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关于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原创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136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关于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原创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发展战略关于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原创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发展战略关于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原创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发展战略关于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原创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发展战略关于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原创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关于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原创完整版.docx

《发展战略关于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原创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关于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原创完整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战略关于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原创完整版.docx

发展战略关于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原创完整版

现阶段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颜福仁

本文为西岸海盗原创,鄙视某些拿了去版权标识的人。

【内容提要】总部经济逐渐得到各地政府重视,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泉州也明确提出发展总部经济。

本文从分析泉州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起步晚竞争压力大、中心城市弱、高层次人才缺乏、配套服务业不够发达等诸多劣势,进而提出优化制度环境,加强载体、交通网络建设,提升人才工作水平等方面对策建议。

【关键词】泉州总部经济优劣势分析对策建议

一、什么是总部经济

所谓“总部经济”是指一个城市由于各种要素优势而吸引企业总部扎堆集群布局的一种经济形态。

发展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多种效应,比如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等。

同时具有总部集聚效应,可以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

大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可以提高区域知名度、信誉度,促进区域政府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务人居环境,提升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总部经济如今已经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诸多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内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发展总部经济。

就省内而言,福州、厦门及泉州均明确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区域间的要素争夺愈演愈烈。

二、泉州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及现状

泉州较早进行了发展总部经济的理论探索,但规划建设相对滞后,错失了发展时机,目前厦门已经对泉州发展总部经济形成了客观挑战。

这两年来,泉州紧抓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顺应经济发展趋势,适时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构想,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集约利用城市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泉州总部经济区基本完成第一期的规划:

(一)东海总部经济集聚区。

主要包括两个区域,一是浔埔总部区,选址于东海组团沿海大通道北侧,总用地面积约535.6亩,规划建设商业、办公、会议、休闲娱乐、配套公寓等设施。

二是滨海总部区,选址于东海组团新的市行政中心东南角,总用地面积约340亩,其中,沿泉州湾的两个地块规划为企业总部功能区,总用地面积约164.3亩;西侧邻近东海行政轴线的地块将作为城市综合体建设。

已有20家泉州名企已正式被认定为滨海总部区第一批总部企业,这20家企业于7月13日对11宗地块展开争夺,进入实质阶段。

(二)城东总部经济集聚区。

位于城东组团东侧,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82亩,主要以高级商务办公为主,除美国迈克森饭店外,配套建设银行、会议、餐饮、康休、展览、商业等功能。

该总部区面积较小,但已有数家企业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如福建联合石化总部建设即将完工。

(三)江南总部经济集聚区。

位于晋江下游江滨路西南侧,总用地面积288亩,其中建设用地约231.7亩,城市道路及防护绿地56.2亩,规划建设集商务办公、金融贸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主要针对中等规模企业的商务运营中心。

目前已进入招商阶段,据了解已有15个泉籍商会申请入驻江南总部经济区。

(四)晋江滨江商务区。

位于晋江下游南岸,总规划面积14.23平方公里。

一期分为中央商务区、中央水廊、晋江滨水绿带、西部湖滨社区、东部花园社区、东部太古社区6个功能区,规划居住人口11.3万。

其中,企业总部商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270亩,总建筑面积115.8万平方米。

前期委托美国国际管理集团(IMG)、仲量联行(JLL)、易道(EDAW)和新加坡盛邦(SUPG)等国际知名机构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策划和规划,已有世贸中心、安置房一期、主干B市政道路、溜石塔公园等近半项目进入实质开工阶段。

三、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劣势分析

一般来说,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一是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性价值活动的创造。

二是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

三是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

四是区域必须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

五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下面我们从发展总部经济所需具备条件出发,对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

(一)泉州发展总部经济具备一定基础

1、较好的区位优势。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

同时,泉州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海外泉州籍华侨华人620多万人,港澳同胞68万人,在台湾汉族同胞中,有44.8%约900多万人祖籍泉州。

泉台两地“地缘近”、“人缘亲”、“文缘同”、“商缘久”,交流日趋频繁,在对台经贸文化交流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强大的经济支撑。

2009年泉州实现生产总值达3002.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经济总量连续11年位居全省首位。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6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4875.86亿元,增长17.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2715.71亿元,增长15.2%。

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以及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共完成产值3156.82亿元,增长13.2%,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迸发活力;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修船造船和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共完成产值718.39亿元,增长33.1%,新型产业迅速崛起,比重不断上升。

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为泉州发展总部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比如2009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925家,超10亿元的45家,泉州拥有众多“小巨人”企业,发展总部经济的资源十分丰富。

