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措施.docx
《初中历史教学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教学措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教学措施
初中历史教学措施
通过历史教学,不仅能够传递给学校同学大量的历史基础学问,还能够初步培育同学熟悉世界的力量,使同学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下面是我整理学校历史教学措施的范文,欢迎阅读!
学校历史教学措施篇一
一、存在的问题:
1、老师赐予同学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少,同学的学习缺乏必要的胜利激励。
2、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有时找不到同学感到饶有兴趣的点,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3、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育同学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猎取新学问的力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以及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力量体现不够。
4、老师性格缺陷:
温柔有急躁,但心太软,不严峻,对有不良习惯的同学要求太宽容,导致个别班级课堂秩序不够好。
5、老师课件制作费时费劲,但文字和幅数过多(超过20张),不简练,同学活动仅限于看、听、背,嬉戏、活动少,同学不耐烦。
6、老师讲解内容理论性强,有时说话较生硬,缺少轻松、幽默,导致同学学习兴趣不高。
7、老师被旧的教学模式所束缚,不敢创新,不认为正确而不怀疑同学的力量,不敢大胆放手。
8、同学答题不规范,书写不仔细,尤其是错别字现象严峻。
二、详细改进措施:
1、提愉快而兴奋趣。
对于一件历史大事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洁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常常具有跳动性,同学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
”假如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大事,比如孙中山的“其次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2、联系时事。
今日是历史的连续,我们可以在今日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日台湾问题结合起来。
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同学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3、学法指导。
同学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斗的分析力量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斗这一类历史大事放在一起,让同学从中找到相同之处。
比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斗》的时候,我把甲午战斗与其次次鸦片战斗和美伊战斗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同学熟悉到一场战斗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缘由、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缘由。
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洁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学问的记忆。
4、理清线索。
我在进行《侵略与抵抗》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大事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究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学问网。
纵向看,是战斗、条约、民族资本主进展、思想探究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5、力量培育。
学习历史不应当停留在把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当学会评价历史大事,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同学自己随便评价,然后指导同学留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
(1)是什么;
(2)主动作用;(3)消极作用。
然后再让同学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当对同学强调:
(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
(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日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6、加强教研。
把握好课堂教学,悉心沟通,不断尝试改进,细心体会擅长发觉问题.潜心讨论,准时调整思路。
7、总结反思。
教学反思力量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消逝而自然形成的力量,它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有方案地自我培育和自我提升。
8、强化训练。
记忆作业,要求实事求是,理解记忆。
书面作业,要求书写工整、字迹清楚;答题规范,留意条理化、序号化、段落化;独立完成、准时上交。
推举作业,拓宽视野,条件允许,尽量完成。
学校历史教学措施篇二
我是一名长年担当学校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老师,说到工作的时间和年限,多少也算得上中年颇有点阅历的老师了吧,记得上学校的那些日子,总是在善意的“哄骗”着同学去学历史,学校的历史学习是很尴尬的,初一同学喜爱学,初二同学不愿学,初三同学都不学,每每老师走到教室门外,感觉不是去上课,而是要去和同学在纪律上、在学风上要不断的去理论甚至是争吵,一节课下来,辛辛苦苦备好的课,没有机会去讲,也没有人去感受学问的魅力,老师工作没有感到存在的价值,更没有什么心理上的认同感,上了学校的历史,感觉人生都空白了,那么,许多时候我就在问自己,学校历史毕竟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一名学校老师的境况那么的尴尬?
学校历史应当何去何从?
许多的问题萦绕在脑中,想要找个答案,或者也是给那么多的学校老师给一个工作的奋斗方向。
现在的我,虽然已经脱离让我觉得尴尬不已的学校历史训练,但是面对高中历史同学在学习上消失的种种问题,我觉得是应当借着课题的名义,仔仔细细的、全面的甚至是深刻的去反思一下,我们学校历史训练的问题,探寻一个学校历史训练的正确方向,找到初高中历史连接的最佳解决方法。
那么,本文就是通过笔者为首的课题小组走访了许多的学校学校,了解了学校学习历史的现状,结合自身的经受和感受,对学校历史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和分析,盼望能够给仍旧在学校历史战线上奋战的老师找到方向,也能为初高中历史的胜利对接做点微薄的贡献。
一、学校历史存在的问题,最实际的是从高中历史教学中反映出来的;常年在高中历史一线教学的老师们,尤其在高一班级的时候,会有一个很普遍的感觉,就是时时感到时间严峻的不够,由于你要给同学“补课”,“补”什么“课”呢?
