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上册语补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3501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年级上册语补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8年级上册语补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8年级上册语补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8年级上册语补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8年级上册语补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年级上册语补答案.docx

《8年级上册语补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年级上册语补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年级上册语补答案.docx

8年级上册语补答案

8.一、省略二、1.B  2.A  3.B  4.A

三、1.这里比喻发源地2.感到非常满意的学生3.(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四、1.突然:

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表明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钱学森超出法律和人们的预料,毫无道理。

2.一直:

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表明联邦调查局的特务对钱学森的监视没有放松的时候。

时常:

常常,经常;表明特务闯入钱学森的研究室和住宅捣乱很频繁,很突然。

3.总是:

一直如此,没有例外。

随时:

不拘什么时候。

两词都表明时刻准备好动身回国。

4.终于:

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表明“胜利地登上轮船”回国是钱学森夫妇长期斗争、历经艰难才取得的结果。

始终:

指从开始到最后;表明钱学森夫妇无时不眷念着祖国。

五、公认权威开路人之一卓越先驱创始人

六、详写钱学森在美国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辉煌的成就”,联系他决心回国的情况来看,可突出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报效祖国的精神境界;写钱学森在美国生活上“丰厚的待遇”,表明他人生的追求不在物质而在精神,不在个人而在祖国的强大。

美国海军次长的话,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

七、一是表达自己渴望回国、报效祖国的迫切心情。

二是诉说美国当局阻挠他回国的种种情形。

三是请求祖国想办法让他早日启程回国。

问题探究一、1.一是不准他离开美国,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

二是非法逮捕、关押他。

三是限制他的自由,并派特务闯入研究室和住宅捣乱。

2.选了三件事:

①摆好三只小箱子,随时准备回国。

②五年中搬了五次家。

③教育孩子心中装着祖国和亲人。

他面对种种迫害坚强不屈,他的报国之志坚定不移、坚如磐石。

二、1.(1)表现了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无比热爱和虔敬的心情。

(2)说明钱学森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对新中国能够与外国人一样制造出导弹充满信心,具有坚定的信念。

(3)“统帅”本应关心全局的大事,钱学森身为统帅而能关注到每一件小事,表现了他的高度责任心。

2.钱学森在1947年回国省亲后又回到美国,是因为当时时局混乱,难以实现强国理想,说明他对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有一定的认识。

而解放后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也正表明了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热爱。

3.钱学森的思想境界崇高,他看重的不是个人作为科学家的荣誉,而是自己是否是劳动人民和共产党员中的优秀一员。

9.一、省略二、1.被攻破2.为时事而感伤3.抵得上4.能承受5.防守边疆6.夜深7.人生的经历、遭遇8.指史册三、1.国都,指长安2.国家3.国家

四、1.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这里代指战乱。

2.一个地名,这里代指北方边疆。

3.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这里代指史册。

五、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接连三个月没有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六、1.诗人写作这首诗时,正是安史叛军攻占国都长安,诗人自己也被俘获之时,诗人感时伤怀,所以面对明媚春光不但无心欣赏,甚至倍感伤心。

2.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透露出诗人悲凉的心情,为下面关于“商女”(实际上就是指权贵们)的议论奠定了情感基调。

七、1.作者曾在战场搏杀过,所以在他听来,风雨声跟马蹄声相似,于是巧妙地借风雨声把现实和“铁马冰河”的梦境联系起来,抒发了报国壮志。

2.当时他年老多病,已“僵卧”在“孤村”,但还想到要为国出力。

这种不顾年迈,还想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3.《示儿》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跟这首诗一样,反映他虽年老力衰,仍想着要收复中原。

直到去世前,他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八、1.杜甫家书抵万金2.唐杜牧夜泊秦淮近酒家3.宋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问题探究1.“风飘絮”比喻“山河破碎”,“雨打萍”比喻“身世浮沉”。

