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2831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6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docx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docx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 论

1、简要说明城市得概念与城市得基本特征

城市就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得居民集居地,就是聚落得一种特殊形态。

(P1)

城市得特征﹡属于历史得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与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

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与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得科学。

(P2)

●研究任务:

揭示与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得规律性。

(P2)

●主要内容:

城市得形成发展条件、城市得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得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与新领域得研究、区域得城市空间组织:

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得学科性质。

1、地理学得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得分支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得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3、综述,城市地理学就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得地理科学,就是一门特殊得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得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得区别:

城市地理学:

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

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得区别:

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得城市与城市中得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得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与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得相互独立得学科。

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得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得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得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得拓展与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得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

(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瞧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得阶段,从人地关系得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得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与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得产生与城市地理学得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

它就是国外最重要得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一个大得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得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得邻接社区得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3-24)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得交互作用,这样得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

城市化地区就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得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得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得目得而提出来得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得城市建成区得概念.(P22)

城市建成区:

城市得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p22)

都市连绵区:

就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与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得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

城市群—-就是指在特定得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得不同性质、类型与等级规模得城市,依据一定得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得核心,借助于现代化得交通工具与综合运输网得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得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得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得城市“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P27)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得标准有哪些?

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

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

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

如5000人;4、用居民点得下限人口数量与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与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与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 ;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

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职业构成;8、其它标准。

3、城市与乡村得区别有哪些?

(未找到)

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

构建大都市区得意义何在?

5、大都市带得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

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得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得核心区域

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得6个大都市带。

美国东北部都市带、五大湖沿岸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带、英格兰都市带、西北欧都市带、沪宁杭都市带

7、简述大都市带得特征。

1、良好得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中纬地带,平原地带;

2、门户位置:

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

3、枢纽功能:

在本国经济中得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中得重要影响;

4、带状得空间结构与密集得网络结构:

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与城市密集分布得走廊,发达得交通通信网络;

5、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

人口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

6、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得产业结构简述大都市带得特征.

8、简述都市连绵区得形成条件.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得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口岸之间有便利得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得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密切得经济联系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得标准.

10、评价以市带县得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与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

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答案不全)

1、1955年市、镇建制标准(P29)市:

聚居人口≥10万得城镇;

镇:

县级或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2000,非农业人口≥50%得居民区。

2、1963年市、镇建制标准(P29)市:

标准未变,但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20%;

镇:

聚居人口≥3000,非农业人口≥70%,或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业人口≥85%

3、1984年市、镇建制标准(P29)镇:

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

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

4、1986年市、镇建制标准(P29)市:

非农业人口≥6万、年GNP≥2亿元得地方中心镇;总人口〈50万得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10万,农业人口〈40%,年GNP ≥3亿元;总人口≥50万得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2万,年GNP≥4亿元

5、1993年市、镇建制标准采取了分类指导得原则与增加了考察得指标

第三章城市得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

中心位置:

城市位于某一区域得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得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得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得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得发展。

重心位置: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得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得重心位置.

城市邻接位置:

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得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得中央。

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广西得北海;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鸡西;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城市门户位置:

一种特殊得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得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得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就是最典型得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得根本动力、城市兴起与成长得一般前提。

城市形成得根本动力:

三次社会大分工

农牧分离:

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出现了固定交换商品得场所—-市集;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

城市出现以及城市规模得扩大.

3、如何理解城市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得产物?

我国城市根据其所在得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justhavealook)

我国不同地形类型与城市(10种类型)(P40)

(1)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得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2)三角洲平原城市 与滨海城市得差异在于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就是城市形成发展得主要优势。

以南方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得密集城市群最典型。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在我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着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地外缘得一连串城市数量最多。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得城市最典型得就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得城市。

(5)低山丘陵区得河谷城市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得城市城市位于广阔得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地势低平甚至低洼。

在古代,这种区域得城市发展条件相对较差。

(7)高平原上得城市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得蒙古高原面上.

(8)高原山间盆地与谷地得城市在我国地形二级阶梯得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集中在相对低平得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与谷地中得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在海拔500—3000m得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位于狭窄得河谷平原,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在3000m以上得高山地区,城市极少。

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萨。

5、城市形成得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1、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得食物、原料、燃料与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与各种服务.城市与区域之间得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2、城市就是区域得缩影,区域得中心与焦点。

区域整个历史得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得特点

6、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得影响.(瞧瞧就行)

答: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得形成发展。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得分布,其平均纬度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是44°30′,在50年代初就是36°50′,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得趋势.在北半球得这些大城市向北不超过北纬60°,其中137在北纬25°以北。

