认为最佳的实验方案是。

5.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某一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酸碱度。

探究过程如下:

【猜想或假设】溶液的pH可能为:

①pH<7,②,③。

【设计和实验】要测定该溶液的酸碱度,除有正确的操作步骤外,其中不能采用下列物质中的(填序号)来进行实验。

①pH试纸②紫色石蕊试液③酚酞试液

组内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

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乙同学:

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丙同学:

将pH试纸直接浸入氯化钠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评价与反思】三位同学中操作正确的是同学。

指出其于同学的操作错误:

同学:

同学:

【结论与分析】丙同学得出:

“凡是盐溶液的pH都等于7”,你认为该同学结论

(填“正确”或“不正确”)。

如不正确,请举一例说明(如正确,该处不填)。

6.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某化工厂的废碱液(主要成分为Na2CO3,还含有少量NaCl,其它杂质不计)和石灰乳为原料制备烧碱,并对所得的烧碱粗产品的成分进行分析和测定。

【粗产品制备】

(1)将废碱液加热蒸发浓缩,形成较浓的溶液,冷却后与石灰乳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滤液进行蒸发结晶,制得NaOH粗产品。

【粗产品成分分析】

(1)取适量粗产品溶于水,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粗产品中一定不含有

,理由是。

(2)该小组同学通过对粗产品成分的实验分析,确定该粗产品中含有三种物质。

【粗产品含量测定】

Na2CO3含量的测定:

(1)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图9所示的实验装置。

取10.0g粗产品,进行实验。

 

【说明】碱石灰是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物。

E装置中的饱和NaHCO3溶液是为了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发生的反应为NaHCO3十HC1=NaCl十CO2↑十H2O。

(2)操作步骤

①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②打开弹簧夹C,在A处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③称量G的质量;④关闭弹簧夹C,慢慢滴加浓盐酸至过量,直至D中无气泡冒出;⑤打开弹簧夹

C,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⑥再次称量G的质量,得前后两次质量差为0.48g。

(3)问题探究

F中的试剂应为,B装置的作用是,

H装置的作用是。

若没有H装置,则测定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会(填“偏大”、“偏小”、“不变”)。

事实上10.0g粗产品只能产生0.44gCO2。

请你仔细分析上述实验,解释实验值

0.48g比正确值0.44g偏大的原因(假设操作均正确)

(4)数据计算

根据正确值0.44g可求得粗产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NaOH含量的测定:

该小组同学又另取10.0g粗产品,逐滴加入20%的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

的质量为36.5g.放出CO20.44g(不考虑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

求原粗产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7.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

这一现象激发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它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O2,则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是SO2,则只需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

写出S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下组合实验方案,排除和验证猜想的气体。

 

如果放出的是O2和H2,你认为方案中的安全隐患是。

丙同学认为:

为确保安全,实验前应先收集一试管气体,用拇指,若不发出________________,方可采用上面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经丙同学确认安全后,小组同学首先对装置A进行称量,再将收集到的气体从a通入,过一会儿点燃B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含CuO的铜网由黑色变为光亮的红色;停止通气,再次称量装置A,发现质量无增减。

结论:

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

【思维拓展】

(1)由上述实验可以推出,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含有____________物质。

(2)不通过称量,如何判断S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呢?

有一同

学设计了图1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2

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结论。

其他同学认为这一方案不严谨,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SO2能否与H2O反应生成酸”进行探究。

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

(1)查阅资料:

①SO2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易溶于水;②酸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③SO2有毒。

(2)提出假设:

SO2能与H2O反应生成酸。

(3)实验探究:

设计如图1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实验过程中,A装置内蓝色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

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通入SO2之前将B装置中胶头滴管内的蒸馏水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颜色发生变化,此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有SO2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论:

原假设成立。

(5)反思与评价:

该实验方案中,有一个明显的疏漏,请你帮他们指出不足之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拓展探究:

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取刚降到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附近的雨水进行测定,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定时刻

5:

05

5:

10

5:

15

5:

20

5:

25

5:

30

5:

35

pH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4.85

分析上述数据的变化,你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此结论,你猜测其中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大理石雕像受到酸雨腐蚀的事实,你认为碳酸、硫酸、亚硫酸(H2SO3)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明同学在研究某气体(纯净物)的性质时做了如下实验:

将铜丝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铜丝表面由光亮的红色变为黑色;趁热将表面变黑的铜丝伸入到盛有这种气体的试管中,观察到铜丝表面的黑色又变为光亮的红色。

(1)上述变化中黑色物质是(化学式)。

(2)根据实验现象推断这种气体具有性。

现要你确定该气体是什么物质,请用实验验证:

Ⅰ、提出假设:

Ⅱ、设计方案:

将气体验纯后点燃,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过一会儿,观察。

接着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Ⅲ、现象与结论:

①现象:

燃烧时火焰呈蓝色,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无现象,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结论:

该气体是(化学式)。

②现象:

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生成,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无现象。

结论:

该气体是(化学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