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3232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解析版.docx

《学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解析版.docx

学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解析版

2018-2019学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解析版)

考生注意:

本试卷由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两部分组成,共6页。

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

 

1.《耒耜经》记载: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应是

A.曲辕犁

B.耦犁

C.翻车

D.水排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具不仅可以调节入土深浅,而且在江东地区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故A项正确。

耦犁出现于西汉时期,故B项错误。

翻车是灌溉工具,水排是冶铁鼓风工具,故CD项错误。

 

2.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洋》中写道: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自给自足的特点

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安逸

D.反映了古代农村庄园经济的先进性和高效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一头犁牛半块田……粗茶淡饭饱三餐……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中描述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进行自给自足的精耕细作等,都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故B项正确。

从材料“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犁牛耕是元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A项排除。

从材料“粗茶淡饭”、“布衣”、“草屋茅舍”可知,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足,只是勉强温饱而已。

故C项排除。

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而不是庄园经济,故D项排除。

 

3.下列为某收藏家的藏品,据此判断该收藏家的生存年代不早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幅图所示瓷器出现的时间分别是唐、元、南北朝、宋,因此朝代最晚的是元朝,故C项正确,ABD项排除。

 

4.西汉时期开始有专门的茶具,唐代以后,茶具慢慢进入市场,到宋代,由于饮茶之风盛行,所以兴起了“斗茶”。

“斗茶”对茶具非常讲究,茶具不仅品种多样,用途也分得仔细。

据此可知,宋代饮茶之风

A.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B.有利于宋代瓷器业的发展

C.是当时市民文化的独特反映

D.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趋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于饮茶之风盛行……茶具不仅品种多样,用途也分得仔细。

”可知宋代饮茶之风促进了瓷器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A项排除。

材料强调饮茶之风气和瓷器业的关系,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政治的民主化趋向不符合中国古代的史实,故D项排除。

 

5.《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明朝如果某户有田百亩,卖去二十亩,则造册曰:

“旧管百亩,今卖,当开除户下田二十亩,彼买者新收二十亩,而此户实在则止八十亩。

”如此造册的直接原因是

A.赋税制度改革

B.土地兼并严重

C.户籍制度的完善

D.专制集权的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既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故出现题干中的现象,所以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严重和专制集权的强化,故BD项错误。

材料中的是明朝的“鱼鳞图册”,不是户籍制度,故C项错误。

 

6.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

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

由此可以得出

A.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为顺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且材料也并未提及手工业。

故A项错误。

材料说的是“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而非一直位于世界首位;且该项并非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故B项错误。

根据“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可知,在中国古代的国家体制之下,军费与行政费用占据了社会总支出的绝大部分,这严重挤压了社会民生消费的空间,从而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健康发展。

故C项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以面向市场的手工工场内部出现的雇佣关系为标志,而材料与此无关。

而且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排除。

 

7.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

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

如松江已形成稻田、棉田各半的格局。

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发展严重阻碍农业生产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江南地区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经济作物的增长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粮食种植.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商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故A项排除。

新的生产方式应该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不能体现,故B项排除。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故C项排除。

 

8.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国家授田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土地私有

D.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C项正确。

国家授田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故A项错误。

豪强地主拥有强权是土地兼并的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

土地兼并是现象,故D项错误。

 

9.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

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B.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C.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明清时期”“经济方面”,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经济方面的新因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C、D三项反映的是商人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体现了雇佣关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符合题意,故选B。

 

10.《唐律疏义》曰:

“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

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

”这说明当时

A.民间商业欺诈现象严重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政府重视监管商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司每年量校……笞五十。

”说明政府校正度量衡,重视监管商业,规范商业行为,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政府监管商业,没有体现民间商业欺诈现象和“重农抑商”政策,故AC两项排除。

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商业的发展状况,故B项排除。

 

11.1793年,中国清朝乾隆皇帝对来访的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宣称: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

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勿需尔国制办物件。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上述看法的谬误在于

A.自视“天朝上国”

B.无视工业文明

C.隔绝于全球化潮流

D.地主阶级的愚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勿需尔国制办物件。

”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所以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上述看法的谬误在于无视工业文明,故B项正确。

AD两项不符合生产力角度,排除。

隔绝于全球化潮流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而不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故C项排除。

