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感发热路径10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188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外感发热路径1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急诊外感发热路径1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急诊外感发热路径1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急诊外感发热路径1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急诊外感发热路径1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诊外感发热路径100.docx

《急诊外感发热路径1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外感发热路径10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急诊外感发热路径100.docx

急诊外感发热路径100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外感热病类(TCD编码为:

BNW)

第二诊断为感冒病(TCD编码为:

BNW01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J06.903)

第二诊断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

J06.901)

感冒ICD10:

J00.X03

急性咽喉炎ICD10:

J06.001

急性扁桃体炎ICD10:

J03.9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第一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急诊协作组外感发热的诊疗方案。

(2)西医诊断标准:

《内科学》(主编陆再英、钟南山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2.病期诊断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

临床表现主要有感冒、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类型,

疾病诊断

急性期:

发病2日以内。

3.病情分类

外感发热:

因感受六淫邪气及时行疫疠之气所致,以发热、恶寒、汗出异常为基本特征,常伴有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传变迅速、病程短等临床特点。

外感发热:

体温高于37.4℃,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外感高热:

体温升高(38.5℃,肛表39.0℃以上),初起多见恶寒、口渴、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急诊协作组的外感发热(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见附件)。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

1风寒证

2风热证

3暑湿证

4卫气同病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急诊协作组的外感发热(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为外感发热(TCD编码为:

BNW)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

J06.903)发热住院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同意主要应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

4.由其他呼吸系统、肿瘤、血液疾病等引起的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入院必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生化项目。

(3)心电图。

(4)胸部透视或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培养、血清病毒抗体、咽拭子培养等。

(八)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急诊协作组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见附件)。

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按照风寒、风热、暑湿、卫气同病证分证论治,以疏风解表为主,辨证予以散寒、清热、清暑祛湿、卫气同治等法。

2.辨证论治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其他治疗:

可针对高热选用中药擦浴、针灸、刮痧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4.内科基础治疗:

卧床休息,必要时补液。

5.咳嗽咳痰较明显时,可同时辨证使用止咳化痰药。

6.护理:

辨证施护。

7.并发症的处理:

细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可对症处理。

(九)出院标准

体温恢复正常、上呼吸道症状消失或病情已经平稳。

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对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因任何因素导致的未能按临床路径履行流程的病例,均作为变异情况。

1.患者不符合外感发热(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进入路径标准,或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患者退出了临床路径,不能按照路径完成治疗。

2.并有心血管疾病、肺部感染疾病等,可能需要同时处理而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可退出本路径,进行相应疾病的治疗。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可退出该路径。

 

二、外感发热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中医第一诊断:

外感发热(BNW)

第二诊断:

感冒病(BNW010)

西医第一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ICD10:

J06.903)

第二诊断: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

J06.901)

感冒(ICD10:

J00.X03)急性咽喉炎(ICD10:

J06.001)

急性扁桃体炎(ICD10:

J03.903)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月日时入院时间:

年月日时

开始治疗时间:

年月日时出院日期:

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3天实际住院日:

时间

入院第1天

入院第2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进行实验室检查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预防并发症和诊治

□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治疗效果评估和诊疗方案调整或补充

□完成入院检查

长期医嘱:

□内科外感发热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卧床

□病情较重者重症监护

□低盐低脂流食

□辨证服用中药汤剂

□辨证静点中药注射液

□辨证应用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高热对症处理

中药擦浴;

针灸:

刮痧:

长期医嘱:

□内科外感发热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卧床

□病情较重者重症监护

□低盐低脂流食

□辨证服用中药汤剂

□辨证静点中药注射液

□辨证应用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高热对症处理

中药擦浴;

针灸:

刮痧: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主要护理工作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一级护理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救治过程

□配合监护和急救治疗

□静脉抽血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二级护理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救治过程

□配合监护和急救治疗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3.

□无□有,原因:

1.

2.

3.

