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版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290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1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心理学版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临床心理学版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临床心理学版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临床心理学版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临床心理学版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心理学版复习资料.docx

《临床心理学版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心理学版复习资料.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心理学版复习资料.docx

临床心理学版复习资料

小编有话说!

本文是经过狮子同学精心整理过的临床心理学复习资料,内含临床心理学所有的复习范围,总共四个部分,分别为:

临床心理学绪论、变态心理学的四大心理学理论模式(题目)、精神障碍的症状学以及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同学们可以参考这份文件进行期末复习啦啦啦!

不过在使用本文的时候呢,有些要注意的地方还是要说明一下滴!

大家注意啦!

小编呢已经把老师说的【重点】都挑出来啦,那些老师说不重要的内容我都它们踢出去啦!

不过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嘛,我在编辑的时候还是把课件中的一些解释啦、案例啦也保留了下来,所以有些地方可能会出现密密麻麻的一大段文字的,还请大家理解哦!

另外,由于编辑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呢有些字体啊字号啊那些就没有改得很好看,比如说第三部分“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的第二节“常见的精神症状”那里,PPT转换成word之后是五号字,内容看起来会比较小,要是把它调成小四字体的话又要调整好久,我就不弄了,大家将就着看吧!

如果有些同学对于第三部分第二节“常见的精神症状”这部分内容的整理觉得嫌弃的话,(请注意,是“第二节”的内容!

)也可以去看佘校长整理的那份《症状学》文件,那份文件也是棒棒哒!

好啦,小编在这里就说这么多啦!

接下来的时间同学们就好好复习吧!

最后再提醒一句,大家在使用本文进行复习的同时,别忘了还要去做一下《心理咨询师(三级)》中关于“精神障碍的症状学”这一部分内容的题目来巩固一下哦!

希望小编整理的复习资料能够帮助到大家,同学们加油啦!

祝大家考试顺利通过!

 

老师课件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一、临床心理学的涵义:

●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1991年提出的“正式”定义则是:

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来了解、预测和缓解智力、情绪、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上的障碍、适应不良与苦恼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

2、临床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临床心理学之父——赖特纳·韦特默(Lightner.Witmer)

美国心理学家赖特纳·韦特默在1896年创建了第一个心理诊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并成为临床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第2节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一、变态心理学的概念:

●变态心理学(abnormal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它不仅要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说明其本质和发生机理,以便更好地理解、预测和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

●二、临床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的关系

●第一、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和解决整个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它从总体上阐述心理因素和疾病中的作用的规律,以及它所引起的躯体生理、生化过程的机理、提出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学观点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它还叙述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第二、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都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二者区别在于:

前者重视临床各科疾病的心理学问题,并着重介绍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后者则重点阐述精神病的心理学问题,并较多地从理论和心理变态上进行分析。

●三、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一)健康的概念

●1990年,WH0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又加以了补充,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1、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2、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三)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

●1、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正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

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基础。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

但是,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正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也受社会文化的制约。

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2、社会规范标准

●社会规范标准是在社会规范的基础上来衡量、判断行为是否异常。

一般来说,个体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

个体依据社会生活的需要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因此,他们的行为是根据社会需求和道德规范行事,是符合社会准则的。

所以社会规范标准是从个体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体的适应程度为出发点的。

人们主要考察当事人对自身与他人的态度、在群体中的表现、与他人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是否恰当以及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和反应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

●由于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时间、地区、习俗、文化等条件的影响,因此,社会规范标准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3、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方面,其一是指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即当事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这种不舒适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异常,如亲人丧亡或因学业不及格而退学时,如果一点没有悲伤或忧郁的情绪反应,也需考虑其人属心理异常。

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当事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常模。

●4、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变态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

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

他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

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

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变态心理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2、心理活动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

●6、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能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大众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能协调与控制情绪。

●(5)热爱生活,乐于生活。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判别的三项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五)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问题的界定

(1)心理问题的概念:

●广义的心理问题的概念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问题。

(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

●广义的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

●狭义的心理问题指没有达到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心理问题,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2)一般心理问题:

指符合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持续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效率下降)、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状态。

(泛化:

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是:

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3)严重心理问题:

指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干预难以解脱)、持续时间长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4)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又被称为可疑神经症,是指第三种类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

2、心理障碍的界定

(1)心理障碍的概念:

心理障碍包括广义的心理障碍和狭义的心理障碍。

●广义的心理障碍是指心理异常,即与心理异常同义。

●狭义的心理障碍是指心理异常各种表现中的一种类型,例如:

认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心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状态,以个体无法有效适应日常生活要求为指征,也称之为心理失常。

严格地讲,心理障碍应指狭义的心理障碍。

(2)心理障碍的基本特点

●①与特定情景无必然联系:

