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2073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月考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月考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月考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月考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月考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月考3.docx

《高三月考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月考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月考3.docx

高三月考3

正阳一高2013—2014学年度上期高三第三次素质检测

语文试题

命题人:

周庭平审题人:

董明海2013-12-10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

汪为胜

闪烁着中国文化光辉的传统哲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与中国山水画结缘的。

儒家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是首次用哲学审视山水,阐述“动”与“静”的辩证概念。

道家老子性爱山水,崇尚自然,用山水寓意着道的法则和规律。

在老子的眼里,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从自然本性上来说是一样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

庄子学说超逸现实,他宣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的观点是,天地造物,随其剪裁,任其分合,春夏秋冬,南北山水景物可自由组合。

他的这一思想观念构成了超越事实的表象,从而达到物化为我的精神山水。

中国历代画论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以中国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述,也正是画论运用了哲学精神提出了山水画的要求,确立了诸多山水画大师能善于用哲学精神完成山水画创造。

五代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亲躬实践者,强调在绘画中思而取物之真,去伪存真,而致力于南方山水创作的董源,专注于江南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的表达,不仅获得了“平淡天真”,还增添了浓厚的高隐成分,这正是道家宣扬的出世隐居态度。

道家之学滋养成长起来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

在他看来,“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有着一片化机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只有这样才能渐入“无”的境地,“虚”的境地,“淡”的境地,使自己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达到“登高山则情满于山,临苍海则意溢于海”。

这是哲学精神构成郭熙写意性山水的结果。

宋代米芾认为绘画的功用是“自适其志”,不应是装点世俗的工具。

他喜好南方轻墨淡岚的山水,“米氏云山”是他追寻道家“平淡天真”理想的归宿。

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绘画就是为了“写胸中之逸气”。

“气”是古典哲学概念,《黄帝内经》称:

“诸血者皆源于心,诸气者皆源于肺。

”古代先贤很智慧的地方就是,认为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所发出之处并不是脑,而是心得思维。

老子以气入手探讨万物起源,庄子讲人之生为气,人之存为气,达到最高境界亦为气。

故而,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取其意气所到”,倪瓒的“逸气说”,与苏轼皆受道学的影响,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

明董其昌受儒、道、禅影响很重,他的论文常用古典哲学相喻。

自己所画的山水构图抓住“远”作思考,总是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

以披麻用笔,轻松、柔和,毫无觚棱钩角刻露之痕,这是道家“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思想作用的结果。

他用墨虚淡、柔和、软秀,也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影响下的结果。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精神。

尽管山水画能够兼容着各种形态,包括写实与写意、虚拟与表象、直观与寓意,能够观赏自然美景,抒发国土情怀,表现生态环境。

尽管随着当下文化的变革,产生新思想、新内容和新的表现方法,但山水画哲学精神的传统不可缺失,那是前人用智慧为我们留下的一笔需要认真研究的宝贵财富,倘若我们弃之遗失殆尽,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将会失去“中国精神”,是一个没有核的泡沫气体,我们将为之付出代价。

、(选自2013年2月28日《美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哲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首次用哲学眼光来审视山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创作主张。

B.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自然本性相同,这成为后世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C.中国历代画论中都大量的渗透着把中国哲学精神作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释。

D.庄子认为春夏秋冬、南北山水的景物都可以自由组合,这是一种把事实表象内化为“精神山水”的思想观念。

2.对相关画家创作特点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开创者,他的创作以山水寓意道的法则和规律,强调在绘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B.董源深受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他笔下的江南山水,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风格平淡天真,有深厚的高隐成分。

C.郭熙认为“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远”才能渐入“无”“虚”“淡”的境地,精神世界方可升华,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D.董其昌的山水画构图强调“远”,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用笔轻松、柔和,这是道家思想作用的结果。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老子、庄子都对“气”极为推崇,这些古代先贤理智地认为人的情感、智理、知觉记忆产生了心得思维。

