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22临床心理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5958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622临床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05622临床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05622临床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05622临床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05622临床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622临床心理学.docx

《05622临床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622临床心理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5622临床心理学.docx

05622临床心理学

第一章临床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一般概念

1896年,Witmer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间心理诊所,并首先应用"临床心理学这个属于,标志着临床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学者将临床心理学看做是既提供心理学知识,也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它更加偏重于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的科学研究和严重心理障碍的治疗。

临床心理师的工作任务:

1.运用心理测量、会谈、行为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等技术,评估和诊断心理健康问题;

2.通过各种心理治疗形式〔如心理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人本心理疗法、户您和家庭心理疗法等来处理心里讲课方面的问题;

3.残余同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4.指定心理健康问题和新生问题的预防方案,女里帮助人们增进心里健康和身体健康,提高社会功能;

5.开展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问题的性质、原因和发病机制,改进心理评估和诊断的方法,评价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的效果。

临床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第一类是基础心理学科第二类是生物学科第三类是社会学科

临床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可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主要关注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第二类是医学学科

同临床心理学联系最为密切、有时甚至难以区分的学科是咨询心理学,但它们之间又有一些区别:

1.传统上,咨询心理学更关注正常人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以增进个体良好适应和应对为目的;而临床心理学更关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2.在美国,咨询心理学的训练大多在教育学院和教育系进行,而临床心理学的训练则在大学的心理系进行。

3.尽管这两个专业的训练的主要内容都包括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但立场心理学家的训练更强调研究方法和人格理论等内容。

4.咨询心理学更多地受到职业知道运动和人本心理学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家的训练更强调研究方法和人格理论等内容。

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学问题;

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都是特别关注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因素的作用的一学分支学科;

健康心理学是行为医学基础上行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精神病学是用来探讨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以及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分支学科。

第二节临床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临床心理学的主要工作领域报考研究,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治疗和心理预防。

现代的心理测验是从19世纪开始的。

心理治疗的近代史起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第三节临床心理学工作的职业化

美国临床心理师的培养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哲学博士〔PhD模式,另一张是心理学博士学位〔PsyD模式。

中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师的培养方案:

氛围说是水平和博士水平两种。

《伦理守则》中国心理学会制定临床与咨询工作伦理守则,通过七个分则进一步规范临床心理师和咨询心理师的职业工作:

1专业关系2隐私权与保密性3职业责任4心理测量与评估5教学、培训和督导6研究和发表7伦理问题处理

第二章临床心理学研究

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几个一般性问题

一、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行为进行描述2估计总体参数3检验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4推断异常行为的发展变化

最终目的或目标是,通过对引起心理障碍的因素和发病机制的全面了解以开发出多种准确的心理批inggujishu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法,以便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

二、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和选择:

临床心理学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临床观察法、会谈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等,其中最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此外,临床心理学也借鉴了医学的研究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分别适用于不的目的和问题。

三、信度和效度:

1信度是指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的可重复性。

2效度是指该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真实性,即研究结果同实际相符合的程度。

3一个研究只有具有较高的信度才有可能拥有搞的效度。

4效度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内效度和外效度,而外效度是指研究结论可以外对到其他人、其他条件、其他场合或情境的程度。

5内效度是外效度的必要条件。

但是内效度并不是外效度充分条件。

增加内效度和外效度的目标常常是相互冲突的。

四、期待效应与客观性原则:

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研究中不能直接观察到发生在受试者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只能通过他们外显行为、生理反应和对刺激情境的分析,通过他们的内省报告加以推测。

从而使研究结果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

因此,临床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避免先入为主或带着框框进行研究。

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第二节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六个基本的步骤或过程:

确定要回答的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关键的变量和测量方法,研究设计,选择样本,试试研究验证假设,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发布。

一、确定要回答的问题并提出假设:

1临床实践2理论3以往研究的结果

二、确定关键的变量和测量方法

1.关键变量的选择

2.选择并确定对于关键变量的具体的策略方法

临床研究中采用的策略或评估方法有:

直接观察法、被试的自我报告法〔利用问卷或调查表收集受试者个人报告资料,生理〔生化测量法和实验任务的作业测量法。

3.心理侧测量法的应用1着重考察的心理测量的信度包括:

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

2着重考察的效度包括:

结构效度、同时效度、预测效度、会聚效度、区分效度。

4.生理〔生化测量法的应用:

将生理〔生化测量用于临床心理学研究中,主要依据下属基本假设:

1)"刺激-反应"的特异性2"行为型式-生理反应"的特异性3症状的特异性4一般的激活或唤起水平影响人对刺激物的生理反应的强度

生理测量有下列优点:

