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学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064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学案 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学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学案 新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学案 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学案新人教版

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

2.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1.重点: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难点: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得与失。

知识点一 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场)

1.条件

(1)蓄谋已久:

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2)德国优势

①希特勒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②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3)苏联准备不足:

战争爆发前苏联存在严重的问题与失误,准备不充分。

2.战况

(1)突袭苏联:

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2)苏军失利:

苏军损失惨重,德军在北路包围了列宁格勒,中路攻占斯摩棱斯克,南路攻占基辅。

[教材互补]苏联对德国的侵略野心有清醒的认识,做了大量备战工作。

但苏联领导人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估计不足,在遭到突然袭击时,猝不及防,初战严重失利。

岳麓版

知识点二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太平洋战场)

1.原因

(1)德国在欧洲侵略的得手刺激了日本的野心。

(2)日本侵略东南亚蓄谋已久,于1940年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

(3)美、英、荷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使美日矛盾激化。

(4)1941年日本主战派代表东条英机组阁,积极准备进行战争。

2.战况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美军损失惨重。

(2)同时,日军向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发动进攻。

3.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图解历史]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知识点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原因

(1)根本原因: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

(2)直接原因: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联盟的形成。

2.过程

(1)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为英国购买军火打开方便之门。

(2)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同时确定了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3)苏德战争爆发后步伐加快

①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②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③9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订第一个议定书,三大国开始联合行动。

(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3.意义

(1)性质:

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作用

①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在战争中他们互相配合,并赢得了最后胜利。

[思维导图]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主题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史料探究】

史料一 1935年8月31日,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中立法”,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

1936年2月,该法进行修改,增加禁止贷款给交战国和武器禁运不适用于拉丁美洲。

193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三个“中立法”,使武器禁运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

1939年10月底至11月初,通过了新中立法,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款自运”。

史料二 罗斯福说: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假如我的邻居房子着了火,而我有一节花园浇水用的皮带管,我不会在救火前对他说:

老兄,这根水管花了15美元,你将按价付款才能使用……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的水管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激。

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好,我来照赔。

’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罗斯福1940年12月国会演说

史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苏联实行租借法,从1941年到1945年,实际给苏联的军用物资约为1600万吨,总价值102亿美元。

思考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39年前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为什么在1939年美国中立政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2)史料二中,罗斯福说“假如我的邻居房子着了火”主要喻指什么?

“皮带管”喻指什么?

根据史料二和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

答案 

(1)孤立主义的影响,外交需要,经济利益。

变化原因: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全世界国家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2)“我的邻居房子着了火”喻指英国等遭到法西斯德国侵略。

“皮带管”喻指武器、弹药等战争物资。

国际背景: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受到德国的空中打击;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苏联面临巨大压力,法西斯德国扩张威胁日益加剧,德国法西斯势力空前嚣张,美国认为德国是最大威胁。

【史论总结】

1.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1)主观原因:

大清洗使大批优秀指挥员丧生,政府高层对战争预见不强,没做好临战准备,重兵注重防线边缘,没有战略纵深防御。

(2)客观原因:

德国对苏联一直有野心,德国闪电战术突破苏联的防线长驱直入,苏联无法集中兵力抵抗,德国兵力强盛。

2.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为什么由反苏转变为支持苏联?

(1)法西斯到处侵略,已成为英、美、苏的共同敌人。

(2)苏联已成为抗击德国侵略的中坚力量。

(3)英美虽从骨子里仇视社会主义,但当时援苏便是援助自己。

(4)从根本上说援苏是英美国家利益的需要。

3.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

(1)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制约,使一部分日本人认为只有通过战争征服别国,才能强大。

(2)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不仅要侵占中国,还要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亚太地区的霸权,日美矛盾激化。

(3)战争经济的需要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经济根源。

日本国力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而“南进”则可以获取大量的战略物资。

英美等国的贸易禁运,对日本打击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对美一战”的决心。

(4)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及攻势,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因。

主题二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史料探究】

史料

思考

(1)史料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信息是什么?

简述产生的历史影响。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说明了什么?

答案 

(1)英美及世界人民逐步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影响:

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国家联合到反法西斯的大旗下,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说明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②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合作。

【史论归纳】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

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联盟的形成。

(2)启示:

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作。

2.正确认识轴心国同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1)形成过程

①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以后,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并很快走上战争轨道,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

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之后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加入这一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1940年三国结成军事同盟,还拉拢欧洲的一些小国作为附庸国。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反法西斯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法西斯的制裁并日渐联合起来。

1940年,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的贸易禁运;1941年8月,美英联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同时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集会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最终结果:

法西斯轴心军事同盟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1.1940年,日本法西斯怀着“不要错过末班车”的趁火打劫的心情,以为天赐良机已到,正式决定南进。

这里的“天赐良机”指(  )

①英国在进行大不列颠之战 ②苏德战争爆发 ③西欧大陆包括法国沦陷 

④美国积极推行绥靖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联系1940年的二战状况可知①③正确。

②是在1941年6月,④说法错误。

2.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一作战行动的示意图,下列各项对此次作战行动解读正确的是(  )

A.使德国陆军遭遇第一次重大失败

B.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答案 C

解析 从作战行动示意图可以看出,德国军队已攻入苏联境内,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3.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取消禁运条款,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

这一法案实际上是(  )

A.美国援助苏联卫国战争的法律依据

B.使西班牙法西斯化的“绥靖政策”

C.美国控制西欧实施全球战略的标志

D.英国购买美国军火的“特别通行证”

