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现代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422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现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联现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联现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联现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联现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联现代史.docx

《苏联现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现代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联现代史.docx

苏联现代史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领导下,联合贫苦农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

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得名。

二十世纪初,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革命形势迅趋成熟。

1917年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出现了两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

同年四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广大群众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并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了四月示威、六月示威和七月示威。

七月示威失败后,1917年7-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准备武装起义的方针。

9月到10月间,革命形势完全成熟:

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全国许多苏维埃均转到布尔什维克方面;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暴动和各民族地区的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10月10日(公历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党举行中央全会,通过列宁提出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

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起义,占领首都各重要据点,并于次日凌晨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同时,10月25日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宣布政权归苏维埃。

次日,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奠定了苏维埃政权胜利前进的基础。

从1917年俄历10月到次年2月,各地起义节节胜利,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列宁称之为“苏维埃政权的凯歌行进”时期。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38页)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

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21时45分,该舰官兵按照列宁的起义计划,发出攻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第一炮,宣告了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3年起改为练习舰。

1948年转交列宁格勒纳希莫夫海军学校,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物,停泊在列宁格勒市内的涅瓦河畔。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38页)

俄国社会革命党俄国小资产阶级政党。

1902年由各种民粹派小组和团体合并组成。

主张在联邦制的基础上建立民主共和国,反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否认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集世界大战期间,多数成员采取社会沙文主义立场,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1917年二月革命后,与孟什维克、立宪民主党人在一起,成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主要支柱。

十月革命后同外国干涉者和国内白卫分子勾结,多次组织武装暴乱,谋害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国家的领导人。

内战结束后瓦解。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38页)

土地法令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关于土地问题的第一个立法文件。

由列宁起草,1917年11月8日,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

它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规定土地、矿藏、森林、水流等为国家所有,没收地主、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38页)

和平法令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维埃政府第一个对外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由列宁起草,1917年11月8日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

它谴责帝国主义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呼吁一切交战国政府立即进行公证的民主的和平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条约;主张废除密码外交;宣布废除俄国地主资本家政府从1917年2月到10月所批准和缔结的全部秘密条约;并特别好找英、法、德三国游觉悟的工人阶级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十月有成效地进行到底。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39页)

苏俄国内战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与外国武装干涉者所进行的战争。

1918年初,英、法、美、日等协约国的干涉军,先后进犯苏维埃国家,侵占大片土地,并扶植傀儡政权,发动武装叛乱;在南方有克拉斯诺夫和邓尼金的叛乱;在中部和东部有高尔察克饭革命政权和与之相勾结的捷克军团叛乱;在西北方有尤登尼奇的叛乱;同时,德国军队继续盘踞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一带。

当时四分之三的领土陷在敌人之手,苏维埃国家处在四面包围中。

苏维埃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组织红军,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英勇斗争。

1918年底,东线粉碎了“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南线两次打退白匪对察里津的进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19年初到1920年底,协约国又先后组织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

1919年三月学越过第一次武装干涉的主力是东方的高尔察克。

邓尼金、尤登尼奇也紧密配合。

但不久红军就击溃高尔察克的主力,尤登尼奇对彼得格勒的进攻也被击退。

1919年7月协约国第二次武装干涉的主力是南方的邓尼金。

他自南向北发动进攻,占领乌克兰,逼近图拉城,直接威胁莫斯科。

列宁提出“大家都去与邓尼金作斗争”的口号。

是年11月,红军击溃了邓尼金军队,同时在其他战线上也打败了外国军队和尤登尼奇对彼得格勒的进攻。

1920年4月,协约国第三次武装干涉的主力是波兰的地主武装;邓尼金残部的指挥者弗兰格尔则是南方战线上的帮凶。

波兰军队一度攻占基辅,威胁顿巴斯,5月红军发动反攻,8月一度逼近华沙。

10月波苏签订停战协定。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至此基本结束(日本在远东的干涉继续到1922年)。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39页)

