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2715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docx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docx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章

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

其含义?

各举3例说明。

传统的制药原则:

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具体方法为:

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相反为制:

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

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为制:

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

相恶为制:

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

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

如米泔水制苍术:

麸炒枳实;煨木香。

制其形:

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白芍切片;当归和甘草分根梢入药;莲子分莲子肉和莲子心。

制其性:

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

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同相反为制”)

制其味:

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

紫河车酒炙,乳香和没药醋,矫味矫臭。

而且紫河车酒制增加了辛温之性味,温肾壮阳之力更强;乳香、没药增加了酸味,更专入肝经。

制其质:

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

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卒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

何首乌黑豆汁拌煮后,味转甘而性转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反制:

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

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

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

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心:

童便、朱砂肝:

醋、鳖鱼脾胃:

姜、米、麦麸、土

肺:

蜂蜜、姜汁胃:

盐、黑豆汁、羊脂油

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毒的概念:

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

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

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第二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⑴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⑵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⑶增强药物疗效。

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⑷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⑸改变药物作用等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醋制入肝,如柴胡、香附醋炙引药入肝;盐制入肾,如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⑹便于调剂和制剂。

体长的药材—紫苏、藿香;个大的药材—葛根、乌药;质地坚硬的药材—羚羊角、珍珠、磁石、自然铜、龟甲、鳖甲。

⑺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药材常见杂质或非药用部位:

根及根茎类—泥沙、杂药、芦头、木心、毛茸等;树皮类—苔藓、栓皮;矿石类—泥土、沙石。

⑻利于服用。

清炒—鸡内金;麸炒—僵蚕;酒炙—乌梢蛇

 

第三章

八、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及具体内容。

(1)雷公炮炙十七法:

炮监搏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煞曝露

炮:

即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

现代的“炮”即用炒法。

监:

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之意。

搏:

是以火烧物,使之干燥爆裂。

此法常用于具有硬壳果实类药材的炮制。

炙:

即药物加液体辅料后,用文火炒干,或边炒边加液体辅料,直至炒干。

煨:

即将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缓慢令熟的意思。

炒:

同“炒”法,将药放入容器内置于火上加热,使之达到所需的程度。

煅:

将药物在火上煅烧的方法。

炼:

是指将药物长时间用火烧制,其含义比较广泛,如炼丹、炼蜜。

制:

为制药物之偏性,使之就范的泛称。

度:

炙度量药物大小、长短、厚薄、范围等。

飞:

指“研飞”或“水飞”。

伏:

一般指的是“伏火”,即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的烧制,达到一定的要求。

镑:

是利用一只多刃的刀具,将坚韧的药物刮削成极薄的片,以利调剂和制剂。

摋:

打击、切割之意,使药材碎碎。

煞:

即晒。

曝:

指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

露:

指药物不加遮盖地日夜曝露之,即所谓“日晒夜露”。

(2)三类分类法:

火制、水制、水火共制。

(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

净制、切制、炮炙。

(《中国药典》

(3)五类分类法:

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4)药用部位分类法:

宋代《局方》把炮制依据药物来源属性的金、石、草、木、水、火、果分类。

(5)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中药常用的炮制辅料,各种炮制辅料的作用及炮制作用,适用于炮制哪些药物。

(1)液体辅料

①酒。

作用:

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炮制作用:

增强疗效,助溶,矫味矫臭作用。

适用于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白花蛇、乌梢蛇。

②醋。

作用:

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

炮制作用:

增强疗效,助溶,解毒,矫味矫臭。

适用于延胡索、甘遂、商陆、大戟、芫花、莪术、香附、柴胡。

③蜂蜜。

作用:

调和药性。

炮制作用:

增强疗效,缓和药性,解毒,矫味矫臭。

适用于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枇杷叶、款冬花、百合、桂枝。

④食盐水。

作用:

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矫味。

炮制作用:

引药入肾,增强疗效,缓和药性。

适用于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车前子、砂仁、菟丝子。

⑤生姜汁。

作用:

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炮制作用:

降低毒性,缓和寒性,增强疗效。

适用于厚朴、竹茹、草果、半夏、黄连。

⑥甘草汁。

作用: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炮制作用:

缓和药性,降低毒性。

适用于远志、半夏、吴茱萸。

⑦黑豆汁。

作用:

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补肝肾。

炮制作用:

增效,解毒。

适用于何首乌。

⑧米泔水。

作用:

益气,除烦,止渴,解毒。

炮制作用:

清热凉血,利尿和中,吸附油脂。

适用于苍术、白术。

⑨胆汁。

作用:

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

炮制作用:

降低毒性,缓和燥性,增强疗效。

适用于胆南星。

⑩麻油。

作用:

清热,润燥,生肌。

炮制作用:

酥脆体质,降低毒性。

适用于马钱子、地龙。

(2)固体辅料

①稻米。

作用: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

炮制作用:

增效降毒。

适用于党参、斑蝥、红娘子。

②麦麸。

作用:

和中益脾。

炮制作用:

增效,缓和燥性,消除腥臭气味,附加判断指征。

适用于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白术。

③白矾。

作用:

解毒,祛痰杀虫,收敛燥湿,防腐。

炮制作用:

降低毒性,防腐烂,增强疗效。

适用于半夏、天南星。

④豆腐。

作用:

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

炮制作用:

降毒,吸附,去除污垢。

适用于藤黄、珍珠、硫黄。

⑤土。

作用:

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

炮制作用:

增效,降低刺激性,吸附,中间传热体。

适用于白术、当归、山药。

⑥蛤粉。

作用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炮制作用:

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

适用于阿胶。

⑦滑石粉。

作用:

利尿,清热,解暑。

炮制作用:

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

适用于刺猬皮、鱼嘌胶。

⑧河砂。

作用:

炮制作用:

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

适用于穿山甲、骨碎补、狗脊、龟甲、鳖甲、马钱子。

⑨朱砂。

作用:

镇惊,安神,解毒。

炮制作用:

适用于麦冬、茯苓、茯神、远志。

第四章

简述中药净选加工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药物在切制、炮炙、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霉败品、虫蛀品、灰屑等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称之净选加工。

净选加工分清除杂质、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及其他加工。

清除杂质——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挑选、帅选、风选和水选等。

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

去残根:

常用于荆芥、麻黄、黄连、茵陈、益母草等

去根去茎

去残茎:

常用于龙胆、丹参、白薇、威灵仙、续断、秦艽、柴胡、广豆根等

去枝梗:

常用于五味子、花椒、辛夷、女贞子、桑寄生、栀子、桑螵蛸等

去皮壳:

如厚朴、益智、草果、苦杏仁、知母等

去毛:

根茎类药材——知母、香附、骨碎补(敞口锅以砂烫法烫至鼓起、毛焦)

叶类药材——枇杷叶、石韦(用棕刷刷除绒毛)

果实类药材——金樱子(用手工工具挖净毛壳)

其他类药材——鹿茸(先用瓷片或玻璃片基本刮净后,可燎去余毛)

去心:

地骨皮、五加皮、白鲜皮、连翘

去核:

乌梅、山楂、山茱萸

去芦:

先多主张不去芦

去瓢:

枳实、枳壳、青皮、木瓜、罂粟壳

去头尾、皮骨、足翅:

乌梢蛇、蕲蛇、蛤蚧

去残肉:

龟甲、鳖甲、豹骨、猫骨等

去杂质及霉败品

第五章(咯)

中药饮片的含义(广义与狭义)。

广义而言,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狭义而言,

十二、中药常用的水处理方法。

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

十三、简述中药饮片的类型。

(1)极薄片:

片厚0.5mm一下,如羚羊角

(2)薄片:

片厚1~2mm,如白芍

(3)厚片:

片厚2~4mm,如山药

(4)斜片:

片厚2~4mm。

分瓜子片,斜度小,如桂枝;马蹄片,斜度稍大而体粗,如山药;柳叶片,斜度大而细,如甘草、黄芪。

(5)直片(顺片):

片厚2~4mm,如何首乌

(6)丝:

分细丝,长2~3mm,如黄柏;宽丝,长5~10mm,如荷叶

(7)段(节、诅):

长10~15mm,如牛膝、党参

(8)块:

长8~12mm,如阿胶

十八、火候的含义。

广义而言,火候是指火苗的大小和药物受热后的性状特征。

狭义而言,火候指火力。

第六章

十、简述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及分类,各种炮制方法的炮制目的,基本操作方法及适用的药物。

炒法

1、炒法:

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步骤:

放锅(平放或斜放)——热锅——投药(适宜)——翻炒(均匀)——出锅(迅速)

一、清炒法

目的:

增强疗效——如炒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焦麦芽、焦山楂等。

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莱菔子、瓜蒌仁、苍耳子等。

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牵牛子等。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大蓟、荆芥、牡丹皮等。

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苦杏仁等。

有些药物炒制后还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1、炒黄:

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或爆花、或溢出香气等的方法。

2、炒焦: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多为黄或深黄色),并有焦香气。

3、炒炭: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棕黄色或棕褐色。

补:

师问——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炒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

清炒法有根据加热程度不同分为炒焦、炒黄和炒炭。

加辅料炒根据所加辅料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滑石粉炒、蛤蚧粉炒、砂炒等法。

二、加辅料炒法

目的:

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

同时,某些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炒后的饮片色泽一致,外观质量好。

1、麸炒(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目的:

增强疗效——如山药、白术等。

缓和药性——如枳实、苍术等。

矫臭矫味——如僵蚕等。

操作方法:

先用中火或武火將锅烧热,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至起烟时投入药物,快速均匀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2、米炒(每100kg药物,用米20kg,最好湿米)

目的:

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矫正不良气味,如昆虫类药物。

操作方法:

(1)先將锅烧热,加入定量的米,用中火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拌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2)先將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炒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要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3)米与药物同时下锅。

(4)米与药物同时下锅,加盖熏。

3、土炒(每100kg药物,用土粉20~25kg。

可用灶心土、或黄土、赤石脂等)

目的:

灶心土味辛性温,能温中燥湿,止呕,止泻。

故常用来炮制健脾止泻的药物,如山药等。

操作方法:

將灶心土研成细粉,置于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4、砂炒(砂的用量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

目的:

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如狗脊、穿山甲等。

降低毒性,如马钱子等。

便于去毛,如骨碎补等。

矫臭矫味,如鸡内金、脐带等。

操作方法:

取制过的砂放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药物,不断用砂掩埋、翻动,至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取出,筛去砂,放凉。

或趁热投入醋中略浸,取出干燥即得。

5、蛤粉炒(每100kg药物,用蛤粉30~50kg。

适于炒制胶类药物。

目的:

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和制剂。

降低药物的滋腻性,矫正不良气味。

可增强药物的疗效。

操作方法:

將研细过筛后的蛤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蛤粉滑利易翻动时减小火力,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沿锅底轻翻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6、滑石粉炒(每100kg药物,用滑石粉40~50kg)

目的:

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

如象皮、黄狗肾等。

降低药物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

如刺猬皮、水蛭等。

操作方法:

將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翻动,至药物酥脆或鼓起或颜色加深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第七章

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成为炙法。

1、酒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

也有用白酒的。

目的:

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等。

矫臭去味,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置器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

此法适用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川芎、白芍等。

(2).先炒药后加酒先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加热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洒一定量的酒炒干,取出晾凉。

此法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

酒炙法的操作方法,一般多采用第一种方法,因第二种方法不易使酒渗入药物内部,;加热翻炒时,酒易迅速被挥发,所发一般少用,只有个别药物用此法。

2、醋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

目的:

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柴胡等。

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的作用,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矫臭矫味,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操作方法:

(1).先拌醋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摊凉或晾干,筛去碎屑。

此法能使醋渗入药物内部,一般需醋炙的药物均可采用此法。

如甘遂、商陆、柴胡、三棱、芫花等。

(2).先炒药后加醋先将净选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表面熔化发亮(树脂类),或炒至表面颜色改变,有腥气溢出时,喷洒一定量米醋,炒至微干,出锅后继续翻动,摊开晾干。

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药物。

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醋炙法常用的是米醋,以存放陈久者为好。

3、盐炙法(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水的用量一般以食盐的4~5倍为宜)

目的:

引药下行,增强疗效——一般补肾药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

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

车前子等药,盐炙后可增强泄热利尿的作用。

益智仁等药,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操作方法:

(1).先拌盐水后炒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化,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2).先炒药后加盐水先将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到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

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均用此法。

4、姜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

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目的:

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厚朴对咽喉有一定的刺听话性,姜炙可缓和其刺激性,并增强温中化湿除胀的功效。

操作方法:

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或者将药物与姜汁拌匀,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

【附】姜汤煮:

将鲜姜切片煎汤,加入药物煮2小时,待姜汁基本被吸尽,取出,进行切片,干燥。

生姜的用量一般为100kg药物,用生姜10kg。

若无生姜,可用于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姜汁的制备方法:

(1).捣汁将生姜洗净宜容器内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再压榨取汁,如此反复2~3次,合并姜汁,备用。

(2).煮汁取净生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又过滤,合并两次滤液,知当浓缩,取出备用。

5、蜜炙法(炼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13%为宜,通常每100kg药物,用炼蜜30kg,炒至不粘手)

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如百部、冬花、紫菀、枇杷叶等药,蜜炙后均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故有“蜜炙甘缓而润肺”之说。

2.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如黄芪、甘草、党参等药,蜜炙能起协同作用,增强其补中益气的功效。

3.缓和药性如麻黄发汗作用较猛,蜜炙后能缓解其发汗力,并可增强其止咳平喘的功效。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如马兜铃,其味苦劣,对胃有一定刺激性。

蜜炙除能增强其本身的止咳作用外,还能矫味,以免引起呕吐。

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衡释,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2.先炒药后加蜜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再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一般药物都用第一种方法炮制。

但有的药物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这时就应采用第二种方法处理,先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质地略变酥脆,则蜜就较易被吸收。

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

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

通常为药物每100kg,用炼蜜25kg。

6、油炙法(油炙法所用的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两类。

常用的有麻油-芝麻油、羊脂油。

此外,菜油、酥油亦可采用。

油炙目的

1.增强疗效如淫羊霍,用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2.利于粉碎如豹骨、三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能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

油炙的操作方法

油炙通常有三种操作方法,即油炒、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

1.油炒先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然后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洗净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2.油炸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3.油脂涂酥烘烤动物骨类药物可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渗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

其他药物可直接涂油烘烤至酥脆。

第八章

蒸煮燀法

1、蒸

加辅料蒸制时间较长,主要在于改变药物性味,产生新的功能,扩大临床适用范围,如酒蒸地黄、大黄,黑豆汁蒸何首乌;亦可增强疗效,如酒蒸肉苁蓉、黄精、山茱萸、女贞子、五味子,醋蒸五味子。

清蒸时间较短,其目的是软化药材,便于切制或使药物便于保存,如清蒸木瓜、天麻、桑螵蛸、黄芩、人参等。

操作方法:

将待蒸的药物洗涤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二一2小时以加速蒸的效果。

用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

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

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不同,短者1~2小时,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还要求反复蒸制(如九蒸九晒)。

2、煮

为了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如清水煮(川乌、草乌),药汁煮(附子、吴茱萸、远志),固体辅料豆腐煮(藤黄、硫磺)。

操作方法:

煮法的操作方法因各药物的性质,辅料来源及炮制要求不同而异,其工艺程序及要求如下:

先将待煮药物大小分开,淘洗干净后备用。

再将药物放入锅中,加水加热共煮,用辅料者可同时加入(或稍后加入),一般要求在100℃的温度条件下较长时间的加热,可以先用武火后用文火。

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

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

加水量多少需看要求而定。

如煮的时间长用水宜多,短者可少加;若需煮熟、煮透或弃汁、留汁的加水宜多,要求煮干者,则加水要少。

煮好后出锅,即时晒干或烘干,如需切片则可趁湿润时先切成饮片再进行干燥。

3、燀

在沸水短时间浸煮的方法,主要破坏一些药物中的酶(如杏仁、桃仁)、毒蛋白(白扁豆),同时也有利于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

操作方法:

先将多量清水加热至沸,再将药物连同具孔盛器,一齐投入沸水中,稍微翻烫片刻,约5-10分钟左右,加热烫至种皮由皱缩到膨胀,易于挤脱时,立即取出,浸漂于冷水中,捞起,搓开种皮与种仁,晒干,簸去或筛取种皮。

第九,十章

煅法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称为煅法。

主要适用于矿物类中药,以及质地坚硬的药物,如贝壳类药物、化石类药物,或某些中成药在制备过程需要综合制炭(砒枣散)的各类药物。

另外,闷煅法多用于制备某些植物类和动物类药物的炭药。

1、明煅法:

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炉中或耐火容器内,敞露于空气中,武火煅烧的方法,又称直火煅法。

目的:

使药物质地酥脆——花蕊石

除去结晶水——白矾、硼砂

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钟乳石、花蕊石

操作方法:

(1)炉口煅质地坚硬的矿物药,放于炉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

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动物的贝壳类、化石类及粒度细小的药物需装入耐火容器或适宜容器内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