分别比喻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说是说明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2.这是一副绝对,作者借用地名来诉说“惶恐”的心情和“零丁”(孤苦零丁)的感觉。

3.联系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以及他宁死不屈的情况看,这两句诗就是他自身的写照;而这道理又说出了千千万万爱国志士共同的心声,因此特别能激励人。

一、省略二、1.出使2.善于辞令的人3.相当于“于”4.犯罪5.这样6.莫非

三、1.“何”是“什么办法”,“以”是“用”,在现代汉语中理解为“以何”,即“用什么办法”。

2.“吏二”,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二”放在名词“吏”的前边,中间还应加量词,应解释为“两个小官吏”。

3.“其实”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其实”是“它们的果实”。

在现代汉语中,“其实”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暗含转折)。

四、1.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

2.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3.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五、他用了类比的方法。

先举出一个事实: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指出其原因是“水土异也”。

同样,“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原因是什么呢?

这就顺理成章地推出: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六、1.只是怀疑是否是齐人,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楚王的挑衅性问话。

2.已经承认了是齐国人,只是认为离开齐国已经有了一段时间而已。

3.只是怀疑偷盗的真实性,如果真的偷盗,似乎就无话可说了。

4.已经承认了这个齐人偷盗,只是说不是每个齐人都偷盗。

5.只是认为不该带到朝廷来侮辱“我”。

6.认为偷盗是小事,看来齐人偷盗是家常便饭了。

7.只是反唇相讥,否认不了“齐人善盗”。

8.软弱无力之词。

晏子的答话最可贵之处,在于不在小事上纠缠,如此人是否是齐人之类,而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巧妙地接过楚王的挑衅回敬楚王,从根本上指出整个楚国存在着“善盗”的土壤气候,外人来此会染上偷盗恶习,楚人自己更无疑都是盗贼,你楚王自己只怕也不是好东西!

不是“齐人善盗”,而是“来到楚国的齐人学得了偷盗”,“楚人育盗”,“楚人俱盗”!

这下子,楚王自然自讨没趣,被大大地羞辱了。

七、1.(1)出使(2)派遣使者(3)使者2.(1)延纳(2)改换(3)安排

3.(1)齐国都城临淄有三百条街巷,大家张开衣袖就能成为浓阴,挥一挥汗就能成为雨水,大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跟接着脚跟,怎么能说没有人!

(2)那些贤能的人就出使到贤明的君主那里,没有才能的人就出使到没有才能的君主那里。

在齐国我晏婴最无能,所以最适宜出使到楚国!

4.晏子往往把楚王对他的侮辱用来回敬楚王,使楚王自取其辱。

如楚王在大门旁边开一小门,让晏子从小门进,晏子则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于是楚国就成了“狗国”,除非让“我”从大门进入;楚王因晏子短小,说他不是人才,晏子则说按齐国规定,“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于是楚王就不是“贤主”。

这一切,都使楚王自讨没趣,自打嘴巴。

问题探究1.(1)出使使①:

派使②:

出使(2)只只

2.他们出使的形势都是敌强我弱,对方的国君都恃强凌弱,蛮不讲理,斗争的结局是对方的国君都认输了,这二人都获得对方的尊敬。

3.唐雎敢于同秦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义正辞严、声色俱厉,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表现出不畏强暴、重义轻生的精神。

晏子具有机智善辩的才能,他为维护祖国的尊严,义正辞严而不卑不亢,表现出外交家的风度。

10.一、省略二、1.砌墙沏茶2.券门卷子3.垛口跺脚4.云霄通宵5.陡峭徒步6.烽火锋利三、1.确数2.约数3.概数四、B五、1.用括号解释建筑术语。

2.先叙说情况,后解释现建筑术语。

3.先出现一个常用术语,然后引出其他同义术语;先叙说情况,后解释建筑术语。

六、长城之长,规模之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多,建造时间之长,史无前例,确实称得上“最伟大”。