心理障碍并非由特定情景直接诱发,特定情景存在与否并不构成心理障碍是否发生的直接诱因,即心理障碍与特定情景无必然联系,常常无缘无故发生,很难用特定情景加以解释。

而特定情景的出现有时也会加重心理障碍。

●②持久性与特异性:

心理障碍并不是偶发的、暂时的,而是持久的、特异的。

所谓持久性是指心理障碍一旦出现,常常是经久不消、长期存在、持续发生,不经过专门的心理治疗甚至精神药物治疗,很难自行消失。

因而苦恼不堪;所谓特异性是指心理障碍的表现明显、突出、异样、特殊,即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表现都各自有特定的、能互相区别的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彼此之间不易混淆和融合,常有明显的自我感觉。

●③有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心理障碍属于心理病理学范畴,是心理状态的变异和心理能量的衰退或丧失以及心理能力下降的表现。

心理障碍通常以心理疾病的某种症状出现,当这种心理疾病症状单独出现时,就称之为心理障碍。

其中包括感知、思维、言语、注意、记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本能行为、意识、自我意识、智能、定向等方面的障碍等。

3、心理疾病的界定

(1)心理疾病的概念:

心理疾病是人的心理在人的生理基础上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刺激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在生理和精神上产生的病变。

(2)常见的心理疾病

●①精神病:

指的是病人丧失了对现实的判别能力,所说的话不符合逻辑,思考有障碍,情感也有剧烈的变化,过分兴奋与抑郁,且行为奇异,这些是较严重的精神疾患,被医学界认为是脑部神经生物化学系统发生障碍而引起的。

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妄想症等都归属为精神疾病。

●②神经症:

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是较轻微的精神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大家所熟悉的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抑郁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等都属于神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疾患。

其特征为持久性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能力减弱,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等;情绪失调,表现为情绪波动、烦躁、焦虑、抑郁等;睡眠障碍,如失眠、恶梦、早醒等;有疑病性强迫观念,有各种明显的躯体不适应感,如慢性疼痛,急性头疼,腰痛,但均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

●③心因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当某些个体突然遇到严重的、强烈的生活事件刺激以后,如亲人突然亡故、严重自然灾害等,个体承受不了超强刺激而表现出的一系列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精神症状,经过短时间的治疗或心因消失以后,症状也随之消失如常人一样,一般愈后良好不会复发。

心因性精神障碍可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性障碍。

●④器质性精神障碍:

是指因外伤、感染、中毒、出血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导致脑部受损害以后发生功能上的障碍,如意识模糊、智力改变、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减退和性格变化等。

●⑤人格障碍:

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又被称为“心理病态人格”。

人格障碍之人有其特殊的性格模式,这种性格模式常常影响人际关系,不断给别人和自己造成麻烦。

如偏执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等。

●⑥性心理障碍:

指一个人在性欲、性别认同或者性行为方面发生异常,如扮异性症、恋童症、暴露症或各种心因性性功能失调等都被归类于此范畴。

●⑦精神发育迟滞:

又称精神发育不全,是一种由多项原因引起的脑发育障碍所致的综合征,以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可伴有某种精神或躯体疾病。

于发育期起病,随年龄增长,智力可稍有进步,但中、重度患者仍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⑧物质滥用障碍:

指一个人滥用药物、烟、酒、镇痛麻醉剂、镇静催眠剂、兴奋剂、鸦片等精神活性物质,通过这些物品里所含有的化学物质来影响脑神经功能,从而引发精神状态的变化。

如毒品成瘾、酒精成瘾等。

四、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遗传因素:

历史上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是高尔登,他认为人在特质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它所提出的用同卵双生子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决定心理特点中的相对作用的方法,直到现在仍被沿用。

 许多精神疾病在发病原因上,遗传因素确实有着明显的作用,基因的变异就构成了心理异常的基础。

(二)“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心理异常提供了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解释,包括催眠时相、孤立病灶以及实验性神经症的概念。

●(三)生物化学因素:

血液内的5-羟色胺(5-HT)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作用,如果5-HT减少,就易出现情绪波动。

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升高就会出现情绪高涨(躁狂状态),反之就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状态)。

(四)素质因素: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看来与脑损伤或其他的躯体疾患无关,器质病因论者认为精神疾患与病人的素质有关。

一般认为脑损伤或其它生物躯体性损伤,可能不是所有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的直接原因;应激反应经历、个人内心矛盾冲突、适应不良习惯都可能诱发精神疾病,但是这种情况只有易感或脆弱素质的人才会激发患病,躯体需要的剥夺,也会降低应激的抵抗力。

 

●CCMD: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ICD:

国际疾病分类法

●DSM: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三节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1、心理问题分类:

正常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不正常

神经症

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含疑病症)

重性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

心境障碍

躁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躁郁症)

其他神经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癔症(歇斯底里症)

 