补学校的历史课,许多简洁的历史概念、历史阶段、分期,就连觉得但凡是中国人都该知道的代表性的大事都不知道,也就是高中教学消失的严峻问题,说明初高中学问的链接断代是很严峻的;走访到四中和三中部分高中历史老师时,他们对刚进入高一的同学进行历史学问问题的摸底,当问及到威尔逊、亚历山大二世、俾斯麦、旧民主主义革命、工业革命等学校历史学问时,回答正确率为5%。
就连最基本的历史学问长城的起止地点回答正确率也仅为35%,至于如朝代时序更是前后颠倒张冠李戴,什么战国和三国、宋朝和元朝都分不清晰,高一的同学学校阶段的学问积累到了这样一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尤其是在注意国家文化训练的今日,一个中国人,连中国上下五千
年弘大的历史都不知道,连中国屈辱的百年历史都不知晓,是让我们感到哀伤而痛苦的,那么毕竟是什么缘由造成了这样的现象了?
我们课题小组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到了织金县的八中、七中、四中和三中四所学校,请班主任帮忙让同学去填写了学校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表,依据两天的调查和统计得出以下数据:
75%的同学认为,由于中考不考历史,实行学分制和开卷考试,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历史;22%的同学认为是学校和班主任对历史不重视,包括老师也没有仔细教,历史课常常变为语文和数学课,而且即使上了历史课,也是敷衍了事,草草结束;还有3%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喜爱学,历史太枯燥,学了历史也没什么用;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同学不喜爱学习历史,缘由有三,也就是没兴趣、不重视、不考试,而不考试则是同学不学历史,是不重视历史学习的最主要的缘由。
由此可见考试成为同学学习的指挥棒,中国始终以来的应试训练是导致学校历史教学的根源,在应试训练下,考和学结合亲热特别,但是导致的结果,就历史一科而言就是学问断代、空档的严峻,国家底蕴的丢失。
对于高中老师来说,我们对学校教学埋怨不已、也不情愿从事学校历史训练,我们毕节市在中考设置上历史是开卷考试、而且是学分制度,所以学校历史教学形同虚设,许多乡镇的学校更是连专业的历史老师都没有,只能是在上级检查的时候用其他学科的,比如体育、数学、英语的老师们临时上上,过后,历史课只是课表上的课而已,而实际上,就是上的最主要的语文和数学。
高中同学会常常给我讲,他们根本在学校没学习历史,所以同学一入高中才知道对历史知之甚少,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同学历史基础太差,若不补充学校历史教学内容,高中历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这样就造成高中历史教学时间紧急,老师授课难度大,同学理解起来也难,严峻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对于同学而言,学校学问的匮乏,使他们在心理、身体、经济和时间上带来极大的负担,恶补学校历史地理等学科学问成为必修科,尤其是新课程的实施,这样的问题更为严峻的体现出来。
二、追根溯源,找寻问题消失的缘由:
1、学校、领导、家长的不重视:
在学校学段,历史学科过去甚至现在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叫“小三门”,老师不教不行,那是你的饭碗;同学不学不行,由于训练部要求的,但是学了没用,又没有实际的分数,在中考中的地位是可有可无,所以被认为是门“副科”、“学校科”,各级领导相对忽视,在许多学校的课程表上,历史课所占课时往往不足,而且课程大多支配在同学简单疲惫的下午。
在许多学校领导的眼中只有那几门中考科目,根本就没有把历史学科之类的“学校科”放在必要的教学地位上,似乎“有则无,无则有”。
家长也会不断的给同学灌输,考试又不考历史,有什么学法?
