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孩子的未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2553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节决定孩子的未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细节决定孩子的未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细节决定孩子的未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细节决定孩子的未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细节决定孩子的未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节决定孩子的未来.docx

《细节决定孩子的未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节决定孩子的未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节决定孩子的未来.docx

细节决定孩子的未来

细节决定孩子的未来

——培养小学生礼仪道德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 顾兰娣

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之美誉,从周朝时期便制定了做人的规范。

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

然而,我们对崇礼重德的优良传统没有很好地发扬光大:

“文化大革命”否定了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忽略了传统道德建设;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现代社会的要求严重脱节。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5年6月试行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2006年上海市政府推出了“百万家庭学礼仪”实事项目。

系列举措都发出了一种呼声:

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践行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

我们认为:

所有礼仪看想来都是很细节的东西,但这些细节的东西决定了我们孩子的未来。

下面就我校一年多来在培养学生礼仪道德习惯方面作简要总结:

一、走出礼仪教育的第一步——“礼仪”的界定与“目标”的制定

具有良好礼仪习惯的人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在学校,能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和睦、幸福,使邻里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社会,会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

1、“礼仪”的界定

礼仪是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的外在表现。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2、“目标”的制定

(1)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是: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2)礼仪教育的分目标是:

四大块内容(家庭礼仪〈敬老礼仪、待客礼仪、进餐礼仪、作客礼仪〉;校园礼仪〈校门口礼仪、办公室礼仪、走廊礼仪、放学礼仪〉;交往礼仪〈拜访朋友礼仪、与人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进图书馆礼仪、乘公交车礼仪、看电影礼仪〉)和十二个分目标。

家庭礼仪

目标一:

就餐前,主动放凳子、抹桌子、摆碗筷、端饭菜。

目标二:

出门前,向长辈说“再见”,回到家,向长辈说“我回来了”。

目标三:

对电话来访要及时接听,并说“您好,我是某某,请问您找谁?

校园礼仪

目标四:

在不同场合和时间用不同的方式见到老师主动问好。

目标五:

做个仪表端庄的好学生。

目标六:

能和同学友好相处。

交往礼仪

目标七:

见到熟人要主动打招呼。

目标八:

请教别人要主动说“请问”和“谢谢”。

目标九: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

公共场所礼仪

目标十:

不乱扔果皮纸屑。

目标十一: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目标十二:

乘车购物不拥挤,排队按秩序。

二、走好礼仪教育的每一步——形成“四个环节”与落实“主要行动”

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过程包括:

认识、实践、内化、外显。

在整个过程中,如何“认识”?

如何“实践”?

如何“内化”?

如何“外显”呢?

四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四个问题的解决是相互依存的。

认识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认识与实践的继续深化就是良好礼仪习惯的“内化”,而良好礼仪习惯的真正“内化”就可直接表现出良好礼仪习惯的外显行为。

因此,我们在实施任何一项教育行动时,都可能伴随四个过程,而最关键的是我们应根据学生情况去考虑此项活动最主要的是完成哪个培养环节。

作为学校我们可采取以下方法和教育行动,逐步完成培养目标。

1、认识

小学生对礼仪规范的认识过程,就是对礼仪规则的分辨、识别、理解过程,是对礼仪规范的正确的能动反映。

开展礼仪认知教育,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规范的。

礼仪教育不是教育者将礼仪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知、理解而形成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

因此,我们的礼仪教育必须通过开展一些认知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知道礼仪规范有哪些,何种方式才是符合礼仪准则的。

如:

阅读一些礼仪故事;熟记一些礼仪格言;举办礼仪知识讲座和讨论会;网络收集礼仪常识;开展礼仪教育主题队会等。

2、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必须基于小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

我们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关键方法就是实践体验。

开展礼仪教育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

“习惯培养需要训练”,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重视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

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反复积累中产生一种精神愉悦和“内在需要”,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并转化成稳定的外在行为。

如:

“我到同学家过夜”体验活动;“礼仪岗”角色体验;“今天我当家”主题教育活动;“礼仪小课题”调查实践活动:

通过自己真切体验,主动认识而深刻感受到我们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时应该做到哪些。

例如:

“我身边的服务小明星”、“乘务员的一天”等题目。

3、内化

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内化前提,就是主体必须对礼仪有了需要,对礼仪规范有了认同感。

只有这样内化才成为可能。

运用情境体验模式形成礼仪道德价值观,是学生礼仪习惯能否真正形成的关键。

内化,是指在同一观点反复认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较持久稳定牢固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

它是学生通过礼仪教育后知行转化的根本动因,也是“礼仪教育”所期望的内在目的。

而目标一经内化,便会成为学生自身努力的标准和动力,学生的礼仪道德修养也开始从他律变为自律,自觉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处于一种积极、自觉的状态中。

如何让学生对礼仪规范有认同感呢?

那就需要运用情境体验来增强学生的愉悦感。

因为情境富有直观性和感染性,对小学生感官的刺激强烈,常会激起丰富的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因为深刻的印象能唤起清晰的回忆,对道德行为的促进和调节起着较大的作用。

(附:

情境体验模式框架图)

4、外显

外显是学生自动地将礼仪规范表现为外在的礼仪行为。

礼仪规范的“内化到外显”是学生礼仪习惯是否真正形成的标志。

开展调查研究,得出学生各个方面的礼仪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

外显是礼仪教育的外在目的之所在。

任何教育成功与否,都要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外显建立在内化的基础上,是内化的外部反映。

我们希望通过礼仪教育使学生的礼仪修养在学习、生活中充分地反映出来。

(1)学生家庭礼仪习惯方面的变化

我们把2005年9月、2006年5月对二年级两个班的家长和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中的部分内容作了一个统计:

项目

比例

时间

目标一:

就餐前,主动放凳子、抹桌子、摆碗筷和端饭菜的

目标二:

出门前、回到家能主动向长辈问候的

目标三:

对电话来访及时接听的

2005年9月

70%(67%)

64%(54%)

72%(66%)

2006年5月

93%(92%)

87%(85%)

91%(89%)

注:

表格内的数据是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括号内的数据是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对以上家长和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各项数据均在增高且家长和学生问卷调查中的相同内容之间的数据逆差①在缩小。

如目标二,学生和家长问卷的调查数据分别从64%(54%)增至87%(85%),差距由10%(=64%─54%)变成2%(=87%─85%)。

说明学校经过开展一系列礼仪教育活动后,学生的家庭礼仪习惯有了明显变化,大部分学生在家庭礼仪方面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

(2)学生校园礼仪习惯方面的变化

目标四:

能向老师主动问好

2006年3月我们对学生“能向老师主动问好”这一目标的实施效果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情况统计(见表)调查对象为学校1—4年级的所有老师。

项目

比例

年段教师

认为学生

有明显变化

认为学生有一些变化

认为学生

没变化

1-2年级教师

45.1%

6.1%

2.1%

3-4年级教师

36.1%

7.3%

3.3%

合计

81.2%

13.4%

5.4%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从教师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学生这一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向老师主动问好的良好礼仪习惯。

(3)学生交往礼仪习惯方面的变化

我们把2005年9月、2006年5月对二年级的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中的部分内容作了一个统计:

项目

比例

时间

目标七:

见到熟人能主动打招呼的

目标八:

请教别人主动说“请问”和“谢谢”的

目标九: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的

2005年9月

57%

56%

46%

2006年5月

71%

76%

62%

通过对以上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各项数据均在增高,说明学校经过开展一系列礼仪教育活动后,学生内在的心理认识有了提高,自动化行为有了较好的表现。

(4)学生公共场所礼仪习惯方面的变化

以2005年和2006年两届毕业班学生“了不起的附小人”毕业之旅上观察获息:

时间

地点

人物

目标十:

乱扔果皮纸屑现象

2005年4月

苏州农林大世界

2005年7月已毕业的学生

30-40%

2006年5月

佘山少儿营地

2006年7月即将毕业的学生

2—8%

以上表格只是一个大概观察的结果,但从数据中很明显地看出实施礼仪教育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行为是令人可喜的。

三、走准礼仪教育的关键步——注重“实践体验”与考虑“知行统一”

1、            注重“实践体验”

培养学生的礼仪道德习惯要克服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的状况,要求和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体验,自主感悟探究。

