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后作业柳永词两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1578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后作业柳永词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后作业柳永词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后作业柳永词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后作业柳永词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后作业柳永词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后作业柳永词两首.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后作业柳永词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后作业柳永词两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后作业柳永词两首.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后作业柳永词两首

课后作业(四) 柳永词两首

练习1 基础巩固

一、知识积累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B.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D.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

[解析] B项,“萧鼓”应为“箫鼓”,C项,“更哪堪”应为“更那堪”,D项,“良晨好景”应为“良辰好景”。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个秋天)

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指美丽的自然风景)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因悲伤而喉咙梗塞得说不出话来)

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年复一年)

[解析] A项,三秋,秋季。

[答案] A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形胜地,兴亡处

B.一将功成万骨枯将登太行雪满山

C.竟无语凝噎有志者,事竟成

D.不知乘月几人归忽复乘舟梦日边

[解析] C项,都是副词,最终。

A项,分别为名词,形体;名词,地理形势。

B项,分别为名词,将领;副词,将要。

D项,分别为动词,趁着;动词,坐。

[答案] C

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执手相看泪眼

A.洛阳亲友如相问B.故曰教学相长也

C.民至老死不相往来D.两岸青山相对出

[解析] A项,是副词,有指代意义,指代“你”。

例句和其他三项都是副词,意为“相互”。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B.便纵有千种风情

C.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D.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解析] B项,风情,古义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

今义指情怀、意旨;风土人情。

[答案] B

6.下列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 例句和A、B、D三项都是由名词排列而成,属于意象组合。

[答案] C

7.下列对《望海潮》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阖,直起直落。

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

“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

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

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

C.“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

D.“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

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流露出作者批判的情感。

[解析] D项,“流露出作者批判的情感”错误。

[答案] D

8.下列对《雨霖铃》一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起始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为全词奠定了基调。

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都是情,景无边而情无限。

C.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人物语言。

以冷落的秋景来衬托词人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D.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这是虚写。

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

[解析] C项,“重在刻画人物语言”错误。

[答案] C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中写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与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

(3)《望海潮》中,作者生动描绘的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5)《雨霖铃》中说离人伤别,自古如此,是多情使然,此时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2)重湖叠

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3)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4)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5)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0~11题。

望 海 潮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0.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一首投赠之作,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

写法是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词的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

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一派祥和欢乐。

C.词的下片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归美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两句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十分巧妙。

D.“户盈罗绮,竞豪奢”,虽然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但也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解析] D项,“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是正确的,但没有批判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答案] D

1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据说曾引起金主完颜亮投鞭渡江之志,这两句美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两句写的不是一个时间也不是一个季节的景色,而是高度概括,夏有荷花,秋有桂子,“三秋”写时间,“十里”写地域,是杭州西湖景色的代表。

[答案]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十分凝练,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因而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13题。

雨 霖 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2.下列对《雨霖铃》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

“寒蝉”“长亭”“晚”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的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执手”两句紧承“留恋处,兰舟催发”,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直接抒情句,词人借千里烟波浩渺的暮霭来表现自己的愁苦,一为自己前途茫然而愁,更为离开了爱人而愁。

D.作者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写成一幅凄凉的图景,融情于景,故而能打动人心。

[解析] C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间接抒情。

[答案] C

13.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们依依不舍。

②“虚”写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第二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适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里,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三、语言表达

14.“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是什么意思?

结合下面一段文字的上下文,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要求语意连贯,不超过50字。

我国语言文化中关于“井”的词语、成语、俗语比比皆是:

井然有序、井井有条、井田制、井底之蛙、井水不犯河水、市井、背井离乡……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这是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评价,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作为柳词流传广度的一个比喻。

“有井水处”即指有人聚居处,就好像如今我们所说的大街小巷。

井水、古井在以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答案] 柳永的作品通俗易懂,易于风行,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盛行于市井巷陌,只要有井水喝的地方都能唱柳永作的词

15.为下面文段续写一个恰当的结尾,不少于50字。

柳永的词,家喻户晓。

但不少人对柳永的“风流韵事”却更是津津乐道。

其实这是不公平的,不少人对柳永的印象,仍停留在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这篇小说里。

历史小说是允许虚构的,不过,以小说为依据来评判人物,显然是太不严肃了。

作为河东柳氏的后人,我曾经搜集了不少全国各地的柳氏宗谱,其中有不少的家谱,对柳氏都有记载,柳氏后人对柳永的文章和道德,都很是推崇备至!

