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1921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docx

《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docx

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

中国戏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剧情是这样的:

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

    女主人公杜丽娘不甘心做循规蹈距的闺阁典范,而大胆披露自己的内心欲望,“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要求过“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自由生活。

满园春色,更催醒了爱情。

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终于在睡梦中突破了牢笼,到广阔的天地去寻找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感和生活。

这种勇敢而自主地追求人性自由的女性,是此前戏剧乃至文学的妇女形象中从未出现过的。

    这个戏剧的故事出乎生活常理,带有幻想性质。

但就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精神而言,极其真实可信。

杜丽娘的形象所蕴含的巨大的艺术力量,强烈地叩动着古代青年男女的心灵。

一个娄江女子因读《牡丹亭》竟断肠而死;著名女伶商小伶为此剧伤心而亡;以致曹雪芹《红楼梦》中也有林黛玉听了《牡丹亭》曲文,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的描写。

以人的感情为出发,提出情理冲突的命题——汤显祖用《牡丹亭》呼唤着一个人性解放的新时代。

汤显祖与《牡丹亭》——并《牡丹亭·游园》赏析

【作者】肖旭

    汤显祖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

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死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六十七岁。

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十四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清远道人、茧翁,江西临川人。

万历十一年(1583)他三十四岁时考中进士,次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

万历十七年(1589)由南京詹事府主簿,改官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

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疏抨击朝中当政大臣,被贬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

万历二十一年(1593)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五年后,弃官回到家乡临川,这时他四十九岁。

从此,直到他去世的十八年间,他在家乡过着读书写作、养亲教子的生活。

他留存于世的全部诗,文、戏曲作品,1962年被汇编为《汤显祖集》出版。

    汤显祖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明王朝的统治已经黑暗腐败不堪,例如明神宗就是一个“酒色财气”都占全了的昏庸皇帝,他在位将近五十年,就有二十多年不理朝政。

所以当时各方面的社会矛盾都相当尖锐。

这不能只看作明王朝一个朝代的问题,应该看到这是封建社会发展到它的末期所必然呈现出来的一个面临总崩溃的历史趋势。

从统治集团这方面来看,它已经彻底腐朽糜烂,而且空前地贪婪残暴,导致人民群众起来反抗斗争,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接连不断地爆发,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反抗明王朝封建统治的起义活动正在加速酝酿。

像以“清官”著名的海瑞,就是在明代后期各方面社会矛盾尖锐化的条件下出现的。

汤显祖出生时,海瑞三十六岁,海瑞去世时,汤显祖三个七岁。

汤显祖的政治倾向,跟海瑞很类似。

他的家庭是所谓“书香门第”,祖辈都是封建文人,但功名不大,没有做过什么大官。

明中叶以后,宦官、权臣相继把持朝政,中央派出的税使到处巧取豪夺,派出的特务到处胡作非为。

像汤显祖这样的地方上的一般地主,与一批在野的文人士大夫,跟中央当权的大官僚大地主也发生了利害冲突。

他们这些人要求打击执政的上层腐朽统治集团,限制和惩办权贵豪强的不法行为。

当然,根本的一点是他们这些人面对明王朝政权的摇摇欲坠,而想扭转统治阶级日益衰败没落的命运,缓和各个方面的矛盾,以巩固和延续明王朝的封建统治。

汤显祖从二十二岁起就参加科举考试,直到三十四岁才考中进士。

他之所以屡次名落孙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秉性刚直,不肯阿附权贵。

万历五年(1577)炙手可热的宰相张居正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张嗣修及第,于是遍招海内名士与张嗣修交往,其中包括汤显祖。

但汤显祖拒绝了。

结果这年的考试,汤显祖就没有被录取。

后来汤显祖在南京做礼部主事肘,又写了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指名道姓地揭露和抨击宰相申时行等大官僚专横跋扈、营私舞弊的罪恶行径,并且还批评了宋神宗本人。