可以想像到,要建成这样规模巨大的工程,需要精心设计、取材、加工材料、运料、修建等等。

需要动用千千万万人,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

所以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惊人的毅力。

问题探究1.总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

先说长城的主体:

墙身、城墙顶部、墙台和敌楼,最后说到与长城配套但不相连的烽火台。

先说主体部分,符合人们急于了解长城构造的心理。

2.例如:

“城墙内部比较低,外部比较高”,这就适合于防守;墙面宽“可容五马并骑,十行并进”,这就便于运动军队,互相支援,利于守卫;烽火台的设置,可以随时通报敌情、互通消息,便于防御来犯之敌。

3.例如:

“靠外的一面则用砖砌成高近两米的垛口”,接着介绍垛口;又如“敌楼上还有燃放烟火的设备”,接着介绍烽火台。

万里长城断想(节选)

随文练习一、省略二、1.撤2.绵遗3.瞩三、略

四、作者的看法是造长城花费这么多人力、物力是不值得的。

从“只不过”“四合院式的”“使人惊异而又觉有趣”等词语可以看出。

五、流露出的是否定的情感。

因为四合院的人家都只是“把自己圈在一座座院墙里面”,“随着时光的流逝,封建时代从人类社会里逐渐隐去”,“中国的大宅院,欧洲的古城堡也都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藩篱缓缓地撤尽,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建筑长城的秦始皇在人民的愤怒之下,竟不及二世而亡。

六、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强令百姓修筑长城,孟姜女哭倒长城;历代统治者像秦始皇那样的对人民的高压统治等。

七、评价历史人物应实事求是,肯定其功绩,同时指出其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关键是看其对人民的态度如何。

问题探究1.原句从对人民是否有利的角度来衡量,基本上否定了秦始皇修长城。

改句则相反,是对修长城持基本肯定的态度了。

2.用比较的方法,即把长城与都江堰的功用进行比较。

3.甲、乙两文对秦始皇修长城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尽管也承认它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甲文是从修长城给人民带来巨大苦难的角度来说的,乙文是通过把修长城与建都江堰进行比较来说的。

11.一、省略二、1.蹒跚隐瞒2.琐屑元宵3.举箸著作4.交卸防御5.拭干考试6.狼藉书籍三、1.表示尽管已经十分仔细地嘱咐过一个熟识的茶房送“我”到车站,但最终还是不放心,可见对“我”十分关切。

2.既表示对“我”十分关切,又表示自己要尽到最大责任。

3.表示手头甚紧,反复还价才谈定了一个价钱4.表示最终还是自己努力宽容儿子,以儿孙为重。

四、1.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太不聪明,太不懂事。

3.选择并确定。

4.不能控制自己。

五、1.为家庭不幸而流泪,内心悲哀。

2.为父亲的爱所感动而流泪,父亲付出太多,做儿子的内心无比感动。

3.为父亲的背影消逝而流泪,充满惜别之情。

4为痛惜父亲而流泪,是伤心的泪。

六、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这些背景的交代,为整篇作品设置了惨淡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父亲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

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便完全不同于平时的背影,而是饱含感情和深意的背影。

2.这些句子回忆了父亲的一生,表现了父亲老境的颓唐。

它一方面和开头的气氛、情调相适应,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背影”的形象。

父亲在老境颓唐、“大去之期不远”的情况下,“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就表现了一种至死不渝的爱,使得泪光中的“背影”更具有感人的力量。

七、可围绕以下意思来说:

那时“我”不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他种种“迂”的举动,正表现了爱子之切。

现在,正为那时自己的不懂事而感到歉疚、难过。

八、“我”从嫌父亲“迂”,到感受其爱,再到深受感动。

这个变化过程有代表性,许多年轻人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知道如何为人,如何对待父母。

