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填写说明模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3644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填写说明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填写说明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填写说明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填写说明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填写说明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填写说明模板.docx

《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填写说明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填写说明模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填写说明模板.docx

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填写说明模板

 

“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任务书

 

学校名称**学院

专业名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建设内容B、F

负责人 陈文哲  

联系方式0591-********

 

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财政厅制

二○一二年二月

 

填写说明

 

1.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

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

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封面及简表中的“建设内容”填写A、B、C、D、E、F。

含义如下:

“A”表示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B”表示与“卓越工程师、医生、法律人才、农林人才”等相关专业;“C”表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D”表示与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E”表示与革命老区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F”表示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

如果专业点分属几个方面,则可多项填写。

4.任务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简表

专业名称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建设内容

B、F

所在院系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修业年限

4年

学位授予

门类

工学学士

本专业设置时间

2002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597

首届毕业生时间

2006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153

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

1029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名

陈文哲

性别

出生年月

1957.5

学位

博士

学历

研究生

所学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毕业院校

**大学

职称

教授

职务

副校长

所在学校通讯地址

福州市闽侯大学城学园路3号**学院

电话

办公:

0591-********手机:

********

电子信箱

chenwz@

邮政编码

********

主要教学成果

1、2009年获福建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2009年获福建省第五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称号;

3、2008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4、2009年获“卢嘉锡优秀导师奖”;

5、2010年获省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负责人);

6、2010年获福建省特色专业(负责人);

7、2010年获福建省第二届“杰出科技人才”称号;

8、2011年获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二、主要参与人员

姓名

学位

技术职称

承担工作

戴品强

博士

教授

专业基础类课程体系改革

陈鼎宁

学士

教授

产学研合作组织与实施

王乾廷

博士

副教授

专业课程体系改进方案与实施

方 辉

博士

副教授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

马立安

博士

副教授

实习与实训课程开设管理

范有发

硕士

副教授

实验课程体系改进

黎文峰

硕士

副教授

“卓越计划”实践体系建立

伊启中

硕士

副教授

实训具体方案制定

陈 胤

学士

副教授

校企合作实训课程开发

王火生

硕士

讲师

学生各阶段实训指导

刘 琼

硕士

讲师

企业阶段学习计划制定

翁黎清

学士

高级工程师

实训课程开发

黄旭方

硕士

实验师

实训配套安排

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

单位

承担工作

福建乾达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共建校企工程实践基地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共同制定先进成形技术实验实践体系

莆田市荣兴机械有限公司

共同制定模具方向实验实践体系

亚通新材料(福建)有限公司

共同制定高分子成型实验实践体系

福州中澳科技有限公司

共同制定塑性成形技术实验实践体系

福州阿石创光电材料公司

共同制定材料工程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四、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通过与省内龙头规模企业合作,共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推进软硬件环境和条件建设,改革单纯由学校培养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

通过继续教育、下厂培训、聘请企业教师等方式,构建新型师资队伍,提升队伍水平,深化基于产学合作的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具体目标:

(1)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切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教学体系的组织水平。

(2)重新理顺和改进材料学科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体系,瞄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建立乾达重工校企实践中心。

利用合作企业的先进装备资源和市场资源,以及本专业服务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基础,提升实践基地的功能,把实践基地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科研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平台。

(4)结合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实践教学方案的内蕴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5)与福耀、乾达、荣兴等大型公司合作,发挥专业与长期合作的龙头骨干企业的各自优势,提升实践基地的定位,把当前的实习基地拓展为集学生实训、实习、实验、创新、就业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与这些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6)主动与省内高端装备制造业对接,以材料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技术、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密装备开发技术为主要内容,逐步切入矿山装备、隧道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扩大专业服务海西经济的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五、建设方案

1、改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1)开展现行培养计划体系的实施情况调研。

面向在校师生、毕业校友和用人单位开展深入的调研,通过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听取报告、数据分析等途径,对现行培养计划体系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对相对成熟的面向海西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和完善,改革现行的培养方向。

