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1703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助推脱贫攻坚、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县政协2018年协商调研监督计划安排,我委于10—11月会同县农林局等组成调研组,在周宗荣副主席的带领下,深入有关乡镇和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并赴外地进行考察学习。

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环境安全为底线,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生猪产业发展思路,遵循“宜禁必禁、宜养则养”原则,依法关闭拆除禁养区生猪规模养殖场、养猪专业户,加快适养区生猪规模养殖场、养猪专业户标准化建设及养殖污染整治,积极推行“种养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和异位发酵床模式”,助推全县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生猪产业大县地位持续巩固。

紧扣“生产发展保供给、提质扩面保增收、科学防控保安全、循环利用保生态”主题,坚持“绿色、安全、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生猪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全县生猪存栏78.27万头,生猪出栏127.28万头,猪肉产量9.04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78.1%,生猪产业在全省、全国的地位更加巩固,是全国有名的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

(二)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猪—沼—果(菜)种养循环基地(园区)建设效果明显。

充分利用柠檬、通贤柚、蔬菜等种植业优势,将80%的规模养殖场、专业户规划布局在柠檬、通贤柚等种植基地(园区),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利用、零污染、零排放”治污目标。

全县适养区83户生猪规模养殖场、422户养猪专业户,种养循环基地(园区)面积达15万亩。

大型种猪场生态循环治污模式进展顺利。

温氏经过多年探索,采用“固液分离+厌氧发酵+两级AO”治污工艺,污水经净化后,COD、氨氮、总磷、透明度等指标达到排放标准,灌溉柠檬园、农田、林地等,有效解决了大型种猪场治污难题。

“室外生物发酵降解床”模式快速发展。

该模式采用“碗式饮水、雨污分离、集中蓄污”前端工艺,将粪尿集中收集,运用“室外生物发酵降解床”,对粪尿进行降解处理,最终形成有机肥还土利用,有效解决了土地消纳面积不足制约养殖规模难题。

(三)生猪标准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传统散养快速退出市场,养殖比重从80年代的90%以上下滑到目前的55.5%,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迅猛。

全县已建成生猪规模养殖场83户,养猪专业户422户,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4.5%。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县全力推进60万头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运用自动供料、自动供水、自动环控等养殖技术,采取“五统一保”(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供药品疫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肉猪、保证出栏猪头平毛利170元以上)模式,带动生猪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农户增收致富成效明显。

截止目前,全县已建设温氏合作家庭农场33户,14户已竣工投产。

(四)生猪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优化。

按照“宜禁必禁、宜养则养”原则,全县初步建成了以国道319线、247线、内遂、成安渝沿线40余个乡镇为重点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全面推广DLY、PIC等优良生猪品种,依托xx温氏建立生猪育种繁育体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种猪繁育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温氏合作家庭农场,带动农户发展优质商品猪,形成了以种猪繁育场为支撑,商品育肥场、养殖小区全面发展新格局。

(五)养殖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xx年以来,按照全面摸底、重点治理、疏堵并举、分步实施要求,分年度逐场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实行台账管理和分类整治,养殖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高。

目前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场中,禁养区16户已全部关闭,适养区83户生猪规模养殖场整改合格;养猪专业户中禁养区66户全部关闭,适养区422户养猪专业户整改合格420户,2户在年底前整改合格;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场、养猪专业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0%、75%。

(六)定点屠宰换档升级基本完成。

优化屠宰场(点)规划布局,全面推进生猪定点屠宰,推广“集中屠宰、分销配送”品牌化运营模式,严格屠宰准入,全县定点屠宰场(点)由78个缩减到40个,按照环保“三同时”要求,推进屠宰场(点)标准化升级改造,规范生猪屠宰市场秩序,加强屠宰执法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非法屠宰行为,形成了布局合理、方便群众、质量安全的生猪屠宰产业体系。

(七)疫病防控和产品质量保障有力。

生猪疫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应免密度达到100%;O型、亚洲Ⅰ型、A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2.7%、100%、97.37%;猪蓝耳、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100%、98.61%,无区域性重大生猪疫情发生。

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障有力。

制发了《xx县2018年农业质量年活动“八大行动”》和《201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加强“瘦肉精”专项整治,全年监测“瘦肉精”1.5万头份,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县生猪养殖规模持续发展,经济效益不断凸显,生猪产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之一。

但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到位不够,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对生猪产业绿色发展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认识不到位,养殖业主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绿色发展理念不高。

养殖废弃物利用滞后,种养循环园区规模化、设施化、产业化程度偏低,粪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低。

(二)重视支持力度不大,影响生猪产业发展。

对生猪产业发展重视支持力度不大,项目资金迟迟不能到位,环境保护整治督查要求严格,生猪产业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要求协调发展关系处理难,加之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效益不佳,养殖业主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影响了生猪产业持续发展。

(三)种养业布局不合理,种养循环发展不畅

种植业和养殖业存在“两张皮”现象,养殖场与种植基地分属不同主体,相互间无利益联结,种养结合不紧密,治污设施不配套、消纳土地与养殖规模不匹配、灌溉管网不足、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不畅。

(四)激励政策机制偏少,产业发展进展缓慢。

发展绿色生猪产业,是一项以养殖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庞大系统工程,上连养殖业,下连种植业、饲草饲料加工业,资金投入大。