B.宋代文人画家苏轼、董其昌都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

C.中国古代山水画用笔轻松、柔和,用墨虚淡、软秀,这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对创造者影响的结果。

D.哲学精神是笔宝贵财富,是山水画“中国精神”的灵魂,今天的创作如果抛弃这一传统,一味求新求变,后果难以想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

知都昌县,分户九等以定役,设仓水次,便收敛,民甚赖之。

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

镛往招之,民惊走。

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

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

镛慰劳振恤,俾复故业。

道路渐通,县治遂复。

都御史叶盛征广西,以镛从。

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

成化元年,擢高州知府。

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

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

又疑民阴附贼,辄戮之。

贼缘是激众怒,为内应,城遂陷。

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

时贼魁冯晓屯化州,邓公长屯茅峒,屡招不就。

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

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

镛徐下马,入坐庭中,公长率其徒弛甲罗拜。

镛谕曰:

“汝曾故良民,迫冻馁耳。

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

汝,我子也。

信我,则送我归,赉汝粟帛。

不信,则杀我,即大军至,无遗种矣。

”公长犹豫,其党皆感悟泣下。

镛曰:

“馁矣,当食我。

”公长为跪上酒馔。

既食,曰:

“日且暮,当止宿。

”夜解衣酣寝。

贼相顾骇服。

再宿而返,公长遣数十骑拥还。

镛止骑城外,独与赢卒入,取谷帛,使载归。

公长益感激,率党数千人来降。

公长既降,惟晓恃险不服。

镛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化州。

晓仓皇走匿,获其妻予以归,抚恤甚厚,晓亦降。

擢按察副使,益招剧贼侯大六、邓辛酉等,给田产,分处内地为官。

治绩闻,赐诰命旌异。

旋抚贵州。

苗阿溪者,桀骜多智。

守臣皆纳溪赂,骄不可制。

镛至,询得溪所昵者二人。

遂以计擒溪,磔之。

镛居官廉。

历仕三十余年,皆在边陲,触瘴成疾。

乞骸骨,不许。

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道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明史·孔镛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民悉窜窜:

逃窜。

B.还为瑶所戕还:

再,又。

C.屡招不就就:

投降。

D.公长率其徒弛甲罗拜弛:

解开。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孔镛以诚意招降贼人的一组是()

①留钱偿其直以去②镛徐下马,入坐庭中③再宿而返④取谷帛,使载归

⑤独与羸卒入⑥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镛与民方便,治理有方。

他在任县令时,曾把粮仓建在便于百姓交税的地方;也曾以身作则,赢得百姓的爱戴,逐渐使道路畅通,恢复了清明安定的县政。

B.孔镛仁厚爱民,措施得当。

从应对瑶民袭扰高州一事中可以看到:

前任知府对百姓疑心重重,不放众人进城;孔镛到任,则大开城门,接纳躲避灾祸的民众。

C.孔镛有勇有谋,处置果断。

贵州苗人阿溪桀骜不驯,又狡猾异常,当地官员不得不纷纷贿赂此人,更助长了阿溪的嚣张气焰;孔镛到来,用计活捉并杀了他。

D.孔镛廉洁奉公,深受信任。

他为官清廉,三十来年,一直在边疆地区历任多职,因接触瘴气染病;请求退休,但未被皇帝批准;后来故去在返回京城的路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

(2)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

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乡子①

黄庭竖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似今秋胜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③愁。

【注】①黄庭坚仕途多舛,晚居僻远的广西宜州。

《道山清话》载:

“崇宁四年重九日,登郡城之楼,听边人相语:

‘今岁当鏖战取封侯。

’因作此词。

”②戏马台,在今徐州。

东晋时大将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因北伐立功被封宋公,于重用节在戏马台大会群僚。

金络头,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

③解:

知道,懂得。

8.词的前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写出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词用到“戏马台”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催酒”和“白发簪花”的行为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琵琶行》)

(3)子曰:

“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别难过,妈妈

(加拿大)莫·卡拉汉

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先生。

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

“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再走。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

“东西?