九、这两条线索一表一里,一明一暗,是双线并行的。

问题探究一、1.(1)“努力”实际上是用尽全身力气。

“显出努力的样子”是客观描述。

这是“我”见到父亲十分用力地爬月台的情景,所以只能说他“显出……样子”,改为“十分努力”就不客观、不真实了。

(2)“再找不着了”是说“我”在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父亲的背影,直到怎么找也找不着了才罢。

去掉“再”,是说找了一下,见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里后就进来坐下了。

这表达了“我”对父亲无限眷恋之情。

2.前边的部分写家庭惨淡的情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父亲车站买橘、“我”望见他的背影作了铺垫,更使人感到父亲的崇高。

后边的部分,写“我”疼惜父亲,更显出父爱的力量,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深化。

二、1.父亲为筹集“我”的学费,卖掉永不离身的祖传玉龙烟斗;“我”为报答父亲,历时5年找到烟斗下落并购回;父亲去世后,“烟斗到了我手上,伴我同行”。

可见“烟斗”在文章中既是父子情感的寄托物,也是贯串文章的线索。

2.父亲掩饰事情真相,是因为他卖掉了自己的爱物,心里难过,又不愿让儿子看出来。

后来又说“小烟斗又算什么呢”,既表明父亲认为子女上学之事重于物质上的传家之宝,同时也是为了宽慰我。

3.永远记住父亲为让“我”上大学而卖传家宝之事,不忘父亲博大深沉的爱,不忘父亲的教诲和期望。

12.一、省略二、1.眩2.尝3.融4.浆三、1.突出表明小亮虽然只是个八岁的小孩子,但却长期以来天天承担了繁重的家务。

2.强烈表现小亮吃到奶糖的喜悦和萌生起见到妈妈的希望。

四、1.眼神黯淡是因为她离异后不能与亲生儿子在一起生活,心灵受到创伤。

“热切的光”反映她为即将见到儿子而兴奋、激动的心情。

2.老师了解小亮失去母爱后的艰苦境遇,她为此而感到辛酸,甚至会流下泪来,而她又不想让学生们看见,因此悄悄背过身去。

这反映了老师的善良,富于同情心。

五、1.突出小亮母亲不畏严寒等在学校门口的感人形象;为下文写小亮把糖埋入雪堆和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作铺垫。

2.既突出小亮得到奶糖时的兴奋,也反衬小亮平时得不到母爱的凄凉不幸。

3.突出小亮见到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时的失望、痛苦心情和失神之态,联系他尝到泥土甜味时笑起来的描写,倍增伤感气氛。

六、她对小亮的生日和小亮最喜欢吃奶糖记得清清楚楚;她在放学时站在门口,“热切”地盼望的就是见到小亮,不住地呼喊小亮。

这一切充分表现了本能的母爱。

七、可抓住以下三点写:

①离开妈妈后的痛苦生活。

②对妈妈的思念。

③渴望和妈妈团聚。

八、小说这样写好。

母子俩不见面,更增强人们对他们的同情,而且把母子亲情写得淋漓尽致。

九、作者正面写亲生妈妈和儿子的事,在展开情节时把爸爸和后妈带出来,这样就节省了篇幅。

问题探究一、1.小亮在现在这个家庭里,吃的和穿的都很差,不但得不到家庭温暖,而且还挨打。

总之,处境十分可怜。

他虽然只有八岁,却很懂事,勤劳、善良,对别人有爱心,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

2.他希望人间的爱像回升的地温一样,融化掉像冰雪一样的“冷漠”之情。

他的愿望是人间都充满爱。

二、1.家里太穷了;对不起儿子;儿子没有吃过蛋糕,我自己一次生日也没做过啊;自己的生日算什么,要满足儿子的要求;明天……

2.为写母亲不小心摔跤,把蛋糕弄脏伏笔,显示这只蛋糕是母亲历经辛酸才有的;也为文章末尾写6公斤大蛋糕作铺垫,表明任何其他蛋糕都抵不上这只蛋糕的价值。

3.有震撼之感。

母亲对子女可谓倾尽全力,但60年来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

伟大母爱,令人掩卷难忘。

13.一、1.A2.B3.A4.B二、1.(病)重2.总,竟3.全,完全4.弹琴

5.痛哭,极度悲哀气息中止,昏过去6.死亡丢失7.近旁的人手下的人8.用什么办法为什么

三、不同。

①句中的“而”表转折,②句中的“而”表承接。

四、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

“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五、因为他当时已病重,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不会有多长时间,就会与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所以“了不悲”。