海瑞任浙江淳安知县时,清丈土地,平均徭役,任应天巡抚时,兴修水利,打击豪强;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建立书院,优待囚犯,也打击豪强,在遂昌的五年当中没有逮捕过一名妇女和打死过一名囚犯。

他们这些人挽救明王朝统治危机的努力,都没有取得什么效果,相反却被排挤出了政治舞台。

海瑞与权相严嵩对立,批评明世宗,因而下入监狱,汤显祖与权相张居正、申时行对立,批评明神宗,因而被贬去雷州半岛。

统治阶级内部冲突越来越剧烈,明代后期于是出现了竞争。

那些被排挤在中央政权以外的封建士大夫们跟东南地区地主,工商业者的势力结合起来,形成了反对中央当权的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集团东林党。

汤显祖是站在东林党的一边的。

他与东林党的重要人物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都是好友。

东林党反对明王朝上层腐朽统治集团无限制地扩大经济掠夺和加强特务统治的暴政,认为不改变现行政策,后果就将不堪设想,“一旦众畔(叛)土崩,小民皆为敌国”,全国各地的百姓都要造反了。

当然,腐朽而顽固的明王朝统治阶级当权派,不会改弦易辙,而是企图用恐怖的屠杀来消灭反对派。

在东林党人遭到血腥镇压的同时,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已经蓬蓬勃勃地展开了。

    从政治思想上看汤显祖,他不过是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维护法定权益而反对无限制地扩大权益的中下层势力,但在当时却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东林党同上层腐朽统治集团斗争,就曾得到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因为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是可以暂时地局部地减轻人民群众的痛苦灾难的。

汤显祖本人即比较关心民生疾苦,他所谓“以民之欲去留”,就是注意到了人民的要求愿望。

例如万历十五年到十六年(1587—1588)发生了大瘟疫、大饥荒,他有许多诗歌记述了当时的惨状。

《闻北土饥,麦无收者》诗说:

“河上积尸明。

”河面上堆积的尸体很多,看去十分显眼。

又在《疫》诗中说:

“精华豪家取,害气疲民受。

”有价值的好东西都被豪强势力劫掠一空,而瘟疫毒气则全由贫困不堪的老百姓来承受。

这种对比的揭露,是使人触目惊心的,表现了汤显祖政治上的进步倾向。

    与汤显祖的诗、文、戏曲创作相联系,汤显祖还具有进步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

他在政治上的进步倾向,使他在哲学思想上接受了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的影响。

泰州学派的思想家大多是出身社会下层的人物,他们认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所谓“百姓日用”,就是指普通人的正常生活欲望和要求。

他们用抽象的普遍的“人情”,去反对束缚思想、矫揉造作的理学。

这与明后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而产生思想解放的要求是密切联系的。

汤显祖十三岁时便跟随王艮的再传弟子罗汝芳学习。

泰州学派后来出了一个被称为“异端之尤”的李贽,公开提出不要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又说六经、《论语》、《孟子》上讲的话并非亘古不变的真理。

汤显祖对李贽很崇敬,而且有交往,称他为“卓老”,因为李贽的号叫卓吾。

李贽被封建统治者关进监狱,迫害至死,汤显祖写了《叹卓老诗》表示深切的哀悼。

汤显祖同时还与一个叫紫柏的和尚关系很好。

紫柏从禅学的角度攻击理学,与李贽反理学的学说主张互相呼应,两人在当时被称为“二大教主”。

汤显祖也受紫柏的影响很深,他在寄给紫柏的信中称赞紫柏所说的“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是“一刀两断语”:

揭示出“情”与“理”水火不相容的尖锐对立。

紫柏后来同样受到陷害,死于狱中,汤显祖为此写了沉痛的《西哭》诗。

在罗汝芳,李贽、紫柏的影响之下,汤显祖的思想带有较浓的离经叛道色彩,被封建卫道士目为“狂奴”。

汤显祖既然重视“情”,反对“理”,表现在文学上来,那就是支持公安派的“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而反对复古主义和模拟主义。