答案 D

解析 通过这一法案英国凭借强大的制海权可以购买和运输军火。

故选D。

4.下图是一张美国二战时期的海报,上面有林肯《盖茨堡演说》中的话:

“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

”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慕尼黑协定签字后B.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

C.苏德战争爆发后D.日军突袭珍珠港后

答案 D

解析 图中美国的国旗已残缺不全,这表明美国的利益遭受到直接的损失,由此判断D项应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下图是美国的一幅宣传画,图中炮筒上分别绘有英、美、中、苏等国的国旗。

通过这幅宣传画,我们可以感知到(  )

A.协约国力图瓜分和称霸世界,是导致世界大战的原因

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成为时代趋势

C.强大的军事实力,是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保障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

答案 D

解析 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图片中“united”是指联合起来,英、美、中、苏国旗和军事力量的联合表明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基础巩固                   

1.苏德战争开始之初,苏联遭受重大损失,士兵伤亡惨重,国土大片丢失。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

A.德军实力强大并准备充分

B.苏联最高领导层错误估计了战争爆发的时间

C.战争爆发后苏军的作战态度消极

D.苏军的防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进行了英勇的作战,顽强抵抗了法西斯的侵略。

C项表述错误,所以选C。

2.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

“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

”这表明(  )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

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C.英苏面临着共同敌人

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

答案 C

解析 支援苏联只是丘吉尔与法西斯德国作战的策略变化,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场不可能改变。

3.右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

这一事件(  )

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答案 D

解析 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图片中的“瓦胡岛”“港口”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这一事件使美国正式参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也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的联合。

D项正确。

而A、B、C三项均与图片反映的史实不符。

4.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表明(  )

A.绥靖主义的遗毒仍在肆虐

B.“二战”出现重大转折

C.“二战”的性质由此改变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有了坚实基础

答案 D

解析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使苏联和美国卷入了战争。

5.罗斯福说:

“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做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它们简单明确的总体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

”罗斯福所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针对当时法西斯国家的结盟,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只有加强团结,组成反法西斯联盟,这正是罗斯福所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故选D项。

能力提升

6.这是一张1941年名为《美国 睁开你的眼睛》的美国海报,画面中只有一个人的头部特写,他的眼睛被蒙住了,上面写着“一切照旧”,而画面背景中象征着法西斯的乌云已笼罩在了他的头上。

这张海报意在(  )

A.说明德意日法西斯侵略与美国无关

B.说明美国还没有卷入与法西斯的战争

C.警醒对法西斯侵略视而不见的美国人

D.讽刺美国等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答案 C

解析 这张海报的真实目的在于警醒对法西斯战争乌云视而不见的美国人,让他们赶快睁开眼睛,认清形势,加入到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中来。

7.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

”这反映出丘吉尔(  )

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

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地狱”“恶魔”指苏联这一社会主义国家,愿意在下院为其说好话,说明丘吉尔表示支持苏联,他是站在与希特勒相敌对的立场,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

A、B、D三项在题中无法体现。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种相互间的不信任使1939年夏苏联与西欧两大强国的谈判流产,而关于哪一方应对这一失败负责的问题至今仍处于争议中。

美国历史学家断定:

“总的说来,苏联在这一阶段后期的政策是一种无耻的欺骗。

”相反,英国历史学家坚持认为,“人们无论怎样旋转占卜用的水晶球,试图根据1939年8月23日的观点来研究未来,都很难看出苏联还有其他什么路可走”。

也许这些评价中的每一个都是相当确实的,因为当时相互间的疑心非常大,以致双方不仅仔细考虑了与希特勒打交道的可能性,而且也在这一方面采取了措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苏联政府为了进一步促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于1941年9月24日发表声明,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

9月29日至10月1日,苏、美、英三国代表在莫斯科集会,签订了三国协定,规定英、美在短期内供给苏联武器和物资,苏联则为英、美军事生产提供原料,三国协定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0月30日,罗斯福代表美国政府宣布给苏联1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

11月7日,美国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为向苏提供军援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学家是如何看待苏联与西欧两大强国谈判失败的?

(2)材料二体现了苏联和西方的关系出现了哪些变化?

导致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前者对苏联中立自保政策给予了严厉指责,后者予以理解,认为其没有更好的选择。

(2)变化:

美国修改租借法案,把援助对象扩大到苏联;苏联接受《大西洋宪章》基本原则,对西方提供援助,双方在反法西斯方面达成一定共识。

根本原因:

随着战争形势发展,双方为维护各自国家利益而走联合。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分别提炼出美国与英国历史学家的观点即可。

(2)问的变化要注意从苏联和西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要从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来考虑。

【学思之窗】(教材第65页)

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提示 同意。

从战术角度讲,日军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是成功的,但从战略上讲,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使美国群情激奋,从而摆脱了孤立主义困扰,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加速了日本的失败,对日本而言,在战略上又是失误的。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66页)

一、本课测评

1.你认为苏军在战争初期作战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为什么能在蒙受惨重损失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提示 德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侵苏蓄谋已久;苏军编制落后,部署不当,指挥不力,对德国进攻疏于防范。

但苏方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苏联军民为保卫祖国奋勇抵抗,抵制敌人进攻;苏联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广阔,因此能够在德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坚持下来。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有何意义及作用?

提示 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二、学习延伸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作者对珍珠港事件的起因和主要责任者的看法与其他观点有何不同,并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观点的看法。

提示 作者观点:

美国政府和军方高级决策者的玩忽职守;罗斯福有意让日本袭击珍珠港以使美国尽快参战。

个人看法:

上述观点,特别是第二种观点目前缺乏必要的充分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