3、完善的交通网络。

泉州的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已构成较完整的立体交通体系。

铁路方面,目前漳泉肖铁路潜力得到不断挖掘,福厦高速铁路已经开通运行。

公路方面,沿海大通道将泉州沿海地区串联起来,泉三高速公路则把泉州的经济腹地延伸到三明、甚至江西等地。

港口方面,投资建设取得较大发展,深水码头建设如火如荼,泉州港口迎来大船时代,内贸集装箱位居全国六强之内,外贸吞吐量逐年上升。

至2009年底,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9834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618.75亿吨公里,旅客客运量14134.91万人次。

其中,铁路货物运输量935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2.34亿吨公里,141.8万人次;公路运输5473万吨,周转量56.79亿吨公里,旅客客运量13818.89万人次;水上运输3424万吨,周转量549.62亿吨公里,旅客客运量8.62万人次;航空货物运输量1.38万吨,旅客客运量165.6万人次。

相对完整的立体交通体系使泉州成为区域物流人流的重要节点。

4、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对台前沿城市和“民营特区”,泉州文化不论历史还是现代,都呈现出文化多元融合的强烈特征,主要体现在中原文化、闽越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的多种文化融合。

一是泉州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特性。

泉州的土地上儒家,佛教、道教、伊斯兰、基督教等多种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兼容了各种外来文化,这种文化氛围,造就了泉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氛围,有助于各种要素的集聚。

二是泉州文化具有“爱拼敢赢”精神。

漫长的历史洗礼、移民文化和地域特点等多重因素结合,不断强化着泉州人敢于冒险、勇于进取和爱拼敢赢的精神。

三是泉州文化具有“崇商务实”特质。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移民传统的影响,泉州人的价值体系更重物质利益和改善生存条件。

伴随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商业活动的频繁,催生了泉州重商的特性。

泉州的历史上,出现了多位“重商主义”思想家。

此外,泉州开放多元的文化体系,也对泉州的商业文化成熟起到促进作用。

《福布斯》中文版公布2009“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泉州排名第17位,比2008年上升3位;晋江为新进榜城市,排名第83位,是福建省唯一上榜的县级市,这再次成为这一精神内涵生动具体的注脚。

(二)泉州发展总部经济存在明显劣势

目前,我市总部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泉州起步较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泉州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指出要“统筹城市商务区规划建设,吸引各种现代服务企业进驻中心市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完善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鲤城、丰泽、晋江等地也纷纷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也进行了一些规划,但进展十分缓慢,最后不了了之。

虽然2008年以来,泉州大力推进总部经济区建设,但目前各大总部经济区虽有部分进入实质建设阶段,但均未投产运营见效。

反观厦门,也只是在2005年提出要建设“泉州商务大厦”,以吸引部分泉州企业总部;经过数年的发展,厦门已经规划建设了观音山国际运营中心、五缘湾及站前等总部经济区,吸引了泉州、漳州、龙岩等周边地区的一些企业总部入驻,仅观音山就已引入总部类企业200余家,泉州已有特步、七匹狼、安踏、虎都、九牧王、恒安、天守、达利、乔丹等多家知名企业总部或营销中心迁厦。

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卓有成效,吸引了泉州大量优质的企业总部资源,为厦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9年厦门安踏贸易公司国税纳税额位居全省第21位,超过在泉公司纳税额,恒安、乔丹、七匹狼在厦总部或营销公司国税纳税额均在亿元以上,排在全省60位之内。

而对于泉州而言,大量优质企业总部或营销机构迁厦,不仅流失了税收,更是丧失了区域竞争的各种要素优势,泉州发展总部经济不可避免面临着厦门的资源争夺。

2、中心城市较弱,要素集聚能力有限。

泉州中心城市不够大、不够强、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低,已经严重影响了对各种要素集聚能力,发展总部经济困难重重。

一是城市不够大。

至2009年底,泉州中心市区(鲤城、丰泽和洛江),建成区9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平方公里,“十一五”以来,平均每年增加不到4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96.2万人(城市人口86.3万),占全市常住人口12.2%。

而厦门、福州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分别达到252万和271万。

中心城区偏小决定了各种要素集聚在“量”上的不足。

二是城市不够强。

表现在诸如信息、金融、旅游、仓储物流和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也是要素集聚能力的重要因素。

泉州第三产业占比36.2%,几年来保持稳定,没有明显上升,并且低于厦门的50.3%和福州的43.0%,并且其中大部分还是传统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三是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差。

一座城市的建设管理水平,往往是人才等各种要素流向的重要参考指标。

而在我市,诸如道路交通、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的发展。

有些道路建设不久就不适应发展又需要改造,出现了“今年埋电线,明年修管道”,经常“开膛剖腹”。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低,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让人才敬而远之,让企业总部敬而远之。

有个针对在泉非公人才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最吸引的工作地点是厦门的占54.5%,而选择留在泉州的仅有7.9%。

厦门拥有优美的城市环境、良好的人才政策和宽松的人文环境,成为了非公人才向往的工作和生活理想地,这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而泉州诸多企业总部前往厦门,又何尝不是这方面的原因?