也可能认为人总有一死,“死生一也”,属于自然法则,所以“了不悲”。

人亡物在,还可有个纪念;“人琴俱亡”,再也无可纪念之物,一切都随着人死而去,所以万分悲痛。

问题探究1.(1)亡卒  (2)这两处的“既”都是“已经”的意思。

2.这篇文章中的荀巨伯同他去探望的人是朋友关系,《人琴俱亡》中的子猷、子敬是兄弟关系。

子猷对子敬表现出深深的手足情。

荀巨伯为朋友敢于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感人至深的朋友情。

至于说更喜欢哪一个,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14.一、省略二、省略三、1.蒙!

朦胧2.人影憧憧一幢房子3.蜡烛腊肉4.严厉鼓励5.陪同赔偿6.歉疚谦虚

四、1.对于母亲,我知道的只有一个姓氏,连名字都不知道,突出表明旧中国妇女地位的低下。

2.强调表明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太早了。

3.强调表明母亲去世的时候年龄太小。

五、1.巡阅:

巡行观看。

一般用于地位高贵者对所管辖地区或部下的巡视。

这里以引号显示大词小用,表明在母亲心目中,让幼小的“我”看看元宵节的灯火是一件十分盛大的事情。

2.清算:

彻底地计算;列举全部罪恶或错误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这里也是以引号显示大词小用,表明父亲对“我”的学习要求非常严厉,要彻底了解“我”的学习状况。

3.“见梁惠王”与“孟子”加上引号,一是因为这是引用而来,二是表示这里的“孟子”既指孟子其人,也指《孟子》这部著作。

六、1不能去掉。

因为这些事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推想来写的,不一定是当时的实况。

去掉这两个

词,就显得不真实。

2.要说清楚以下意思:

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醒来,见母亲为“我”做鞋子,想坐起来陪陪她,因为“我”心里十分歉疚,想用这办法来减轻自己心里的不安。

可是当时不敢说出来,为此而感到十分遗憾。

七、1.赞颂母亲情感的丰富和才能的突出,痛惜母亲的才具没有得到培养和发挥。

2.进一步赞颂母亲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和能干的才具,揭露旧社会压抑妇女地位和埋没妇女才具的罪恶。

八、略九、“我由现在追想……青春的美。

问题探究一、1.不矛盾。

她哭是因为疼惜“我”这个儿子,又说“打得好”,是希望“我”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她对儿子的爱。

2.例如,语言方面多用修饰,因而刻画人物很细腻。

这段文字中有这样一句: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在“痛苦”前用“刺心”来修饰,在“声音”前用“呜咽着的、断断续续”来修饰,在“说”前面用“勉强”来修饰等,就非常细腻感人。

二、1.慈母、严父、恩师。

2.对“我”严格管束;指出“我”做错什么说错什么,要“我”认错;为“我”树立一个做人的榜样;不准“我”说轻薄的话。

3.表现母亲在“我”为人品质方面严格要求,决不轻轻放过;同时表现母亲“严师”和“慈母”两个方面的特点;详作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5.一、省略二、1.(1)清(2)冷2.(1)细长不能直立的茎(2)同前