(2)改进课程群的内聚和相互耦合方式。

以培养优秀工程师为目标,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及模具技术方向的工程技术知识,同时通过开设材料学概论等选修课等方式,拓宽学生材料加工工程领域的了解,强化材料成型共性知识的教育,以及专业理论及工程技术教育。

(3)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

依托“卓越计划”和“闽台计划”,对计算机和外语教学进行改进,特别是专业英语的教学教法与国际通行接轨。

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拓宽本专业的培养口径,将三个培养方向合并、重组、拓宽,以柔性的方式开设封装技术、高端装备成型技术、成套装备制造技术、新产品数字化开发技术等贴合海西地区经济建设的工程技术方向,设置专业基础课。

对配套的专业基础课进行相应拓宽,除了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外,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进行重组与整合,以调整、完善和精炼教学内容为重点,取消重复内容。

(4)加强工程实践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拟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首先,强化认识实习的体系。

在原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大材料学科范围内主要材料的成型工艺过程,具体包括机械制造、塑性加工、塑料成型、金属液态成型、特种成型等领域。

实习方式以到实际工厂参观和一线操作实践为主。

其次,明确“三性实验”的体系。

拟定实验改革以开设综合性实验为基本思路,降低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和比例,特别是针对专业课程,其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较大幅度的增加。

总结前期本专业在全国大型赛事的经验,吸引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对探索性试验进行政策支持和倾斜。

鼓励和引导高年级学生提前进人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学生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再次,强化产学研的教育模式。

将实际工厂的工艺设计引入学生毕业设计,将工厂遇到的技术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来自实际工厂的真实课题进行研究或设计,提高毕业环节教学质量,也为工厂解决技术难题打基础。

2、提升实践教学体系

(1)通过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投入,添置创新实践所用的四轴加工机床、全电动注塑机、压力机、测厚仪、测长仪等设备,达到能够完全承担除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之外的所有课内实验与实践教学任务,改进现有的本科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使所有的环节内容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2)在已经开设的验证性试验基础上,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开展原设备改造升级、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应用等拓展性试验,加大“三性”试验的数量、质量、范围,使全体学生得到创新实践和实验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3)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协助凝聚团队的研究方向,通过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发创新试验项目,吸引优秀学生参加科研课题,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巩固课程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创新素质,提升在校生中部分踏实肯干、具备创新潜质学生的培养质量。

(4)引进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和管理理念,形成按需开放制度,进一步提升服务全系、全校乃至兄弟高校、研究所的能力。

(5)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方面,提升与现有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合作企业的合作层次。

强化与龙头规模企业的合作。

在实习教学方面,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一步修订和改进实习内容,提高实习的效果,使实习期内真正达到规定要求。

(6)利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平台,全面修订培养计划,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选拔优秀学生送入企业进行培养。

该学习环节是与实践实训紧密结合的,通过该环节使学生在企业循序渐进的学习,培养优秀工程师的技能素质,实现工程教育的革新。

(7)改进和提高督导水平。

在现有的督导体制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和加强实践环节的督导机制,探索实践条件和内涵的评价方法,考虑如何突破优秀教师科研工作如何与学生的实践实训结合起来,探索课程组织、质量评价、绩效评估的新方法。

(8)加强对实验和实践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指导实验和实践的能力。

3、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与福建乾达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具体建设方案为:

(1)规范化管理

本着“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并重”的思路,结合评估指标体系,修订规范企业教学管理文件,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企业教学常规管理。

将企业教学检查与评估列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建立企业教学质量监控、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企业评学等制度。

依据现有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严把企业教学质量关。

(2)内涵建设

实践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必备硬件,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主要场所。

突出“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

具备先进性,使学生紧跟专业发展前沿,掌握本专业先进技术;涵盖综合性,使学生得到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首先,实践基地应满足专业教学实践训练、职业素质训导、扎实的技能训练功能。

基地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严格实行指导教师带教制,以保证实践教学正常有序。

做到全真的实际岗位基本训练、真实的工作环境、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专业训练。

其次,充分利用乾达重工的资源,邀请技术领导和同行共同参与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专业制定实践大纲和考核内容,督察各环节的实施情况。

