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32 旅游资源评价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099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32 旅游资源评价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旅游资源评价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旅游资源评价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旅游资源评价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32 旅游资源评价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32 旅游资源评价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

《高中地理 32 旅游资源评价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32 旅游资源评价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32 旅游资源评价教案 湘教版选修3.docx

高中地理32旅游资源评价教案湘教版选修3

2019-2020年高中地理3.2旅游资源评价教案湘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及旅游环境保护。

2.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内容,针对某一实例予以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具体事例分析说明旅游活动和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形成旅游活动和景区开发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认识;另一方面培养地理材料的分析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具体的景区旅游资源评价,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形成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性的认识,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形成文明旅游的基本素质和行为规范。

2.通过具体的旅游资源的评价,强化辩证唯物观,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2.旅游资源评价

[教学难点]

客源市场评估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一个好的旅游规划,必须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有明显的针对性。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需要切合实际地“对症下药”。

为此,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就成为进行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书】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规划是为了求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内容。

【板书】一、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案例】黄山无序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引自湖北大学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

黄山既是世界自然遗产,又是世界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假日旅游的不断升温,黄山旅游开发逐渐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现象,对黄山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如在位于海拔l000多米的黄山核心风景区,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楼堂馆所,而且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黄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麾下7家宾馆的盈利,吸引了更多的后来者跃跃欲试,争相修建楼堂馆所对外营业。

比如黄山市的一些政府部门,就纷纷在黄山核心风景区内修建自己的招待所,接待游客。

既然要修建楼堂馆所,首先不可避免的是开山炸石,伐木毁林。

楼堂馆所建好,紧随而来的是餐厅的油烟,宾馆的污水,还有遍地的生活垃圾。

建筑使用的钢筋、水泥和碎石四处堆积,原来的植被已经荡然无存。

为了配合旅游饭店经营的需要,黄山的水通过管道输送给数量越来越多的宾馆和招待所。

因为输水管道施工的需要,经过上亿年地质构造才形成的黄山岩体被凿开敲碎,输水管通到哪里,哪里就是碎石遍地。

在半山腰、在游人步行道的两旁,管道、碎石随地可见。

远远望去,秀美的黄山伤痕累累。

据统计,黄山风景区内的输水管道长达40千米,一直通到了黄山的顶峰。

没有了水源的黄山,旅游景观大打折扣。

如观瀑楼对面的瀑布叫“人字瀑”,往日一股瀑布飞流直下,在中途分为两股,像是在悬崖峭壁上写出的一个大大的“人”字。

但今天,峭壁上只剩下瀑布曾经冲刷过的痕迹。

而“梦笔生花”的真松树是一棵长在山峰顶端的黄山松,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棵塑料树,真树已在几年前枯死。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说,黄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宗旨是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所谓完整性和真实性,主要指保护黄山154平方千米以内的完整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使之世世代代都能享用,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而现在黄山到处在搞水库、蓄水池,而且搞蓄水管道,这样大兴土木提高宾馆的品位、规格,却是在破坏自然生态,破坏黄山的自然美,造成视觉污染,这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不立即停止,甚至撤除,那么黄山就有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甚至取消遗产称号的危险。

因此。

旅游规划与开发时应注重效益的评估,避免危害旅游地利益的情况出现。

阅读案例,分析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1)水资源良性平衡受到破坏

(2)大气污染加重

(3)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4)珍贵自然遗产面临威胁

(5)良性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6)文物古迹遭到毁损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64~67页内容,分析各种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后果。

旅游环境问题

原因(或污染源)

后果(或危害)

水资源良性平衡受到破坏

大气污染加重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珍贵自然遗产面临威胁

良性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文物古迹遭到毁损

【点拨】

旅游环境问题

原因(或污染源)

后果(或危害)

水资源良性平衡受到破坏

旅游大量用水,废水过量排放

水体污染、破坏,水资源不足

大气污染加重

旅游交通、旅客呼吸和餐饮烹饪

景区植被、野生动物和文化古迹受损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生活用品和食品包装的随意丢弃

