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环境保护 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1667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环境保护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环境保护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环境保护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环境保护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环境保护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环境保护 精品.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环境保护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环境保护 精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环境保护 精品.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环境保护精品

选修六—环境保护

1、理解并掌握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2、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

3、掌握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各种生态破坏的类型、成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4、掌握工业、农业、交通和资源开发等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类型、危害,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5、了解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生态保护行动中,国际合作与公共参与的意义

概念:

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分类:

与人类的关系:

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环境与环境问题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1)环境与人类

解决环境问题

的基本思想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过程的不可逆性

规模的全球性

特点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产生原因

表现

生态破坏

全球环境变化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人地和谐观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3)常见的环境问题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污染物:

石油及石油制成品

常发区域:

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原因: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海洋石油污染。

其中大型和超大型油轮事故,经常引发附近海域严重污染的急性事件,对海洋和附近海岸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危害:

石油污染海洋,会给被污染区域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概念:

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城市垃圾的特点:

数量大、品种多、变化大

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对水环境的影响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水污染

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

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导致鱼类死亡原因分析:

①藻类有毒,鱼可能中毒身亡;

②表层水体的溶解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分压增高,会影响鱼体循环系统中溶解气体从血液中逸出而形成气栓,阻碍血液流通而死亡;

③水体下层处于缺氧状态,鱼窒息死亡。

湖泊演变成沼泽

水体富营养化

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①“总悬浮颗粒物”②可吸入颗粒物:

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2)酸雨

①概念: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说明:

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

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

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

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

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④我国的酸雨:

(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A.特点:

以煤炭为主要能源。

随经济发展,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B.分布范围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西南地区

90年代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我国酸雨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

目前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能源生产和消费

大气污染的防治:

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控制等方面。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自然资源

1.概念:

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意义:

它们是支持人类生存、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可再生资源

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⑷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⑸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

⑹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2)具体措施:

A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B提高土地利用率C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退化的防治

概念:

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表现:

⑴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

⑵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⑶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①总原则:

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

②具体措施:

A生物措施B工程措施 C农牧业措施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按森林疏密密林2/3

疏林——由阔叶树和草地组成1/3

(2)受人为影响程度天然林不足40%

“半天然”林

人工林

工业化国家中,除加拿大和俄罗斯外,大部分森林为人工林,或“半天然”林。

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作用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时代

人类活动

刀耕火种、游耕制度

人口增多,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

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

对森林的影响

对原始森林有所破坏,但是因人口稀少,森林仍然有自然更新的机会

面积逐渐减少

面积锐减

森林

我国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和覆盖率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森林的价值

B.经济价值:

(1)制作家具

(2)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

(3)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

(4)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A.生态价值:

(1)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2)过滤尘埃,吸收噪音

(3)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4)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5)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破坏森林的后果:

(1)生态失调

(2)环境恶化(3)导致洪水频发(4)水土流失加剧(5)土地沙化(6)河道淤塞(7)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一)草原退化

1、概念区分:

(1)草原:

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

——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

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

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2、草原特点:

草原地区一般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3、载畜量:

概念:

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4、牧场退化的影响:

(1)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即优良适口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多。

(2)牧场退化严重的地区,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5、世界各地区牧场情况:

世界各地牧场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不平衡

A.欧洲:

牧场载畜量比其他地区高几倍

——原因:

(1)自然原因:

欧洲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有广阔的平原。

(2)人为因素:

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的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乳肉禽蛋的动物性食品。

(3)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作保障,因此有世界最发达的畜牧业,有很高的载畜量。

B.北美:

经历过开发、滥用和逐步改善三个阶段,目前状况逐渐好转。

C.澳大利亚:

也曾过度放牧,近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

特有的问题是:

从欧洲引进的兔子过分繁殖,侵夺了许多牧场。

D.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大部分牧场:

都面临着草场退化和沙化的问题。

原因:

主要是牧场超载。

6、中国牧场:

(1)现状:

退化和沙化情况严重

(2)产生原因:

