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1635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docx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docx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1快速无痛进针法,26号不锈钢针,酒精消毒无菌操作。

2、“龙眼泻,凤眼补”:

术者与患者对面位置捻针,双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龙眼,即为泻法;双手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凤眼,即为补法。

3、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则男女各有不同:

因为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所以以男左女右分补泻。

男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左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女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右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

4、捻转方向:

因为均为向一个方向捻转,能起到滞针的作用而增强疗效。

5、补法:

刺激力度较轻,捻转角度较小,捻补后不留针,不等针感消失即拔针;泻法:

刺激力度较重,捻转角度较大,捻补后需留针,等到针感消失方拔针。

6、烧山火与透天凉:

烧山火: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下按压(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温热

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温补之功效;若烧山火用于温散寒邪,则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下按压,使之逐渐产生温热感。

透天凉: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上提针(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清凉

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清凉之功效;若透天凉用于滋阴清热,则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上提针,使之逐渐产生清凉感。

7、补泻时间及补泻的量:

施用补法,得气后,连续捻补3〜5分钟后拔针,即补法不留针。

施用泻法,需留针。

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一次,每次

捻泻约0.5〜1分钟,如此可以捻泻2〜4次。

当最后一次捻泻后须留针3〜5分钟,待针感消失后方可拔针,

若用补法配合烧山火,在连续捻补后即刻配用;若用泻法配合烧山火,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若用泻法配合透天凉,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先泻后补之法是:

得气后,连续捻泻1〜2分钟,留针10分钟,然后连续捻补3〜5分钟就即刻拔针。

一般来说,患野取穴捻补、捻泻均宜少;循经取穴捻补、捻泻均宜多;辨证取穴捻补、捻泻应更多。

补法捻补时间宜长,量宜轻,泻法捻补时间宜短,量宜重。

8、针治间隔时间,一般为隔日或隔2日针治一次,必要时可每日针治一次。

补益类

方名

穴位手法

益气补中方

针补双合谷、足三里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1、用于急救或益气固脱,同时针刺,双手捻针,轮流捻补5〜10分钟;或留针,再次捻补。

2、隔日针刺1次;用于急救或益气固脱,每日1次。

益气补肾方

针补双合谷、复溜穴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隔日针刺1次;针效在24小时内,每日1次;慢性病恢复期每隔2〜3日针刺1次。

补益脾胃方

针补双足三里、阴陵泉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用于辨证取穴治疗胃肠虚弱,连续捻补4〜8分钟;用于患部取穴治疗膝盖及下肢筋脉疾病,连续捻补3〜4分钟.

3、隔日针刺1次;慢性病每隔2〜3日针刺1次。

补脾胃方

针补双脾俞、胃俞穴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每隔1〜2日针刺1次。

养脏方

针补双天枢(加灸)、足三里,艾灸神阙、关元穴

1、先针刺足三里,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天枢穴,留针20〜30分钟,温针灸,每隔5〜10分钟捻补1〜2分钟,共3〜4次。

再艾条隔姜灸神阙、关元穴20〜30分钟。

2、隔日针刺1次;用于久泻久呖或益气固脱,每日1次

八珍方针补双合谷、三阴交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

2、气血虚弱严重,需要大补气血急救,同时针刺,双手捻针,轮流捻补5〜10分钟;或留针,再次捻补。

3、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用于急救或固脱,每日1次。

慢性病隔日1次;巩固疗效,防止复发,隔3〜5日针刺1次.

养心方

针补双心俞、神门、三阴交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用于急救,每日1次。

养荣方

针补双合谷、三阴交、神门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如果亏虚较重,得气后连续捻补5〜8分钟.

3、慢性病隔日针刺1次;必要时,每日1次。

归脾方

针补双神门、三阴交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连续捻补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3、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必要时,每日1次。

失眠宜下午。

都气方针补双复溜、太溪;气海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如果亏虚较重,得气后连续捻补5〜8分钟.或据证候再延长。

3、隔日针刺1次;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健脾渗湿方针双足三里、阴陵泉,均用先少泻后多补之法

1同时针刺,得气后,各穴连续轮流捻泻1〜2分钟,留针10〜15分钟后,各穴连续轮流

捻补4〜5分钟后即拔针。

2、补泻的多少,依据病情而定。

3、治疗膝盖及小腿局部筋脉疾患,方法同上,但补泻时间宜短。

4、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必要时,每日1次。

温阳类

方名

穴位

手法

右归方

针补关元(肾阳虚甚者,针上艾条灸或烧山火)和双太溪、三阴交

1、先针刺关元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双手捻针,同时针刺太溪、三阴交。

连续捻补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2、关元穴的针感走向:

针治阴器及下肢疾病,针尖略向耻骨方向斜刺,使针感分别到达阴器及下肢部;脐周病和胃腑病,针尖略向肚脐方向斜刺,使针感分别到达肚脐、上腹为佳;一侧下肢疾病,针尖略向耻骨方向偏患侧斜刺,使针感到达患侧下肢;腰部病变,针直刺,针感达于腰部。

真阳不足,患处觉凉,配烧山火使温热感达于患部。

3、腧穴变通:

关元穴取用不便,改为太溪温针灸;或太溪烧山火。

亦可改为命门穴加温针灸。

4、一般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巩固疗效,防止复发,隔3〜5日针刺1次.

肾气方

针补关元(肾阳虚甚者,针上艾条灸或烧山火)和双复溜、肾俞

1、先针刺关元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双手捻针,同时针刺双复溜、肾俞。

连续捻补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2、关元穴的针感走向:

针治阴器及下肢疾病,针尖略向耻骨方向斜刺,使针感分别到达阴器及下肢部;脐周病和胃腑病,针尖略向肚脐方向斜刺,使针感分别到达肚脐、上腹为佳;一侧下肢疾病,针尖略向耻骨方向偏患侧斜刺,使针感到达患侧下肢;腰部病变,针直刺,针感达于腰部。

真阳不足,患处觉凉,配烧山火使温热感达于患部。

3、腧穴变通:

关元穴取用不便,改为肾俞温针灸;或肾俞烧山火。

肾俞取用不便,腰又不痛,亦可改为太溪穴。

4、一般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巩固疗效,防止复发,隔3〜5日针刺1次.

温补脾肾方针补关元(肾阳虚甚者,针上艾条灸)和双太溪、阴陵泉,艾条隔姜或隔附子片灸神阙穴

1、先针刺太溪、阴陵泉,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关元穴,得气后艾灸20〜30分钟,期间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连续捻补和艾灸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2、危重患者,每日1次;一般脾肾阳虚,隔日1次;针灸后转危为安者,隔日1次。

回阳益气方

针补关元、气海、双合谷

1、同时针刺,得气后轮流连续捻补6〜10分钟.用于急救、回阳固脱,可待病情缓解或转危为安时拔针。

2、针感:

亡阳、喘脱患者无力回答针感,应观察表情,并从手指下的沉紧情况判断其亏虚

程度。

若针下肌肉松驰属于病重或久病体虚,应捻针至针下肌肉沉紧。

若针下肌肉沉紧属于

病轻或临时虚脱,或平时体质较好。

3、病情危重,每日1次或2次;一般阳虚气弱,隔日1次。

转危为安者,配补有关腧穴或中药调治。

四逆方针补关元(配针上艾条灸或烧山火),艾条悬灸神阙穴(或隔姜片、隔附子片灸),若恐针效不足,加补合谷和气海

1、先针刺关元穴,得气后艾灸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补2〜3分钟,共艾灸2〜4次拔针。

然后艾灸神阙20〜30分钟。

连续捻补和艾灸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2、若急需回阳救逆,先针刺关元穴,得气后得连续捻补2〜3分钟配烧山火1次,如此3〜4次拔针。

然后艾灸神阙20〜30分钟。

甚至40分钟以上。

3、针感:

患者不能回答针感,应观察表情,并从手指下的沉紧情况判断其亏虚程度。

酌情操作。

4、回阳救逆者,每日1次;慢性病者,隔日1次。

5、代用腧穴:

关元穴有疤痕,或小腹脂肪较厚,或针感不明显,或不能针刺者,改补命门配艾条灸。

但急需回阳救逆者,疗效逊色于关元穴。

清热类方名

穴位手法

玉女方

针泻双内庭、补双复溜穴

1先针刺内庭穴,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

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内庭穴留针期间,针刺复溜穴,有针感后,连续捻补4〜6

分钟拔针。

补泻的时间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针感:

内庭穴针感循经上达于胃部或头面部,清胃热效佳。

3、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导赤方

针泻中极穴和双通里穴,均配透天凉手法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并配透天凉手法,共捻泻2〜5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针感:

中极穴针尖宜略向下方(耻骨方向)斜刺,使清凉感达于小腹部及尿道处。

3、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清胃方

针泻双内庭(胃火盛者配透天凉)、三阴交(配透天凉)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并配透天凉手法,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针感:

内庭穴针感循经上达于胃部或头面部,清胃热效佳。

配透天凉手法,清凉感明显走达患处附近效佳。

3、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清肝胆方

针泻双太冲、丘墟穴。

肝胆火旺严重配透天凉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1〜2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可配透天凉手法。

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针感:

太冲穴针感循经上达于膝上或头顶部,清肝胆火效佳。

丘墟穴针感循经上达于头、耳等处效佳,配透天凉手法,清凉感走向同上效佳。

3、隔1〜2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清胆泻肝方针泻双太冲(或行间)、丘墟穴、阴陵泉。

肝胆火旺严重前两穴配透天凉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1〜2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可配透天凉手法。

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针感:

太冲穴针感循经上达于膝上或头顶部,清肝胆火效佳。

丘墟穴针感循经上达于头、耳等处效佳,配透天凉手法,清凉感走向同上效佳。

3、隔1〜2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八正方

针泻中极穴和双阴陵泉,均配透天凉手法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1〜2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可配透天凉手法。

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针感:

中极穴针尖宜略向下方(耻骨方向)斜刺,使清凉感达于小腹部及尿道处。

阴陵泉针感循经上达于膝上或腹股沟效佳。

3、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湿热方

针泻双足三里、阴陵泉,热重于湿配透天凉手法;一般湿热不配透天凉,因湿去热自清。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2分钟,共捻泻2〜

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可配透天凉手法1〜2次。

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针感:

胃肠及带下病证,针感达于腹部为佳;小腿及膝踝处病变,针感达于患处为佳。

3、隔1〜2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清燥救肺方

针泻双尺泽、内庭穴,针补双复溜穴

1、先针刺复溜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拔针。

再同时针泻双尺泽、内庭穴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2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为了节省时间:

先同时针泻双尺泽、内庭穴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2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在以上腧穴留针时间里针刺复溜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拔针。

3、针感:

内庭穴针感循经上达于咽喉部效佳;尺泽穴针感循经达于胸部效佳。

4、隔1〜2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清头脑方

针泻双风池、太阳和百会穴。

若头脑郁热较甚,太阳和百会穴点刺出血数豆许。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太阳和百会穴点刺出血数豆许。

出血多少视郁热程度而定。

病变范围较大,可用皮肤针扣刺出血。

风池穴可在以上腧穴点刺出血前后针刺。

3、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理气血类

方名

穴位

手法

行气活血方

针泻双间使穴、三阴交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

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针感:

间使穴针感循经上达于胸部效佳;本方留针期间,不少患者局部疼痛减轻。

3、隔1〜2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4、气滞血瘀的腰疼、胸胁痛、痛经等,只要病情轻,时间短,首先用本方治疗,若针后疼痛减轻或消失,一般不配患野腧穴。

补阳还五方

针泻双三阴交、针补双合谷、

1、首先针泻三阴交,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1〜2分钟,共捻泻2〜3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在三阴交留针时间里针补合谷穴,得气后连续捻补8〜10分钟拔针。

2、隔1〜2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生化方

针泻双三阴交,艾条隔生姜灸关元、阿是穴(小腹部)

1、首先针泻三阴交,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在三阴交留针时间里艾条隔生姜灸关元、阿是穴(小腹部),各艾灸20〜30分钟。

捻泻的多少和艾灸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除寒凝血瘀之恶露不下每日1次,其他隔日针灸1次。

但艾灸每日1次,患者每晚施灸。

少腹逐瘀方

针泻双三阴交,针泻加温针灸双归来、阿是穴(小腹部)

1腹部腧穴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4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

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腹部腧穴拔针后再针泻三阴交:

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捻泻的多少和艾灸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3、为了节省时间,以上腧穴亦可同时针刺,手法同上。

4、一般每隔1〜2日针治1次;长期治疗,隔3〜4日针灸1次。

消痞块方

阿是穴(用22〜24号粗毫针或火针直接刺入痞块上2〜4针)和针泻双间使穴、三阴交

1、先用自制22〜24号粗毫针或火针直接刺入痞块上(左侧肋弓下脾肿大处)2〜4针,刺

入1〜1.5寸,各针相距2横指左右,刺入即拔(亦可捻泻0.5〜1分钟拔针)

2、先用自制22〜24号粗毫针沿左侧肋弓下缘向下方(脐部方向)横刺1.2〜1.5分深,每隔2〜3横指针刺1针,向痞块上横刺2〜3针,刺入即拔,其针刺入方向形如鸡爪状(毫针在肌层连续向左、中、右横刺如鸡爪状)。