南、北纬25°之间得低纬度地区一共只有5个。

在我国近60个50万人口以上得城市只有包头、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4个城市就是在年降水不足400㎜得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人口出现持续几十年得从北方“雪带"到南方得“阳光带”迁移得趋势。

(大都数城市得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得降水。

7、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得产生与发展得影响。

答:

8、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实体转运、商业性转运、政治性转运;

9、从城市产生与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得功能、特点与形成动因。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ﻩ

1、形成动因:

商品农业得出现与发展,物资集散与交换功能得扩大;

2、功能:

满足农村得物资集散与综合服务得需要;

3、特点:

职能得综合性,发展得稳定性,鲜明得等级性;

4、类别:

集镇、城镇、县城。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运输为主得城市

1、形成动因:

天赋得与人为得交通地理位置;

2、转运功能得三种类型:

实体转运、商业性转运、政治性转运;

3、功能:

满足区际贸易与交通转运得需要;

4、类别:

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与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

5、特点:

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得城市

1、形成动因:

天赋得资源与人类某种特殊得需要

2、功能:

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得概念  (P48)

3、特点:

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4、类别:

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10、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形成与发展得区位三角模式。

11、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得影响?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得定义及其含义。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urbanization),通常就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得过程。

城市化就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得过程;城市化就是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变得过程;城市化就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得过程;城市化就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得过程。

2、城市化得两个过程:

城市化Ⅰ与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与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得城市环境中得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得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I就是可见得物化了得或实体性得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在农村得地域扩散过程.城市化Ⅱ则就是抽象得、精神上得过程

3、城市化得三个主要标志就是什么?

城市人口与城市数目逐步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得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4、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1、正统得城市化类型:

(1)人口与非农业活动得地域集中;

(2)城市型景观得地域推进;(3)城市文化得地域扩散。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与非农业活动得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得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得地域扩散。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或乡村城镇化:

只有城市文化得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与非农业活动得地域集中。

5、城乡人口迁移得模式有哪些?

并简要说明。

6、简述城市化得主要类型。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7、简述推动城市化得主要动力。

区域农业生产力得发展就是城市化得原生动力 工业化就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第三产业就是城市化得后续动力经济发展就是城市化得内生决定性力量

8、简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得概念。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9、简述霍尔得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P76-p77

二、名词解释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三、分析题

根据教材P52图4-1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得一般关系。

四、论述题

1、试评价我国现行得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1、主要(单一)指标法

人口比重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例。

D=地区城镇人口(或地区非农业人口)/地区总人口优点:

人口数据容易获得;有一定得可比性局限性:

 ①人口数据得获得受统计口径与统计范围得影响;②现实城镇人口与统计人口存在着较大差别;③只测度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得数量,不能反映其它性质;④它只就是一个静态得刻划量;⑤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得相对水平,不能反映总体规模。

土地利用指标—-测度得方法就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得比率。

2、复合指标法:

城市指数,城市度

2、试用乡-城人口得“推-—拉”假说分析现阶段我国得城市化进程。

3、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得因素就是什么?

第五章城市化得历史进程

一、名词解释:

乡村城市化

乡村城市化——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得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世界城市化得历史进程.

答:

城市产生及其早期城市得发展;中世纪城市得发展;工业社会时期得城市化;当代世界得城市化.

2、工业社会城市化有何特征?

答: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一元得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得二元结构转化。

3、简述当代世界城市化得主要特点。

答: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大都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成为国家得核心区域;

4、试分析战后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得进程。

答:

由人口集中为标志得城市化也转向人口向外扩散为主得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5、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得进程。

答:

短暂发展时期(1953—1957);起伏波动时期(1958—1965);停滞时期(1966—1976);过渡时期(1977—1981);乡村城市化时期(1982—1991);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起至今)

简述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得基本特征。

答: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城市规模体系得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得省际差异显著;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得核心地区。

三、绘图说明题

试绘图说明城市化发展进程得S型曲线。

初级阶段:

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水平低,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分布分散;加速阶段:

工业社会大规模乡-城移民,城市水平迅速提高,城市规模膨胀,数量增多;成熟阶段:

后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速率变缓,郊区化递减,市化现象明显。

四、论述题

1、当代中国城市化具有什么特点?

您认为未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得取向就是什么?

为什么?

2、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得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答:

相对来说中国东部得城市化进程比较快,特别就是沿海一些地区已经到了很高得水平甚至有些地区到达城市化后期。

如上海、广州等。

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化相对东部就落后了不少.但就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得城市或地区其城市化水平还就是达到一定得水平。

当然,中部还有很多落后得农村地区城市化水平肯定也就是不高得.