这些副科就当放松学着玩玩,没必要当真,应当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语数英上面,给同学请各种各样的补习老师,买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但是其中历史不会有一分一毫的存在;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的态度很大程度就影响了我们的孩子,他们在初一原来第一次接触历史,觉得历史学起来很有意思,有年月感、故事性、也交给大家许多处事的道理,甚至学了历史看电视、电影、小说都变得更深刻了,但是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学校和家庭的不断的“开导”下,不自觉的开头渐渐的排斥、拒绝历史,其结果就是我们丢掉了一个一个优秀的人才,把他们训练成了一个“势力”的求学者。
2、历史老师的自我催眠和自我“堕落”;
对于同学来说,反正历史和自己的升学没有关系,学得好与不好都没什么大碍,因此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不主动地、甚至是拒绝参预到历史教学活动中。
有的同学把历史课当成自己的消遣课,盼望历史老师多讲点历史故事,反正消遣就;或者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做别的学科的作业;更有甚者把历史课上成休息课,上别的课累了,在历史课上调整,直接倒下呼呼大睡;一些同学在历史课上随便的交谈、嬉戏,老师本着直接的职责去维护教学秩序,结果会遭到同学的讽刺、挖苦甚至是辱骂,老师得不到起码的敬重。
那么,在这样一种尴尬的教学环境之下,许多学校历史老师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还是热忱高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之后,渐渐心灰意冷,在教学过程中流于简洁,敷衍,我完成我的课就可以了,甚至只要同学乖乖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何必让大家都过不去,你好我好大家好,就这样一混三年,老师面对尴尬的历史教学自我催眠和自我堕落也是导致学校教学出问题的缘由之一,虽然这样的老师我们是怜悯的、也是理解的,但是自己对学科的否定和轻视的确着实的不应当,我们应当主动的去想对策转变我们的课堂、转变我们的同学,体现我们的价值,找到我们的方向。
3、考评制度不完善也是重要的缘由;
老师的考评,需要一套完善的体制,但是在当前的考评制度下,我们历史人的现状可是堪忧的,今日的考评制度无论是对教学的评价,老师的评价以及同学的评价,都不到位。
目前老师鼓舞性的评价做得很好,但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性的评价做得不到位。
课堂老师的评价机制和同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老师的教学成果如何评价,怎样看待老师的教学,还没有形成肯定的标准和方法。
只凭同学一张考卷得出成果?
课堂评价怎样融入学业综合评价之中?
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于评价机制的完善。
三、对学校历史训练的建议;
历史,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中的精髓,只有具备了肯定的历史学问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才是做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前提。
历史课程作为义务训练的基础课程,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没有那个国家会不去重视自己国家的历史,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国家的底蕴所在。
那么要如何转变当前的现状呢?
笔者以为应
“对症下药”,选择实行如下对策:
1.转变传统的训练观念,要以人文主义为方向,促进同学的主动、全面和终身进展。
有一句话讲得很好,“灭人之国先去其史”,一个国家要想毁灭它,最好先把他的历史去掉,其实就是我们讲的愚民吧,日本人在打中国的时候,对沦陷区的统治不就是这样?
德国二战占据法国的时候不也是这样?
其实历史的重要性是世人皆知的,可在功利性很强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大家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影响同学将来在社会层级活动中地位的高利害学科,历史再“可以使人明智”,也只能被打入“冷宫”。
社会的现实让我们绝望,把我们打入冷宫,但是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传统文化的连续,我们可以在理念上去潜移默化的转变人们的观念,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其实是可以独立于社会的现实环境去存在的,因此,有必要开展训练观念的大争论,更新我们陈旧的观念,让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老师们真正领略了并有所体会到以同学为主体、以同学进展为本的重要性,而上升到训练主管部门更要学会去重视学校历史教学,假如我们的思想上没有质的转变,观念上没有大的更新,行动上就不行能有大的进步和转变。
做为一线的训练者们,应当在思想上影响同学,用行动来关注学校历史教学,深入到到学校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去思索,怎么把枯燥的历史课上的有意思,如何把历史生活化,假如让同学深刻的感受到学习历史能够给到他的切实的关心;在课题讨论上,能不能利用一些有影响的历史报刊杂志,通过课题和文章的发表,多去关注学校历史教学,为学校历史老师欢呼鼓掌,让他们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新课程理念给了我们一个历史重生的好机会,我们要学会把握精神,更要落到实处。
今日,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同学进展为本,坚持全体同学的全面进展,关注同学共性的健康进展和可持续进展,这也可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新标准,我们历史教学从大方一直讲就是确立为培育民族精神意识,以人类求生存、求进展为主线;多角度构建历史课程框架;讨论性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要实现的总目标是让同学了解人类文明进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等,最终目的是使每位同学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和升学考试制度。
中国从科举开头,始终都是应试考试的模式,这是中国的传统模式,影响深远,所以既然学业考试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同学就走向哪里,那么我们就应当在毕节市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和升学考试制度上进行一些调整和改革,比如讲历史可以以社会化考试科目的形式消失,通过每学年的统一考试,对同学的历史学习进行检测,三年考试要进行累加,以平均分的方式分比例计入中考成果,而且考试的方式要以闭卷进行,当然本着人文主义,不要增加同学的负担,考试可以用选择题的方式进行,用会考的难度对同学进行检测,只要同学把握了基础的学问,就可以考个好分数,既达到了学习历史的目的,也达到了检测的目的,也实现了初高中学问的链接和过渡。
3.提高学校历史老师的整体素养,培育专业、高素养的人才。
近几年来,由于一些优秀的学校历史专业老师纷纷改科,学校支配非专业老师教课,致使老师整体素养下滑,课堂教学岌岌可危。
因此,训练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相互沟通制度,组织老师外出培训,利用网络进行相互沟通、多请优秀的老师来辅导等,来充实历史老师的专业学问,提高学校历史教学的水平,但作为我们老师自己来讲,也不能依靠于训练制度的改革、社会理念的快速转变,学校在外部赐予的关心,我们自己学科水平的提高,关键还是在自己,我们应当增加的是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如何去思索怎么上课,怎么上一堂优秀的课,怎么上一堂优质课,让同学情愿去学习我们的历史,让我们成为发光点。
我们都知道,训练的兴衰,老师是关键,不管是历史也好,还是其它学科也好,面对课堂上同学的现状,面对训练的现状,我们可以徘徊和悲观,但是徘徊后我们更多的需要的是思索、甚至去反思,对同学,不要去埋怨同学的差异,而是把差异视为教学的资源,充分利用同学的差异进行教学;对社会,不要去埋怨社会的势利,我们转变不了社会,但是我们可以转变自己,转变了自己,就转变了全部;对自己,历史老师要不断增加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了解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做到教一科、爱一科、钻一科,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反思,努力做一名同学喜爱的历史学科老师,假如我们能做到这些,冷门的历史也会热门,历史老师的“春天”也会来到,或许它姗姗来迟,但是她还是来了,那就是我们学科的盼望,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春天。
学校历史教学措施篇三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老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
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需的,也是很实现的。
特殊是采纳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常常要思索的问题。