协约国第三次武装干涉见“苏俄国内战争”。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39页)

察里津保卫战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红军在察里津地区对白伟军所进行的保卫战。

1918-1919默哀吗。

察里津保卫者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三次粉碎白卫军的进攻,稳定了南方战线,保证了对中央地区的粮食供给。

为了表征斯大林在指挥察里津保卫战中建立的功勋,1925年塑件决定将察里津命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名伏尔加格勒)。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39页)

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1918年5-11月,“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指使下在苏维埃俄国进行的武装叛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俄国俘虏的原奥匈帝国军队中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约五万人组成军团。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准许他们经西伯利亚和远东返回西欧。

他们在赴海参崴途中受美、英、法干涉者和俄国白卫分子的煽动,掀起武装叛乱,占领西伯利亚和乌拉尔许多地区,夺取了伏尔加河沿岸的一些城市。

后被红军击溃,其残部于1919年与高尔察克白卫军同时被消灭。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39页)

喀琅施塔得叛乱1921年2月28日,俄国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无政府主义者和白卫分子在国际帝国主义支持下,在彼得格勒附近的喀琅施塔得(波罗的海的舰队主要根据地)发动的武装叛乱。

叛乱者提出“不要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妄图取消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颠覆无产阶级专政。

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炮火从冰上进攻;3月18日攻克要塞和城区,平息了这此反革命叛乱。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40页)

沙赫特案件1928年5月18日至7月5日苏联法院审理顿巴斯沙赫特矿区反革命组织的案件。

该组织主要由旧专家和企业主组成。

1922-1923年建立。

1925年开始在“巴黎总部”(由逃亡国外的俄国反革命分子组成)领导下进行活动,并同外国间谍组织取得联系。

他们进行爆炸矿井、焚烧电站等破坏活动,并利用职权,故意使工人生活状况恶化,借以煽动工人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

法院分别判处四十九名暗害分子以徒刑。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40页)

白卫军又译白卫分子。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武装。

它依靠外国武装看蛇者的支持,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相勾结,进行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最后被红军消灭。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40页)

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党联盟苏联共产党(布)内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为首的一伙反对派阶程的反党联盟。

出现于1926年撤回主义工业化开始时期。

他们推行分裂党的路线,提出反列宁主义的政纲,否定社会主义能够在苏联一国取得胜利,反对党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计划,否认农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并提出增加农业税和提高工业品价格等口号,企图破坏工农联盟,瓦解无产阶级专政。

1927年11月联共(布)中央决定开除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的党籍。

同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又把托洛茨基的骨干分子清除出党。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40页)

苏芬战争1939-1940年苏联与芬兰之间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1939年10月和11月,苏联向芬兰征服建议缔结互助条约并交换一部分领土,被拒绝。

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

经过三个月战争,芬兰战败,被迫求和。

1940年3月12日签订《苏芬和约》,原属芬兰的卡累利阿划归苏联。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40页)

苏联卫国战争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和亚洲的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春,德军已控制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

同年6月22日,德国纠集其附庸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

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有利的因素(突然进攻,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各一部。

1941年9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

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校内德军大批有生力量,于12月发动反攻,次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

同年夏,德军又在西南战线发动攻势,并集中主力进攻斯大林格勒。

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从而根本扭转了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

不久苏军又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并收复大片失地。

1944年,苏军发起总反攻,通过对德军十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入敌人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推出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军展开强大攻势,并在当地民族解放战争配合下,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大部分领土,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

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40页)

莫斯科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首次大败德军的会战。

1941年9月至11月间德军集中七十多个师向莫斯科大举进攻。

苏军以三个方面军的兵力进行了顽强的防御,给德军以大量杀伤后,于12月6日转入反攻,到1942年1月歼灭德军五十个师,从而粉碎了希特勒的“闪击战”计划,鼓舞了苏联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41页)

斯大林格勒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对德军的一次决定性的会战。

德军于1942年7月17日开始猛攻斯大林格勒,先后使用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兵力,企图占领该城,切断伏尔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区,然后,北攻莫斯科。