(3)整体条件建设

按照专业培养计划中在实践教学的培养要求进行建设,并依托公司现有的生产和研发平台。

目前,公司拥有一批高端加工设备,有数控卷板机、冲床、焊机、通用机床、齿轮加工机床、多轴加工中心、大型数控机床、电加工机床、淬火炉、渗碳渗氮炉等,能够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实践基地将整合这些资源,形成CAX实践教学平台、金属材料热处理、材料加工实践、先进制造等多个中心。

(4)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基地的师资队伍包括企业人员和学校人员,校方人员都接受过教师职业技能的全面培训,企业方面则长期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或技术型领导。

本实践基地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双能型”骨干教师,在建设省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坚持“课堂与实践双重视”的人才建设方针,鼓励并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到乾达重工实习和锻炼,以及开展产学研项目研究,争取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培养出一批“双能型”骨干教师。

对“双能型”骨干教师,在进修培训和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此外,通过聘请公司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材料系兼课,参与制定企业实践阶段培养标准和考核要求。

同时,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之尽快承担起现场实践教学工作。

(5)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在材料系本科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乾达重工的实际情况,争取让更多的工程实践课程进入企业。

借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改革,探索理论课程进入企业的可能性,并逐步建设2-3门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课程。

初步考虑选取2-3门偏重于工程类的理论课程,将理论课与相应的实践课进行整合,通过企业课程专周的形式,依托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完成企业课程授课。

通过校企合作特色课程的设置,将进一步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的知识如何学以致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4、强化产学合作,以科技创新支撑专业综合改革

(1)对接地方装备制造业

本专业自诞生起就积极主动服务产业经济,开展校企合作。

在初期培养教师的方法是选派到西城电子、东南汽车、厦门锻压机床厂等企业进行一线锻炼,或者承接这些企业的模具设计、机械设计、成套装备设计安装等课题。

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过程中,学科的实验室建设、实践和实训中心建设,均在整合方向的基础上,征求合作企业的意见和看法,共同制定方案并实施,在硬件条件和运行机制上和合作企业形成互补和互动。

依托本专业现有的高端仪器和设备,配以较系统的测试和教学型设备,与合作企业先进的设备仪器相互配合,保障产学研项目的理论研究、原理试验、样机制作、产品小试和中试等环节的进行。

(2)探索校企合作形式

根据合作对象的不同,积极探索不同的合作模式,以寻求校企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这些模式包括委托开发、合作开发、驻厂研发、产学共建、代理培训、技术经纪等方式,在新增效益、知识产权、科技奖励、社会影响等方面争取取得新的突破。

(3)紧扣企业需求开展科研团队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

把校企合作作为关键任务来抓,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合作成效不断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利用当前所形成的三个研究方向团队,承担材料加工、成套装备开发、新材料制备和应用等科研项目。

不断扩充团队成员数量,进一步提高学历和职称,储备锻炼后备的学科骨干,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

不断扩大科研项目总规模,不断增进合作深度。

六、进度安排

(1)2012上半年

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组织学科成员和合作企业主要人员,分析现有资源和优势,统一规划,对建设工作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部署。

(2)2012年下半年

完成在校本科生、“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闽台合作办学”的培养计划的调研与初稿;启动实验室“十二五”建设。

制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法,初步制定出规范化管理制度。

(3)2013年上半年

完成“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培养计划的定稿,制定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规划。

并准备在低年级试行过渡计划。

重新归整各项专业实践环节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把其中的内容面向乾达重工的具体条件进行修订,并初步在2011、2010级学生中进行试点。

开展实验室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

根据团队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项目开展所需要条件,统筹安排建设经费、学校划拨建设经费以及中央财政支持经费,添置先进仪器、设备,安排合适的场地等条件。

协助与合作企业协调,与企业合作,调度人力和装备优势资源,配合完成技术研发。

同时,加强内涵建设,开发新的实验项目,改进当前的实验方法和手段。

(4)2013年下半年

完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对新实验项目进行系统的开发。

以项目为载体,由骨干教师对现有资源的归类和整合,形成不同功能的实践模块。

教学成果产出。

在基本具备创新平台的团队和条件保障的情况下,各项目实现稳步推进,逐步实现成果的不断产出。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有显示度和辐射带动性的成果为目标展开工作。

