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2257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9.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9.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9.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9

高二文科班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

“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该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C.墨家D.法家

2.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课程设置多样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3.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把战国时期某思想家的思想称之为“相对论”。

该思想家及其思想最有可能是(  )

A.孔子的“中庸论”B.墨子的“交相利论”

C.庄子的“齐物论”D.荀子的“天行有常论”

4.孔子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里的“道”是指A.万物本原B.道德人心C.道统秩序D.学问信仰

5.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  )

A.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C.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D.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

6.秦以三晋法家指导政治,汉初黄老学说显示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而汉武帝时期的儒家独尊,则是东方齐鲁文化的胜利。

这说明秦汉时期(  )

A.统

治者的偏好决定政策走向B.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C.忠孝仁义是百家的共同观点D.帝国的政治文化渐趋定型

7.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据此推断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8.柳宗元说:

“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9.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

北宋理学家程伊川说: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据此可知,“中庸”的含义是(  )

A.坚守正道  B.不偏不倚C.以和为贵D.偏听偏信

10.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11、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

”的学术倾向。

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都有官方印记  B.没有理性思维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实用价值

12、黄宗羲认为:

“(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  )

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

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13.吕不韦在编撰《吕氏春秋》时说: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

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由此推断,《吕氏春秋》应是(  )

A.歌颂三皇五帝功绩方面的著作B.杂糅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

C.歌颂吕不韦个人功绩方面的著作D.研究诸子百家思想的专著

14.朱熹在发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见解时强调:

“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

学问。

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

”这表明朱熹(  )

A.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B.有重人伦、轻自然的治学倾向

C.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

D.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修身理论

15.李贽的《道古录》载:

“则千

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

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之不得所者哉?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

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D.动摇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16.在清代,华北农村将儒、释、道统称为“大教”,而在黑龙江的某些庙宇中“塑三教像,如来居中,左老聃,右孔子,而以匠作医卜杂技之祖配,榜日三教祖师。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代中国(  )

A.儒、释、道“三教”已经高度融合    B.农民对各种宗教的认识极其混乱

C.下层民众的信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    D.宗教传播深刻影响民众日常生活

17.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

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  )

A.“和而不同”    B.“克己复礼”  C.“仁者爱人”    D.“周而不比”

18.《列子·黄帝》记载:

“(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

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

……黄帝既寤,悟然自得

”材料中黄帝所悟出的治国之道是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民  C.非攻尚贤  D.以法治国

19.中外艺术作品风格常有许多相通之处。

欣赏下列两幅绘画,它们的相同之处是(  )

 

A.注重写意,抒发个人主观性情B.大胆创新,采用夸张与抽象的表现手法

C.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D.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20、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

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

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术的革新B.造纸术的改进C.装订技术的提高D.科举制的盛行

21.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生成受元代“西游戏”的影响,而当小说问世后,在它的影响下民间又产生了大量“西游戏”。

明清时期,“西游戏”在民间的流行实质上反映了(  )

A.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 B.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C.文学世俗化倾向明显 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22.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

材料反映出明代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23.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

“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24.学者认为:

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宋朝时所发生的一些变动,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

下列史实不符合此观点的是(  )

A.“市”的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市民阶层不断发展

C.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D.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25.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

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材料表明(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26.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

、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

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

这种现象表明(  )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民间故事

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27.2015年1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要发明创造”研究组组织相关专家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项,名单中突出四大发明,但也有叠铸法、水碓、转轴舵、新莽铜卡尺等发明。

该材料主要表明(  )

A.中国古代科学侧重于实用性    B.传统科技中也有近代科技成分

C.四大发明是传统科技的典范    D.中国传统科技在现代仍很发达

28.“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完整统一。

”与材料中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A.《诗经》    B.《离骚》  C.《马拉之死》    D.《老人与海》

29.史家认为:

“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

”“别有一种文化形态”是指(  )

A.科学技术B.市井文化C.佛道文化D.外来文化

30.徐光启在其翻译的《几何原本》序言中写道:

“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人不当学。

”这表明徐光启主张 (  )

A.大量翻译西方书籍  B.传播西方基督教

C.运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 D.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1.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32.“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D.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33.在那个还视“词”这种流行歌曲为“小道”、“艳科”的时代,他(她)不仅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勇敢宣言令世俗社会感到巨大的震惊,更以“浅近卑俗”的艺术风貌而给传统词坛带来了强力的冲击。

他(她)最有可能是(  )

A.柳永B.李清照C.辛弃疾D.苏轼

答案卷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考号

1、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2、非选择题(34题12分、35、36题各11分,共34分)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则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放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

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作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软实力”的认识。

4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分

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

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

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4分)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3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11分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

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

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2分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D

C

C

B

D

B

D

A

A

D

B

B

B

B

C

A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A

C

A

B

A

D

D

D

A

A

B

B

D

D

A

A

34答案:

(1)主要观点:

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人可以认识它,并用它造福社会。

3分

主要背景: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2分

(2)原因:

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其内容本身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即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薄弱);内涵中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容易被认同。

3分

(3)观点:

“软实力”是指除经济军事之外,以传统文化为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力量。

这一力量在当今世界更具有优越性。

2分

原因:

儒家思

想的现实价值是能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利于软实力提升;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用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0分

认识:

把儒家思想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

2分

35.

(1)影响:

理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和官方正统学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后期的日益僵化压制了思想进步。

2分

原因:

吸收了佛、道因素;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2分

(2)相似:

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

2分

不同:

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进步发挥重大的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2分

(3)原因:

缺乏形成个性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压制;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等。

3分

36.答案:

(1)现象:

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

2分特征:

大一统。

1分

(2)原因:

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任答2点即可)2分

(3)特点:

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2分)因素:

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任2点2分)

(4)趋势:

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1分)认识:

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任意1点得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