3、缺乏有效载体,高层次人才明显不足。

泉州的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柱地位突出,构成了全市工业经济的主体。

泉州相对缺乏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行业关联度强的高增长产业,新兴的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修船造船和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仍起步阶段,所占比重不高。

产业结构低下,影响了人才的集聚。

传统产业的企业大多规模小、工业自动化程度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一方面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也难于吸纳集聚大量的中高端人才。

而近年来,由于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外来人才的流向有所变化,泉州面临着传统优势产业人才流失,而新兴产业人才又难于集聚的突出问题。

此外,泉州辖区内高等科研院所不多,更缺乏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人才培养机构,泉州人力资源开发整体水平偏低,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具有一定产品开发能力、能独立开展重大科研活动的科技人才,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高级经营管理、金融、保险人才,取得国际化职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注册设计师等人才更是奇缺。

4、三产不够发达,缺乏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泉州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总量仍显不足。

2009年泉州三产增加值1086.23亿元,增长11.9%,占全省三产增加值21.9%,低于GDP所占比重25.1%,更是比第二产业占全省比重低9.1个百分点。

从三产占全市GDP的比重来看,2003年以来连续7年在36.2%徘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规模较小,整体水平偏低。

80%以上集中于交通运输、零售业、餐饮业个体户,从业人员占比70%以上,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中传统流通型服务业占主导地位,而新兴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资本服务业、商务性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

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重不高,与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明显不相适应,也与发展总部经济需求不适应。

四、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几点建议

总体上看,泉州总部经济区建设还处在规划、起步阶段,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完善规划,创新举措,促进落实,切实推动总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找准定位强化执行,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的作用是引导而非主导,重在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1、找准定位,科学发展。

政府对总部经济发展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空间规划,进行统一规划,处理好总部集群布局与分散布局的关系。

泉州第一轮的招商目标是“全球500强企业,台湾百大企业,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和上市公司”,存在好高骛远之嫌。

先不说全球500强、台湾百大企业、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在泉州投资的并不多,并且从区域战略上来说,泉州不可能是区域总部的首选。

至于上市企业,泉州还没有那种基础优势能吸引外地上市企业来泉州建设总部,至少近在咫尺的厦门更具有吸引力;而本地最优质的上市企业总部或营销总部大量迁往厦门。

因此,泉州应该立足泉州产业特点,鼓励和引导本土企业把生产基地往外扩移,把研发中心、总部留在我市,形成“特色产业总部”,逐步带动区域外企业总部和相关分支机构入驻,进而发展泉州总部经济。

进而发挥总部经济“乘数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构成我们经济主体的传统优势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此外,泉州目前规划了4个总部经济区,加上一些县市也各自规划了相应的总部经济区,多点开花固然是件好事,但各个总部经济区之间资源争夺不可避免。

因此,要加强对各个总部经济区定位、选择、主次进行区分引导,短期内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总部经济区,以应对周边地区的竞争。

2、有规必循,强化执行。

在发展总部经济上,泉州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也做了相应的规划,但最后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不了了之,直到再次重视总部经济的时候,厦门观音山国际运营中心有200多家企业,泉州多家名企总部或营销总部迁厦。

一个再好的规划,如果不去执行,就等于空话。

规划应该实实在在执行下去,泉州才能有实实在在的发展。

目前明确要发展总部经济了,思路也很清晰,当前最重要的是政府自身要下工夫,保证政令通、执行顺,切实提升政府的执行力,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建设,从而提升泉州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及发展水平。

3、积极招商,引进项目。

组织专场招商推介活动,通过发挥外地泉籍商会的作用,加强泉台交流与合作,探讨与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建立招商引资战略合作关系,利用各类国内外交流活动平台,吸引各类品牌企业、优势企业、大型台资企业入驻总部经济集聚区,努力实现总部经济的大招商,招大商,争取在项目引进上取得新进展。