……什么东西?

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

”卡尔先生冷冷地说。

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

又过了一会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

“我知道你这样干已经很久了。

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

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

”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的笑容古怪极了。

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

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

妈妈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一把推开了他。

噢,那太难堪了!

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把他接回去。

终于,有人敲门了,卡尔先生开了门。

“请进,您是希金斯太太吧?

”他脸上毫无表情。

“我是希金斯太太,阿尔弗雷多的母亲。

”希金斯太太大方地做着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和卡尔先生握手。

见此情景,卡尔先生一下子怔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她会那样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阿尔弗雷多遇到麻烦了,是吗?

”她很从容地问。

“是的,太太。

您儿子从我店里偷东西。

不过都是些牙膏、口红之类的小玩意儿。

“你干吗要干这种事?

”她以略带伤感的口吻问儿子,并平静地看着他。

“我需要钱,妈妈。

“钱?

你要钱有什么用?

跟坏孩子学坏吗?

希金斯太太在阿尔弗雷多肩上轻轻拍了拍,就像她非常理解他那样,然后说:

“要是你愿意听我一句话的话……”语气坚定,但忽然又停住了,她把头转到了一边,好像不该再往下说了。

“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卡尔先生?

”希金斯太太转过身来,依然笑容可掬地望着卡尔先生。

“我?

我本想叫警察,那才是我该做的。

“我本来无权过问您如何处理这件事,不过我总觉得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时候给他点忠告比惩罚更有必要。

在阿尔弗雷多眼里,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

瞧,她笑得那么自然,神情那么和蔼可亲。

“我不知道您是否介意让我把他带回去,”她补充道,“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有头脑的没几个。

卡尔先生原以为希金斯太太会被吓得六神无主,一边流着泪,一边为她儿子求情,然而,事实却与此完全相反。

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疚。

“当然可以,”他说,“我不想太不近情理。

告诉您儿子别再上这儿来了,至于今晚的事嘛……就让它过去吧。

您看这样行吗,希金斯太太?

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样。

走出杂货铺,希金斯太太迈着大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俩人都默默无话。

过了一会儿,阿尔弗雷多终于忍不住开口了,“感谢上帝,结果是这样!

“求你安静一会儿,别说话。

阿尔弗雷多。

到了家。

希金斯太太脱了外套,看也不看儿子一眼。

“你不是好孩子,阿尔弗雷多,你为什么总是没完没了地闯祸呢?

上帝饶恕他吧!

你还傻愣着干什么?

快睡去吧。

今晚的事别告诉你爸爸。

”说完她进了厨房。

“妈妈太伟大了!

”阿尔弗雷多自言自语道。

他觉得应该立即去对她说她有多么了不起。

他走向厨房,妈妈正在喝茶。

但那情景,让他大吃一惊。

妈妈失魂落魄地坐在那儿,神态糟糕透了,根本不是杂货铺里那个沉着冷静的妈妈。

她颤抖地端起茶杯,茶溅到了桌上;嘴唇紧张地抿着,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

阿尔弗雷多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一声也不吭。

他突然有股想哭的冲动。

从那双颤巍巍的手上,那一条条刻在她脸上的皱纹里,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卡尔先生知道阿尔弗雷多干偷盗的勾当已经很久了,但他并没有早一点提醒、阻止他,这种等待他人多行不义之后再给予严惩的做法是十分阴险卑鄙的。

B.富有变化美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不同场景之下人物的心理、言行皆有不同,而小说的主题也就蕴含在这前后的比照中,耐人寻味。

C.希金斯太太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可能是不想让阿尔弗雷多的爸爸因儿子不断闯祸而痛苦。

D.阿尔弗雷多是小说中具有线索作用的人物,小说的情节是由他的偷窃行为引起的,卡尔先生和妈妈的言行也是通过他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的。

