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步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3037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4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步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步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步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步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步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步学案.docx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步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步学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步学案.docx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步学案

课时强化天天练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知识排查练】

一、填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具体原因是:

美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购买力受限;股票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危机的不稳定性;直接原因是生产与销售之间出现矛盾。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3.大危机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资本主义国家因大量输出商品,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矛盾加剧;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争夺世界市场,在全球引起了空前的经济战。

4.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和道路来摆脱危机。

美国:

罗斯福实行“新政”,对经济全面干预。

德、日:

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5.1933年,希特勒任政府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又在第二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6.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1937年,近卫文磨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7.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下,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8.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对意侵略采取纵容政策。

9.西班牙内战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0.1936年l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柏林一罗马轴心”正式形成,11月,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来,意大利也加入进来,结成了“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

二、判断

1.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2.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根本前提是纳粹党骗取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

提示: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根本前提是得到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

3.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是讨好军队,加强与统治阶级的勾结。

(×)

提示:

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是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骗取广泛的支持。

4.日本法西斯专政不同于德国法西斯的是通过合法途径取得政权。

(×)

提示:

建立一党专政是德国法西斯专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纳粹党的一党专政,并通过议会选举获胜,而日本则是通过武装暴动取得政权的。

5.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西斯侵略者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

提示: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时间为1935年,而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时间是在1931年。

6.1936年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埃塞俄比亚政治、经济落后。

(√)

7.西班牙内战是西班牙人民反对外国法西斯侵略的一场民族革命战争。

(×)

提示:

在西班牙内战中,既有国内反动势力的叛乱,又有德、意法西斯势力的武装干涉。

8.1936年,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根本企图是号召资本主义国家对抗苏联。

(×)

提示:

法西斯国家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表面看起来是反对共产主义,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而实际上是以此来麻痹西方大国,为发动战争做准备。

【双基过关练】

知识点1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及危机冲击下各国的选择

1.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方世界出现社会大动荡,其中改变历史进程最大的事件是(  )

A.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C.民族解放运动发展D.反法西斯斗争兴起

1.选A。

依据“改变历史进程”可判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然后联系与二战爆发相关的事件,即A项。

知识点2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及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2.1936年,德国采取了破坏以往条约的某一行动,英国政府以这只不过是希特勒要收回“自己的私人宅旁花园而已”为理由,对法西斯德国姑息纵容。

据此判断,当时德国的“某一行动”是(  )

A.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B.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C.成立国联D.参与签订《凡尔赛和约》

2.选B。

结合材料中“自己的私人宅旁花园而已”信息,说明此处原属于德国所有,即莱茵非军事区。

知识点3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3.二战之前,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都发生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局部战争,但未能遏制二战的爆发。

下列对这一结局出现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力量弱,且各自为战

B.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了同盟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3.选D。

依据题干可判断A、C两项是交战的双方,故正确;B项是纵容侵略也可确定正确;而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4.阅读下列材料:

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

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用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

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的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

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弱点其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宰制。

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和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基辛格《大外交》

请完成:

(1)据材料,基辛格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被打破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基辛格认为希特勒能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你同意他的分析吗?

为什么?

4.【解析】第

(1)问,从材料中的“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可以得出答案。

(2)问,要注意材料中的“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登上……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德国的经济政治状况分析评价基辛格的观点。

【答案】

(1)恶魔希特勒的崛起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

(2)希特勒的崛起是由于他是“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德国,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德国垄断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建立极权统治,以维护其利益。

希特勒的崛起适应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

【能力提升练】

(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优势

B.美国是头号经济强国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资本主义矛盾的普遍存在

1.选C。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故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能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1933年德国国会通过的《授权法》规定:

“法律由政府规定,只要不影响国会和参政院的地位,可以与宪法相违背,内阁总理发布的法律于次日生效。

”这项法案()

A.为纳粹党上台执政铺平道路

B.使希特勒获得独裁统治的权力

C.是针对《凡尔赛和约》有关内容规定的

D.是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进一步完善

2.选B。

材料表明l933年德国以法律的形式使法西斯统治建立起来。

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西斯侵略者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是()

A.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业

B.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建立

3.选C。

A开始于1935年;B开始于1936年;C开始于1931年;D本身不属于局部战争,故选C。

4.西班牙内战演变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因为()

A.发动叛乱的反动军官是法西斯分子

B.英法纵容德意对西班牙的干涉

C.德、意法西斯直接派兵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

D.德、意法西斯全力援助西班牙叛军

4.选C。

题于中明确要求的是演变为“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原因,这一原因应是抵抗法西斯侵略。

C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30分)

5.(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三省和内蒙是日本的国防安全线,为了保护日本在支那的权益,不问支那本土或满蒙,日本均应出兵。

“宣布东三省自治;缔结建设新铁路的协定;开垦土地,采掘矿山;设置由日本人充当的行政、财政、军事顾问。

如果支那方面拒绝,日本应坚决准备使用武力实现其目标。

——1927年《对华政策纲要》

材料二 经济危机却沉重打击了日本的进出口贸易。

1929年的外贸总额为43.6亿日元,1930年降至30.1亿日元,1931年又降至23.8亿日元。

入口额1931年比1929年下降44%,出口额下降47%。

1930年破产企业达823家,减资的有310家,1931年3月,陷于破产和停业状态的银行达58家。

材料三 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帝国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的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基本国策纲要》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早在1927年,日本就已经制定了什么对华政策?