3、用自制22〜23号粗毫针,烧红后,即刻从左侧肋弓下缘向内下方(脐部方向)斜刺,刺入即拔,每隔2横指针刺1针,刺1.2〜1.5寸深。

再用针时,针体用酒精棉球擦拭干净。

4、以上三法任选一种。

但必须在针刺痞块完毕后,即刻针泻双间使穴、三阴交,得气后留

针20〜4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3〜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针刺痞块后的疼痛时间和程度而定,最好达到不痛或微痛

为目的。

5、一般每隔4〜7日针治1次。

祛风类

方名

穴位

手法

风湿热方

针泻双曲池、阴陵泉。

热重于湿配透天凉手法;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捻泻同时配用透天凉手法。

2、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风寒湿方

针泻加针上艾条灸双曲池、阴陵泉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30〜340分钟,期间用针上艾条灸,每隔5〜10分钟捻泻0.5〜1

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一般每隔1〜2日针治1次。

风疹方针泻双曲池(风寒配艾灸)、三阴交(血热配透天凉)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若曲池配艾条针上灸,可在留针期间进行;若三阴交配透天凉,可在捻泻时进行。

3、一般隔日针治1次。

平肝熄风方针泻双太冲(肝火亢盛配透天凉或行间)、风池,针补双复溜穴。

1、先针刺复溜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拔针。

再同时针泻双太冲、风池穴,得气后留

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为了节省时间:

先同时针泻双太冲、风池穴,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在以上腧穴留针时间里针刺复溜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拔针。

3、针感:

头部和眼部病变,风池穴针感循经上达于头眼部效佳;头脑部病变有内热或有热感,针泻风池穴配透天凉手法,使清凉感达于脑部为佳。

太冲穴针感循经上达于头部效佳。

4、一般每隔1〜2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醒脑息风方针泻双合谷、太冲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

伴有痉挛、抽搐和神志不清的急性病患者,捻泻次数多,留针时间长。

留针30〜50分钟,待神志清醒或抽搐停止后拔针。

3、针感:

患儿有神志清醒或抽搐停止表现,提示病情好转。

否则,急需专科治疗。

4、一般隔日针治1次。

急性病每日1次。

祛痰类

方名

穴位手法痰湿方

针泻双阴陵泉、丰隆穴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一般隔日针治1次。

必要时每日1次

清气化痰方

针泻天突和双尺泽、丰隆穴(配透天凉)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其中丰隆穴在捻泻时配透天凉手法。

2、体弱者不能同时针刺,可先针刺天突穴(针刺后留针时有压重感,或因留针而咳嗽),天突穴拔针后再针刺其他两对腧穴。

3、针感:

天突穴的针感向下方走达,走向剑突部,局部有沉紧感或困胀感效佳,个别患者未拔针即感呼吸通畅。

丰隆穴的针感循经上达腹部效佳。

尺泽穴的针感循经上达胸部效佳。

4、一般隔日针治1次。

必要时每日1次

寒哮方针泻天突和针泻加针上艾条灸双肺俞、风门穴

1、先针刺背部腧穴,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进行温针灸。

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再针天突穴,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捻泻的多少和艾灸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3、针感:

天突穴针尖略向下方(胸骨方向)针刺,使针感沿任脉循胸里下行至上腹部(少数患者),对咳嗽、胸膈痞闷和痰壅气道效佳,往往痰随针感下行而消失。

压重感和发痒感多在针下。

若针下发痒咳嗽,可将针尖退出1分许。

4、一般隔1〜2日针治1次。

发作严重时每日1次

调胃肠类

方名穴位

手法

和胃畅中方

针泻中脘、上脘和双间使、足三里。

中焦气机失畅,上脘改为下脘。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冬季寒冷,取穴不便:

先针刺中脘、上脘;再针刺双间使、足三里。

操作同上。

3、一般隔1〜2日针治1次。

必要时每日1次。

和胃降逆方

针泻双内关、公孙穴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1〜2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2、一般隔日针治1次。

必要时每日1次。

消积导滞方

针泻双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湿热甚者配透天凉手法)

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阴陵泉可在捻泻的同时配透天凉手法。

2、一般隔日针治1次。

必要时每日1次。

温中和胃方

针泻中脘、上脘(加艾条针上灸)和双足三里、间使或内关。

1、首先针刺中脘、上脘得气后留针20〜40分钟,留针期间进行温针灸。

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