苏军先后以三个方面军的兵力同广大人民一起艰苦奋战,在顽强的防御中消灭了大量敌人。

11月19日转入反攻,23日包围德军三十三万人,次年2月2日将其全部歼灭。

迫使德军停止了战略进攻。

这一会战既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41页)

库尔斯克战役苏联卫国战争中最大的战役之一。

1943年7月5日法西斯德国集中大量兵力,从奥勒尔和别尔戈罗德发动进攻,妄图攻占库尔斯克,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道路。

苏军在防御阶段中消灭大批敌人,7月12日转入反攻,8月5日收复奥勒尔和别尔戈罗德,8月23日解放哈尔科夫。

从此苏军完全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41页)

东波莫瑞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在波兰波莫瑞东部地区进行的战役。

1945年2月,苏军突破波莫瑞防御工事,与3月5日进抵波罗的海沿岸,10日到达奥得河下游战线,30日占领格但斯克。

肃清了波莫瑞地区的德军,苏军开始准备柏林战役。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41页)

柏林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对德军进行的最后和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

1945年春,希特勒调集百万军队死守柏林,集中力量对付苏军,企图争取时间,单独同美英媾和。

苏军为彻底大败法西斯德国,以三个方面军的兵力向柏林进攻,4月16日到25日突破奥得河和尼斯河防线,合围了柏林;4月26日到5月2日,经过激烈巷战,占领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于5月8日无条件投降。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41页)

青年近卫军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共青团的地下组织。

1942年9月成立,成员一百零三人。

在德军占领下的顿巴斯克拉斯诺顿城进行英勇斗争。

后因叛徒告密,1943年初组织被破坏,成员皆壮烈牺牲。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将其英雄事迹写成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41页)

列宁(1870.4.22-1924.1.21)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原姓乌里扬诺夫,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

父亲是省国民教育视察员。

1887年中学毕业后,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

数月后即因积极参加学生革命运动而被捕、流放。

约一年后回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

1889年秋迁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组织了当地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开始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进行大量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

1894年写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严正地批判了民粹派的理论观点和政治纲领,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工人阶级作为最先进、最革命阶级的作用,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工农联盟思想和建立工人政党的任务。

1895年秋,列宁统一彼得堡所有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第一次在俄国视线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它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

同年12月又被捕入狱;1897年2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东部。

在监狱和流放地,继续进行革命活动,从事写作。

1899年写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阐明了俄国革命的不可避免性,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再生产和危机的理论,从思想上彻底批判了民粹派。

在此期间还写了许多书信、传单、论文,总结了工人阶级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党的纲领和策略。

1900年初流放期满,7月出国。

在国外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在俄国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同年12月写了《中国的战争》,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揭露和谴责了沙皇俄国侵略中国、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罪行,表现了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深切同情。

1901-1902年写成《怎么办?

》,批判了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否定政治斗争的机会主义观点,阐明了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觉悟的伟大意义,粉碎了伯恩施坦主义的俄国变种-经济主义。

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经过激烈斗争,使大会通过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第一个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

在这次大会上因建党组织原则上的尖锐分歧而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和以马尔托夫等为首的孟什维克派。

1904年写了《进一步,退两步》,揭露和批判了孟什维克在组织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制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全面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于7月写成《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彻底清算了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策略路线,全面地阐明了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策略路线,对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作了深刻论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11月由国外回到彼得堡直接领导革命。

12月莫斯科工人武装起义失败后,革命转入低潮。

1907年底再度出国。

在国外为聚集、团结、教育布尔什维克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斯托雷平反动年代,列宁于1908年写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党内知识分子同路人打着“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配合资产阶级在思想理论战线发起的进攻给以有力的回击;概括了恩格斯逝世以后的科学发展成果,对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坚持了哲学的党性原则,捍卫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同时还致力于总结俄国第一次革命的经验,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实行秘密工作和合法工作相结合的策略路线,反对党内崇拜资产阶级合法性、主张取消党的取消派和拒绝利用合法机会、使党同群众隔离的召回派以及在调和主义幌子下贩卖取消主义的托洛茨基派,并抵制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俄国党内取消主义的支持。