1)测量装置可以自动记录,因此较为客观,没有人工测量的偏向性

2)只要保持测量条件不变,生理一起可以相对稳定地工作,congestion是所获记录能够比较准确反映受测者的情况

3)生理测量可以持续进行,资料可在线,对其变化趋势可以做数量化分析

4)便于观察同时发生的许多现象,如环境事件、生理变化和不断发生的行为

三、研究设计:

有四种基本的研究设计形式:

个案设计、描述设计、相关设计和试验设计。

四、样本的选择:

样本的选择和征募对于研究结果最终的概括能力〔外效度非常重要。

五、研究计划的实施与假设检验:

完整的假设检验通常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意义第二步、确定效应或效果的大小第三步、确定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

六、结果的解释和发表

第三节临床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按照收集数据〔资料时所采用的研究策略,可以将大多是临床心理学研究分成四种类型:

描述研究、相关研究,操控〔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

一、描述研究

描述研究指观察、测量和记录受试者在线上世界主所发生的行为现象的研究,这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

描述研究的目的是描述某个或某些特定现象的状况,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临床〔自然观察法、会谈法、个案研究法〔问题:

个案研究法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调查法〔利用问卷搜集有关资料心理测验法。

1."婴儿传记"式的个案〔描述研究

2.临床心理师的个案描述研究。

:

临床心理师的个案描述研究可用于下列方面:

1为罕见的或不寻常的现象及重要的、新异的会谈、诊断与治疗方法或程序提供详细描述。

2置疑某一理论观点的普遍适用性3形成假设

3.形成假设

二、相关研究〔问题:

以心理健康为题,自己设计一个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利用相关分析的统计技术来考察两个或两个以上便利之间是否有联系及其相互关联的程度的研究。

1.典型的相关研究

相关系数r<-1≤r≤1>如果r大于0,为正相关;如果r小于0,为负相关。

2.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

相关研究观察的是两个自然发傻的变量间的关系;二中实验研究中,研究者系统地改变其中的一个变量〔自变量,控制所有其他因素〔无关变量,同时观察自变量的这种变化对其他便利〔因变量的影响。

3.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两个变量间有想干关系,意味着其中一个变量的值改变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也发生某种变化;但这不一定意味着一个"引起"另一个。

也就是说,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2)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中介变量导致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3)其次,即使假定两个变量间有因果关系,仅凭相关研究往往也难以断定哪个为因,哪个为果。

4.相关研究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一洗了变量的测量,相关研究科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程度和方向,并可以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变量预测另一变量。

2)相关研究不要求对变量试试操控,允许研究者在较大范围内确定要研究的变量及其水平,也不要求随机分派受试者。

3)相关研究可帮助我们初步了解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的变量〔因素,并在此基础提出病因假设。

4)相关研究也可为许多心理评估方法的评价奠定基础。

三、操控〔实验研究:

研究者操控受试者换精湛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地改变受试环境中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地改变受试者自身的状况,以观测记录他们行为上的变化。

操控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验法。

因此,操控研究策略也可称作实验研究策略。

临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设计科分成三大类:

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就因果关系推论的效度而言,准实验设计高于前实验设计,而真实验设计又高于准实验设计。

1.前实验设计〔不严格

2.真实验设计〔最严格:

真实验设计邀请从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而后随机地分派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不同的实验操纵或处理。

真实验设计要求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照组。

判断一个实验设计是不是真实验设计,主要看受试者是如何选择和分派的。

临床心理研究者较常使用的真实验设计有:

1)独立组设计

2)随机区组设计:

要求从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但分派到各个组去的方法不同于独立组设计。

〔有两种分派方法

3)平衡重复测量设计〔问题:

假设你自己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如何测试该研究的效果,以及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状况?

3.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是指那些对实验条件有控制,但又未能满足真实设计的严格要求的操控研究。

两种常用的准实验研究:

1>不相当的独立组设计2>匹配组设计:

根据一个或几个据信同因变量有关的因素,将来自于两个不同总体或同一个总体的两个极端的受试者一对一对〔或三人一组、四人一组,依所需要的组数而定地匹配起来,使之具有可比性或相当性,给予同样实验操纵,而后比较其影响的不同。

4.模拟实验与动物模型:

通过设计一个类似于真实生活的实验情境以考察心理病例如何发生和消除,这种研究策略成为模拟实验研究。

5.个案实验研究:

个案实验是以单一受试者为对象的实验研究,多用于心理治疗后果的评价。

四、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是通过考察人群中某种心理疾病的患病请看来探索病因、拟定放置对策和检验放置效果的一类研究。

描述性研究通过对某一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分布特点的描述,揭示此病的流行规律,并为提出病因线索的假设和防止对策的建议提供依据。