他与公安派的袁宏道等人往来密切。

他在南京时,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及其弟王世懋也在南京做官,他还是王世懋属下的官员,但他并不与王世贞兄弟交结。

袁宏道为创作《四声猿》杂剧的徐渭写传,推崇备至,汤显祖对徐渭的评价也很高。

徐渭在剧本中表现出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感情,跟汤显祖的倔强高傲、鄙弃传统的思想是一致的。

袁宏道在一首诗中曾把汤显祖与徐渭相提并论。

他们这些人从“情真”的角度出发,对于向来被封建统治阶级蔑视、排斥的小说、戏曲和其他通俗文学,给予赞扬、肯定。

徐渭和汤显祖都运用戏曲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

汤显祖在《答李乃始》的信中所说的“为民间小作”,就是指的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

他比徐渭、李贽、袁宏道等更进一步地明确提出文学创作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因此他反对剧坛上以沈璟为首的特别考究音律的吴江派。

他说: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

”意思是文学创作注意到“意趣神色”,正好有足以完美地表达内容的语句,那时就顾不上讲求宫调平仄了。

所谓“意趣神色”,就是作者的才情、兴味,作品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感染力量,包括优美的词藻、悦耳的声调。

正是这种进步的文学见解,使得汤显祖的戏剧创作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但是,泰州学派的思想家以及受到这个学派影响的作家们的哲学观点,实质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李贽等人所主张的“童心”,“性灵”,“真情至性”都是抽象的,先验的,不是由人们的阶级地位,生活实践所决定的。

他们有时以禅学反礼教,追求一种内心精神完全超脱,绝对自由的境界,实际是走向否定人生。

汤显祖在这方面也受到很深的影响。

他早年读了不少道家、佛家的书,后来紫柏曾经劝他出家,给他取了一个法名叫寸虚。

所以当他政治上失意,对现实绝望时,他的思想就更向虚无主义发展,从脱离现实走到了否定现实。

在他去世的前两年即六十五岁时,他想组织“栖贤莲社”,在庐山隐居,学佛参禅。

他说:

“应须绝想人间,澄情觉路,非西方莲社莫吾与归矣。

”意思是要完全脱离人世,彻底清除情欲,只有向西方佛家去寻找出路了。

同时,汤显祖这些作家,作为地主阶级文人,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说也还没有超出封建主义范畴。

公安派提倡的“性灵”,不外是封建士大夫的生活情调和生活趣味。

汤显祖以戏曲抨击理学、揭露封建统治者,但又把戏曲同“名教”联系在一起,而“名教”就是正名定分,维持既定统治秩序的封建礼教。

我们充分肯定汤显相思想的进步性,同时也应该看到他思想的局限性,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和评价他的戏剧创作。

    汤显祖一共写了五部传奇剧本,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列是《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和《邯郸记》。

《还魂记》就是《牡丹亭》。

除《紫箫记》以外的四种,剧中都有做梦的情节,所以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玉茗堂是汤显祖给自己居住的地方所取的名称。

    《紫箫记》是汤显祖不到三十岁时写的剧本,大约写于万历五年到七年之间(1577—1579)。

剧本只写了三十四出,还不到一半,汤显祖自己都觉得太冗长了,没有再继续写下去。

剧本根据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描写李益和霍小玉的故事。

因为从第十七出到第十九出写了霍小玉到华清宫观灯,与李益失散,她当时拾得宫中紫玉箫一枝,被认为犯禁偷盗而扣押起来,皇帝了解情况之后,就放她回去同李益团聚,所以剧名《紫箫记》。

剧本与小说有很大的不同。

汤显祖把由于门阀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爱情悲剧,改为男女团圆的喜剧结局。

本来薄悻负心的李益,在剧中却一片真诚,忠于爱情。

李益在边塞上作战立功,回朝后富贵显赫,然后与霍小玉成亲。

从这个基本情节看,《紫萧记》没有跳出旧式才子佳人故事的窠臼,剧情的发展也没有什么波澜起伏,而且曲词过于华丽。

这是汤显祖的不成熟的作晶。

剧中对男女爱情的描写没有体现出什么重要的社会意义,倒是“夫荣妻贵”的庸俗思想很突击,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以后《牡丹亭》的创作中。