旅游环境和景区形象受损

珍贵自然遗产面临威胁

过多的开发活动和人为干预

地理景观和文物古迹面临开发性破坏

良性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和高强度的旅游活动

原始生态平衡被打破

文物古迹遭到毁损

过度利用和不文明的旅游行为

文物古迹受损

【活动】请你联系当地实例,说明旅游开发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点拨】旅游开发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乡村或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社区风貌、民俗文化被现代城市文化所取代,民俗活动表演化、庸俗化。

文物和地方特产的商业化仿造,社区居民从事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销售,古老的民间艺术和衣食习俗后继乏人而面临失传。

又如真实的文物古迹遭受破坏,仿古建筑泛滥。

再如过多的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过度的旅游地建设,造成旅游地过度城市化和社会风气不健康,拥挤、污染、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增多。

旅游开发不当,占用农田,迁走原住民,抬升旅游地物价,破坏当地居民的谋生方式,带来当地居民难以接受的生活方式;犯罪率上升等都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探究活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广为流传,桂林地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桂林市坐落在小型喀斯特盆地中,环绕市区的喀斯特峰林的相对高度多在200米左右,一些当地“名山”的相对高度不过数十米。

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桂林市接待游客的数量不断攀升,城市接待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游客数量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桂林市内修建了一些高层宾馆,主管部门还打算再修建一些高层建筑。

从旅游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你认为上述措施是否得当?

为了解决游客数量与接待能力之间的矛盾,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点拨】不得当。

应对措施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加以考虑。

“开源”即新辟旅游地点,实行分流,还可以进行季节性客流调节,安排一些旅游淡季可以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如大型节庆活动、室内活动等。

还可以与周边旅游景区合作,做到客流的协同调节。

“节流”是指控制游客流量,例如在饱和景点实行分批放客和限时游览,尤其对旅游团队。

在旅游旺季,可实行门票预定,促使游客分流,尤其是人数较多的团队。

【结论】从旅游发展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好的环境是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加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决不能破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承转提问】旅游开发中如何保护旅游地环境?

【板书】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案例借鉴】日本多家旅游社为保护生态环境,推出一日游特别团。

游客在观赏湖山美景之际,动手搜集园林中的垃圾。

游客只需在风景区搜集垃圾一小时,便可以免费享受温泉浴和午餐。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非常强烈,把保护环境视为仅次于就业和打击刑事犯罪的国内第三大问题。

德国也是一个很自律的民族,长期的环保教育使他们具有了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自然环境,特别是著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珍爱备至,几乎人人都养成了自觉执行各项环保法规的习惯。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旅游资源必须经过有意识地开发,才可使旅游资源潜在的价值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经济优势。

这就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值得开发、如何开发、何时开发、为谁开发及开发方向如何。

因此,旅游资源评价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基础,是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

【板书】二、旅游资源评价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68页内容,说明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内容

【学生回答】1.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对景区的评价可由多方面和多学科的人员组成,力求准确、客观和公正。

【承转】假如你是一位旅游局长,当地要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这就需要你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评价。

请问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评价呢?

2.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讲述】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评价旅游资源游览价值;二是评价旅游资源的三大效益;三是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一)旅游资源游览价值评价

【复习提问】旅游资源的价值包括哪些?

【学生回答】旅游资源的价值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问题】如何评价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师生共同探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价:

①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比较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

【启发提问】请问这是就旅游资源的哪一个特性而言的?

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非凡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例:

秦始皇兵马俑与普通墓葬相比,鬼斧神工的张家界与家乡不知名的小山相比。

②资源的集群状况

【思考】请问是孤立景点的游览价值大,还是景观群的游览价值大?

试分析原因;

【学生回答】景观群的游览价值大。

因为是景观群可让游客在同一地区欣赏到不同类型的多个景点,使该地区对远处游客的吸引力增强。

【教师补充讲述】我国著名风景名山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四绝)与九华山(竹林幽深、山色奇秀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歙县(皖南山区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以产歙观、徵墨等著名,有不少唐、宋、明各朝的古迹)相距不远,具有较好的集群状况。

③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附近是否有特征相似的景点

【案例分析】雍和宫是北京市区保存较好的古代王府建筑之一,历史文化价值很高。

然而,到那里游览的人数却远少于故宫,主要是什么原因?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雍和宫虽然历史文化价值很高,但与故宫、颐和园等距离很近,特征又相似,所以游览价值不高。

【承转】旅游地的游览价值高,是否经济价值就一定高呢?