笔者在《古文真宝》一书中,发现了一篇柳永所写的《劝学文》,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柳永是一位治学严谨,道德诗文俱佳的大儒,并非如小说所写的穷困潦倒、断子绝孙,以致死无葬身之地的“花花公子”。

16.把下面词的画线部分扩展成一段话。

要求:

不得改变原词意境,50字左右。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时男女主人公双手紧握,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眼泪汪汪的,好不凄然。

他们本来有许多话想说,但又哽咽得连一句也说不出来。

练习2 能力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体大思精,____________,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____________的历史画卷。

3000多年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林林总总的人物,汇聚三寸笔端。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

司马迁的安排,可谓____________,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

《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

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  )。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有时达到____________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

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应有尽有 波澜壮阔 见微知著 天衣无缝

B.包罗万象 云谲波诡 独具慧眼 滴水不漏

C.应有尽有 云谲波诡 见微知著 滴水不漏

D.包罗万象 波澜壮阔 独具慧眼 天衣无缝

[解析] “应有应有”应该有的东西全都有。

表示一切齐备。

“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无所不包。

根据语境“包罗万象”更为贴切。

“波澜壮阔”形容气势宏伟,规模浩大。

“云谲波诡”形容世事变幻莫测或文笔曲折多变。

根据语境应用“波澜壮阔”。

“见微知著”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和实质。

“独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根据语境应用“独具慧眼”。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完美自然,没有破绽。

“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做事周密严谨,毫无漏洞。

两者适用对象不同。

根据语境应用“天衣无缝”。

[答案] D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B.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C.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D.在司马迁编排人物传记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时,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解析] A项,搭配不当,“造成”与“叙事脉络”不搭配。

C项,中途易辙,“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主语应是“人物传记”。

D项,成分残缺,无主语。

[答案] 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各一传是分传,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

B.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人各一传是分传

C.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即人各一传

[解析] 根据上文的照应关系,先说分传,后说合传,可排除B、D,根据下文“合传是以类相从……”叙述结构,根据句式一致,可排除A。

[答案] C

4.下面是某杂志社一则征文启事的初稿部分,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今年的6月15号是《人民日报》社成立7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人民日报》开办70周年,本社特决定举办以“我与人民日报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此次征稿面对海内外的作者、读者。

务请广大作者、读者提供自己与《人民日报》之间发生的真实、生动、难忘的故事,我们期待您的大作,以便共襄《人民日报》70年的成长历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5号”改为“15日” 

(2)“开办”改为“创刊” (3)“面对”改成“面向” (4)“务请”改为“诚邀” (5)“共襄”改为“分享”

5.下面是某电商企业的“产品质检流程图”,请根据图示,写一段文字介绍产品品质把控情况,要求表述准确,语言简洁、连贯,不超过9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材料入厂后,前端质检人员检验原材料,合格之后,入库等待生产;生产过程中端质检人员监督整个生产过程;产出货物进仓后,后端质检人员再次检测,以确保货物质量。

二、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的《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2)《雨霖铃》中一个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也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3)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2)杨柳岸 晓风残月 小桥流水人家

(3)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7~8题。

蝶 恋 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了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阑之久与怀想之深。

B.“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这里点明了“春愁”的具体内容,也说明了“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生”字增加了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

C.“草色烟光”句展示了主人公望断天涯时的所见之景。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阑、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

D.这首词妙在紧扣“春愁”,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感染力更强了。

[解析] B项,没有点明“春愁”的具体内容。

[答案] B

8.结合下片内容,简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表现词人的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片写词人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他的满怀愁绪挥之不去。

结尾“衣带渐宽”二句陡然一转,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表现了词人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9~10题。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竟日空凝睇。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开篇“雨晴气爽”两句总写登楼远眺。

先以“雨晴气爽”烘托环境气氛,同时暗指时值秋季;再以“江楼”点出登临地点,“伫立”而“望”写出了词人的形象。

B.“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从大处落笔,都是从高处远眺所见的景象,一句写江,一句写山。

这两句对仗工整,并通过“暮山”暗示了具体的时间。

C.下片“残阳里”一句以“残阳”的意象突出了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影响,也承上启下,转入抒情。

特别是“如醉”一词,一方面写词人借酒消愁,但是愁未消人先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词人情感的陷溺而不能自拔的状态。

D.这首词意象之间互相照应和映衬,如“伫立”对“静倚”、“暮山”对“暮云”等,词意发展脉络清晰,是一首结构谨严的好词。

[解析] “写词人借酒消愁,但是愁未消人先醉”错,应该是心情抑郁,竟至没有喝酒却已进入醺醺而醉的状态,足见愁情的深沉、浓烈。

[答案] C

10.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抒情主人公“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1~12题。

临 江 仙

[宋]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

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实写离别后的情景,首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则是直抒胸臆,点明了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

B.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下片都是词人想象中的情景。

首句以问句引起下文。

“潮平淮月朦胧”暗示他那离别时的剧烈情绪已逐渐平静下来,开阔的意境也象征着未来旅途的坦荡。

D.全词最为独特之处当在下片,写离愁却很少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于外在的景物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解析] “开阔的意境也象征着未来旅途的坦荡”错,这里写出了词人的迷茫。

[答案] C

12.这首词的下片与柳永的《雨霖铃》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完全相同。

柳词主要表现了对恋人的眷恋和离别之愁;而徐词中不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而且“浮生常恨飘蓬”和对未来旅途的想象,“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等句,还表现了孤寂凄凉、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