汤显祖晚年所作剧本中消极出世思想,在这个剧本里也露出了苗头,如第七出《游仙》写霍小玉弃家入华山修道,不爱富贵,但求长生,第三十一出《皈依》写一个姓杜的宰相被和尚点化以后,不做官了,到寺庙里去拜佛修行。

到了万历十五年(1587)左右,即相当于创作《紫箫记》的十年之后,汤显祖把《紫箫记》改写成《紫钗记》。

剧本写李益与霍小玉在元夕相逢、彼此相爱,霍小玉坠落紫钗,为李益拾得,经鲍四娘做媒,二人约为婚姻,因李益不肯巴结权贵卢太尉而参军远去,于是霍小玉卖掉紫钗,托人寻访李益,紫钗被卢太尉买入府中,以致李益对霍小玉产生怀疑,最后终于弄明真相,紫钗收回,二人也团圆了。

剧本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汤显祖描写了权贵户太尉的专横。

新考上的进士必须拜见他,他要招赘李益,李益不从,就加以迫害。

显然,这里包含有汤显祖自己的生活遭遇以及他对当时官场黑暗的认识。

但这种描写在剧中不是重点,第二,汤显祖描写霍小玉梦见一个黄衫侠客送她一双小鞋,暗示她终究会与李益美满和谐,取“鞋”,“谐”二字同音。

后来果然有个黄衫侠客仗义帮助了霍小玉,但他是利用了同皇帝亲近的人的关系。

剧中出现梦,也没有展开描写,对以后汤显祖其他剧本写梦只算是开了个头。

而黄衫侠客则不过是虚构的援助弱者的理想人物,谈不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三,汤显祖描写霍小玉对于李益的痴情、怀想,有细致深入的内心活动的刻画,曲词也极其凄切哀怨,这已经接近以后《牡丹亭》剧中对杜丽娘的描写了。

《紫箫记》与《紫钗记》是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准备。

但这两部剧作还停留在被一般传奇写成俗套的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故事本身,艺术上也不成熟。

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四十九岁辞官回乡,就在这一年他完成了《牡丹亭》的创作。

《牡丹亭》是汤显祖自己很得意的剧本,它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如同前两个剧本一样,《牡丹亭》仍然描写的是封建阶级的小姐,书生的爱情婚姻故事,但它却鲜明地体现了反礼教、反理学的进步倾向,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叛逆色彩的杜丽娘形象。

而从它没有摆脱“奉旨完婚”的俗套来看,它又与前两个剧本在思想上有着一定的承接关系。

在《牡丹亭》的艺术构思方面,汤显祖有意识地通过出生入死的浪漫主义描写来突出主人公的理想追求与客观现实的深刻矛盾,加强剧本的感染力量,然而虚幻神秘的气氛却更为浓重了,这也是跟前两个剧本有所不同的。

     

汤显祖弃官回乡以后,晚年创作了两部传奇剧本。

万历二十八年(1600)他五十一岁时,写成《南柯记》,第二年写成《邯郸记》。

这两部剧本,属于另一种类型,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虚幻的描写,宣扬了消极出世的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南柯记》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共四十四出。

从第十出到第四十二出,集中描写淳于棼在槐安国的经历。

槐安国就是大槐树下的蚂蚁窝,淳于棼在梦中进入了这个蚂蚁王国。

剧本描写淳于棼治理槐安国的南柯郡,使那里出现一个民安物阜的局面,这可以看出汤显祖的政治理想。

而槐安国朝中的腐败黑暗则与南柯形成鲜明的对比,淳于棼即使做了驸马,也还要遭到奸臣的诬陷。

汤显祖实际上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感到很杏茫。

他越是觉得现实世界污浊不堪,他的思想就越倾向于对社会人生悲观绝望。

他在剧中写淳于棼因情生梦,梦醒以后就认识到一切都是虚幻的,于是看破红尘,“立地成佛”了。

    《邯郸记》与《南柯记》在思想倾向上是一致的。

不过,它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更为深刻,它比《南柯记》具有较为广阔的社会内容和较为强烈的批判精神。