(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讲述】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可行性条件基础上。

这些条件中除景物或景类的游览价值条件外,还必须明确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条件;地区接待能力条件;游客市场条件;施工难易条件。

【思考】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条件、地区接待能力条件、客源市场条件、施工难易条件等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点拨】①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地理位置是确定景区开发规模、选择路线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不仅影响风景的类型和特色,而且影响旅游市场客源。

旅游资源所处的交通位置的优越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若旅游资源的交通位置闭塞,进出不畅,既增加旅游者的心理顾虑,又使来往路程耗时过多,前往旅游的人减少。

可见,地理位置和交通是评价旅游区开发的首要条件之一。

②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条件

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开发地的容人量(人/平方米)和容时量(小时/景点)。

旅游景区单位面积所容纳的游人数,为容人量,它是风景区的用地、设施和投资规模在设计时的依据。

容时量指景区游览所需要的基本时间,它体现了风景区的游程、内容、景象、布局和建设时间等内容。

③地区接待能力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乐等多方面,因而旅游地要建设与旅游活动相配套的设施,提高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④客源市场条件

客源数量是维持和提高旅游区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没有最低限度的游人,风景资源再好也难以开发。

客源市场调查的内容包括客源地、最低限度容量以及游人的年、月、日变化等。

不同风景区,依其景观特色、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吸引着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游人,而不同的游人数量,决定着该风景区的市场规模。

⑤施工难易条件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考虑开发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工程量的大小。

首先是工程建设条件,如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它们一般是随时随地而变化的。

其次是基本供应设施条件,包括设施的建设条件、食品供应条件、建筑材料条件等。

评价开发难易程度的关键,是权衡经济效益,其指标包括数量和时间两方面:

前者是开发工程与投资大小的关系,后者是开发工程与受益早晚的关系。

这是进行旅游开发规划中修建性详细规划必须考虑的内容,中学生现有知识储备难以应对技术性特别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教材没有进行专门讨论,教学时同样只须适度提及即可。

【案例一】桂林和杭州两大旅游城市在接待境外游客方面常常不相上下,有时桂林甚至超过杭州。

但在接待国内游客方面,杭州每年约为xx万人次,而桂林只有600~700万人次。

请分析其原因。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主要原因是交通位置及通达性不同。

【案例二】阅读下表,分析

抽样调查来杭州旅游的人数:

6125人

上海市

江苏省

本省其他地区

全国其他省市

2424人

2264人

634人

803人

占40%

占37%

占10%

占13%

表中数字显示了到杭州旅游的人主要来自上海市和江苏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中数字又显示了到杭州旅游的人来自全国其他地区的人比重少,这说明旅游资源的最优吸引半径有什么规律?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到杭州旅游的人主要来自上海市和江苏省,这说明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到杭州旅游的人来自全国其他地区的人比重少,这说明旅游资源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需考虑经济距离。

(三)旅游资源的三大效益评价

【讲述】旅游资源的效益不仅体现其经济价值,还体现为社会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其经济收益,更要重视旅游资源的环境意义和长期开发利用可能造成的问题。

【实践活动】模拟旅游客源调查

活动目的:

了解客源市场调查的一般方法,熟悉一定的服务对象,为模拟景区规划打下基础。

实施步骤:

①选定附近的一处或几处休闲空间,作为模拟的“旅游资源”;②把到此地休闲的人们作为广义的“客源”,制订调查计划;③实地调查;④小结。

调查计划的要点:

划分时间段,调查确定区域的客流量,区分客流的类型(性别、年龄、职业等),抽样调查不同类型的人进入被调查空间的目的(在旅游资源的相应调查中,常称为“吸引因素”)。

 

【板书设计】

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

第一课时

一、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负面影响

旅游环境问题

原因(或污染源)

