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2125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肠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肠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肠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肠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肠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肠经.docx

《大肠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肠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肠经.docx

大肠经

大肠经的走向:

有手走头。

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大肠经的功能:

(1)打通大肠经可以治疗预防皮肤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效呢?

因为在经络里有肺与大肠相表里。

中医讲肺主皮毛。

就是皮毛上的问题,(皮毛是指皮肤和毫毛)所以皮肤好不好的功能是由肺来主的,但是中医有一个观点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是肺在室内,大肠在客厅,他俩是这样一种关系。

如果肺排泄不好、体内的毒素就会淤积在大肠里,所以脸上就起痘痘,身上就起湿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大肠经来调节。

可以用刮痧的方法把里面的毒素刮出来。

这个方法比较简捷有效的。

大肠经属于阳明经,阳明是气血旺的意思,所以这个经络里边的气血很足。

(2)打通大肠经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泻掉。

但是,如果阳气过旺的人可以通过这条经把多余的火气泻掉。

所以它是调节人体阳气的一条重要的经络。

有人经常手肿胀,就是火气淤在大肠经里了,只要按摩大肠经的痛点敏感点,把痛点揉散了,手的肿胀就逐渐的消失了。

  

(3)打通大肠经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整条大肠经都可以通过敲打、按揉的方法达到通便的效果。

比如排便不畅通,可以敲打小臂上的这段大肠经。

长期大便秘的人在小臂肘以下这段很痛、很敏感,所以要经常敲打和按摩。

还有一个排便的好方法,就是推按三间穴和二间穴到商阳穴这段大肠经。

具体方法是用大拇指的内侧指节往下推,一直推到商阳穴,从商阳穴推出去。

这样推就会感觉肚子在运动,大便就很容易排出来。

要用力推,两边都要推效果好。

这是通便的捷径。

商阳穴:

位置在食指指甲盖后的外侧0.1寸处,用指甲掐它就可以找到它。

它是大肠经的起始穴,它调节便秘很有效果的。

合谷穴:

位置在虎口肌肉隆起处。

它是人体重要的强壮穴。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止痛。

最有效的对面部的止疼作用明显。

比如牙痛、面部的三叉神经通、面部痉挛最有效的止痛是治疗牙痛。

牙痛赶紧掐合谷穴一分钟,就可以马上缓解牙痛。

小帖示:

牙痛怎样掐合谷穴才有效?

左侧牙痛掐右侧的合谷穴,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

同时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的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的牙痛点,左侧痛掐左侧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的牙痛点。

最好找个朋友帮忙,他给你掐合谷穴,你自己掐牙痛点。

温溜穴:

位置在手腕阳溪穴上5寸处,(阳溪与曲池穴的连线上)。

温溜是指人的阳气在这里聚集起来了。

这个穴位有补阳气的作用。

如果体质虚寒的人可以用艾条灸灸这里。

灸灸温溜穴你就会觉得浑身很温暖。

但是你身体有躁热的情况下,你就可以有刮痧的方法给它泻泻火。

所以这个穴位也有泻火的作用。

这个穴位还是大肠经的郗穴,是深层的穴,郗穴是治疗急症的穴位。

如果你起了个痘痘,赶紧揉揉温溜穴,第二天痘痘就可以下去了。

对口腔炎、腮腺炎、舌炎都有疗效。

曲池穴:

位置在肘横纹端点处。

把肘向上弯曲,弯曲处有一条横纹,横纹外侧端点处就是这个穴位。

可以用手指掐一掐它。

曲池穴的作用:

降血压、治疗很多皮肤病、通便、治疗腹部的疾病。

这个穴位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可以调节脏腑。

所以经常揉揉这个穴位,可以祛除皮肤方面的疾病,可以清洁大肠,所以这个穴是排毒的穴位。

对上肢关节痛、偏瘫、肩背痛也有疗效。

肩髃穴:

位置顺着曲池穴往上,把手伸平了,在肩上有一个窝。

或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揉这个窝的正中很痛,用食指使劲点按它,轻轻揉它就很痛的。

肩髃穴是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的时候应穿上短袖衣服。

五十肩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喜欢光着膀子睡觉,或者只穿一个背心睡觉风寒很容易从肩髃穴进去。

所以人在这里拔个火罐如果这个穴位很黑,说明这里的风寒太多了,淤血太多了。

为了防止风寒进去,夏天睡觉的时候也要穿上短袖衣服,不要光着膀子睡觉。

这种风寒在短期看不出来,尤其是有内热的体质,在五十岁以后就很容易有肩膀和关节方面的问题。

五十肩就是肩周病,得了这种病很难去根的,因为它不是一天积的风寒,也许已经积攒了几十年这里的风寒太大了,脊椎已经形成了很深的淤血,所以到了五十岁以后就不好治疗了。

所以要防患于未然。

迎香穴:

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5分,鼻唇沟中。

它是大肠经的末穴,迎香的意思就是迎到香味了。

揉这个穴位鼻子就会感觉通畅了,它是治疗鼻炎的要穴,有通鼻窍的功效,治疗鼻子闻不到气味,治疗鼻子出血。

经常按摩和点揉都会有效果的。

小结

手阳明大肠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

呼吸道疾病:

感冒、支气管炎、发烧。

头痛头面部疾病:

面部炎、面瘫、耳聋、耳鸣。

其他疾病:

神经性皮炎、经脉上经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手阳明大肠经  

2010-04-2416:

22:

01|  分类:

中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商阳(LI1Shangyang)

 

位置:

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1分处。

《灵枢·本输》:

“大指次指之端也”;《针灸甲乙经》:

“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针灸集成》:

“与第一节横纹头相直”;即食指指甲廓桡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

功效:

泄热止痉、开窍利咽。

主治:

古代记述:

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热病汗不出,胸中热,寒热{108}疟、咽喉肿痛,青盲,手指麻木,手臂外廉痛,肩背痛引缺盆,牙痛,口干颐颔肿。

方例:

中风、昏迷、休克:

百会、人中、内关、商阳。

寒症:

商阳、太溪。

咽喉肿痛:

合谷、少商、商阳。

刺灸法: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其它:

井(金)穴。

二间(LI2Erjian)

 

位置:

微握拳,食指桡侧缘,第二掌指关节前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灵枢·本输》:

“本节之前”;《针灸甲乙经》:

“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循经考穴编》补充:

“横纹尖陷中”;握拳时约当食指指掌横纹桡侧端处。

功效:

清热、利咽、明目。

主治:

古代记述:

目昏不见、鼻衄、牙痛、咽喉肿痛、喉痹、颔肿、肩背痛、多卧善唾、振寒、多惊、口歪眼斜、伤寒寒热、头痛、手指麻木。

近人报道:

口齿颌面病症。

方例:

牙痛、头痛、喉痹:

二间、三里。

牙痛:

颧髎、二间。

寒栗恶寒:

阴郄、二间。

肩背相引:

二间、商阳、委中、昆仑。

刺灸法:

屈指,浅刺0.2~0.3寸。

其它:

荥(水)穴。

三间(LI3Sanjian)

 

位置:

微握拳,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方桡侧凹陷处。

《灵枢·本输》:

“注入本节之后三间”;《针灸甲乙经》:

“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循经考穴编》:

“约去二分许陷中”。

功效:

泄热利咽,调腑通便。

主治:

古代记述:

目急痛、下齿痛、咽喉肿痛、喉痹、咽塞、手指手背红肿、寒热、胸满肠鸣、肩痛、唇口干、身热、喘息、大便不通、多卧善唾、疟疾、手指麻木、发热无汗。

 

近人报道:

口腔颌面病症、三叉神经痛、失眠。

方例:

目中漠漠:

攒竹、三间。

喉痹:

间使、三间。

肩背浮风劳:

三间、肾俞。

手背肿痛:

三间、后溪。

刺灸法:

半握拳,向掌骨掌侧直刺或向合谷方向斜刺0.5~1寸。

其它:

输(木)穴。

合谷(LI4Hegu)

 

位置:

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灵枢·本输》:

“在大指歧骨之间”;《针灸甲乙经》:

“在手大指、次指间”。

《千金翼方》:

“在虎口后纵纹头,立指取之宛宛中。

”《循经考穴编》:

“宜并二指,取纹尽高肉上,须捏拳下针。

”《动功按摩秘诀》:

“在大指次节,歧骨肉尖上。

”即拇、食两指并合时,虎口部隆起最高处。

或以一手拇指指面的远侧指横纹叠合于另一手虎口部的指蹼缘上,屈拇指时当拇指指端所止处。

功效:

疏散风邪,开关通窍,清泄肺气,和胃通肠,调经引产。

主治:

古代记述:

中风口噤,口眼歪斜,热病汗不出,多汗,经闭,头痛,目翳,目痛,鼻衄,耳聋,牙痛,面浮,喉痹,指挛,臂痛,疥疮,寒热{86}疟、狂易、喑不能言,风疹、心痛、偏正头风,小儿疳眼,伤寒大渴,发热恶寒,头痛脊强,小儿乳娥,下死胎,堕胎,小儿雀目,便秘,痢疾,中暑,痄腮,各种痛症。

近人报道:

感冒,流行性感冒,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齿神经痛,咽炎,扁桃体炎,吞咽不利,神经衰弱,癔病,前臂神经痛,支气管炎,哮喘,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鼻炎,痛经,闭经,滞产,产妇宫缩无力,产后乳少,单纯性甲状腺肿,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关节痛。

方例:

感冒或电光性眼炎:

风池、合谷。

伤寒头痛:

攒竹、太阳、合谷。

鼻塞、鼻痔及鼻渊:

合谷、太冲。

鼻衄:

上星、合谷。

牙痛:

下关、颊车、合谷。

咽喉肿痛、闭塞、水粒不下:

合谷、少商。

难产:

合谷、三阴交。

带状疱疹:

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

少汗:

合谷(补)、复溜(泻)。

汗多:

合谷(泻)、复溜(补)。

寒疟面肿及肠鸣:

合谷、内庭。

小儿单纯性或中毒性消化不良:

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急性胰腺炎:

内关、合谷、足三里。

寒热痹痛:

合谷、太冲。

刺灸法:

手呈半握拳状,直刺或稍向上方斜刺0.5~1寸,或向掌骨下小指侧深透。

应注意防止刺伤动脉,深透时更须防止刺及掌深动脉弓,以免引起出血。

如刺破背侧浅筋膜内的头静脉属支,可在浅筋膜内形成血肿。

若损伤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则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或拇内收肌挛缩而致畸形。

不宜作穴位注射,尤其是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即使剂量不大,也能引起化学性炎性反应,局部渗出、出血,导致局限性肌内压力增高,肌纤维坏死,肌纤维化,形成挛缩。

浅者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挛缩,深者可引起拇收肌挛缩,或两肌同受累。

注射于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周围者,可引起动脉痉挛和动脉炎,使拇内收肌和第一背侧骨间肌发生缺血性挛缩。

其它:

原穴。

阳溪(LI5Yangxi)

 

位置:

腕背桡侧,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拇指上翘时,当鼻烟窝中。

《灵枢·本输》:

“在两筋间陷者中也”;《针灸甲乙经》:

“在腕中上侧两傍间陷者中”;《循经考穴编》:

“与太渊相并,直对食指本节,骨尖有动脉。

”《针灸逢源》:

“张大指、次指取之”。

功效:

祛风泄火。

主治:

古代记述:

头痛、目赤痛、目翳、耳聋、耳鸣、喉痹、腕痛、牙痛、肘臂不举,掌中热,舌本痛,惊{17}、妄言,烦心,咳呕沫。

近人报道:

齿神经痛,小儿消化不良,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方例:

胸满不得息:

天容、阳溪。

惊悸怔忡:

解溪、阳交。

刺灸法:

浅刺0.3~0.4寸,注意不要伤及动脉。

其它:

经(火)穴。

偏历(LI6Pianli)

 

位置:

前臂背面桡侧,腕横纹上了3寸处。

屈肘时,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前1/4折点。

《灵枢·经脉》:

“去腕三寸”;《循经考穴编》:

“阳溪斜上;一法:

列缺后一寸五分。

功效:

清肺气,调水道,通脉络。

主治:

古代记述:

目不明,鼻衄,耳聋耳鸣,喉痹,肩膊肘腕酸痛,小便不利,水蛊,嗌干,口噼,颊肿,癫疾多言,风疟汗不出。

近人报道:

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前臂神经痛,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方例:

腕部腱鞘炎:

偏历、列缺、阳溪。

刺灸法:

向上或向下斜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其它:

络穴。

温溜(LI7Wenliu)

 

位置:

前臂背面桡侧,腕横纹上5寸处。

屈肘肘,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5寸。

《针灸甲乙经》:

“在腕后,少士五寸,大士六寸。

功效:

清邪热,理肠胃。

主治:

古代记述:

头痛、口齿痛、喉痹、面浮、肩背酸痛,肩不举,哕,腹鸣腹痛,疔痈,伤寒寒热,癫痫、面赤,肿,狂仆,四肢肿,吐涎,口舌痛,膈中气闭,喉痹不能言。

近人报道:

口腔炎、腮腺炎,舌炎。

方例:

癫疾:

温溜、仆参。

牙痛:

厥阳俞、温溜、内庭。

项强伤寒:

温溜、期门。

刺灸法:

向桡骨背侧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郄穴。

下廉(LI8Xialian)

 

位置:

前臂背面桡侧,肘横纹下4寸处。

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后1/3折点。

《针灸甲乙经》:

“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循经考穴编》:

“锐肉外斜缝中。

广注:

曲池前来四寸,屈肘取之;若直取,合五寸;”

功效:

疏泄阳明经热。

主治:

古代记述:

头风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绕脐痛,食不化,狂言,痃癖,腹痛,气喘,唇干,涎出,偏风,冷痹不遂,小腹满。

近人报道:

乳腺炎。

方例:

头风:

神庭、五处、下廉。

胸胁满引腹:

肾俞、下廉、丘墟、侠溪。

刺灸法: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上廉(LI9Shànglián)

 

位置: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功效:

 

主治:

头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肠鸣腹痛。

方例:

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刺灸法:

直刺0.5~l寸

手三里(LI10Shǒusānlǐ)

 

位置: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功效:

 

主治: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方例:

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曲池(LI11Qūchí)

 

位置: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功效:

 

主治: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方例:

配血海,足三里治瘾疹;

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

配太冲、大椎治高血压。

刺灸法:

直刺l~1.5寸。

其它:

(l)手阳明经所入为“合”。

(2)参考资料:

据报道,在犬阑尾壁内直接注射B-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池”和“阑尾”穴,证明对实验性阑尾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肘髎(LI12Zhouliao)

 

位置:

臂外侧,屈肘时曲池上方1寸,肱骨边缘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

“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循经考穴编》补充:

“就骨略上一、二分陷中。

一法:

曲池外一寸罅中”;《类经图翼》:

“与天井相并,相去一寸四分”。

功效:

舒肘利节。

主治:

古代记述:

肘臂痛,拘挛,麻木,嗜卧,肘节风痹。

近人报道:

肱骨外上髁炎。

方例:

肱骨外上髁炎:

肘髎、手三里。

刺灸法:

屈肘,向肱骨掌侧直刺0.5~1寸。

手五里(LI13Shouwuli)

 

位置:

臂外侧,肩髃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针灸甲乙经》:

“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循经考穴编》:

“肘髎当在曲池斜外些,若五里又向里矣。

功效:

 

主治:

古代记述:

心下胀满痛,上气,风劳惊恐,吐血,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摇,寒热瘰疬,咳嗽,目视{11}{11},{88}疟。

方例:

疬疮:

手五里,臂臑。

刺灸法:

直刺0.5~1寸。

手五里(LI13Shouwuli)

 

位置:

臂外侧,肩髃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针灸甲乙经》:

“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循经考穴编》:

“肘髎当在曲池斜外些,若五里又向里矣。

功效:

 

主治:

古代记述:

心下胀满痛,上气,风劳惊恐,吐血,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摇,寒热瘰疬,咳嗽,目视{11}{11},{88}疟。

方例:

疬疮:

手五里,臂臑。

刺灸法:

直刺0.5~1寸。

臂臑(LI14Binao)

 

位置:

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肩{4}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

《针灸甲乙经》:

“在肘上七寸,{107}肉端”;《针灸资生经》:

“在肩{4}下一夫,两筋两骨罅陷宛中”;《循经考穴编》:

“举肩平肩有凹,不能努力,努则穴闭。

功效:

舒臂、明目。

主治:

古代记述:

寒热,颈项拘急,瘰疬,肩背痛不得举,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臂痛,漏肩风,眼病。

近人报道:

肩关节周围炎,肺叶切除术针麻穴,上肢瘫痪。

方例:

颈项强:

强间、臂臑。

臂痛不举:

臂臑、肘髎。

眼病:

睛明、承泣、臂臑。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或向肱骨后缘透刺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针灸甲乙经》:

“手阳明络之会”。

《外台秘要》无“之”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圣济总录》无“之会”二字,不作交会穴。

《针灸聚英》和《针灸大成》作:

“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类经图翼》作:

“手阳明络也,络手少阳之臑会。

一曰手足太阳、阳维之会。

”但足太阳膀胱经并不至上臂,似误。

阳维脉交会穴,《十四经发挥》中未提到臂臑,《奇经八脉考》将它增入,似无据。

肩髃(LI15Jianyu)

 

位置:

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外方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

“在肩端两骨间”;《千金要方·诸风》:

“在两肩头正中”;《循经考穴编》:

“膊骨端上两骨罅间,举臂平肩陷中(一云当微前些),下直对曲肘缝尖,须搁臂纵或转手插腰,缓缓下针。

功效:

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通利关节,祛邪解热。

主治:

古代记述:

肩中热、肩冷,指痹臂痛,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瘾疹,手臂挛痛,臂细无力,筋骨酸疼,风湿搏于两肩,四肢热。

近人报道:

中风偏瘫,高血压,肩关节周围炎,荨麻疹。

方例:

肩臂痛:

肩髃、曲池、合谷。

瘰疬:

肩髃、曲池、天井。

瘾风之热:

肩髃、解溪。

乳癌:

肩髃、足三里。

刺灸法:

垂臂肘向三角肌部斜刺1~1.5寸;或于上臂外展位时沿肱骨头前内侧向腋窝方向深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交会穴:

手阳明、跷脉之会。

《类经图翼》:

“手太阳、阳明、阳跷之会。

巨骨(LI16Jugu)

 

位置:

肩上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

“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者中”;《循经考穴编》:

“约当肩髃上一寸许。

功效:

消肿散结。

主治:

古代记述:

背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而痛,惊痫,吐血,瘰疬,瘿气。

近人报道:

冈上肌腱炎。

方例:

臂不举:

巨骨、前谷。

刺灸法:

直刺0.5~1寸,不可过深。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交会穴:

手阳明、阳跷之会。

天鼎(LI17Tianding)

 

位置:

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的中点处。

《针灸甲乙经》:

“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直扶突后一寸”;《针灸资生经》:

“气舍后一寸。

功效:

利咽喉,清肺气。

主治:

古代记述:

暴喑气梗,喉痹咽,痛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

近人报道:

扁桃体炎,喉头炎,呃逆,上肢麻木。

方例:

失音嗫嚅:

天鼎、间使。

喉痹梗噎,咽肿不得消,食饮不下:

天鼎、气舍、膈俞。

刺灸法:

坐位,头转向对侧,浅刺0.2~0.5寸,不可向下方深刺。

以防造成气胸,按压天鼎时可将臂丛上干压迫于手指第6~7颈椎的横突前缘之间,病人可感到肩顶部和同侧上肢麻木。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扶突(LI18Futu)

 

位置:

颈外侧部,结喉旁,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灵枢·寒热病》:

“婴筋之后”;《针灸甲乙经》:

“在人迎后一寸五分”;《循经考穴编》:

“迳取结喉旁开三寸。

功效:

消肿散结,清咽开音。

主治:

古代记述:

咳逆喘息,喉中如水鸡声,咽嗌不利,暴喑气梗,舌本出血,咳多唾,瘿气。

近人报道:

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手术针麻穴。

方例:

喉鸣:

扶突、天突、太溪。

嘶哑:

扶突、天突、合谷。

刺灸法:

向下方斜刺0.5~1寸。

不可过深和使用高频电针,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如作颈部手术针刺麻醉时,可用1.5寸毫针在胸锁乳突肌和颈外静脉交界处的上方,避开血管,与胸锁乳突肌相平行刺入,埋针于皮下;再在扶突后下方0.5厘米处进一针,与前一针相平行。

然后,给予电脉冲刺激,按麻木区的出现情况,调整第二根针的位置,以刺及颈浅神经的颈皮神经为度。

如麻木区至下颌或耳部,则进针位置宜低;如麻木区至锁骨处,进针位置宜提高0.3厘米。

如出现肩部搐动,则进针深度宜浅。

直至出现的麻木区与手术切口位置相符后,再用胶布固定。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禾髎(LI19Heliao)

 

位置:

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与水沟穴相平处。

当水沟旁5分,上颌骨尖牙窝部。

《针灸甲乙经》:

“在直鼻孔3下,侠水沟傍五分。

功效:

开关通窍。

主治:

古代记述:

鼻疮、息肉、鼻塞、鼻衄、鼻清涕、口噤不开、鼻窒口噼、尸厥。

近人报道:

鼻炎、面神经麻痹。

方例:

衄血:

上星、禾髎。

口歪:

禾髎、地仓。

刺灸法:

浅刺0.2~0.3寸。

不灸。

迎香(LI20Yingxiang)

 

位置:

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

“在禾髎上,鼻下孔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鼻孔傍五分”;《千金要方》:

“禾髎上一寸”;《针方六集》:

“当约口纹”。

功效:

通鼻窍,散风邪,清气火。

主治:

古代记述:

鼻衄不利,鼻有息肉,鼻塞,多涕,不闻香臭,面痒浮肿,眼热而红,口眼歪斜,虫积腹痛。

近人报道:

鼻窦炎、鼻炎、酒糟鼻、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便秘、胆道蛔虫症、痛经。

方例:

面痒肿:

迎香、合谷。

耳聋气痞:

听会、迎香。

赤眼:

迎香、临泣、太冲、合谷。

鼻塞无闻:

迎香、上星。

鼻炎:

印堂、迎香、合谷。

胆道蛔虫症:

迎香、四白、人中、曲池、足三里。

刺灸法:

直刺0.2~0.3寸;沿鼻根向内上方横刺0.3~0.5寸;或沿皮向四白方向横透。

禁直接灸。

其它:

交会穴:

手足阳明之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