但剧本的根本题旨还是在宣扬道家否定人世社会的虚无主义,实质上是一部“神仙道化”剧。

它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描写邯郸一个姓卢的书生潦倒不堪,但仍然热衷功名,神仙吕洞宾给他一个枕头,让他睡下,他在梦中使尽一切手段往上爬,终于飞黄腾达,生活穷奢极侈。

汤显祖晚年对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情世态有了更深的体会,他通过卢生的胡作非为,对明代黑暗腐败的政治的抨击和讽刺就更为尖锐、激烈。

可是,他的最终目的则是让卢生一枕黄粱美梦醒来之后,彻底觉悟了。

剧本最后一出的题目叫“合仙”,以卢生跟随吕洞宾出家修炼结束全剧。

这就是汤显祖为读者和观众指引的一条解脱人生痛苦的道路,脱离现实,逃避斗争。

从根本上说,《邯郸记》与《南柯记》一样,思想倾向是不好的、有害的。

    汤显祖的戏剧创作活动,与明代后期的社会政治斗争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明王朝统治行将土崩瓦解的前夕,面对严重的现实问题,他的出身、教养、经历使他在政治上倾向于东林党,非常不满当权的上层腐朽统治集团,幻想通过革新政治以求得转危为安。

因此,他在剧本中无情地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及其互相倾轧,但他正面歌颂的人物又不过是忠君爱民的“清官”而已。

汤显祖在思想上接受了泰州学派的进步影响,对封建主义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发起了大胆的攻击,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但他的思想实质是唯心主义的,这种唯心主义思想终于导致他对社会人生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汤显祖无疑是一位对我国古典戏曲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卓越的戏剧家,同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又使他的戏剧创作包含着不少消极、落后的成分。

    《牡丹亭》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与王实甫的《西厢记》齐名。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传奇与杂剧的不同在于:

元杂剧分折(相当于“幕”),通常是一本四折加一楔子;传奇分出(相当于“场”)而不分折,“出”无定数,短的十出、八出,长的也有一百出以上的。

元杂剧都用北曲,曲调规定较严,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每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元杂剧中的每一折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也就是一个角色演唱。

而传奇则多用南曲,比较自由。

一出戏中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各类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分唱、合唱、接唱等。

唱腔主要是昆山腔(昆腔),到清代一般称为昆曲。

    《牡丹亭》所搬演的是贵族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生离死别的爱清悲喜剧。

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在丫环春香的诱导下,青春与个性开始觉醒,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开始不满,在梦中与一少年在牡丹亭畔相会,醒后相思成疾,悒郁而死。

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临安应试途经南安郡,拾得丽娘画像,悦其貌美,终日把玩,赞慕不已,丽娘的幽魂显现了,认出了柳乃旧日梦中所会的那位书生,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并让其掘坟而获得再生。

丽娘复活以后,两人同往淮安求丽娘父母许婚。

杜宝见而大怒,诬梦梅私掘女坟,上书奏明皇帝,梦梅此时已被钦定为状元,也上书自辩,丽娘并登朝申诉,得皇帝恩准、夫妻团圆。

    汤显祖生活在黑暗的明代晚期,政治上同情东林党人。

在哲学上他受到王学左派、泰州学派的影响,认为程朱理学是错误的,不应“存天理,灭人欲”而是“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认为男女生活之私,都是属于自然本性的要求,毫不掩饰自己对道学的强烈不满。

