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2787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Ⅲ 地理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废料B.原料

C.能源D.产品

[答案] B

[命题点] 清洁生产。

[解析] B对,A、C、D错:

图示为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答案] C

[命题点] 清洁生产。

[解析] C对:

读图可知,在自动处理系统中,对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后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并产生一定的废渣,故工艺流程“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正确。

A错:

图中显示,废渣是该工艺流程中生产沼气后的残留物,是该系统中的最终产物。

B错:

读图可知,厨余垃圾分拣后,部分可以用于提取生物油脂,进而加工成为工业油脂,并产生一定的有机渣。

D错:

读图可知,提取生物油脂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

[点拨] 该组题通过对“厨余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引导考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关心和爱护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观。

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据此完成3~5题。

3.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

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

[答案] C

[命题点] 中国的农业生产。

[解析] C对: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稻谷生产区,但图中显示目前该地区稻谷供需结余为负值,即供给小于需求。

A错:

“已不再”表明原来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但现在已不是,而黄河下游一直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

B、D错:

图中显示长江中游区和淮河下游区一直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

4.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

[答案] A

[命题点] 农业区位因素。

[解析] A对:

黑龙江省稻谷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地广人稀。

B错:

与黑龙江省相比,安徽省人口密集,农业劳动力丰富。

C错:

黑龙江省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复种指数低。

D错:

安徽省主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沛,淡水资源较黑龙江省丰富。

5.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

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D.储存难度增加

[答案] B

[命题点] 农业区位因素。

[解析] B对:

南方是我国主要的稻谷消费区,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北方稻谷大量运往南方,势必会导致运输成本上升。

A错:

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对稻谷的进出口没有明显影响。

C错:

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加大了水稻种植区与稻谷消费区的距离,降低了流通效率。

D错:

我国水稻种植重心的变化对稻谷的储存难度没有直接影响。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答案] A

[命题点] 全球气候变化。

[解析] A对:

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可知,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

B错:

气温降低一般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

C错:

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表明平地上水分条件变差,故降水不可能增多。

D错:

降水减少不会导致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

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

[答案] D

[命题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 D对:

西伯利亚地区位于较高纬度,气温较低,冻土广布,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低洼地区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

A错:

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与湿地面积增加关系不大。

B错:

材料中“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导致该地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

C错:

没有材料显示该地地面沉降的信息。

[点拨] 湿地的成因

(1)太阳辐射弱,降水多,蒸发量少。

(2)地势低洼,有利于水流汇集。

(3)冻土广布,不利于水流下渗。

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B.湿地

C.草地D.寒漠

[答案] C

[命题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 C对、B错:

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

A错:

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平地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林地。

D错:

气温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主要转化为寒漠。

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

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

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

据此完成9~11题。

9.该公路位于(  )

A.吉林B.内蒙古

C.西藏D.新疆

[答案] D

[命题点] 区域地理环境与交通。

[解析] D对:

材料显示该公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等信息,符合新疆的有关特征。

A错:

吉林气候相对湿润,没有绿洲分布。

B错:

内蒙古西部干旱,东部湿润,没有冰川分布。

C错:

西藏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10.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D.路面冻融沉降

[答案] B

[命题点] 自然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解析] B对:

新疆冬季暴雪频繁,路面积雪严重,影响道路交通。

A、C错:

新疆降水少,冬季冰雪不会融化,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为当地河流的枯水期,不可能出现洪水频发的现象,也不可能出现泥石流。

D错:

道路封闭的大部分时间段新疆气温相对较低,不会出现冻土融化现象,因而不是封路禁行的主要原因。

11.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D.灌丛荒漠带

[答案] D

[命题点] 自然带的分布。

[解析] D对:

新疆深居内陆,降水较少,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最可能是灌丛荒漠带。

A、B、C错:

该公路北端海拔相对较低,降水少,不可能出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和高寒草甸带。

[点拨] 该组题着眼于公路地理位置、沿途自然景观、建设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科学管理等方面问题,引导考生热爱祖国要从了解祖国的山山水水开始。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135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

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

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

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

图1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2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图1        图2

(1)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

(6分)

(2)分析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

(6分)

(3)说明在波鸿市建设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

(6分)

(4)指出波鸿市保健园选址的合理性。

(6分)

[答案] 

