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3414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

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目标

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它们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中国古典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词,一睹古人博大幽深的情怀。

学习《观刈麦》

1、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3、赏析。

全诗分四层:

一层四句,二层八句,三层八句,四层四句。

重点分析第二层: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4、合作探究

(1)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

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

(诗中景物描写: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

“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

(“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学习《赤壁》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

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背诵默写所有诗词。

 

学习《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

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

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2、写作背景和主题。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

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写作本诗,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3、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

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5、合作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习《已亥杂诗》

1、作者简介: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王瑟人,号定庵。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

2、赏析

这首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是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

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这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马鞭报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之决心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的前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

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

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2、诗歌赏析

前三句描写潼关的险要地形。

第一名写山,一个“聚”字,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周围的峰峦起伏。

第二句写河,一个“忠”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翻滚的气势。

第三句,再次强调“山河表里”的险要。

这三句描写组成一幅写意山水画。

中间四句,写作者抚今追昔的感慨。

从潼关远望古都长安、咸阳一带,历史上秦、汉等许多王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而如今“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作者心中不免产生了无穷的惆怅。

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

一个朝代的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的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知识拓展

1、诗歌的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

(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

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

身世类:

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

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

爱情类:

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

闲适类:

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

友情类:

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

其他类:

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托物言志:

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

包括象征手法。

借古讽今:

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

虚实相映:

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

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第七单元诗词五首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设计: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

五、教学过程 设计与分析

(一)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

(分析:

鉴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

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

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

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具体做法如下: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然后又让学生齐读。

连续齐读二遍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

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二)、局部赏析

⑴、让学生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分析:

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

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

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

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

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让学生描述:

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你是什么心情?

从本段中找出体现这一心情的词语

讨论明确:

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

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在具体描写中看到作者的心情,这种方法叫“不着一字,尽得风采”。

设计问题讨论:

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⑶赏析第三诗节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⑷设计问题转入第四段的赏析:

“长夜沾湿何由彻?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齐读第四段,结合全诗内容,在“诗人”一词前加一个词语或短语,以构成偏正短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讨论明确:

“忧国忧民”一词最好。

学习《过故人庄》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孟浩然导入。

 

二、教学过程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简述诗的内容(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 

4、明确:

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再来赏菊花呢?

(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 

5、拓展: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还记得那些写朋友之间深情厚意的古诗,指名背一背。

 

四、作业 

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收集关于友情的古诗。

学习《游山西村》陆游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二、按步骤学习《游山西村》

  1、解诗题,知作者:

作者当时罢官闲居,住在浙江的三山乡。

文中指的“山西村”指的就是三山乡的村落,这里的风俗很有意思。

  2、抓字眼,明诗意:

学生朗读,注意节奏的处理。

  3、悟诗情,多诵读: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练习说话。

(做作业、弹琴等)

  4、指导学生诵读。

三、探究学习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师:

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表现什么?

客人是谁?

 3、师:

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

先说这两句的内容。

四、延伸拓展

1、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例:

生卒年代生活时代人品介绍著名作品自己的见解

  2、班内交流提升对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认识纱布赏析。

 

范学习仲淹《渔家傲》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范仲淹: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

《雁门太守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

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

[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扩写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

赏析: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

[写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

[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

[突出“异”:

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

[特写]大雁南飞:

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

[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

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

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孤城落日: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

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

[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

难以知道。

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

[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

[运用典故:

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

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

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时间变化],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学习苏轼《浣溪沙》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

“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

“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

“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

意象: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参考:

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2、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教师结语:

“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

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

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五、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展示板书:

情——宁静自适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理——旷达乐观

六、拓展练习: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夕阳无限好(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