目前对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支持政策少,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生猪产业绿色发展进展缓慢。

(五)用地难题成为瓶颈,制约产业快速发展。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生猪产业绿色养殖发展大势所趋。

规模养猪场选址需考虑环保、水、电、路、场地等因素,符合条件的场地难找。

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侵占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林地均属违法行为。

现实情况是非基本农田、非林地面积少且零星,规模养殖无地可选、无地建场已成为生猪产业绿色发展的制约瓶颈。

三、工作建议与思考

坚持保供给与保环境并重的生猪产业发展思路,按照以种定养、种养平衡、循环利用要求,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努力构建产村相融、种养互动、农牧一体、绿色发展现代农业新格局。

(一)着力产业规划布局,调整优化发展结构。

坚持“全域规划、重点发展、兼顾一般、合理布局”原则和环保优先绿色发展、一体化发展和种养循环发展理念,在全县适养区范围内,全力实施“一核两重三区七带”工程(一核:

以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核心;两重:

以转变生产方式为重点,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以环境保护为重点,推行种养循环园区、异位发酵床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三区:

根据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等,划分成“重点发展片、一般发展片、限制发展片”区别发展;七带:

依托内遂、成安渝、资安潼广高速,国道319、247,安大路、文李路沿线乡镇重点发展七大产业带)。

(二)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加快生产方式转型。

采取“政府推动、部门互动、项目支持、财政投入、业主自建”方式,以园区(基地)建设为核心实施“六大工程”:

实施生猪养殖规模化固本工程。

坚持差异化布局,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

按照“种养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模式、异位发酵床模式”,支持温氏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新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场,配套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绿色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

实施禁养区生猪养殖企业关闭工程。

按照县人民政府新发布的禁限养区划定标准,在全县范围内重新摸排新划定的禁限养区内规模养殖场、专业户数量,支持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专业户拆除圈舍、繁育、防暑降温、防疫等设施设备,实现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全面禁养。

实施规模养殖企业环保设施补全工程。

鼓励支持已建成的规模养殖企业遵循“以种定养、种养结合、循环利用、零污染、零排放”发展思路,在现有环保设施基础上补全完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环保设施,打造绿色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基地)。

实施种养结合异地循环工程。

鼓励支持不具备种养结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场到柠檬、通贤柚、饲用玉米、蔬菜等种植基地,就近异地新建高位池,配套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沼液灌溉管网,实现养殖废弃物异地资源化利用。

实施养殖有机肥替代工程。

以方便养殖废弃物收集利用为原则,招商引资支持有实力、善经营的企业建设有机集中堆肥生产中心,对无种养结合条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实行集中收集、集中加工利用。

实施沼气池建设工程。

支持散养户建设沼气池,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就近还田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实现集中收集、统一无害化处理。

(三)着力加大政策支持,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全面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扶持育种企业和规模养殖场标准化设施改造和示范创建。

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努力争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国家种养一体化整县推进等项目,整合发改、财政、农业等循环经济、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等项目,加大循环园区建设和粪肥资源化利用扶持,及时兑现项目扶持资金,激发业主养殖积极性,增强生猪产业发展信心。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

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购置粪肥转运施用专用设备,开展养殖粪污收、储、用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

解决养殖场用地难题。

适时对基本农田、林地进行调整,科学配套必要的设施农用地,认真研究解决规模养殖场用地难题,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建立金融资本支持政策。

采取信贷担保贴息方式,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技改扩能、提档升级以及有机肥加工。

鼓励金融资本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大金融资本投入支持力度,合理确定信贷额度,落实风险防控措施,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经营规范、诚实可信”的业主和贫困户建设温氏合作家庭农场。

(四)着力创新机制模式,助推产业绿色发展。

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

健全完善以生态绿色为导向的政策扶持体系和财政、企业、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院县合作、院企合作,提升产业科技支撑能力。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积极推广参股合作、寄养托管、订单养殖、保底回购等产业发展模式,加大疫病疫情防控,降低生猪养殖风险。

建立产业扶贫机制。

实施“龙头企业+业主+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按照“入股自愿、按资入股、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可控、规范运行、违法可溯”原则,引导社会资本、扶贫资金等投入生猪规模养殖发展,助力贫困村、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建立“谁受益谁付费”利益机制。

探索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政策扶持、有效监管的养殖粪污第三方治理模式,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着力明确责任考核,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高度重视强化领导。

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将生猪产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生猪产业绿色发展的关系。

成立县乡两级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生猪产业发展的领导,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土地、资金、技术、环保、电力等困难和问题。

明确责任监督考核。

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畜牧业绿色发展和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负总责。

强化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发改、财政、环保、国土、农业、林业等多部门联动机制。

强化监督考核,把畜牧业绿色发展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和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县委政府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督查。

(六)着力强化执法监管,科学防控确保安全。

落实生猪生产经营主体养殖污染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加强生猪生产经营许可、规模养殖备案审查、动物卫生防疫监督、养殖污染防治,健全以养殖档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纽带、以安全监测为支撑的养殖污染防治、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

强化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依法查处滥用抗生素、兽药行为,严厉打击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违法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