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完整教案表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1904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3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完整教案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完整教案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完整教案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完整教案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完整教案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完整教案表格式.docx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完整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完整教案表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完整教案表格式.docx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完整教案表格式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包含《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习作“变形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所选的四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

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习作“变形记”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并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语文园地”通过交流、朗读、背诵等形式,学习“既读进去,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了解分号的用法;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1.会写24个生字,会写3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大意;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6.品味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

单元

教学

重点

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学会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4.背诵《过故人庄》。

单元

教学

难点

 

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单元

教学

措施

 

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单元

课时

安排

12课时

第一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1草原

教材分析

本文描写了作者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裳”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蒙汉情深”,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

教法学法

诵读法讲解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活动

个性化思

考与修改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歌曲: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思考:

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2.谈话:

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诗词方面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3.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老舍先生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草原》。

(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①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学生齐读。

(2)这里还有一组词语,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师:

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

生1:

我觉得草原的景色很美,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牛羊成群,骏马在尽情驰骋。

生2:

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为欢迎客人,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唱歌、跳舞,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读课文时你能想到哪些画面?

四、品读共赏,感悟美景

1.自主研读,勾画批注。

(哪几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

哪几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做批注。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可以给出评价如“这个同学圈出了词语,并写上了自己的感受”“那个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了重点语句,还做了批注”。

2.朗读课文,想象美景。

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1)课件出示:

①读句子,哪一句直接写了草原景色?

根据读的内容你想象到了什么?

哪一句写了作者的感受?

前一句写的是草原景色,(学生可根据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想象,把想象到的美景用语言表达出来);后一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②去掉后一句,对比朗读,体会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作者的感受是作者看到美景后自然的真情流露,情真意切,情景交融。

去掉后表达效果没有原文好。

③教师归纳学法:

我们都要像这样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生交流。

示例:

课件出示: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的体会。

②品“绣”字之妙。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为巧妙?

(点击课件,“绣”字变红色)

生:

“绣”字用得妙,羊群本来在吃草而随意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并且图案在不断变化,真是美极了!

③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1: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2:

这种景象还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着朵朵白莲花。

④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

绿色与白色的搭配,这是一幅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⑤指导书写“毯”字。

3.仿写句式,训练表达。

(1)引出描写感受的句子。

师: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

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赋予了草原生命的活力。

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全班齐读)

(2)想一想,如果老舍先生坐下低吟小诗,他会吟些什么内容呢?

(3)仿写感受。

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完成句式训练。

(4)学生交流自己写的句子。

生1:

这种境界,我既想坐在小山丘上看着悠闲散步的牛羊,又想在草原上奔跑,既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沐浴温暖的阳光,又想骑马尽情地奔驰。

生2:

这种境界,我既想静坐,又想高歌,既想独享美景,又想拍下来给我的伙伴们欣赏。

4.了解观察顺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五、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1.认清生字字形,描红、临写生字。

2.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一、图片导入,重温美景

1.课件出示:

草原风光图

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让他“何忍别”的风光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去感受让他“何忍别”的人情美。

二、合作共读,体味风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1)“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听!

(播放音乐《赛马》,视频内容为万马奔腾,时长约30秒。

(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我仿佛看到蒙古族同胞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自由朗读,概括场面。

(1)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景的呢?

请大家自由读第2~5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2)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3.问题入手,小组共学。

老舍先生在课文结尾写道:

课件出示:

4.交流品读,体味“情深”。

(1)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课件出示: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生:

“男女老少”说明来迎接的人很多。

(点击课件,“男女老少”变蓝色。

②这么多人赶来迎接客人,说明蒙古族同胞很热情,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来?

生:

从“各色的衣裳”也能体现出来,因为蒙古族同胞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才会身穿节日盛装。

(点击课件,“各色的衣裳”变蓝色。

③是的,从图上我们看到蒙古族同胞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远迎来客,的确是非常热情。

请男生来读这个句子,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热情!

(指名读)

④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

我觉得“飞”字用得特别好,我体会到了马的速度非常快,说明蒙古族同胞想快点儿见到客人,心情很急切。

(点击课件,“飞”变蓝色。

⑤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更让我们感到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我们一起来读。

(全班齐读)

⑥小结:

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蒙古族同胞远迎客人时骏马疾驰、欢呼雀跃的动人场景。

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明是我们的心在飞,是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意在飞呀!

师:

还有哪个小组愿意交流?

(2)示例:

课件出示:

①蒙古族同胞和我们是怎样握手的?

生1:

总是握着,握住不散。

我从这儿感受到蒙汉两族同胞见面时的激动心情。

生2:

我补充一下,我觉得“热乎乎地”握着,不仅是手热乎乎地握着,而且他们的心也是热乎乎的。

(点击课件,“总是”“热乎乎地”“握住不散”变蓝色。

②“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他们的心愿都是什么呢?

