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五单元 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3655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五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五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五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五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五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五单元 单元检测.docx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五单元 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五单元 单元检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五单元 单元检测.docx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五单元单元检测

单元检测

选题细目表

考查知识点

基础

中档

稍难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3

1、5、6

4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7、8、12

9、11

10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16·安徽联考)据《全唐文》记载: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

”这说明(  )

A.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

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

D.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发展

解析:

“以版印日历”“满天下”可知唐朝时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故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故B项错误;“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可知民间印刷能力的强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教育发展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6·江西联考)文献《三辅旧事》载:

“卫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

江充曰:

‘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

对两段材料进行解读并推断,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汉武帝时日常使用纸已经十分普遍

B.考古发现的纸质地图与文献记载的纸可以互相印证

C.由文献记载于考古发现可推定使用纸不晚于西汉

D.文献记载的纸与考古发现的纸都是绘图用纸

解析:

本题考查史料与史证能力,纸普遍使用是在魏晋南北朝,故A项错误;考古发现的纸质地图是实物,第一手史料;文献记载的纸是第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依据文献记载“武帝病”和考古发现“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可知,使用纸不晚于西汉,故C项正确;依据文献记载“当持纸蔽其鼻而入”不能看出纸是绘图用纸,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7·郑州模拟)唐朝时期,面对乘除算法难以被人理解和掌握的窘境,数学家边冈“用算巧,能驰搏反复于乘除间,由是简捷之术兴”。

这有利于(  )

A.数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B.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C.降低明算科考试的难度

D.十进位制计数法的成熟

解析:

边冈“用算巧,能驰搏反复于乘除间,由是简捷之术兴”即边冈很懂运算技巧,化繁就简,推动算术(简便计算)的发展,这有利于推动数学的应用和推广,故A项正确;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是在东汉,故B项错误;降低明算科考试的难度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十进位制计数法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A

4.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

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

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作者对于南北文学差异的分析(  )

A.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C.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

D.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

解析:

材料中刘师培关于南北环境及文风的逻辑掺杂主观因素,故A项错误;从材料逻辑中可知地理环境只是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故B项错误;不同地区间文化不同是事实,故C项正确;从材料叙述可知,刘师培已经看到不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即复杂性,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6·石家庄模拟)“在中国文化史上,小说、戏曲等内部隐藏着反叛理性的思想意识与文化诉求,因而往往游离于主体意识形态之外。

”这是因为小说和戏曲(  )

A.以反对宋明理学为宗旨

B.都蕴含了反封建的精神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D.体现了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小说、戏曲是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因而蕴含了反叛意识,与主体意识不符,故C项正确;A、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绝对化表述。

答案:

C

6.(2017·湖南十校调研)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

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

A.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 B.刻意展现真实的艺术

C.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D.多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解析:

儒家思想强调德、仁、谦、让,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对立面,而对立面的调和是以宁静、冲虚为前提的,这两种思想在整体上都表现为无示张扬,不露锋芒,倾向于平静。

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深刻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因而中国山水画体现的整体宁静、中庸柔和之美正是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C

7.(2016·荆州质检)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

“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推动国际政治力量改变对华态度,故C项正确。

答案:

C

8.(2016·海口模拟)观察《国家财政拨款科学研究经费支出总额表》(单位:

亿元),其中基建支出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

时间

1988年

1985年

1980年

1960年

科研经费

93

83

53.3

22.7

基建经费

25

18

11.3

11.1

总额

118

101

64.6

33.8

A.经济建设规模的萎缩

B.科研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C.科研条件的逐步改善

D.财政拨款的使用率不高

解析:

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

从1960年开始到1988年,科学研究中的基建支出逐渐增加,体现了国家在逐步改善科学研究的硬件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提供的是关于科研中基建支出的数据,是在缓慢增长的,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出是否浪费,B项错误;材料数据没有涉及使用率,D项错误。

答案:

C

9.(2016·大连模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

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文学影视出现繁荣景象,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即处于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6·大连模拟)1952年9月,“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外国留学生有77人,其中东欧社会主义诸国44人,朝鲜29人,蒙古4人。

这说明当时的外国来华留学(  )

A.是相邻国家间的教育交流

B.突出鲜明的睦邻友好关系

C.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

D.体现出世界对汉语的青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的关键词“1952年”,可知世界政治格局是美苏“冷战”时期。

结合材料中留学生的国籍可以看出主要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所以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故C项正确;东欧社会主义诸国不与中国相邻,排除A、B项;D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11.(2016·武汉调研)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

“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

A.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B.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

C.奠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

D.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解析:

课文强调毛主席、共产党的重要性,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巩固政权,为经济建设做准备,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合作化土地制度”“人民地位”等信息,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

B

12.(2016·海淀区模拟)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各界的广泛赞誉;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文化大革命”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1979年,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

上述情况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政治运动左右文艺发展

B.该剧剧本存在严重问题

C.“双百”方针贯彻的曲折

D.党的文艺指导方针不断变化

解析:

1961年“双百”方针得到贯彻,所以《李慧娘》受到赞誉;“文革”期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把学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所以《李慧娘》受到批判;“文革”结束,文艺界拨乱反正,“左”倾错误受到清算,所以《李慧娘》重新得到肯定。

由此可见,政治运动左右文艺发展,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李慧娘》是否有剧本问题,排除B项;“双百”方针贯彻的曲折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排除C项;材料没有突出党的文艺指导方针的变化,排除D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6·广州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戏剧艺术在元代走向了成熟,是中国戏曲第一个繁荣期。

到了明代尤以传奇成就最为显著,产生了不少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品,成为中国戏曲的第二座高峰。

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段亚婷《浅谈明代戏剧的基本格局》等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外国戏剧集有76部,其中现代主义戏剧竟占一半以上。

可以说,当时西方已经出现的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几乎无所遗漏地被介绍了过来。

材料三 商业戏剧在西方是戏剧发展的主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很多戏剧家认识到,中国戏剧的发展要面向市场的需求。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独立戏剧制作人的出现激活了演出市场,陆续推出《别为你的相貌发愁》《谁都不赖》《冰糖葫芦》等剧,并且其发展的空间和势头均被看好。

——胡星亮《戏剧现代性的追求与失落》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戏剧在元代走向成熟的标志。

分析明代戏剧发展的原因。

(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知识分子大量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目的是什么?

(10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商业戏剧发展的原因。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商业戏剧发展的看法。

(12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杂剧或元曲”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

(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要面向市场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独立戏剧制作人”信息,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化、经济等分析;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分两个层次回答:

第一个层次能够答出对商业戏剧发展及其意义的认识,第二个层次能简要指出商业戏剧发展需应对的挑战。

答案:

(1)标志:

元杂剧。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专制制度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早期启蒙思潮的出现。

(2)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反传统;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目的:

为了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戏剧;宣扬西方民主思想、制度;传播西方生活方式;提倡个性解放。

(3)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日益丰富多样。

看法:

商业戏剧的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拓宽了传统戏剧的生存空间,促进了演出市场的繁荣;同时戏剧应避免过度商业化,戏剧市场出现萎缩现象,社会的关注度减弱。

14.(2016·全国Ⅱ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0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审题。

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必须能反映材料的核心思想;其次,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论述,论述时要史论结合。

玄奘和鉴真分别为中印、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根据这一内容,可提炼出:

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领先世界。

从整个文明的角度考虑,可提炼出: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可提炼出:

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观点提出后,结合史实来论述。

如“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领先世界”这一观点可结合唐朝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成就进行论述。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一观点可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及印刷术四大发明的外传等方面进行论述。

“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观点可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方面进行论述。

答案:

示例:

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