E.小说结尾几段通过对母亲喝茶的情景和阿尔弗雷多心理活动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唯有母亲心如刀绞般的疼痛,才能唤醒误入迷途的孩子这一主题。

(2)简要概括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主要作用。

(6分)

(3)小说中的希金斯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题目是“别难过,妈妈”,也有版本将其译为“另一个妈妈”,你认为哪一个更

合适?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吴冠中:

飞向天堂的铁骨风筝

吴冠中先生于6月25日晚11点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突兀的噩耗不仅震动了美术界,也叩击着普通民众的心灵。

回顾吴老的一生经历,他一直是孤独的另类,因为他的真实和硬气。

“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鲁迅,这是我一辈子的心态,越到晚年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

”2009年,吴老在自传《我负丹青》中对他燃烧一生激情付诸的丹青事业做出如上让人不解之说。

这“不解”的答案,印在他坦荡执著的一生。

1946年以绘画第一名成绩考取教育部公费,次年留学巴黎,1950年返国并开启创作生涯,及至近年厚积薄发,荣誉等身——他的艺途轨迹由命运的偶然和无奈铸就。

原先吴冠中迫于生计就读浙江大学工科,一年后与朱德群的偶然结识,重燃他对文艺的炙热,从此不管不顾痴魔献身丹青。

塞纳河畔,拳拳学子内心激烈的挣扎权衡,留在巴黎呼吸浓郁的艺术气息,还是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投身建设?

朱德群、熊秉明、赵无极……诸多好友选择留下。

吴冠中,义无反顾地成为第一批归国的学子。

这两个貌似偶然的转折,底里潜伏着必然。

鲁迅弃医从文,忧民归国。

以鲁迅为精神父亲的吴冠中,在心中的使命感驱使下也选择了神似的道路。

50年代末,无奈的吴冠中走上风景创作的道路。

他把浓郁的情感映射在一张张风景中……塞翁失马,不成想囿此孕育出他浓柳成荫的独特艺术世界。

进入春风吹拂的1980年代,吴冠中的画作开始被业界接受。

然而,吴冠中总是显得不合时宜,甚至身影孤单。

《笔墨等于零》、《绘画形式美》、《油画的抽象美》——几篇言辞激烈的艺术文笔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引发强烈的纷议甚至责难。

90年代后,当他的艺术成就被国内外权威美术界重视,艺术市场也热捧之时,耄耋之年的吴老仍是犀利得近乎苛求。

他的画作不断创新,严苛甄选后,又大量地焚毁不中意之作,以至于一个新加坡记者目睹后感慨,吴老烧的是豪华房子。

渐次,老人的逆耳言论,更是放眼到教育、文化,“美院无用论”、“以奖代养”、“文化虚假繁荣”……硬骨的人不畏揭丑,吴老就是要效仿鲁迅先生挑开陋习弊病的脓疮。

诚然,他当今的地位让人不得做倾听状,可是多少人害怕他开口。

谁又能知吴老的乖张源自对当今文艺界的忧虑。

清醒的人定然看出貌似繁荣的文化艺术界,实则外忧内困。

内忧,是对于艺术自身的雾里看花。

短短三十年,从西方舶来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诸多名目纷沓而至,中国传统艺术被逼到死胡同。

纷杂的艺术界浮世绘让业内人士都无从应对,更别说是普通大众。

找不到自己方向的创作拼命求新求异,已然在当代艺术界有显赫坐标的大腕却不敢轻易改变风格,小心维护现有的风光。

外患,则源自这个被市场魔棒驱使的时代。

一百多年前巴黎亦是鱼龙混杂的名利场。

不同的是,那时对艺术纯净膜拜的心灵似乎更多。

不该责怪活在当下的人们,首先得求生计。

但诚如吴老所说,“艺术家本无职业”,选择以绘画技艺糊口,无人可指责。

可又想头顶艺术家头衔,又要贪享眼前名利,必然成了吴老抨击之辈。

吴冠中的一生作为,可以看作一面镜子。

多年激烈的言辞,饱含着他从“艺”到“人”的忧思。

于是,吴老说出《我负丹青》中让人“不解”的言论。

风筝不断线,这是吴老一篇创作笔记的名字。

他就犹如那只风筝,一直牵着他跌宕人生的那根线就是“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信念。