生:

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③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相见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指名读,评价读)

师:

我们继续请小组来汇报。

③啊,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啊!

谁能读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这其乐融融的氛围?

(指名读)

三、回顾全文,体会方法

1.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话别,处处都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以课后第二题为例,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3.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写下来。

2.阅读推荐。

艾平的新作《聆听草原》又用怎样的笔触介绍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高新区第一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2丁香结 

教材分析

文章从色、形、味等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了丁香花的高洁、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并借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告诉我们要正确面对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雅”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20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揣摩文中描写丁香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

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法学法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四幅丁香图,唯美有深意。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搜集宗璞的相关介绍和作品。

(2)搜集有关文学作品中赋予花草树木某种品格的材料等。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4)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活动

个性化思

考与修改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的例子。

课件出示: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二、初探“丁香”,整体感知

1.先从题目入手,关注“丁香结”。

提示:

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不易读懂。

(1)学生初读课文时,一方面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提取含有“丁香结”的相关句子,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关注“丁香结”出现的位置——多集中在文中后三段,由此引出对文章结构内容的关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

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引导学生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课文的第1~3自然段写的是丁香花,第4~6自然段写的是丁香结。

前3个自然段“赏花”,后3个自然段“悟花”。

三、研读课文(第1~3自然段),感悟丁香花的特点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①城里街旁的丁香花②城外校园的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④雨中丁香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①颜色②形貌③气味④姿态(视觉、嗅觉)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④鲜润妩媚

可结合课本练习“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进行讲解。

4.赏析描写优美的语句。

学生对比读,了解表达上的不同;把描写丁香的词语做上记号,谈谈表达效果,并试着读出这种效果。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写丁香花的部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

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一、回顾前文,感受丁香花的特点

1.丁香花有什么特点?

2.雨中的丁香花又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出示:

(1)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

想象画面。

(2)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朗读课文,感悟丁香结

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可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课件出示:

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

课件出示:

结合“阅读链接”,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闺怨、愁思的诗境中。

思考:

文章引用诗句的作用?

课件出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3)朗读,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

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丁香一般开在暮春时节,诗人面对美丽易谢的丁香,

便易伤春,说丁香是愁思,而丁香花的花苞便成了诗人眼中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

以“丁香结”喻愁思固结不解是一种惯常用法,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这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结合实际,感悟人生

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师适当点拨。

四、回顾写法,学表达

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高新区第一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3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出了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了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的热爱。

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中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孟浩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活动

个性化思

考与修改

一、复习旧知,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

(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

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诗眼”就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

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

(思,忆)

2.导入新诗。

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字正腔圆。

(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ó”。

(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三、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忆学法。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

生:

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2.解诗题。

(1)“宿”是什么意思?

生:

住宿、留宿。

(2)“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

该怎么读好诗题呢?

(指名读、齐读)

3.知作者。

(1)学生交流关于孟浩然的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

(生交流)

(2)了解写作背景。

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

课件出示:

(3)带着感受,齐读古诗。

四、想象品读,明意悟情

(一)明诗意。

1.默读古诗,感知大意。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这首《宿建德江》,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

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二)悟诗情。

1.找出诗眼“愁”。

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

生:

愁。

2.品味“愁”字。

(1)齐读“日暮客愁新”,知“愁”意。

课件出示:

日暮客愁新

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寂寞之愁)

②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

你是从这行诗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客)“客”是指谁?

(诗人自己)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

(因为他此时身处异乡)

③同学们,飒飒秋风勾起了张籍的思乡情,重阳登高勾起了王维的“倍思亲”。

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

(日暮)

(2)对比想象“日暮图”,感知“愁”绪。

①分享温馨画面。

日暮是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生:

背着书包回家去。

师:

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

图片(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图、夕阳下母亲迎接孩子归来图、一家三口夕阳下散步图)。

②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

生:

空旷的原野,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师:

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1:

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

生2:

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生3:

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③读出满怀愁绪的感觉。

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一时间,他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评价读)

课件出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一咏三叹“月近人”,悟“愁”心。

①对月抒发愁绪。

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亮)

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生1:

月亮啊,请把我带回家乡吧!

生2:

月亮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心情,陪伴着我。

②回忆往昔甜蜜。

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

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1: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把酒言欢。

生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生3: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③入情入境读诗句。

想起昨日和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好快乐啊!

可是,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课件出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

(三)拓诗句

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课件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

学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孟浩然的知己,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2.配上音乐,指名背、齐背。

 

第2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化诗为画,理解诗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

3.在品悟诗句中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人

1.指名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

时间、地点、事件。

设疑:

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

3.简介诗人。

师:

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苏轼吗?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