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训练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时代的进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索教的问题。
这就是要把老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进展与人才培育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训练教学观念转到注意同学的学习与进展。
详细地说,就是把同学的学习放在首位。
这就要求训练工依据社会长远进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同学的基本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培育同学的学习态度、思维力量、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同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进展的重要意义。
这是由于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同学把握历史学问,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同学历史学科力量的进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同学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同学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进展的眼光来熟悉人类社会。
在素养训练观念下的学校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许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老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讨论的,有人曾说:
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
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同学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
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同学发觉问题,探讨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全部的教学方法都应当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同学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状况,使同学去深入到探讨。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当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
人们对历史的正确熟悉,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宽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进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索,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
同学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索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受,是积累阅历的机会。
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同学的思维为主,促动同学历史思维的活跃进展。
以同学参预为形式
使同学参预教学,而且是主动、主动地参预,是使教学得以真正绽开的关键性问题。
只有让同学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同学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同学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胜利感;才能看出同学的鉴别力、理解力、缔造力;才能使同学多与老师、同学相互沟通,建立亲热的合作关系。
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同学主动参预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转变同学被动学习的状况。
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熟悉历史的前提是猎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猎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把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
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假如同学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肯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原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同学的负担,使同学对学历史感到厌倦。
所以,要转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学问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别。
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讨论和熟悉历史,这就要训练同学去把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意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合、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
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同学对史料的运用。
以周密设计为预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便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预备和支配,有详细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肯定的教学观念。
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老师以仔细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前苏联的一位训练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
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同学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老师本人的特点和力量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仔细的思索和方案。
以老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老师是唱主角戏的,似乎教室这个舞台是为老师搭建的。
现在我们率先提议以同学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老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
反之,老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掌握,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老师与同学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伴侣。
伴侣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相互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伴侣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
所以,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究,在教学实际中要留意避开以往传统模式下运用方法时的弊端,或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方法的效用,以为某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哪里都会灵”;或是僵硬地照搬和套用某一种方法,而不去考虑同学、教材等详细状况;或是只注意方法运用时临时的、表面的效果,而忽视同学的心理活动反应,等等。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殊强调要讨论同学的学习历史方法,注意同学的学习与进展,力图使同学通过历史教学,渐渐把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熟悉历史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