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名句默写高考《论语》《诗经》名句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2262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备考名句默写高考《论语》《诗经》名句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备考名句默写高考《论语》《诗经》名句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备考名句默写高考《论语》《诗经》名句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备考名句默写高考《论语》《诗经》名句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备考名句默写高考《论语》《诗经》名句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名句默写高考《论语》《诗经》名句整理.docx

《高考备考名句默写高考《论语》《诗经》名句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名句默写高考《论语》《诗经》名句整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备考名句默写高考《论语》《诗经》名句整理.docx

高考备考名句默写高考《论语》《诗经》名句整理

高考备考名句默写:

《论语》《诗经》名句整理

1.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2003全国)

——孔子说: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子曰:

“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2004天津)

3.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2004湖南)

——周任说过:

“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2005全国)

——一个工匠想要做好活计,一定先要把工具弄好。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2004全国、2005上海)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6.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2005江苏)

——孔子在河边说:

“那消逝的时间,就像眼前这河水,日夜不停(地流)。

7.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009全国)

——孔子说: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8.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够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应该强加给别人。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君子不讲究吃,不讲究住,做事勤快,说话谨慎,亲近有道德的人虚心求正,就算的上是好学的人了。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茫然无得。

只思考不读书,思路就会闭塞不通。

1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能做些什么。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早晨听到真理,晚上死去也甘心。

14.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看见贤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反躬自问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15.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聪明的人明理通达,随机应变,和水的流动畅通、随岸赋形相似,所以爱水;仁德之人仁厚自重、沉静不移,同山的肃穆屹立、岿然不动相似,所以爱山。

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学生不到苦思不解的时刻,我不去开导他;学生不到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刻,我不去启发他。

举一例不能推知其他,我就不再启发他了。

(反:

类推)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取法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作为借鉴而改正自己。

1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一个读书人,应当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的责任重大,路程遥远啊。

1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军队的统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但普通百姓立定的志向是不可强迫改变的。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到了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孔子以松柏傲霜为喻,赞颂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坚强不屈,忠贞不渝)。

2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处于领导地位的人自身端正了,不用发布命令,别人也会照着你的样子去做;如果自身不正,即使发号施令,也没有人听从。

2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自己想要生活得好,也必须使别人生活得好;自己想通达,也必须使别人通达。

23.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但未来的事情还是可以补救的(谏:

匡正,挽回。

追:

补救,挽回)。

25.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君子不善于讲话,但办事很敏捷。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成全人家的坏事;小人恰恰与此相反。

2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向学;三十岁时完成了自我人格的建立;四十岁时不再困惑;五十岁时明白了命运是怎么一回事;六十岁时听到任何话都能平心静气;七十岁以后,更能够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规矩。

2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29.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30.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有三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

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

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三为“温故,知新”:

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山东高考常考的《诗经》中的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

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

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

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

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

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

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

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

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

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

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

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

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

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译:

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1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译:

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1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译:

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1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17、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1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魏风.硕鼠)

译:

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

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

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19、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

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20、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论语十则细讲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

"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温习,不也非常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做朋友,不也非常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 

  重点字词解释:

  

(1)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

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朋:

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

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

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

拼音:

yùn,恼怒,怨恨。

  (9)君子:

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

为人处事

  曾子曰:

“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

省(音xǐng),注:

反省。

三省有几种解释:

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

旧注曰:

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

传,旧注曰: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第三则:

学习方法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重点字词解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

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

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

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

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

旧的知识。

  知:

领悟。

  可:

可以。

  以:

凭。

  为:

做。

  (直译: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第四则:

学习方法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害的。

”"学"与"思"要结合起来。

  重点字词解释:

  而:

连词,表示转折。

  则:

连词,相当於“就”“便”。

  罔:

迷惑不解。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有害的。

第五则:

学习方法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重点字词解释:

  孔子说:

"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

“女”通“汝”意思:

你,人称代词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

聪明,智慧。

(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

教,传授。

  乎的意思:

语音助词。

  由:

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孔子称赞说:

“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庄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

“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

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

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

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第六则:

学习态度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

“看见他的优点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重点字词解释:

  思:

希望,想着。

  齐:

相同。

第七则:

学习态度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

"几个人同行(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必有我师焉:

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第八则:

怎样做人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

“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九则:

怎样做人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第十则:

怎样做人

  子贡问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

"那大概是'恕(道)'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

一句话。

  行:

奉行。

  其恕乎:

其:

大概,也许。

恕:

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喜欢,想。

想要(做的事)。

  施:

施加。

各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惜时而学。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

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个人修养.

  补充知识:

  文言文翻译有五种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

  2补省略部分,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要翻译的.

  4换将古词换成现代汉语词.

  5调调整倒装语序.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朱熹的注释是:

说,同悦;乐,音洛。

《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朱熹注释也是:

好,去声;乐,音洛。

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

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

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

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朱熹的注释是:

知,去声。

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

下一字音洛。

“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

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

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

(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

(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

(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

指快乐的无法形容了

  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

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

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代词,代指你;

  是知也:

“知”同“智”聪明。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

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

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

“时”:

古义:

按一定的时间,今义:

时间

  “习”:

古义:

复习,今义:

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

每日,今义:

一日

  “三”古义:

泛指多数,虚数今义:

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古义:

真诚,诚实,今义:

相信

  温故而知新:

“故”古义:

旧的知识,今义:

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

优点,今义:

善良的人

  “从”古义:

跟从(学习),今义:

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古义:

可以(凭借)把,今义:

可能、许可

  是知也:

“是”:

古义:

这,今义:

表判断

孔子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应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

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

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

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

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又说:

“政在节财。

”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

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

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

他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