A.过渡开垦

B.过渡放牧

C.滥伐树木和滥挖药材

D.鼠害和虫害(主要是蝗虫)严重

E.气候异常等

(二)保护草地

1.草地退化

(1)本质:

社会经济问题

(2)解决的关键:

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2、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的采取的措施:

(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2)改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合饲、半舍饲方式

(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

(4)建立饲草料基地

(5)建设“草库伦”等

三、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一)湿地

1、定义:

(1)狭义:

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沼泽和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不包括湖泊的开阔水体和海岸外面的浅海部分。

(2)广义: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理解。

(1)位置:

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

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3)状态:

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地球之肾”

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经济价值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3、中国湿地现状

(1)面积:

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特点:

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

3、环境管理的手段

(1)主要手段: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2)其他手段:

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

(三)中国的环境管理

1.中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构架

我国一向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很早就将环境保护纳入行政管理轨道,并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2.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

我国的环境法体系十分复杂,分类体系多种多样。

除了国家级法律体系外,还有地方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规章。

二、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一)环境管理中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2.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3.国际社会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存在利益冲突

(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我国先后批准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针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环境公约和议定书。

并积极采取措施履行公约。

三、公众参与

(一)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

1.民间环境保护组织(NGO)

优势:

①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

②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

③引起了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

作用(工作方向):

①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

②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

③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我国NGO活动情况:

①发展非常快(注册的已超过2000个)

②活动活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③都有自己的对象和目标

④我国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个较大的群众性民间环保团体——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也称“自然之友(Friendsof Nature)”)它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

2.环境伦理的道德建设

(1)环境伦理的概念:

(2)环境伦理的作用:

帮助人们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有态度与责任:

①尊重地球上一切物种

②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

③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克服短期行为)等

(4)环境道德主要内容

3.青年环保运动

青年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国务院曾发出通告,在内蒙古高原禁止挖发菜、甘草、麻黄草,就通告完成1~4题:

1.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保护区是( )

A.锡林郭勒草原B.博格达峰 C.长白山   D.盐城

2.国务院做出上述通告的原因是( )

A.上述植物属于珍稀植物,必须加以保护

B.研究发现食用发菜等有害人体健康

C.甘草、麻黄草属于淘汰使用的药材

D.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荒漠化和沙尘暴

3.内蒙古高原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经济,下列做法最不可取的是()

A.变游牧方式为牲畜合饲、半舍饲方式B.建设“草库伦”

C.大力植树种草,保护生态D.增大牧场牲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4.下列各项法规、通告中,惟一与国务院此通告目的不同的是( )

A.鄱阳湖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休渔B.禁止捕杀藏羚羊

C.南方农田禁止捕杀青蛙D.上海市限制骑摩托车进入主要市内干道

5.半干旱地区牧场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本质上是一个问题( )

A.水资源短缺B.社会经济C.生态环境D.人口

材料:

将围海造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是荷兰政府近年来正在推行的一项宏伟计划,该计划准备花费30年时间恢复这个国家的“自然”。

据此完成6~7题:

6.材料中提到的湿地和我国东北平原的湿地分别是指( )

A.沼泽和草甸 B.滩涂和沼泽  C.湖泊和沼泽 D.浅海与草甸

7.湿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主要是指( )

A.净化空气和水的功能      B.提供渔业资源的功能

C.吸烟除尘,美化环境的功能   D.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功能

美航空航天局拍摄的照片显示,由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共同“哺育”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沼泽地,面积剧减为2000km2,仅为原来的10%,由于兴修水利使湿地锐减,目前,湿地中至少已有40种水禽和哺乳动物消失,来自西伯利亚的候鸟数目也锐减。

据此回答8~9题:

8.关于伊拉克沼泽的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A.沼泽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多,水分充足,透气性好,肥力高

B.保护好沼泽对伊拉克的最大益处是保持了其生物多样性

C.伊拉克的湿地就是沼泽

D.伊拉克沼泽地减少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中东地区

9.我国西北地区湿地人为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A.能源开发导致地表水的大量下渗,使地表径流减少