(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危机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6分)

(3)材料三中日本制定了什么国策?

(4分)

5.【解析】在解答第

(1)问时,学生只要把握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主要意图即可作答。

在解答第

(2)问时,必须联系所学内容,分析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的打击和对社会的影响。

在解答第(3)问时,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即可作答。

【答案】

(1)武力侵占东三省和内蒙,对东三省实行殖民统治。

(2)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法西斯势力乘机崛起,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3)制定了“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的基本国策。

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镇,l937年曾遭到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基于悲愤,创作了这幅名画,按照毕加索的解释,它表现了愤怒、暴行和死亡。

《格尔尼卡》

材料二协议签订后,希特勒对他的党羽说:

“我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

材料三日本驻英国大使吉田茂指‘出:

“尽管军部说防共协定只不过是反共的意识形态问题,但这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骨子里显然是要和德意联合起来对抗英法,并进而对抗美国。

(1)格尔尼卡的悲惨遭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6分)

(2)当时的世界大国对西班牙的命运各采取了什么态度?

(4分)

(3)材料三中的“出定”指的是什么?

这一协定的签订与德日的侵略扩张有何关系?

为什么德日的这一策略取得了成功?

(6分)

6.【解析】解题时一是要理清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之所以得逞,与英法美推行的绥靖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二是要正确认识法西斯打着反共的旗号,行进一步侵略之实。

【答案】

(1)西班牙国内出现了佛朗哥叛乱,德国借口支持佛朗哥进行武装侵略;西班牙战略位置重要,控制西班牙可以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切断英法与其殖民地的联系;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试验场。

(2)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苏联支持西班牙反侵略。

(3)《反共产国际协定》。

有利于联合和进一步侵略扩张。

欺骗了英法,英法对法西斯推行绥靖政策。

第2课走向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知识排查练】

一、填空

1.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姑息纵容政策;日本对中国侵略时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的迁就,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美国在30年代实行“中立”政策。

2.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召开,英、法两国同意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3.一战以后,一些欧洲国家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由于绥靖政策的推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没有被国际联盟制裁。

4.苏联与英法不能结盟,转而寻求避战自保,苏德双方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在莫斯科签订条约。

5.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6.1940年6月,德军发动总攻,意大利也对法宣战,22日,法国投降,贝当在维希成立傀儡政府。

戴高乐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7.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英国军民粉碎了德国的“空中闪电战”计划,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8.1941年2月,希特勒派隆美尔率领装甲部队增援意军,与英军在北非沙漠展开拉锯战。

二、判断

1.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诱使法西斯东侵苏联。

(×)

提示:

任何一个外交政策,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其国家利益。

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竭力避免战争,维护既得利益。

2.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团发表了调查报告,确认日本侵占了中国领土。

(√)

3.20世纪30年代,英法控制下的国联虽然无法制止战争,但却是伸张正义的讲坛。

(×)

提示:

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在20世纪30年代,面对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及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等行为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实质上是纵容侵略者的绥靖政策。

4.1939年8月.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地遏制了法西斯德国对东线的扩张。

(×)

提示: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中立自保政策的产物,它使德国得以放心大胆地发动战争;但并没有有效地遏制法西斯对东线的扩张,一个月后德国对波兰的侵略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5.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

提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尽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才是促成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因素。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是由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

6.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德军突袭波兰。

(×)

提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应该是以双方均有世界性的大国参战为标志,因此应当以英法对德宣战为标志。

7.1941年,希特勒命令隆美尔率装甲部队增援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的原因是意军装备落后,人数少于英军。

(×)

提示:

意大利的军队装备并不落后,人数在北非也多于英军。

原因主要是意军士气低落,接连败北以及希特勒为了保持北非这块战略要地。

【双基过关练】

知识点1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

“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于涉。

”这表明法国政府()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B.支持西班牙的革命力量

C.支持西班牙的反动势力

D.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1.选D。

依据材料所给信息“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结合所学知识法国政府的声明是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因此D符合题意。

A、B、C是错误的,与历史事实不符。

知识点2慕尼黑阴谋及集体安全的落空

2.1939年3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这种结局()

①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②不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③进一步扩大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④促使苏联推行避战自保的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选D。

由于双方在确定相互义务的条件及军事问题上意见相左,差距很大,苏联对英法的谈判诚意产生怀疑,③正确;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①正确;苏联转而寻求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④正确;德国利用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互不信任于1939年8月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②正确。

知识点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3.阅读下列图片,波兰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灭亡的原因有(  )

①德国军队装备精良,战术先进 ②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③波兰军队装备陈旧,战术落后 ④意大利趁火打劫,攻打波兰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选C。

从三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④的叙述不符合史实。

故正确选项为C。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张伯伦

材料二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

……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

……我们决不气馁!