要积极主动向全市925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04家商会及有意搬迁入驻总部经济集聚区的企业宣传发动,引导本土企业推行总部与基地分离,推进经营管理上新水平。

4、营造良好制度环境,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近年来,泉州在投资环境配套建设和服务方面加大了努力,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应该学习周边先进城市做法,加快出台有关总部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扶持政策等文件。

比如,要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各个总部经济区的发展实施意见,对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开发形式、参与条件、土地出让、建设管理、产权登记和变更、纳税贡献奖励、企业履约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明确。

要从教育、居住、融资、人才、税收等方面制定比较完善且吸引力强的政策,并努力推动政策落实到位,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推进“城市”“产业”发展,增强要素集聚能力。

一要做强中心城市,增强要素集聚能力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泉州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变化,但城市规模扩张、城市规划建设、城市交通建设管理依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没有得到“质”的提升,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能力有限,总部经济发展城市载体不强。

首先,要改变思路,做强做精中心城市。

城市规模的扩张是“大泉州”梦想的必然选择,但就目前来看,试图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简单粗暴扩张城市骨架并不现实,当务之急是加快提升鲤城、丰泽发展水平,尤其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确保中心城市在要素集聚中的明显优势地位;同时,要加快加快提升洛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增强整个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切实发展成为泉州地区的经济中心,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强大载体。

其次,要加快“融城”,促进同城一体化发展。

最重要的政策同城化,交通同城化。

所谓政策同城化,主要是体现在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事业上,要将现有中心城市的资源共享,加快“融城”速度。

至于交通方面,要撤掉现有的收费站,推进出租车同城运营。

要大力发展城市交通,构筑环泉州湾公交网络,加速短途运输公交化,将晋江、石狮、南安、惠安等周边涉及县市公交同城化。

此外,要推进产业发展,做大人才集聚平台。

产业的集聚会带来各种要素的集聚,而要素的集聚会促进产业扩张壮大。

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构建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做优传统产业。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提高科技对传统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增强对要素的吸引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要培育培植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及后加工工业以及与我们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装备制造业、环保、低碳产业、光电等新兴产业,大力培植信息、金融、旅游、仓储物流和咨询中介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以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集聚各种要素,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良好产业载体。

(三)完善交通网络建设,强化凸显区位优势

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手解决港口、公路网、铁路、机场联运衔接不畅问题,构筑全面立体对外交通体系,是泉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凸显发展区位优势。

在公路方面,要进一步进行泉州市干线公路网规划编制,完善公路网络,提高路网通过能力。

要加快在建高速公路建设进度,要推进泉州湾跨海大桥、外环线建设,要推进各片区互连的快速主干道建设。

在铁路方面,要充分挖掘“漳泉肖”铁路潜力,重点依托福厦高速铁路拓展物流发展。

要争取早日建设“向莆铁路”湄洲湾南岸支线,将泉州主要港口串连起来,间接连上京九、浙赣、鹰厦等铁路干线,避免边缘化危险。

要积极推进“长泉”铁路建设,加强与铁路沿线地区联系,共同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打通泉州向西战略通道,改变泉州的区域竞争中的交通劣势。

(四)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引进培养亟需人才

一要优化人才政策环境。

出台落实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已有政策尽量用足用够,新的政策更加超前灵活”,增强我市引进、留住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大力发展教育,促进人口素质的提升;整合培训资源,形成较为完善的继续教育网络;突出重点,大力培养培训各类高层次人才。

三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加大引进人才工作力度,强化人才需求预测,引进亟需的各类人才,此外还要做好海外高级人才和智力及台湾人才智力的引进。

四要完善人才使用评价机制。

建立长效激励表彰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营造良好人才氛围。

五要加强人才载体建设。

要在现有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进一步完善博士后制度相关政策,从鼓励建站、平台建设、博士后招收、项目课题资助、优秀博士后的表彰奖励等进行全方位的引导支持。

加大对大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化医疗等容量较大人才载体的扶持力度,以增强其对人才的吸引能力;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参与一年一届的“6.18”项目人才成果交易会,把项目与人才的引进结合起来;鼓励建立企业研发中心,积极引进科研院所落户泉州;继续办好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形成吸引人才的“洼地”,大量聚集高层次人才,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要素支持。

 

【参考文献】

[1]泉州市委办.泉州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泉委办【2009】17号).[2009-3-16]

[2]XX百科.总部经济[EB/OL].

[3]泉州发改委.泉州市总部经济发展情况汇报[C].[2010-3-12]

[4]泉州市委组织部.泉州人才工作文集[C].[2008-12-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