后果(或危害)

2.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第二课时

二、旅游资源评价

1.评价原则

2.评价内容

(一)旅游资源游览价值评价

①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比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②资源的集群状况

③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附近是否有特征相似的景点

(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①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②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条件

③地区接待能力

④客源市场条件

⑤施工难易条件

(三)旅游资源的三大效益评价

 

2019-2020年高中地理3.2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人教版选修2

【考点搜索】

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以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本节在前一课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特点,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课文重点介绍了人为原因对水土流失的加速作用,即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开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个方面,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图3.6“南小沟综合治理措施平面分布图”

该图以南小沟为例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法,图中可以看出宽阔的塬面上,条田纵横;坡上梯田环绕;沟底有坝地,沟头有防护措施,还有一些沟道中有沟边埂,起固沟的作用。

【学习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预测环境发展的能力。

2、讨论法:

讨论时要注意与历史知识的综合。

例如把历史上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易及历史战争等知识运用到讨论中,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的原因。

【教学内容】

一、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谷发育。

地面比较平坦开阔的黄土塬面,沟谷的密度每平方千米小于3千米;广大的丘陵沟壑区沟谷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8千米,有的地区被沟谷蚕食的面积达黄土覆盖面积的1/2。

所以黄土高原地表: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二、水土流失的形成

1、自然因素

①动力条件: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与夏季,常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②地面状况:

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且广布疏松的黄土,植被稀少。

2、人为因素

历史上黄土高原绿树葱茏,今天却是荒山秃林,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人为作用导致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坏,使雨水、径流、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盛行轮荒耕作制度,当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耗尽之后,人们便弃荒,另择稍好的荒草地开垦。

轮荒的结果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

③开矿:

采矿能引起剧烈的水土流失,并造成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堆积。

根据科学工作者对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90.4%,这说明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1、保持水土的原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与开发想结合。

2、基本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压缩牲畜的数量。

④做好矿区的复垦工作。

四、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1、小流域:

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

2、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

表3—1: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措施

功能

工程措施

打坝建库

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平整土地

修建基本农田

抽、引水灌溉

生物措施

植树(乔木、灌木)种草

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技术措施

深耕改土

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科学施肥

选育良种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3、治理方针:

保塬、护坡、固沟

[经典例题1](xx年全国卷)图3-5表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

读图5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

、。

(2)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

图3-5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解析:

根据图中位置可判断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

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弱。

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分布面积广大且黄土质地疏松,植被覆盖差,夏季(7、8月)锋面雨到达黄土高原,多暴雨。

答案:

(1)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排名不分先后,答简称同样得分)

(2)气候干旱(3)地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是()

A.毁林开荒,营造宫殿B.轮荒作业,破坏林草种源

C.过度樵采,过度放牧D.露天开矿,开挖原生地面

2、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及其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流域不能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

B.小流域可以相当于黄土高原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

C.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

D.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只能采用农业技术措施

3、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有()

①营造宫殿,毁林开荒②修筑梯田,开石动土③开荒弃荒,轮荒作业④开露天矿,建隔离护坝⑤保塬护坡,打坝建库⑥开挖原生地面,复垦采空矿区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③D.②④

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土流失不可治理B.人为因素是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C.植树种草是做好水土保持的基本前提D.开矿会加剧水土流失,故应少开矿

5、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因素是()

A.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B.黄土垂直节理发育

C.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D.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

6、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有()

A.植树造林B.平整土地C.修建水库D.深耕改土

二、综合题

7、图3-6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3-7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3-7

图3-6

(1)判断该地形区的名称。

(2)指出导致图3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4)该地形区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

应采取什么对策?

(5)该地形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1、D2、C3、C4、B5、AD6、BC7、

(1)黄土高原

(2)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或降水、湿度)因素造成的。

(3)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全年较少且季节差异大,或集中于夏季(尤其是7月份),冬、春、秋三季干燥,或雨热同期。

(4)全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易发旱灾(或干旱),尤其是春季气温快速升高而降水少,易发春旱。

低温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种植耐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加强灌溉(或发展节水农业)。

防霜冻(5)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