(1)(数量多,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密集(建成区连片,城市间距离近)。

(2)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经济发达,医学研究水平高;曾经环境污染严重,健康问题多,对医疗保健需求高;老龄人口比重大,对医疗保健需求大。

(3)有多所大学(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力量雄厚;有生物制药科学园,医药研制水平高;位置适中(,有利于医疗保健和医学研究、医药生产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

(4)保健园靠近生物制药科学园和鲁尔大学,可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位于城市边缘,环境较优,安静。

[命题点] 城市的等级和空间分布、产业发展条件。

[解析] 第

(1)问,本题侧重于对材料中信息的获取和归纳,材料中已知鲁尔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可见该区的城市人口规模较小,多为中小城市。

同时从图中城市的分布可知,城市密集,集中连片分布。

(2)问,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主要从医疗水平、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

鲁尔区经济发达,具有很高的医疗研究水平;人口老龄化严重;曾经环境污染严重引起的健康问题多,因而对医疗保健需求大。

第(3)问,此题设问行为动词为“说明”,即分析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结合材料中的“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一信息及图中波鸿市的地理位置等分析其优势条件即可。

第(4)问,保健园是人们疗养的场所,所以位置需选择在环境优美、安静的地方,另外需要先进的医疗设备及知识和技术作为支撑。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

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

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

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6分)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8分)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8分)

[答案] 

(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

深度增加。

原因:

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命题点] 流水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河流的补给与河流水文特征。

[解析] 第

(1)问,河岸越陡峭,河面宽度变化越小。

由图可知,该河流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一方面由于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高山地区,伴随着地壳抬升,河流不断侵蚀下切,形成河谷,河水被困于河谷中,向下侵蚀较强烈,侧蚀微弱;另一方面,河流两岸岩性相近或者岩性单一,河水对两岸的侵蚀差异小,形成近乎直立的河岸,难以形成左右摆动的宽谷。

(2)问,由材料知,该河段多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由于位于美国内陆高山,4~6月降水较少,而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季节性积雪融水不断增多,河流流量不断增大,受制于两岸陡峭的河谷束缚,河流水位不断上涨。

融雪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小,导致含沙量小,泥沙淤积少;随着河流流量不断增多,流速不断加快,对河床的侵蚀加剧,河底变深。

一方面河流水位上涨,另一方面河底不断加深,故河水的深度在不断变大。

第(3)问,一方面,该河段8月份主要受雨水补给,由于多暴雨,坡面侵蚀强,河水搬运能力强,水土流失加重,使河水含沙量增多;另一方面,暴雨导致河流的流量与流速变化大,一旦流速下降,河水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就会迅速淤积于河底。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2.[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10分)

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北部,冬季多大雪。

由于地处偏远,该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都市,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乡村日渐衰败。

为改变这一状况,该地区于2000年开始举办“大地艺术祭”活动。

该活动以弃耕的农田、闲置的农舍和校舍以及山地为舞台,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当地传统文化。

该活动使越后妻有地区逐渐成为日本知名的旅游地。

下图为永久保留的“大地艺术祭”经典作品——《梯田》。

指出越后妻有地区举办“大地艺术祭”活动的旅游价值,并说明能够永久保留在田野上的艺术作品的特点。

[答案] 旅游价值:

(“大地艺术祭”以弃耕的农田、闲置的农舍和校舍以及山地为舞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具有审美价值。

充分反映当地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价值。

特点:

艺术作品主题与“大地艺术祭”主题高度契合;艺术作品的制作结构和材质牢固,不易被冬季大雪损坏。

命题点:

旅游资源特点及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解析:

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有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

“大地艺术祭”以弃耕的农田、闲置的农舍和校舍以及山地为舞台,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当地传统文化,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审美价值),充分反映当地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乡土文化价值。

《梯田》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大地艺术,与“大地艺术祭”的主题高度契合,该地区“冬季多大雪”,而艺术作品能永久保留说明艺术作品的制作结构和材质牢固。

43.[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

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究其原因主要有:

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 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命题点]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解析] 由材料可知,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灌溉水含盐量高以及化肥的过量使用。

灌溉水含盐量高引起的次生盐渍化的解决措施是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或者利用雨水淋溶(洗);过度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解决措施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

将大棚内的土壤用其他的土壤置换——客土置换也是解决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措施之一。

[点拨] 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的区别

(1)土壤盐渍化:

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指易溶性盐分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2)次生盐渍化:

亦称“土壤次生盐碱化”,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