在任第二国际执行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从1905年起)期间,多次出席执行局会议和第二国际代表大会,同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首领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12年1月列宁领导了在布拉格举行的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吧孟什维克清除出党,使布尔什维克党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争取和团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充当本国资产阶级的帮凶、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的行径展开不调和的斗争。

在许多演说和著作中届时了社会沙文主义的阶级根源、政治内容及其对无产阶级的巨大危害性,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论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经过对帝国主义的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1915年8月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重要结论。

接着在1916年写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总结了《资本论》出版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矛盾,彻底批判了考茨基主义,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开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继战前对民族殖民地问题的探讨,先后在许多著作中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关于这一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此外,还写了大量的哲学笔记,深入地研究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列宁在4月初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在《四月提纲》中明确地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

随后在许多文章中系统地驳斥了机会主义者反对在俄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谬论,并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为教育和组织群众进而夺取政权展开了多方面的工作。

7月,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迫害下转入秘密状态;8-9月间写成《国家与革命》,在国建问题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出了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意义,规定了工人阶级在创造自己国家机器方面的任务,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基本特点。

随着革命形势的急遽发展,在9月下旬制定了武装起义的具体计划,并亲自领导了起义。

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终于获得了胜利。

次日,列宁在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宣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的主席。

之后经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紧张、艰巨的斗争:

废除地主和资本家的私有制,镇压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的疯狂反抗,摧毁资产阶级旧政府机构和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构,组织社会主义经济。

1918年3月,排除托洛茨基集团和布哈林集团的干扰和破坏,缔结了《布列斯特合约》,推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使新生的无产阶级国家获得喘息时机,得以组织红军,发展经济。

4月发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拟订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纲领。

8月因遭社会革命党反革命分子的暗杀而受重伤。

在1918年7月-1920年11月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期间,列宁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两年多的英勇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的联合进犯和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叛乱。

在此期间,用极大精力总结了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于1918年11月写成《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揭露了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背叛和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诽谤,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中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接着先后在《伟大的创举》(1919年6月)、《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1919年11月)等文章中,深刻分析了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阶级斗争的特点,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无产阶级专政基本任务之一的重要思想。

在此期间,还极为关注各国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1919年3月主持召开了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成立大会,以后又直接领导了共产国际的头几次代表大会,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船名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指出这一问题是总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深刻地论述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

1920年4-5月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在指出右倾机会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要敌人的同时,着重批判了西欧各国年轻的共产党内存在的策略问题上的“左”倾思潮,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策略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途径。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立刻使国家转上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

1920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宏伟的电气化计划,强调指出必须使国民经济转到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

1921年初,在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实行暂时的退却,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士共产主义政策,以便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工农联盟,用“新的迂回方法”夺取资本主义阵地,积蓄力量,重新发起对资本主义的坚决进攻。

在此重大转变时刻,打退了托洛茨基集团、布哈林集团、“工人反对派”等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派别集团向党的进攻。

1922年低,健康状况恶化,但在休养期间仍口授了《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重要论文,对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几年的工作做了一个总结,对无产阶级专政、改善国家机关、经济政策、同农民的关系、国防、对外政策、党的统一性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知名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道路。

1924年1月21日因病与世长辞。

列宁把自己的整个一生献给了为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从专制政体的压迫下、从资本的压迫下、从资本家和地主的政权下解放出来的事业,献给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

他同各种敌人进行了坚决无情的斗争。

他用许多适应于新的历史情况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加以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历史分册-世界史、考古学241页)

尤登尼奇(1862-1893)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叛军的首领之一。

沙俄将军。

原为高加索军区总司令。

十月革命后潜逃芬兰。

1919年任高尔察克的西北军总司令,5-8月和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