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268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进入2018年,饶宗颐、霍金、李敖等中外名家先后辞世,他们用不同的标签与贡献在世间留下印迹,人们好生怀念。

B.轻松筹上诈捐事件被曝光以来,引起社会热议,有关部门也介入调查,不少专家和网友谴责这种行为是在透支社会的善意。

C.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旨在为了鼓励世界上各个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D.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愿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图的实施不谋而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精诚合作,实现共赢。

②双十一期间,这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订单猛增,企业负责人要求员工克服一切困难,全员上阵,目不窥园,努力满足市场需求。

③这部影视剧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层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④演员必须自身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演角色的情感。

首先要学会不“动于衷”,才能绘声绘色,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⑤2017年9月,第十七届北京国际航空展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众多国家展商的航天产品亮相北京,济济一堂。

⑥当代中学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争做行不由径一心报国的杰出青年,唯有如此,才能昂扬立足于社会,从而创造出令人敬佩的辉煌业绩。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我的愚兄学习成绩不好,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让父母操心不已。

B.你们是后学,不像我已经跟随老师学习四年,深得老师信任。

C.令尊令堂年纪不小了吧?

跟你的泰山泰水年纪差不多。

D.本人于昨日在小区花园捡到一个黑色钱包,里面有人民币185元。

(《招领启事》)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

一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

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

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

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

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

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

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

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

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

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

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批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这也表现到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例如禅观决疑的弥勒)上。

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

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性的刺激、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

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结构、色、线、装饰、图案等)也都中国化了。

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摘编自《美的历程》作者:

李泽厚)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用虚幻幸福蒙蔽、麻痹人们,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又如醉如狂地信奉它。

B.宗教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C.敦煌壁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这是因为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D.佛教传播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将其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宗教和宗教艺术相辅相成,宗教蒙蔽、麻痹人们,宗教艺术则是让世人信仰、崇拜宗教的特殊宣传品。

B.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佛教为国教,是佛教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C.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但最终走向衰亡,充分说明了清醒的华夏传统能够战胜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D.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奉宗教,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但并不意味着宗教信奉者都是不满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人。

B.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这是因为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时期,其他艺术形式不如石窟容易保留。

C.从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上,后人能够看出“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给了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D.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可见,艺术要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取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雾中偶记

茅盾①

前两天天气奇寒,似乎天要变了,果然昨夜就刮起大风来,窗上糊的纸被老鼠钻成一个洞,呜呜地吹起哨子,——像是什么呢?

我说不出。

从破洞里来的风,特别尖利,坐在那里觉得格外冷,想拿一张报纸去堵住,忽然看见爱伦堡那篇“报告”——《巴黎沦陷的前后》,便想起白天在报上看见说,巴黎的老百姓正在受冻挨饿,情形是十分严重的话。

这使我顿然记起,现在是正当所谓“三九”,北方不知冷的怎样了,还穿着单衣的战士们大概正在风雪中和敌人搏斗,便是江南罢,该也有霜有冰乃至有雪。

在广大的国土上,受冻挨饿的老百姓,没有棉衣吃黑豆的战士,那种英勇和悲壮,到底我们知道了几分之几?

中华民族是在咆哮了,然而中国似乎依然是“无声的中国”——从某一方面看。

不过这里重庆是“温暖”的,不见枯草,芭蕉还是那样绿,而且绿的太惨!

而且是在雾季,被人“祝福”的雾是会迷蒙了一切,美的,丑的,荒淫无耻的,以及严肃的工作。

……在雾季,重庆是活跃的,因为轰炸的威胁少了,是活动的万花筒:

奸商、小偷、大盗、汉奸,狞笑、恶眼、悲愤、无耻、奇冤,一切,而且还有沉默。

原名《鞭》的五幕剧,以《雾重庆》的名称在雾重庆上演;想起这改题的名字似乎本来打算和《夜上海》凑成一副对联,总觉得带点生意眼,然而现在看来,“雾重庆”这三个字,当真不坏。

尤其在今年!