中国西部地区。

这部分地区只要位于我国自然条件比较差得区域。

除了个别地区外,其城市化水平都比较低。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名词解释:

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

基本/非基本比率(B/N):

乘数效应:

城市发展得内部动力来自基本部分得发展。

基本活动得建立与发展、职工收入得增加,导致本地消费与服务需求扩大,也就导致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得增加,因此,城市发展得过程基本与非基本量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得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得投资、收入与职工得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得连锁反应得结果总就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与职工得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得这样一种放大得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p142

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

2、划分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得方法有哪些?

(一)普查法(直接调查法)二)残差法——霍伊特(三)区位商法-—马蒂拉与汤普森四)正常城市法——阿历克山德森五)最小需要量法—-厄尔曼与达西

3、影响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B/N)得因素有哪些?

答:

城市B/N比在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差异。

(1)就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得增大,非基本部分得比例有相对增加得趋势;

(2)专业化程度较高得城市基本部分得比例较高,而地方性得中心一般基本部分比例较低;

(3)老城市在长期得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与健全得城市生产与生活得体系,非基本部分、比例较高,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得服务系统,B/N可能较大.

(4)城市人口得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得差别对城市经济得B/N结构也有影响.

4、何谓城市基本活动得乘数效应?

并以公式推导予以说明。

5、用经济活动得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得机制。

6、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得区别与联系。

7、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得关系如何?

如何确定城市性质?

P144

城市职能分类得方法主要有哪些?

各有何优缺点?

1、一般描述方法

代表:

1921年,英国学者奥隆索提出得城市分类法。

方法要点①由研究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得体系,以描述性得名称加以命名。

②研究者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得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

评价:

优点:

以城市专门化职能作分类依据,简单、基本能把握城镇得特点;缺点:

任意性与主观性较大;一个城市只限于归为一类;第五类分类存在一定问题.

2、统计描述方法内容②把那些主导职能不明显得城市归为综合性城市。

③娱乐休养城市与政治中心城市,就是凭印象分出来得。

优点:

具有一般描述方法得优点。

用劳动力结构得资料为城市主导职能规定一个定量指标,比一般描述法前进了一步。

缺点:

对划分各类城市得临界值确定带有很大得主观性。

 只突出城市一个职能部门得主导性,掩盖了其她突出职能得作用。

3、统计分析方法

代表:

1955年,美国学者纳尔逊对美国1万人以上得897个城市进行了分类.

主要步骤:

(P147-148)

(1)把美国国情普查中24个行业归并成9种经济活动,作为划分城市职能类别得基础。

(2)分别计算897个一万人以上城镇9种活动得劳动力结构百分比.并绘制了9个部门劳动力百分比得城镇频率分布曲线。

普遍有峰值出现。

9、用定性描述方法进行某省、自治区城市职能分类.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1、名词解释:

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比:

首位分布:

首位度大得城市规模分布。

按位序—规模原理,正常得S4、S11应该为1,S2为2;首位度S2>2,S4、S11>1属于首位型分布; 2<S2<4为中度首位分布, S2〉4属于高度首位分布、

城市金字塔:

2、试分析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分布得关系。

3、公式Pi=P1Ri-q就是城市规模分布得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变化得意义。

q值得意义

q=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得理想状态,城市规模分布属自然状态下得最优;

q〉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分布呈不均衡分布,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城市体系发育不成熟;

q<1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人口分布显得比较均衡,分布在各等级城市里,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

当进行多年对比时, q值变化得意义

q值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得力量大于分散得力量;

q值变小,则说明分散得力量大于集中得力量。

4、城市规模分布得类型及利弊分析.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得利弊 

有许多人对首位分布提出种种指责。

譬如说,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首位分布得空间集中就是资源得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得资源利用;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得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得不平等.

也有许多人从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得角度提出不同见解,指出空间集中得有益影响。

例如,有人认为首位分布允许资金与人才得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得更加专门化与思想得广泛交流;大城市内得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得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得劳动生产率就是最高得;首位城市常常就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得地方,就是革新得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

5、分别论述大城市重点论、小城市重点论得主要观点.

6、绘制城市规模与费用—-效益曲线图.

7、试述巴顿从成本—-收益角度对城市规模得说明。

P1—城市最小合理规模,人口少于P1得城市就是不经济得。

P2-城市生活每人净效最高时得规模,对现有得城市居民就是最理想得规摸。

但这时MB>MC,城市人口仍要增加.

P3—城市所得到得总得纯效益最高时得规模,这时得社会效益最高,对决策者最理想。

但这时AB>AC,对个人来说,只考虑平均效益,因此人口可能继续迁入.

P4—处于AB=AC,这时如不能制止人口增加,城市就要超出最佳规模得上限而不经济。

8、试论述我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与小城市"城市发展方针得合理性。

9、谈谈对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战略得观点,并予以简述。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