(5)2014年上半年

针对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组织学生参与企业技改或新产品开发工作。

丰富成果产出。

在基本具备创新平台的团队和条件保障的情况下,各项目实现稳步推进,逐步实现成果的不断产出。

以创新产品、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高水平科研论文、扩大学科领域的影响为目标展开工作。

(6)2014年下半年

进一步调整学科梯队。

在完成了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充实和提高团队,展开新一轮建设。

项目完成并准备验收。

七、预期成果(含主要成果和特色)

1、主要成果

(1)形成面向海西地方经济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体系,并培养面向工程界和海西经济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

(2)建设一支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师资队伍,保障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实现。

(3)建立成校企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集产学研、实习实训、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4)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符合用人要求,大大缩短毕业生从独立进入工作岗位的能力,迎合海西装备制造业跨越发展的需求。

(5)项目建成后,本专业建成海西地区较强的材料成型领域创新平台,形成一支始终站在海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前沿开展一线服务的创新团队,使本专业成为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6)取得3~5项成果奖励、教改论文等教学成果。

2、特色:

(1)立足应用,瞄准实践,突出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优势。

抓住当前校外实训基地的宗旨,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开展条件、师资、内涵、制度、课程等建设,可望全面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2)突出内涵建设,紧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题,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利用本专业长期服务我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优势,拓展校企共建实践基地。

(3)引入大型龙头企业的专家领导,借助企业资源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更加贴近服务海西经济的主旨。

本专业与乾达重工、福耀玻璃、荣兴机械等企业前期的合作基础十分扎实,派出了专家教授与企业展开了深入的合作,特别是在高端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已经协助成功与央企联合成立合资公司。

在企业信息化、精密装备关键部件制造等领域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综合改革,预期能够收到良好效果。

八、学校支持与保障

1.组织保障——学校高度重视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中坚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紧密结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

通过实施专业综合改革,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

对专业规划、专业定位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给予积极有效的指导,使专业改革和建设稳步快速发展。

2.思想保障——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确立了建设“教学型、区域性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和“培养笃志求真、诚实守信、勤奋耐劳、勇于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编制《**学院“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努力办出专业特色。

3.体系保障——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自2002年组建本科院校以来一直重视培养计划的制订工作,在2004年组织培养计划全面制(修)订的基础上,又组织进行了2006版、2009版的修订工作,规范了其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

各院系(部)与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等进行了改革和建设。

4.师资保障——建立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学校专任教师1129人,其中高级职称34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783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人,省杰出科技人才奖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省杰出青年科技奖2人。

学校聘请国内100多位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

5.质量保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了较为科学、规范并能体现应用型特色的校内校外本科教学评估与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院系(部)、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了教学质量信息采集网络,健全了教学质量检查制度,以便全面准确、及时掌握教学质量状况与问题。

6.设施保障——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136.88公顷,建筑面积61.68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0.5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9万册,电子图书8283GB。

各类教学、生活、运动等设施齐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

7.经费保障——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

学校积极争取省政府在财政拨款和专项经费上的支持,广开财源,努力实现办学经费渠道多元化。

“十一五”期间,学校投入本科“质量工程”建设经费1亿元。

“十二五”期间,学校计划投入本科教学实验室经费5000万元。

加大对教学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新专业、精品开放课程、优秀教材等给予重点投入,增加图书资料的经费,健全和完善校园网络。

九、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

(含配套经费)

金额

(万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1

资料费

10

图书购买、资料印刷和装订。

2

差旅费

20

国内同类专业调研、考察与交流。

3

实验室建设费

250

新增测试与加工仪器设备、现有设备的改造,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4

会议费

10

组织参加研讨会、交流会、论证会。

5

咨询费

10

学科建设咨询、文献检索与查新、建设方案论证

6

劳务费

20

临时聘用人员补贴、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人员开支。

7

师资培训

50

选送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进修、到企业锻炼学习、聘请企业教师等

合计

370

经费自筹项目的经费来源

学校配套

十、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意见

(盖章)主任签字:

年月日

十一、学校审核意见

 

(盖章)学校领导签字: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