3.(1)长短、高低、大小不齐(2)互相交错4.(1)悲伤(2)同前

三、1.(1)向西(2)西边2.(1)以……为乐(2)快乐

3.(1)像狗的牙齿那样(2)同前4.(1)使……寒(2)寒冬季节

四、1.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2.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3.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五、1.能看清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意味着潭底石上无淤泥,潭中水也十分清澈。

2.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突出潭水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3.潭底石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说明日光能直射水底,潭水清澈。

描写景物要写出真实的见闻感受,真实的见闻感受自能表现某种特点;也应考虑景物之间的关系,有时描写甲事物能表现出乙事物的特点,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侧面描写。

六、1.皆若空游无所依?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问题探究1.(1)高耸(2)差得远(3)杰出的,超出一般的(4)分布,缠绕

2.(1)南朝时从武昌到京口,一路山头排下去设置了许多烽火台,这座山当是其中的一座。

(2)幸而船行得慢,能够尽情欣赏亲历的奇妙景色。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文章先写远观,只见高耸;再写近看,描写岩面各种孔洞的形状色彩及一块“特起”山石的瑰丽景象;最后又引用杜甫诗句表现仔细欣赏的乐趣,进一步表现小孤山的美。

16.一、1.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的各种技艺2.享受快乐

3.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粗暴二、1…的人2.于是,就3.在4.原来5.只罢了

三、填写在①③处好。

②处可承接①处省略;④⑤处可承接③处省略;⑥处不能用单数的“吾”。

四、“睡”“寝”虽是两个同义词,但这里不能对调位置,谈自己可用通俗的“睡”,谈他人可用带有一定书面色彩的“寝”。

五、“寻”与“访”不同。

“寻”有一种急欲找到失物似的迫切感,这就突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而“访”则比较从容,表现不出迫切感。

六、两个比喻是“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

“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后两句中“藻荇交横”的确是一种错觉,但不能因此就说它不是比喻,这恰恰表明最好的比喻是天然得之,了无痕迹,苦思冥想而写出的比喻达不到这种境界。

七、既为自己可以得闲赏月而喜悦,又表现出自己被排斥在官场之外,成了“闲人”的悲凉之感,心理颇为复杂。

问题探究一、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皎洁美好的月色,而是以自己一刹那间的错觉及其后的顿悟来表现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如积水”,可见月色浓烈;“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色皎洁,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盖竹柏影也”,树影分明,也正是月色浓烈、皎洁的反映。

二、文中“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闲人”,恰恰有闲赏月,欣赏美景,这既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

三、可结合两个人的不同地位和遭遇来谈。

苏轼在谪居生活中寂寞寡欢,张怀民与他有着类似的遭遇,是难得的可以一诉内心之人,所以苏轼特意夜“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随缘自适,有意排解孤独苦闷的心情。

王子猷生于名门,性傲不羁,崇尚清谈洒脱,一切但求尽兴。

17.一、B二、C(A,洗尘,设宴欢迎远道而来的人;B,山岚,山中的雾气;D,殉情,因恋爱受到阻碍而自杀)三、1.汇,应为“会”;2.浸,应为“侵”;3.敝,应为“蔽”;绝,应为“决”;4.“灌”应为“贯”。

四、1.一个“漫”字,表现出“山岚云气”从四面八方涌入车窗的气派;一个“溢”字,表现车内山岚云气十分浓郁,容纳不下,因而流溢出去的情态。

2.“染”字表现青苔绿色浓烈,能使山间曲径幽路处处涂绿,并渗透到深处。

3.“贴”字表现青苔紧紧依附于地表和台阶,任怎样也难以分离。

五、1.使用①句,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

2.使用②句,“茸茸的、毛毛的、的”后置,有助于突出这些特点。

3.使用②句,“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后置,也有助于突出这些特点。

六、1.这段文字是以乘小火车登山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阿里山的,由山底逐步写到山巅。

自然地写出阿里山由低而高的景象变化。

2.小火车与小火车站是阿里山特定的人文风景,具有特定的古式风味,与祖国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