可歌可泣的事太多了。

剧中那位诗人,最初引起了我的回忆,——他像一个朋友。

到底像谁呢?

说不上来。

不过这位朋友的声音笑貌却缠住了我的回忆。

我不知他现在在哪里?

平安不?

一个月前是知道的,不过,今天,鬼晓得,罪恶的黑手有时而且时时会攫去我们的善良的人的。

我又不知道和他在一处的另外几个朋友现在又在哪里了,也平安不?

于是我又想起了鲁迅先生。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先生说过那样意思的话:

血的淤积,青年的血,使他窒息,于无奈何之际,他从血的淤积中挖一个小孔,喘一口气。

这几年来,青年的血大多了,敌人给流的,自己给流的;我们兴奋,为了光荣的血,但也窒息,为了不光荣的没有代价的血。

而且给喘一口气的小孔也几乎挖不出。

回忆有时是残忍的,健忘有时是一宗法宝。

有一位历史家批评最后的皮尔朋王朝②说:

他们什么也没有忘记,但什么也没有学得。

为了学得,回忆有时是必要,健忘有时是不该。

没有出息的人永远不会学得教训,然而历史是无情的。

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不可免的将是长期而矛盾而且残酷,但历史还是依照它的法则向前。

最后胜利一定要来,而且是我们的。

让理性上前,让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让死难的人们灵魂得到安息。

据说今后六十日至九十日,将是最严重的时期(美国陆长斯汀生之言);希特勒的春季攻势!

敌人的南进,都将于此时期内爆发罢?

而且那雾季不也完了么?

但是敌人南进,同时也不会放松对我们的攻势的!

幻想家们呵,不要打如意算盘!

被敌人的烟幕迷糊了心窍的人们也该清醒一下,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夜是很深了罢?

你看鼠子这样猖獗,竟在你面前公然踱方步。

我开窗透点新鲜空气,茫茫一起,雾是更加浓了罢?

已经不辨皂白。

然而不一定坏。

浓雾之后,朗天化日也跟着来。

祝福可敬的朋友们,血不会是永远没有代价的!

民族解放的斗争,不达目的不止,还有成千成万的战士们还没有死呢!

1941年2月16日夜。

(有删改)

(注)①1940年10月,茅盾从延安到达重庆,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

1941年1月4日,爆发了皖南事变。

②皮尔朋王朝,今译成波旁王朝。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表现寒冬恶劣严酷的气候,为下文表现中国百姓困难的生活、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作铺垫。

B.作者笔下“无声的中国”、“重庆是‘温暖’的”、“被人‘祝福’的雾”等词语是用反语的修辞,对某些中国人的麻木不仁进行了批评和讽刺。

C.本文有多处引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方便引发议论抒情。

如引用历史家批评波旁王朝的话就在表明我们应该总结历史教训,并坚定必胜的信心。

D.本文作者的思路非常开阔,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雾'“夜”、“鼠”等形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8.作者写到剧中的那位诗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想起鲁迅先生的话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9.这篇散文的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人一校一国家

189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

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

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

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

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

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

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

问题在人。

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

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

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

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

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

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

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

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他定南开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

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

“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

”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

校工惜之,他答道:

“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从此终身不再吸烟。

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

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

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

当时人们常说:

“进南开难,毕业也难。

”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50%。

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

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年9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

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1923年,到了1924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

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

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

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后方。

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1935年11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年12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

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

“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

”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

“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49年4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

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选择。

张伯苓始终不应。

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

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

1951年2月23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75岁。

逝世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

“伯苓师千古!