 

12.某历史网站上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决定因素,在以下的四个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B.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C.大批冒险家的涌现

D.天文、地理学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决定性因素,B项正确。

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天文、大批冒险家的涌现,地理学的进步是新航路开辟的有利条件,故ACD项错误。

 

13.1521年,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将其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

1543年,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Philippines)。

菲律宾国名的由来

A.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充分尊重了当地文化

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D.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答案】D

【解析】

从菲律宾名字来自西班牙殖民者国王的名字可以判断其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14.“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巳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

同样,在法属安塔提克(美洲岛屿),到1700年时有4.4万黑人和1.8万白人。

”中此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

C.引起了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

D.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

”体现的是欧洲殖民扩张推动人口流动,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A选项排除。

材料与传播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无关,B选项排除。

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15.17世纪后半叶的荷兰,海外贸易虽然达到极度繁荣的状态,但却因丧失国内生产根基或根基不牢而相当脆弱,经受不了竞争对手的打击。

这表明荷兰

A.海外扩张缺乏工业基础

B.是造船业最先进的国家

C.成为当时世界海上强国

D.在农业繁荣基础上崛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海上霸主的根本原因是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战胜,说明荷兰衰落的的根本原因是海外扩张缺乏工业基础,A选项符合题意。

荷兰是造船业最先进的国家的说法不属于荷兰衰落的原因,B选项排除。

成为当时世界海上强国的说法与材料“但却因丧失国内生产根基或根基不牢而相当脆弱,经受不了竞争对手的打击。

”的说法冲突,C选项排除。

荷兰的繁荣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之上的,D选项排除。

 

16.下图为伦敦城市地域的扩展示意图。

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早期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

C.贸易中心转移

D.阶级对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01-1851年”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工厂逐渐集中到城市,促使城市地域范围扩大,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早期殖民扩张的时间段是在16世纪至欧洲工业革命以前,与材料时间不符,不是1801-1851年伦敦城市规模扩大的原因;C选项错误,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这一时期伦敦城市规模扩大的原因;D选项错误,阶级对立不能对城市规模的变化产生直接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下表

《1500-1913世界部分国家人均GDP(国际元)统计表》。

这反映出

年份

1500

1600

1700

1820

1870

1900

1913

德国

676

777

894

1058

1821

2711

3648

英国

714

974

1250

1707

3191

4158

4921

美国

400

400

527

1257

2445

3780

5301

中国

600

600

600

600

530

546

552

日本

425

500

520

570

669

966

737

 

①工业化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的推动尤为突出

③500年间世界经济地区不均衡加剧

④殖民地多少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可知从1820年前后人均GDP数据变化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工业化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故①正确;1900前后数据变化更为明显,由此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的推动力尤为突出,故②正确;对比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可知,500年间世界经济地区不均衡加剧,故③正确;表中没有殖民地数据,无法看出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排除④。

故A项正确,排除BCD项。

【点睛】表格类题目:

一看标题,二看比较对象,三看变化趋势,切记要严格依托材料作出判断。

 

18.市场经济要求由独立、明确的所有权,否则无法进入市场交换并获得收益。

17世纪,一系列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手工工场、公司都拥有了独立的所有权,要求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1624年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专利保护条例》。

这说明当时的英国社会

A.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B.产权意识和专利意识增强

C.公司制管理模式的确立

D.试图扩张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手工工场、公司都拥有了独立的所有权,要求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1624年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专利保护条例》”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专利保护意识增强,故B正确;工业革命出现于18世纪70年达,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材料表明公司出现,并未表明公司制管理模式确立,故C错误;材料与世界市场无关,故D错误。

 

19.鸦片战争后,洋货倾销,白银外流。

国人先认为这是“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亦可从洋商手中夺回这一“利源”。

随后,呼呼仿制洋货,以夺回“利源”的“商战”主张提出。

以上变化说明

A.洋货倾销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

C.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

D.洋务运动诱导近代商办企业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人对洋货倾销经历了“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到“利源”(消费市场)的变化,进而提出“商战”,这一变化说明了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出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和近代商办企业兴起,故CD错误。

 

20.史书记载:

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近代意义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行销于欧美两洲遂获厚利”说明其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故选A;由材料“行销于欧美两洲”,可见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排除B;由材料“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可见不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排除C;由材料“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可见采用机器生产,并非手工操作,跳出了中国传统生产方式,排除D。

 

21.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

请判断图中由G到I这段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A.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图中可知,中国民族工业G开始上升,H是最高点,之后下降至I点。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行奖励措施,激发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实业救国思潮和实业团体涌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以及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此有了中国民族工业G到H上升并至最高点。

但是,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因此有了H到I点的下降。

故C项正确。

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应该是B-C段,故A项错误。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E-F段,故B项错误。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是I-J段,故D错误。

 

22.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

A.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B.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C.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D.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

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经过“改订新约”的措施,在收回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在市场竞争中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改订新约”并没有扭转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C选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才真正获得关税自主权;D选项错误,“北伐告成”是反对国内北洋军阀的军事斗争,1928年此时期并未发生对外战争。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3.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说明

A.中共开始纠正“左”倾指导思想

B.“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62年到1965年”和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因为“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经济出现三年困难局面,1960年中共对国民经济开始进行调整,实行八字方针,至1965年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由此可以知道,题干材料正是“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表现,故B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纠正“左”倾指导思想的成效,不是“开始纠正”,故A项错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当时农村的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为主体,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D项错误。

 

24.1986年,浙江一家生产压力锅的乡镇企业与国企沈阳双喜压力锅厂联营,可以使用其技术并以“双喜牌”名义销售,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8%,最后取代了沈阳压力锅厂。

这种现象成为当时的一种趋势。

这表明

A.乡镇企业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形势

B.国企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取代计划经济

D.乡镇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8%,最后取代了沈阳压力锅厂”,可以得出浙江生产压力锅为代表的乡镇企业极具活力,其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形势需要,故答案选A项。

B项表述错误,排除;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市场经济概念,在1986年不存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取代计划经济的可能,故C项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25.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特征

感性发展阶段:

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

理性推进阶段:

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

 

A.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个阶段的重要分水岭

B.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以1992年为分水岭,以前是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1992年后,进行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错误,D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的第一阶段全面展开,B错误;1982年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在第一阶段,C错误。

第Ⅱ卷(材料解析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领土制的周代,官营手工业就已存在。

其时,主要生产封建贵族奢侈品和军用品。

而到了西汉,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重要变化,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如制盐、冶铁等。

……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以期获得稳定财政收入。

——刘康《西汉“重农抑商”政策:

受田制和官营手工业》

材料二在唐朝……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凡属皇室宫廷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经营,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

……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

……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需要的产品,都由两监组织供给。

两监是手工业的精华所在,足以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

——《拜读〈神州代有名窑出各领风骚独自妍〉兼答罗平章先生》

材料三私营手工业……大小不一,但产品专门,产量较稳定,因原料供应和工艺的传授等关系,行业比较集中。

……它们的产品除供应本地外,大量行销各地,有的几乎遍及全国,因此它们与商业有密切的关系。

手工业的中心一般也是商业中心。

……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占了流通货物的大部分,供求双方都不可或缺。

在手工业发达以后更是如此。

……生产这类商品的手工业越发达,社会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地区间的相互依赖越大。

——葛剑雄《天命与人事》

(1)根据材料一,西汉时期官营手工业与周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

特点。

(3)根据材料三,私营手工业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答案】

(1)由非营利性产品扩大到营利性产品;以法律保障对盐、铁等重要产品的专卖;由满足消费发展到扩大财政收入。

(2)产品主要供宫廷使用和对外贸易;设置专门机构、官员进行管理;实行匠籍制度;技术水平高超。

(3)特点:

规模参差不齐,产品产量相对稳定;行业相对比较集中;产品主要用于销售,与商业联系密切。

影响:

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密切了经济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联系。

【解析】

【详解】

(1)变法:

材料“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体现了由非营利性产品到营利性产品;“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体现了法律保障盐铁专卖制度;“获得稳定财政收入”体现了由满足自用到稳定财政收入。

(2)特点:

概括材料“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满足海外出口贸易”可知产品主要供宫廷使用和对外贸易;“专门的官吏掌管”可知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官员;“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可知匠籍管理制度;“代表当时手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