统计分析指标是发病率、患病率。

第三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社会文化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被认为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三个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1.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以家为中心的周围的一种气氛和情调。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育方式作为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家庭结构: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人类关系得以长久维持的初级群体。

二、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1.亲子关系与子女的心理健康

不良影响的亲子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

1拒绝型亲子关系2溺爱型亲子关系3支配型亲子关系

2.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3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

二、学校因素1教师的影响2校园文化

四、经济因素

第二节心理因素

一、心理动力学因素〔精神分析:

无意识矛盾冲突

1.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2.性本能与心理-性发展

3.性本能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

〔广义的性指人们乙炔追求快乐的欲望

二、学习因素〔行为主义

A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只研究能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甲乙测了的刺激和反应;B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对花生的极端观点进行了修正,将公式S-R修改为S-O-R,这里,O是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C班杜拉又提出了社会学习论,将观察学习引进了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与适应不良行为〔心理障碍的习得B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C华生利用条件左右的原理进行实验。

2.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心理障碍:

A在巴甫洛夫工作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

即人和动物为了达到某种合意的结果而作用于环境的过程。

B斯金纳认为:

报考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

3.观察学习与心理障碍:

A班杜拉指出,不通过直接强化,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得到奖赏或受到惩罚,也可以形成新行为。

三、认知因素

认知观点主张:

人的行为与其说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如说是个体对这些刺激的心理加工的结果;异常行为是适应不良认知的产物。

1.不合理信念:

艾利斯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2.认知歪曲:

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个人的思想和信念是他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即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认识外部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

贝克把抑郁症病人对客观实践的错误逻辑推论归纳为四种:

1任意的推断2选择性抽象3超泛化4放大和缩小

3.归因风格:

四个归因维度上,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制-不可控制。

研究认为,对正、负事件的归因是相互独立的;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因素,把成功归因于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因素,那么他便更易于产生无望和无助感,进而导致抑郁的出现。

四、人格因素

人格是个体带有动力倾向性的心理获得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人格报考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

1.艾森克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内外倾和神经质维度相关。

2.坚韧人格与心理健康3A型人格与心理健康4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5乐观主义与心理健康

五、其他心理因素〔人本主义、存在主义1自我实现驱力受阻2存在空虚

第三节生物学因素

一、心理障碍的遗传因素:

多种心理障碍具有遗传倾向。

二、脑病变与心理障碍

三、神经生化变化与心理障碍

第四节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整合的观点

一、素质-应激论:

某些基因或基因的组合可以造成一种素质,也就是患某种心理障碍的倾向。

二、从个体水平上,人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功能获得,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

心理障碍绝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任何心理异常现象的产生都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系统论:

系统观点,试图以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团体,诸如夫妻、家庭或者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

第四章心理应激、应对与健康

第一节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

1、应激现象的特点:

1)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如生物学和理化,又有象征性或符号刺激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性刺激物。

3)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在多数情况下,生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4)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

5)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应激是个体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应激——是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3、心理应激指应激现象的心理方面。

在心理应激中,心理方面起主导作用。

在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中,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心理应激〔概念——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5、应激原——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

6、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原,除了同该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态度、认识评价和适应应对能力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特点等。

7、应激原分为两大类:

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

前者可称作物质性的;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作"符号"刺激物。

◆躯体性应激原——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分为社会性应激原、生活应激原、工作〔学习应激原、文化性应源原和心理性应激原。

1)社会性应激原——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情境和事件。

2)生活应激原——包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或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小事。

3)良性应激——由积极的小事引起的应激。

4)工作应激原——又称职业性应激原,指职业活动或工作中影响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稳态的诸因素。

5)文化性应激原——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生活的文化方面。

6)心理性应激原——指一个人头脑中的不切实际的预测、预期、凶事预感以及内必的矛盾冲突等。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致应激作用评估中采用的量表: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杨德森和张亚林编的《生活事件量表》〔LES、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第二节应激的生理反应及其调节和整合机制

1、应激期间发生的生理反应既是身体对应激的适应、调整活动,又是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疾病的生理基础。

因为这些反应如果适度,有助于身体对抗应激原所造成的变化、恢复内稳态;但如果它们过于剧烈、过于持久,便会损害人的适应能力,从而引起身心症状和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易感状态,甚至造成疾病。

2、影响应激的生理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1)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强度;2当事人本人的特点〔特别是体质和健康状况;3环境因素。

3、应激的生理反应的几个经典模型:

1)坎农的应急反应模型;2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模型〔GAS:

分为警戒期、抵抗期、耗竭期三个阶段;3英格尔的保存---退缩反应模型。

第三节应激的心理反应及其调节与中介机制

1、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

从功效上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类型。

2、应激下的情绪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情绪反应包括快乐、幸福和精神振奋的内心体验,多见于积极的生活事件之后。