学生周恩来敬挽”。

他说:

“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相关链接)

①不少爱国华侨慷慨解囊,不愿留名,不要收据,张伯苓都分毫不差交到学校。

他为学校增辟校址,为教职员安排半西式独院住宅,却从未替自己建一所“校长公寓”,始终住在南开后边毗邻电车厂的一个羊皮市中。

一次,张学良登门拜访。

汽车在这普通居民区的土道上转了多次才找到张宅。

张学良亲睹此景,不禁惊叹道:

“偌大大学校长居此陋室,非我始料!

令人敬佩。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

②生命弥留之际,张伯苓给南开学子留下遗嘱:

一八九七年,余愤于帝国主义之侵略,因严范孙先生之启发,从事教育,五十年来,矢志未渝。

凡余所致力而未逮之科学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与我同学共勉者,今将在人民政府之下,一一付诸实现。

余所尝效力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在人民政府之下,亦将积极改造,迅速发展。

今日之人民政府为中国前所未有之廉洁良好政府。

凡我友好同学,尤宜竭尽所能,合群团结,为公为国,拥护人民政府,以建设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无限光明远景,余将含笑待之,友好同学,务共努力。

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

B.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考试难度,毕业率只有50%左右。

C.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

当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课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能正常学习。

D.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隐含了痛失爱子的哀伤,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

11.张伯苓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他的性格特征。

12.文章以“一人一校一国家”为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张伯苓“一人”与“一国家”关系的理解。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

“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

“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曰: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行归汉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良进曰: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

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摘自《史记·留侯世家》)

13.下列对文中加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B.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C.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D.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14.下列对文中加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贾竖”,与“竖子”“鲰生”同为秦汉时骂人之语,此为对“屠者子”——屠夫的贱称。

B.子房,为张良之字,古时称人,直接称名不礼貌,即使贵为天子的刘邦,也称张良之字。

C.“崩”。

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礼记·曲礼》: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皇后和宠妃死叫“薨”。

D.《史记》是开创纪传体撰写史书,一般帝王用本纪,项羽不是帝王,列入世家,《鸿门宴》选自《项羽世家》。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忠君护主。

沛公时兴兵从之,汉王时献计画策,高祖时不邀功自傲,自始至终追随刘邦,护卫大汉天下。

B.张良为人精明。

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

败蛲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激流勇退。

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16.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嵇中散咏松诗①

谢道韫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②。

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

(注)①本诗是作者模仿嵇康的《游仙诗》而作,她倾慕嵇康,赞扬其无所畏惧的高尚人格。

②王乔:

传说中的仙人。

《淮南子·泰族训》:

“王乔赤松……蹑虚轻举,乘云游雾。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二句用语古朴浅切,写出了山上的松树隆冬不凋、鲜洁苍翠的样貌,从而初显松树节操。

B.“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二句中“万仞条”,极言松树高大的特点,诗人为此特意选取了自上而下的俯视视角

C.“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二句意思是自己不能腾身高飞,焦灼等待仙人王乔来接引,给诗歌蒙上缥缈浪漫的色彩。

D.这首诗体制短小凝练,简短八句,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摹景咏物,富丽精巧,雕琢之迹全无,呈现出一派情境浑融的意境。

E.这虽是首咏物诗,但人的活动始终参与其中,从遥望,到休憩、瞻看,再到腾跃、顿足,诗人形象鲜明,情感抒发自然。

18.谢道韫在这首咏物诗中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荆轲蹈死不顾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青年志士搏击时代风雨、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樊哙劝阻刘邦成大事者没有必要去在乎道别这件小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花草是有记忆的,①_________。

虽说花草的生命很短,从春到秋,但它们把春秋一世的记忆藏进了种子,一代又一代传下去,就这样记住了时间。

②________,因为树是多年生的植物。

树的生命记忆不仅有春有秋,还有一年又一年的岁月。

春天发芽,秋天结果,然后脱下满树的黄叶,这记忆能让我们看到。

我们没看到的记忆是树干里的年轮,植物学家看到这一圈圈的年轮,就知道,哪年风调雨顺,哪年③___________。

21.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荆轲、项羽或鲁迅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

怎么形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