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6 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2069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6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6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6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6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6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6 5.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6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6 5.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6 5.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65

季延中学2015年秋高二年期中考试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

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

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劳

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诗文阅读。

(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20分)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

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

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

“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

”帝曰:

“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

”普曰:

“陛下小天下耶?

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

”帝曰:

“吾欲下太原。

”普默然久之,曰:

“非臣所知也。

”帝问其故,普曰:

“太原

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

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帝笑曰:

“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普曰:

“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

“卿勿复言,吾已谕矣。

”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

“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

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皆再拜曰:

“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

上素嫌其人,不与。

普坚以为请,曰:

“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

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上怒甚,起,普亦随之。

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

上寤,乃可其奏。

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

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

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

“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

”太宗疑之,以告普。

普曰:

“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 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

③艺祖:

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俟削平诸国      俟:

等待    

B. 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

方法   

C. 普欲除某人为某官      除:

贬谪           

D. 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

赞同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辞》

B.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C.岂得以喜怒专之。

         农人告余以春及。

  

D.如白驹之过隙       鹏之徙于南冥也

6.《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这一点的一组是(  )(3分)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③⑤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

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

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众多功臣都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

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

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仍任他为相。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3分)

(2)皆再拜日:

“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分)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两题。

(8分)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10.补写出

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既窈窕以寻壑,。

(2),响穷彭蠡之滨;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4)而刘夙婴疾病,。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审容膝之易安。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马兰花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

“出啥事啦?

三孬说:

“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

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

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

“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

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

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

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

“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

“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

“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

“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

“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

“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

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

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

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22分)

12.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童子何知?

②彼且奚适也③莫之夭阏者

④彼且恶乎待哉⑤急于星火⑥此小大之辩也

⑦访风景于崇阿⑧则告诉不许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①②④⑨/③/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⑨/⑤⑦/⑥/⑧

D、①②④⑨/⑤⑦/③/⑥⑧

1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未尝废离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不矜名节  ④愿陛下矜悯愚诚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14.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那么2012年是第30届伦敦奥运会是在农历()(3

分)

A、丙戍年   B、辛丑年    C、壬辰年   D、甲午年

15.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深()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

                              

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萃  孚fóu  佳   恪gé    B.粹   负fú   佳   恪kè

C.粹  负fù   嘉   恪gé    D.萃   孚fú   嘉   恪kè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时值隆冬,难得艳阳,11月30日,在灵宝市苏村乡的虎山上却是碧空如洗,彩旗飘扬,河南华夏锦绣生态文化园项目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B.据河南省发改委测算,中原经济区内居民收入要在2020年实现一倍以上的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须分别达到9%和10%。

C.回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持续奋斗,百年中国跌宕前行的潮流,当代中国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不说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

D.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勉的范仲淹禁不住文化洛阳的诱惑,不但居于洛阳,而且与其母、其子一起葬于洛阳,这是他一生的夙愿。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4分)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

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5%,含水量一般为0.1~1克/立方来,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1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飘渺的感觉。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于空中。

出现霾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混浊,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1)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要求:

16字以内。

(2)概括雾和雾的相同点,要求:

16字以内。

18、仿照下面句式,以“只有”开头,写一个结构与之相似并富有内蕴的句子。

(3分)

只有波涛澎湃的大海,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平静的湖边,只好让污泥环绕。

仿写:

五、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个屡遭挫折、穷困潦倒的人准备跳崖自尽。

崖边一株低矮的树听到这个人的痛苦经历后,也不禁流下了眼泪。

人问其故,树说:

“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辛苦的树了。

你看我,生在岩石缝隙之间,食无土壤;渴无水源,环境恶劣,让我枝干不得伸展,形貌生的丑陋;根基浅薄,又使我风来欲坠,寒来欲僵。

看我似坚强无比,其实我是生不如死呀。

  人劝树与他一同赴死。

树说:

“我死倒是极容易,但这崖边便再也无其他的树了,所以不能死呀。

”人不解。

树接着说:

“你看到我头上的这个鸟巢没有?

此巢为两只喜鹊所筑,一直以来,他们在这巢里栖息生活,繁衍后代。

我要是不在了,那两只喜鹊可咋办呢?

  人听罢,忽有所悟,就从悬崖边退了回去。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季延中学2015年秋季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参考答案

1.答案:

A解析:

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

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答案:

C解析:

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答案:

B解析:

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4. C(除,任命。

5. D【解析】取独;A趁着,因为B原来是,或;C因为,用;

6. D【解析】③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  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7. A 【解析】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

8.

(1)只有逐渐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

(“稍”、“制”“兵”各1分,)

(2)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

“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

“及”:

到;“生”:

使动用法,使……活,“肉”使动用法,使……长肉;“所谓生死肉骨也”判断句式。

(3)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打算飞到南方去。

(得分点莫、宾语前置、而、图南,每句一分) 

9.

(1)【试题答案】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的忧国忧民之情;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之情;③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的壮志难酬之情。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答“对比”也可,答“对偶”适当给分)

【试题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11.

(1)答案:

E给3分,C给2分,D给1分,A、B不给分(A错在“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B错在“世故圆滑、反复无常”;D“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不准确)

(2)答案:

⑴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2分)⑵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1点2分)

(3)答案:

⑴朴实善良。

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⑵善解人意。

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及借款的事。

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⑶坚持、隐忍(做人有原则)。

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一点2分)

(4)答案:

⑴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的委屈与隐忍;⑵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⑶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一点2分)具体分析6分,说明效果2分。

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现了小说“人间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