B.大量排放生活污水,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

C.在沼泽区开挖鱼塘,发展桑基鱼塘破坏了自然生态

D.人类活动超量利用水资源,导致生态用水不足

10.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湖泊面积大大缩减的主要原因是()

A.盲目围湖造田  B.环境污染导致内部富营养化加剧

C.引水灌溉    D.河流截流改向

为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我国第一个大规模退牧还草工程日前开始实施,今后5年间该三河源头地区已退化的1.5亿亩天然草场将借助这项工程得以休养生息。

结合下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不属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的是()

A.草场退化、沙化速度加快B.冰川湿地萎缩

C.生物多样性增加D.水土流失明显

12.该区退牧还草采取的措施有()

①牧民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②以草定畜

③长期或定期封育保护天然草原④大力植树造林⑤加大政府资金补贴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

生化需氧量BOD是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体时需要消耗氧的数量,它用于监测水体有机物的污染状况。

图4为某河由M河段至Q河段水中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浓度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4中有机污染源在()

A、1B、2C、3D、4

14.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的河段是()

A、MB、NC、OD、P

15.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图7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6-18题。

16.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17.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D.地面沉降

18.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湿地是中国首批7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素有“珍禽王国”、“候鸟天堂”、“中国第二长城”之美名。

近年来,由于湖区不合理开发,令鄱阳湖湿地面临生态失衡的严重危机。

回答19—20题。

19.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20.“夏秋天水一色,冬春草洲无边”是对鄱阳湖壮观景色的真实写照,此景观的形成说明()

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显著②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显著

③人类活动、地表状况的季节变化显著④气旋、锋面的季节变化显著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

读我国新疆地区(土地资源166.48万千方千米)荒漠化情况统计表,回答21~22题。

表一:

新疆的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

荒漠化土地总量

耕地

林地

草地

未利用土地

111.32

2.35

4.3l

50.54

54.12

表二:

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

水蚀

风蚀

冻融

盐碱化

12.53

83.93

5.24

9.398

21.关于新疆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荒漠化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

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由人类活动的地区

22.关于荒漠化形成和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于荒漠化效果不明显

B.荒漠化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

水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作为资源来说,是其他任何物质所不能代替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

分析回答23—25题。

23.世界上很多国家供水不足,出现“水荒”的原因主要是()

A.经济发达国家用水浪费大B.地下水受污染严重,水质变坏

C.人口增多、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耗水量大D.世界降水量逐年减少

24.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A.在华北地区会导致潜水水位下降造成土壤盐渍化

B.使潜水位上升,形成地下漏斗区

C.在城市地区会引起地面下沉,使地上建筑物塌陷

D.在内陆地区会引起海水倒灌,水质变坏

25.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大量抽取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

B.大面积排干沼泽地既可开垦耕地又获得水资源

C.在城市,积极开展水的循环利用

D.在水资源丰富地区,修建雨水收集设施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回答26~30题

26.土地资源所具有的特点是()

A、无限性B、可再生性

C、季节性D、非可再生性

27、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

A、1%B、19%

C、20%D、21%

28.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

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D、温室效应

29.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A、滩涂养殖业的发展B、城市建设用地扩大

C、沼泽地和盐碱地的改良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30.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二.综合题(4个题,共40分)

31.图13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4分)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6分)

 

32.下列图示为我国某地区化肥消费量与小麦单产变化图及农民生产施肥习惯图,读图回答

下列问题。

 

年代

化肥贡献千克·公顷

贡献率%

1979~1984年

64

39

1984~1989年

25

64

1989~1994年

38

33

1994~2004年

-35

-144

 

 

(1)结合资料,说明我国化肥消费量与谷物单产的变化趋势。

(4分)

(2)若该地区农民施肥习惯不变,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在今后生产中应采取什么措

施?

(6分)

33.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题。

(共10分)

资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

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资料二:

见图24

 

资料三:

见图25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________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__________月。

(2分)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3分)

A.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