护士

签名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医师

签名

 

 

时间

入院第3天

入院第4天(出院日)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

□完成三级医师查房记录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和评估

 

□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出院

□通知出院处

□向患者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案,预约复诊日期

□将“出院总结”交给患者

□指导出院后康复

长期医嘱:

□内科外感发热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低盐低脂流食

□辨证服用中药汤剂

□辨证静点中药注射液

□辨证应用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出院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护

理工作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二级护理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配合监护和急救治疗

□静脉抽血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3.

护士

签名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白班

小夜班

大夜班

 

 

 

 

 

 

医师

签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急诊协作组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主编的《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进行诊断(2008年,第一版)及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急诊协作组的外感发热(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诊断要点:

(1)发热,体温高于37.4℃,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外感高热:

体温升高(38.5℃,肛表39.0℃以上),初起多见恶寒、口渴、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

主要症状:

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陆再英、钟南山主编的《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症状:

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

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病期诊断

急性期:

发病2日以内。

3.病情分类

外感发热:

因感受六淫邪气及时行疫疠之气所致,以发热、恶寒、汗出异常为基本特征,常伴有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传变迅速、病程短等临床特点。

外感发热:

体温高于37.4℃,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外感高热:

体温升高(38.5℃,肛表39.0℃以上),初起多见恶寒、口渴、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

二、治疗方案

基础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

必要时补液500~1000ml。

(一)辨证论治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风寒证

症舌脉: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推荐方药:

(1)麻黄汤加味:

麻黄10g、杏仁10g、桂枝10g、生甘草6g、葛根30克,每次1帖,每日2次,口服。

(2)葛根汤加减:

葛根20g、桔梗6g、杏仁10g、生石膏30g、桂枝12g、赤芍10g、连翘10g、生甘草9g、生麻黄12g、柴胡12g,每次1帖,每日2次,口服。

(3)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0g、防风10g、柴胡12g、前胡10g、川芎10g、枳壳10g、羌活10g、独活10g、茯苓10g、桔梗6g、甘草6g,每次1帖,每日2次,口服。

加减:

头痛明显加白芷10g,藁本6g;鼻塞流涕重者加辛夷6g,苍耳子6g;咳嗽痰多者加贝母6g、瓜蒌10g。

中成药推荐:

①感冒清热冲剂,冲服,1次6g,1日2次;②正柴胡饮颗粒,冲服,1次6g,1日3次。

2.风热证

症舌脉:

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解表清热

(1)银翘散加味:

牛蒡子10g、薄荷6g、生甘草9g、杏仁10g、淡豆豉10g、淡竹叶10g、连翘20g、荆芥穗10g、银花20g、桔梗12g、桑叶10g,每次1帖,每日2次,口服,连用3天。

(2)上感颗粒:

羌活10g、薄荷6g、柴胡10g、黄芩10g、青蒿10g、石膏30g、大青叶15g、鸭跖草15g、生甘草3g。

每次1帖,每日2次。

≥39.0℃时,加服1帖,口服。

(3)热毒清颗粒:

板蓝根15g、蚤休10g、射干10g、大青叶15g、连翘10g、黄芩10g,每次1帖,每日2次,口服,≥39.0℃时,加服1帖,口服。

加减:

头痛加蔓荆子10g、菊花10g;咽喉肿痛加马勃6g、僵蚕10g、板蓝根15g;咳嗽痰多,加鱼腥草15g、枇杷叶9g、浙贝母9g、前胡10g;大便干结加生大黄6g。

中成药推荐:

疏风解毒胶囊(成份虎杖、连翘、板蓝根、柴胡、败酱草、马鞭草、芦根、甘草),每次4粒(0.52g/粒),每日3次,口服。

双黄连口服液(主要成份为金银花、黄芩、连翘),每次2支(10ml/支),每日3次,口服。

银翘解毒丸,口服,1次9g,1日2次;银黄颗粒,冲服,1次4~8g,1日2次。

3.暑湿证:

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清暑祛湿

(1)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10g、大腹皮10g、白芷10g、紫苏10g、茯苓12g、半夏曲10g、白术10g、陈皮6g、厚朴10g、桔梗6g、甘草6g。