分类

活动性质

冲突性质

病程

是否泛化

社会功能

一般心理问题

正常不健康

常形

持续<1个月间断<2个月

未泛化

基本不影响

严重心理问题

正常不健康

常形

持续<2个月间断<6个月

泛化

轻度受损

可疑神经症

正常不健康

开始变形

持续<3个月

严重泛化

中度受损

神经症

异常,非精神病性障碍

变形

持续>3个月

完全泛化

中度受损

 

2、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

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有自知力/无自知力);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心理过程——知、情、意之间具有协调一致);个性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外部原因,人格的稳定性出了问题)。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3、一般心理问题

原因:

由现实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时间:

不间断持续满一个月,间断持续两个月

程度:

(1)可控:

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

(2)社会功能:

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和工作,但是效率有所下降。

(3)未泛化:

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4、严重心理问题

原因:

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体验着痛苦情绪。

时间:

间断或者不间断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程度:

(1)不可控:

多数情况下,会短暂的失去理智控制;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

(2)社会功能:

对生活、工作、社会交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泛化: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

5、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刺激的性质

现实因素(一般事件)

现实因素(相对强烈)

持续的时间

两个月以内

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反应的强度

不良情绪、可以控制

痛苦情绪、难以控制

是否泛化

未泛化

已泛化

6、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了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1、特点:

有自知力;精神痛苦;持久性;妨碍社会功能;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2、临床分型:

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躯体形式障碍

3、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恐怖症状、焦虑症状、强迫症状、惊恐发作、神经衰弱症状

(2)严重标准:

主观上无法摆脱的精神、情绪、内心痛苦;客观上社会功能受损,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3)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1个月

(4)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障碍、严重精神障碍

1分

2分

3分

三项得分相加后计算总分:

3分,不是神经症;

4-5分,可疑神经症;

6分及以上,神经症

病程

短程(小于3个月)

中程(3个月到1年)

长程(1年以上)

精神痛苦的程度

轻度

(可自己摆脱)

中度

(须别人帮助才能摆脱)

重度

(几乎完全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

工作学习交往轻微妨碍

工作学习交往效率明显下降,部分工作和避免某些社交

不能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7、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

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

(1)现实性的;

(2)道德性的

神经症:

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

(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八、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的区别

鉴别的要点主要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症状已具有某种较典型神经症的表现,只是症状的严重程度较神经症轻、持续的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重,尚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第二部分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

一、填空题

1、人本主义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类都是倾向于友好、合作以及建设性的行为。

2、一般而言,早期的不良经历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母爱剥夺、父母对儿童的不一致、同胞间竞争、惩罚、过分苛求、诱惑、生理性挫折、角色混乱、父母操纵、忌妒。

3、罗杰斯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心理治疗的中心是当事人。

4、罗杰斯认为,人格的改变过程包括威胁的经验、防御过程、心理调整、过程的瓦解和奔溃、重新整合等五个阶段。

5、认知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美国的心理学家J.S.布鲁纳。

二、名词解释

1.泛化:

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

2.分化:

分化的形成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

3.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治疗原理基于对抗条件反射。

4.厌恶疗法:

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

其内容为:

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5.暴露疗法:

是指让患者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又称满灌疗法。

6.行为塑造:

是培养新行为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它通过持续地逐一强化更为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同时消退先前的较为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使目标行为得以形成。

7.代币法:

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

8.示范疗法:

又称为模仿疗法,对心理干预实施者来说,就是提供特定行为(或行为变化)的模式、范本,即榜样,进行行为(或行为变化)的示范;与此同时,观察者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进行学习,即获得了榜样的示范行为,并去进行模仿性操作。

9.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

10.观察学习:

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

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和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11.存在感:

存在感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可以整合人的各种经验,从而把人的存在联结为一体。

12.自我实现需要:

是马斯洛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指的是一种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完成某项工作或某项事业的欲望。

13.高峰体验:

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愉悦的瞬时体验。

14、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临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15、调节因素:

是指影响两个相关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向和大小的因素。

16、内效度:

研究结果在进行该项研究的具体条件下被证实的程度

17、外效度:

研究结论可以外推到其他人、其他条件、其他场合或情境的程度。

18、贝克认知疗法:

贝克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而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

19、去中心化:

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

20、儿童多动症:

《变态心理学》P341

21、自动思维:

遇到事件后的脑子出现的想法称作自动思维。

22、关键期:

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23.自我意识:

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24、认知歪曲:

认知中内在错误的、不合理的、片面的或偏执的成分。

25、认知缺乏:

缺乏有关的常识或认识。

26、象征性思维:

是指患者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患以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

27、情感倒错:

患者情感反应的方向正好与外界刺激相反,令人高兴的事件引起悲哀的情绪体验,令人悲哀的事物则引起快乐的情绪反应。

16、认知驱力:

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

28、过分概括化:

Ellis认为过分概括化是非理性观念的三大特征之一。

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

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29、绝对化要求:

Ellis认为绝对化要求是非理性观念的三大特征之一。

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