《牡丹亭》故事,明托南宋,实写明代。

“情”与“理”的激烈矛盾冲突贯穿全剧,满腔热情地歌颂“情”并赋予其异乎寻常的神奇力量,在《牡丹亭》题词里面,作者写到“天下子女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强调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贬斥了封建的道德规范。

这就是作者明确的创作动机。

这是同明代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正因如此,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的虽然是一位贵族少女由情而梦,由梦而死,死而复生,终成眷属的情节奇幻的爱情故事。

但它却表达了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强烈愿望,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这部作品通过离奇的幻想来写,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

在形象塑造上善于把人物的心情与客观的景物结合起来描写,这个特点在《游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游园”在《牡丹亭》中的位置。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

《牡丹亭》的爱情故事是十分独特的,由情而梦,由梦而死,死而复生,终成眷属。

这是它奇幻情节逐尝演进的主脉。

《惊梦》就是这一奇幻情节主脉的第一环,在这里,作者的生花妙笔写出了杜丽娘青春觉醒,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牡丹亭上三生路”上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

杜丽娘的爱情起步,何以呈现这种特异的形式?

就是因情而梦,梦中把爱情追求化为了行动。

汤显祖在《惊梦》前若干出戏里面,如三、五、七、九出里面,从人物的家庭、教养、环境等方面,为读者观众提供了可信的答案。

杜丽娘生活在理学泛滥,窒息人性的时代,她父亲杜宝是个恪守礼教的正统官僚,他按照封建社会贵族女子的规范,为女儿精心构筑“拘束身心”的精神囚笼,把丽娘禁锢在与社会,与大自然隔绝的“小庭深院”之中,她在官衙住了三年,竟连后花园也未曾到过;刺绣累了,在闺房中小憇片刻,居然也被看作是非礼并招致训斥。

这样的环境,杜绝了她与青年异性发生爱情的一切机缘,使其任何合理的人生愿望都只能化为徒然的渴求。

不过,在这种独特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身为大家闺秀的杜丽娘,并没有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走上一条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也使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封建传统观念的毒害。

恰恰相反,曾经是安于社会和家庭替她铺设的生活道路,“爹娘万福,女孩儿无限欢娱,坐黄堂百岁春光,进美酒一家天䘵。

”这是杜丽娘初次出场时的一段唱,这唱词所传达的显然是随顺、柔和的心灵的节律。

杜丽娘不但接受了“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理,父母光辉”的庭训,她表示“从今后茶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

”事实上她早已把男女四书都读过了。

“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的观念也深深地积淀在她的脑海里。

“名为国香,实守家生,嫩脸娇羞,志诚端重。

”贴身丫环春香为杜丽娘所下的这几句评语是相当准确的。

但是,阴冷的世界,终究无法冻结青春少女的生命欲望,违背人性的虚伪教育,有时则收到了相反的效果——为诗章讲动情肠。

正是《诗经·关睢》这首所谓讲“后妃之德”的诗篇,第一次拨动少女爱情的心弦。

“关着的睢鸠,尚然有洲诸之兴,可人而不如鸟乎?

”为了排遣愁闷,她在春香的鼓动下,不顾家训塾规走出深闺,来到春光明媚的后花园,于是生出了游园惊梦这一幕。

    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游园》由六支曲子组成。

前三支曲子主要写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曲子主要写丽娘游园中的所见所感。

    【绕地游】: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

一梦醒来,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丽娘却被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思去做。

为什么今年我对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

“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

“啭”,啼的意思。

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

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年光”,春光。

“乱煞”,撩乱。

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

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

“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

“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

“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

“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

“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

“炷尽沉烟”,是说沉香已燃尽熄灭了。

“炷”,作动词用,是一种很明贵的香料。

这句说,沉水香已经燃尽了。

“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

“恁”,怎么,为什么。

“似”,比拟之词,超过的意思。

这句意是,为什么今年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

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对春天的关心、向往同去年不一样。

“炷尽”两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活。

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

这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栏”等都是。

【绕地游】曲意是:

黄莺婉转的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