这是一只铁骨风筝,风筝飞逝天堂,但是线永不会断,它萦绕在吴老的画上、文中,还有人们的心里。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吴冠中早年迫于生计而学工科,一个偶然的机会,重新点燃了他对艺术的热情,从此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

B、50年代末,吴冠中主动选择了风景画的创作方式,他倾注了浓厚的热情,终于孕育出独特的艺术世界。

C、“吴老烧的是豪华房子”,这句话含蓄地说明了吴冠中大量焚烧自己不中意的作品是感情冲动的行为,大量画作被烧令人惋惜。

D、吴冠中性格刚直,言语犀利,锋芒毕露,他的言论不仅限于美术创作,还涉及教育、文化等领域。

E、题目中“飞向天堂的铁骨风筝”取自吴冠中一篇创作笔记之名,化用自然贴切,比喻形象生动,突出了吴冠中的刚直性格。

(2)作者说吴冠中是“孤独的另类”,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的?

请简要概括。

(6分)

 

(3)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90年代后,吴冠中为什么对文艺界满怀忧虑?

(6分)

 

(4)怎样理解吴冠中“以鲁迅为精神父亲”的内涵?

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一段时间,交通、生产、食品卫生等领域频频发生安全事故,一个个灾祸如影随形,我们不禁要问:

谁能为逝去的生命买单?

B他虽然从未在这样多的人面前演出过,但依旧沉着冷静,旁若无人,用出色的表现夺得了赛事的第一名。

C.久有盛名的秦武阳,为人既没有胆量,又缺少谋划,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成就大业。

D.人生道路上,犯错误是难免的,但如果犯而不校,那么就一定会陷入错误的泥淖,不能自拔。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蹦极”是近几年新兴的户外休闲活动,它可以让人体验飞一般的感觉,但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和心脏病患者并不适合这项运动。

B.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C.电影当然要讲究宣传造势,但是否能真正赢得观众,不是由包装决定的,而是要看作品的内容和演员的演技。

D.自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问世40多年来,先后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知名作家都曾深受其影响。

1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____________。

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是人类的观念

③科学技术的发达

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⑤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

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A.④①⑤②⑥③B.④③⑤⑥②①C.⑤①④⑥②③D.⑤③④②⑥①

16、请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6分)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

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都漏光。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全球的页岩气不仅储量巨大(全球资源量约456万亿m3),①,中国、北美、拉美、中东、澳洲和独联体等世界多数地区都有分布,堪称全球战略储备能源。

长期以来,世界能源格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构建在对中东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的严重依赖上。

—旦页岩气在全球范围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开发,②。

近年来,凭借页岩气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美国已实现了天然气自给。

不过,③,诸如气井稳定性差、储运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消耗巨大等,前景尚不确定。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酒吧里,年轻的小伙子用心地弹奏钢琴。

很多客人慕名而来,倾听他的弹奏。

一位中年顾客对小伙子说:

“我每天听你弹奏,太熟悉了,不如唱首歌给我们听吧。

”这个提议不少人赞同。

面对大家的请求小伙子变得腼腆起来,他说:

“非常对不起,我从小就学习弹奏乐器,没有学过唱歌,唱得会很难听。

”中年顾客鼓励说:

“正因为你从来没有唱过歌,或许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个歌唱天才呢!

”酒吧经理也鼓励他。

小伙子认为大家想看他出丑,坚持说只会弹琴,不会唱歌。

酒吧经理说:

“你要么选择唱歌,要么另谋出路。

”小伙子被逼无奈,只好红着脸唱了一曲《蒙娜丽莎》,一唱惊人,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