每次1帖,每日2次。

(2)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6g、银花10g、鲜扁豆花15g、厚朴8g、连翘12g、半夏10g、六一散12g。

每次1帖,每日2次。

(3)新香颗粒:

香薷6g、黄芩10g、青蒿10g、柴胡10g、扁豆花6g、厚朴花6g、鸭趾草15g,每次1帖,每日2次。

(4)茵陈五苓散合栀子柏皮汤合千金苇茎汤:

茵陈30g、茯苓30g、猪苓15g、泽泻15g、白术30g、桂枝15g、栀子10g、黄柏15g、苇茎30g、桃仁10g、苡仁30g、冬瓜仁30g、甘草10g。

每次1帖,每日2次。

加减:

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加连翘10g、山栀10g;脘腹痞胀、呕恶加蔻仁6g、枳实10g;咳嗽加浙贝母6g,桔梗6g;咯痰黄稠,加黄芩10g、知母6g。

中成药推荐:

①藿香正气水,口服,1次5~10ml,1日2次;②暑热感冒颗粒,冲服,1次10~20g,1日3次。

4.卫气同病证:

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治法:

透表清热。

(1)上感颗粒:

羌活10g、薄荷6g、柴胡10g、黄芩10g、青蒿10g、石膏30g、大青叶15g、鸭跖草15g、生甘草3g。

每次1帖,每日2次。

≥39.0℃时,加服1帖,口服。

(2)清肺消炎饮加减:

麻黄6g、石膏30g、黄芩10g、黄连3g、鱼腥草15g、双花10g、炙甘草3g、连翘10g、大青叶15g,每次1帖,每日2次。

≥39.0℃时,加服1帖,口服。

(3)热毒清颗粒:

板蓝根15g、蚤休10g、射干10g、大青叶15g、连翘10g、黄芩10g,每次1帖,每日2次,口服。

>39.0℃时,加服1袋,口服,≥39.0℃时,加服1帖。

加减:

咳喘重加桑白皮10g、枇杷叶10g、川贝10g;大便闭结腑气不通加大黄10g、芒硝6g。

身热夜甚、斑疹隐隐加水牛角30g、丹皮10g、山栀10g、大青叶15g;壮热加寒水石30g、石膏30g、羚羊角粉0.6g。

中成药推荐:

连花清瘟胶囊(成分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绵马贯众、板蓝根、生石膏、鱼腥草、炒苦杏仁、甘草、广藿香、红景天等),每次4粒(0.35g/粒),每日3次,口服。

合并用药

(1)体温连续3小时超过39.0℃以上,可应用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或赖氨比林静滴。

(2)咳嗽咳痰较明显时,可同时辨证使用止咳化痰药。

(3)病程中若复查血常规并发细菌感染,可加用抗生素。

(二)针灸、刮痧、擦浴降温治疗

1.针刺退热:

选穴,大椎,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

2.刮痧疗法:

取大椎穴。

由内向外、单一方向刮动,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

3.可采用药物擦浴降温:

升降散药液(大黄、姜黄、僵蚕、蝉蜕)擦浴,开腠理,泄邪热。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热毒宁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

2.痰热清注射液:

每次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

3.穿琥宁注射液:

0.4-0.8克,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按1ml液体中含有1mg穿琥宁的浓度稀释后静滴。

4.醒脑静注射液:

每次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气营证高热。

(四)护理

1.发热恶寒重、头痛无寒、四肢酸痛者,可服生姜汤,饮热稀饭等温散之品以助汗出,或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高热口渴重,汗出较多时,可给予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荸荠汁、鲜桔汁。

3.卫分证时密切观察病情,对高热烦燥、神昏者,警惕卫分之邪逆传心包之危证。

4.气分证时注意观察体温,及时降温,以防内陷营血。

5.汤药煎煮时间不宜太长,沸后5-10分钟即可。

汤剂一般宜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宜偏凉服。

服解表药后宜多饮热开水、热汤、热粥,以助汗出,祛邪外出。

若汗出不止,应报告医生及时停药,以防虚脱。

鼻饲者应空腹给药,以利发挥药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