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战斗!

在空中战斗!

不论代价多大,我们将保卫我们的国家!

我们决不投降!

——丘吉尔首相在下院发表的演讲

材料三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丘吉尔l940年6月4日给议会的报告

(1)概括材料一中张伯伦的主要政策,分析他持这种主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所说的“撤退”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英国对德国的态度有何转变?

(3)如何理解“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举例说明。

4.【解析】第

(1)题第一问从材料一中提取信息“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第二问还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题依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是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3)题先要明白题目中“孕育着胜利”即为以后作战打下了基础,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再用史实证明。

【答案】

(1)政策:

奉行了,以牺牲小国利益,避免英国卷入战争,来保证英国利益的政策,即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

主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还未受到德国法西斯的进攻。

(2)事件:

敦刻尔克大撤退。

转变:

放弃绥靖政策。

(3)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在1940年的不列颠之战中,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敦刻尔克撤回的远征军作出了巨大贡献。

【能力提升练】

(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国联调查团在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事件进行调查后,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是因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

李顿认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的依据是(  )

A.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C.国联对日本侵略者的制裁

D.中国的革命运动

1.选D。

阅读材料可知:

虽然李顿调查团确认日本为侵略者,但并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裁,反而为日本侵略辩护,说中国的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

2.“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

”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

A.《慕尼黑协议》的签署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D.《非战公约》的签订

2.选A。

题干中已经说的很明确,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与捷克有关的只能是《慕尼黑协议》。

3.波兰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亡国,主要因素包括()

①波兰军队装备陈旧,战术落后

②英法并未真正同德国作战,波兰军民孤军奋战

③德国军队装备精良、战术先进

④意大利割占波兰东部地区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选C。

解答本题时只要排除①②③④中的一个要素即可,④表述不正确,因为占领波兰东部地区的是苏联而非意大利,所以含④的选项都可排除。

4.“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

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领导人的一段演说。

这段话表明英国()

A.继续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B.要坚决抗击法西斯的侵略

C.继续维持“静坐战争”局面

D.以此恐吓德国而阻止侵略

4.选B。

从材料中“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等信息可知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其内容是要坚决抗击法西斯的侵略。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30分)

5.(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12月,苏联拟定了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

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联;不反对在国联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同意让比、法、捷、波、立陶宛、爱沙尼亚和芬兰其中某几个国家参加这个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应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资援助。

材料二 1934年2月,法国也提出了一项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

对德国毁约扩军行动采取强硬立场,不承认其合法性,坚持维护国联,维护欧洲现存的国际秩序和领土边界;加强法国的欧洲同盟体系,创建一个由若干区域性防御条约和互助公约构成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材料三 1935年6月,英德两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

英国同意德国提出的要求,即德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同英联邦成员国舰艇总吨位的比例为35∶100;德潜艇总吨位同英联邦成员国潜艇总吨位的比例为45∶100。

这与《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德国海军实力限额相比大幅度增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苏、法两国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建议的相同点。

苏、法两国为什么都提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6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为什么要求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

(4分)

(3)材料三中,英国为什么要同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

(2分)

(4)为什么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在二战前没有建立起来?

(4分)

5.【解析】面对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威胁,苏联和法国都试图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但由于大国之间的矛盾,安全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

(1)问重在概括,注意语言要精炼、表述要到位;第

(2)问要联系德国、法国、波兰和苏联的地理位置;第(3)问要联系英国的传统政策;第(4)问要分析一战后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

【答案】

(1)相同点:

都主张在国联范围内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防御的主要对象是德国。

原因: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两国都面临德国侵略的威胁。

(2)互相承担抵御德国侵略的责任,形成对德国的包围;在德国进攻苏联时,有一个东方的屏障。

(3)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扶植德国,抑制法国。

(4)英法苏等大国矛盾重重,英法有欧洲霸权之争,英国不希望法国过于强大;英法与苏联有意识形态的矛盾,互不信任。

德国采取灵活的外交,分化瓦解欧洲大国。

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

以下是德国外交官访问法国巴黎后向希特勒报告的备忘录)关于德国的需要问题,我向他(指法国总理)说了和向财政部长(指法国财政部长博内)说过的同样的话,令我吃惊的是,和博内选择一样,总理认为调整法国在中欧的政策是完全可以讨论的——自然永远要以得知德国在中欧的最后目标为条件。

无论如何,他也不反对德国通过演化过渡阶段明显地扩大其在奥地利的势力。

材料二 (按:

以下是德国驻英大使对德外交部的报告)我今天拜会艾登(时任英外交大臣)……他就个别问题做了如下的声明……他告诉了法国,对奥地利问题,意大利比英国关心得多。

而且英国人民也已认识到,德奥间的更紧密的联系迟早必将到来。

但他们希望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