它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给予每个学生主体性发挥以广阔空间。

这样,才会使学生自己领略到礼仪所带来的美好感觉,主动地去学习礼仪、实践礼仪。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道德习惯。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必须强调学生主体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必须兼顾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个性特点。

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活动设计应有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做(“认识”的准确)

(2)活动内容应可操作——让学生能够这样做(“实践”的可操作)

(3)活动开展应有实效——让学生能产生愉悦感(“内化”的前提)

(4)活动开展应及时巩固——让学生最终能形成良好礼仪习惯(“外显”的可能)

2、考虑“知行统一”

礼仪教育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他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礼仪行为表现应该是不同的,如果不考虑这一点,那么,礼仪教育实施的结果可能导致与礼仪教育实施的初衷南辕北辙。

这就要求我们恰当地处理好礼仪教育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礼仪道德体验的各种情境与礼仪道德实践的多种机会,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具体目标、计划与安排中有序地展开,以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实践体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防止礼仪道德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词句。

四、走向礼仪教育的新一步——解决“关键问题”与实施“新型战略”

1、解决“关键问题”

(1)解决礼仪准则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矛盾。

“准则”和“个性”毕竟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如何二者兼顾,具体的方法是什么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把他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

(2)将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体现与时俱进的礼仪规范。

如何解决“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如何将中国优良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如何将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体现与时俱进的特征,是礼仪教育需要思考的。

(3)要特别防止机械性的行为,防止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如果学生看见什么人一定要敬礼一定要握手,这样学生就都成为机器人了。

我们要有礼貌,但表达的方式要强调个性,要有自由度。

同一个要求,对学生来讲在行为上不要太机械,避免我们的礼仪教育把人变得一模一样。

(4)初步探索一些“不影响少年儿童创新思维和个性张扬下的礼仪习惯”的新观点,以及如何“既体现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又有一定的礼仪约束”的新方法新途径。

(5)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大胆运用情景测试,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2、实施“新型战略”

(1)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单独开设礼仪课程。

开发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学校礼仪教育的需求,是现代社会对人才修养的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根据中华传统礼仪的内涵,通过“家庭礼仪”、“校园礼仪”、“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四个方面开设校本课程,并将课程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每班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统一,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2)将礼仪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

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充分挖潜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同伴合作时须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注重教学中教师文明礼仪的诱导与体验。

(3)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环境影响人,环境教育人,好的教育氛围可以塑造一个好的人才。

“孟母三迁”这个典型的故事,也是鲜为人知,古往今来有许多教育学者,都特别强调环境的熏陶作用。

学校是学生学习,交往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礼仪教育氛围的营造,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

如:

校园环境布置;设置校园礼仪岗;设置礼貌警示语;进行墙面礼仪宣传;设置校外礼仪监督员等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对学生而言:

让学生初步感知礼仪,认识礼仪,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对家长而言:

让家长从氛围当中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礼仪教育的作用,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礼仪教育活动中去。

对社会而言:

让社会从学校中受到感染,能都来重视礼仪教育,营造更好的礼仪教育大氛围。

(4)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家庭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

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优势,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与家长、社区配合,利用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礼仪习惯进行培养。

如:

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矫正,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成立学校与家长、社区联合课题研究小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

通过家长和社区共同开展一些活动,让家长和社区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家长的礼仪教育能力。

(5)建构开放体系。

社会在发展变化,学校在发展变化,学生的生活环境在发展变化,对礼仪教育中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实践性的系列活动,也要在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整。

而不能一成不变,固守袭用,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而不闻不问社会世事的春夏秋冬。

尤其是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信息化社会中,我们更要睁大眼睛,密切关注社会的各种变化,让传统的礼仪文化与现代的文明有机地融合起来,让世界的变化及时地反映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性的活动之中。

因此,培养良好的礼仪道德习惯,应该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

总而言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礼仪道德教育就是这样,要从细节处入手,开展认知教育,注重实践体验,考虑知行统一,解决关键问题,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最终,良好的礼仪习惯得以养成。

从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有理由相信: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细节决定孩子未来。

附主要参考文献:

1、《少年儿童研究》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

3、《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12讲》孙云晓 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4、《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成尚荣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5、《校本课程开发》 吴刚平   四川教育社出版社

6、《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新华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