应激条件下主要的情绪反应是消极的,其中最常见的有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

这些消极的情绪反应又称作"情绪应激"。

消极的情绪反应的类型:

焦虑与恐惧、愤怒和怨恨、抑郁。

3、抑郁反应的4组特征:

悲观、悲哀、失望乃至冷漠或绝望的心境。

4、处于较强应激中的人常常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认知功能的障碍。

5、在不良情绪与认识功能障碍间会形成恶性循环:

不良情绪→认识功能障碍→失败与挫折增多→不良情绪反应增强→认识功能进一步下降。

6、自我评价下降的原因:

1)应激原所引起的心理失衡会损害人的自主感和自负感。

2)应激常常是同对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如健康、友谊、亲人的威胁或实际的丧失有联系的,这会使人感到悲伤、忧郁,从而降低了自我价值感。

3)应激下的人往往担心自己不能成功地应付应激原的挑战,从而使自信力下降。

7、行为反应可以看作是情绪和生理反应的外在表现。

8、行为反应——主要涉及面部表情、手势、目光、身体姿态和动作等,也涉及说话的声调、节奏、语速和重音等所谓"副言语"方面的变化。

9、影响应激的心理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1)刺激特的性质与特点;2当事人本身的心身特点;3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

10、躯体性应激原造成心理应激反应的机制:

像微生物这样的应激原首先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之后随着人们对生理反应的认知评价和归因过程,导致心理应激和心理反应。

11、知觉在心理应激中的中介作用:

1)心理应激产生于应激原或环境要求的知觉觉察和识别;

2)知觉到的信息的数量也同心理应激有关系。

过多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会增加知觉的负担,造成心理超负荷状态,并引起心理应激;

3)知觉也有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

4)知觉的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还表现在选择性地注意和知觉某些类型的刺激,避免某些类型的刺激信息进入知觉系统。

12、评价——是一个按照一定标准为某一具体事物确定价值或判断其性质的复杂的认知过程。

评价意味着价值或意义的判断,它需要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广泛参与,所以又称为认知评价。

评价影响甚至决定应激反应。

13、拉扎勒斯关于评价过程的观点:

提出心理应激的评价模型,将评价分成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1)初级评价初级评价涉及所遭遇到的问题或情境对个人的意义的判断。

a)初级评价有三种不同的结论:

第一种是"无关"的评价;第二种是"好事"的评价;第三种是"应激性"评价。

b)第一种评价结论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二种评价结论在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三种评价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应激反应。

c)拉扎勒斯将第三种评价分为三类:

"丧失-伤害"的评价;"威胁"的应激性评价;"挑战"的应激性评价。

2)次级评价的任务---是对个人的应对资源〔能力、经验和技巧与应激情境的要求间的匹配程度做出判断。

14、影响认知评价的心理社会因素:

1)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a)应激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消极的生活事件最可能造成心理应激并由此发展成为疾病。

b)应激原本身的可控性和可预料性,是影响人们的主观认识、判断与评价的另一个因素。

2)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支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的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

3)当事人本人的心身特点

●个人心身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人口统计学特征,第二类是身体或生物学因素,第三类是心理特点。

●影响个体对刺激物和态度和认知评价的个人心理特点,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格、气质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自我概念等。

●心理特点:

a)认知和归因风格;人格特点;情绪状态;应对能力和应对风格;人格动力特征;自我概念: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关于个人有能力控制环境事件的影响或应对环境要求的信念。

第四节心理应激的自我防御和应对机制

1、防御机制——是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应激刺激、维护康宁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2、常见的防御机制:

否认、压抑、曲解、倒退、固着、投射、幻想、隔离、转移、转换、反向形成、抵消、理想化、合理化、补偿、理智化、幽默、升华。

3、关于防御机制的一些基本观点:

1)应激条件下,人们可能会采用多种多样的防御机制以摆脱情绪困扰。

2)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情绪应激,为人们赢得时间和条件以便从正面处理应激情境或外界环境的挑战。

3)心理健康的人一般不会极端地或长期单独应用防御机制,而心理障碍者可能唯一地依赖防御机制,或毫无变通地采用某一机制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防御机制的极端应用和发展会形成神经症和精神病症状。

4)自我防御机制同一个人的人格有密切联系。

5)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属于自我的潜意识部分。

6)防御机制是通过对人行为方式的观察而推测出来的东西,它们不能完全解释人类在应激条件下的复杂行为。

4、应对——又称"应付"和"因应",指一个人努力处理充满紧张性的环境要求及其对个人的心理生理影响的过程。

5、关于应对的理论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