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专题调研报告呕心沥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1476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专题调研报告呕心沥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专题调研报告呕心沥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专题调研报告呕心沥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专题调研报告呕心沥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专题调研报告呕心沥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专题调研报告呕心沥血.docx

《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专题调研报告呕心沥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专题调研报告呕心沥血.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专题调研报告呕心沥血.docx

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专题调研报告呕心沥血

全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报告

调查目的:

深入了解全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和实施情况,全面掌握我县中小学校布局、办学规模、师资结构、教职工配备、职称评聘等情况,了解基层学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听取基层学校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推动全县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调查时间:

10月28日—11月3日

调查地点:

县****所县直中小学幼儿园、****个乡镇中小学、幼儿园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统计分析等

调查对象:

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

调查内容:

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编制管理总体情况

一、全县中小学机构编制现状

**县教师现有编制是按照2002年实际在校学生数核定的,当时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总量只有****人。

其中,高中在校学生****人,初中在校学生****人,小学在校学生****人,学前班(幼儿园)在班(在园)幼儿****人,寄宿制幼儿园在园幼儿****人,职初在校生****人,核编****名(含县教研室、职技校、教师进修学校、乡镇中心学校)。

近年来,县委、政府领导出面协调新增编制****名,教师总编制达********人(幼儿园328人,小学4240人、初中2010人、高中1169人、其他学校285人)。

2013年,有在校学生****人,其中,幼儿****人,小学生****人,初中生****人,高中生****人,职校生****人,特教生31人。

按国标需核定教师编制全县应有****人,目前全县教师编制缺口达****名。

2013年,除县教研室、职技校、教师进修学校、11个乡镇中心学校以外,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名,实有****人,空编为0;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与学生数的比例分别为:

小学1:

19.7,初中1:

21.3,高中1:

17.03,分别高于全省小学1:

16,初中1:

15.1,高中1:

13.2的3.7、6.2、3.83。

二、2002年与2013年中小学学生数与教师编制数变化对比

2002年至2013年11年间,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数增加****人。

高中生增加****人,初中生增加****人,小学生增加3349人,幼儿增加****人,寄宿制幼儿园在园幼儿2400人,职初学生减少1091人,新增特教生31人。

如果统一按照保守标准,即农村学校师生比(高中1:

13.5、初中1.:

18、小学1:

23、特教学校1:

3)核算,应增加编制1712人,除职业技术学校减少的60人,教师总量应增加****人。

而从2002年至2010年增加教师编制总量****名。

2011年以后没有增加编制,加之教育系统外的其他单位借出教师85人(其中,**二中借出1人、职业技术学校借出4人、**镇借出7人、**镇借出1人、**镇借出4人、**镇借出3人、**镇借出16人、**镇借出22人、**镇借出1人、**镇借出1人、**乡借出5人、****镇借出13人、****镇借出7人),导致全县中小学教师存量缩水、编制极为紧缺。

全县急需教师编制370名。

三、中小学编制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调研和分析年度中小学机构编的变化情况上看,全县中小学校在校生数从2002年至今乃至到2015年都将成增加趋势。

而自2012年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以后,全县中小学校教职工缺编现象表现得异常突出。

****名编制缺口导致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平均多承担了20%的工作量。

而大部分学校教师在超负荷工作时,还面临“职称晋升难、岗位聘任难”等问题。

究其原因,除在校生数不断增加的客观原因外,编制管理本身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一)中小学核编粗放且不科学。

**县中小学核编是2002年是规划预计核定的。

当时,并没有依据学生数或班级数进行准确科学地核定,而是简单地进行粗放核定。

之后增加的编制80%调整到新建的****中学、****中学,而始终没有针对乡镇、针对学校进行统一地科学分配。

导致全县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不规范、不科学,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二)中小学编制管理滞后于教育发展步伐。

尽管国务院、教育部、**省编委、**教育厅、**市教育局多次对中小学机构设置、教师编制核定与管理等机构编制出台了专项的政策规定,但对中小学校教师岗位设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及教职工补充、转岗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编委没有充分考虑中小学撤并、新建学前教育、外来务工子女增加、教职工调配等因素,导致中小学整体用编计划缺乏统筹规划、合理流动调剂的办法措施,造成了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混乱。

编制数一旦核定,几年不变化,而学生数量则是动态变化的,多年不变的教师编制满足不了学生变化的需要,出现有的学校学生人数较少而教师核定人数反而多,学生人数多教师编制数反而少、高职低聘多的现象,签订合同矛盾突出。

(三)职称比例不合理、评聘矛盾突出。

《**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教师职务结构比例的实施意见》中明确:

中小学教师高、中职教师比例以学校类别计算核算(具体如下表)。

中学教师高中职比例

职务

类别

高中教师

初中教师

高级

中级

高中级

高级

中级

高中级

一级一等

20%

50%

65%

二级二等

(国家级重点职高)

40%

45%

80%

17%

48%

60%

一级三等

(省级重点职高)

35%

45%

75%

15%

15%

55%

二级一等

(省示范性职高)

30%

45%

70%

12%

43%

50%

二级二等

(合格职高)

25%

45%

65%

10%

40%

45%

二级三等

(初级职业中学)

20%

45%

60%

8%

37%

40%

三级

(其它职高)

20%

40%

55%

8%

35%

38%

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比例

类别

一等

二等

三等

一级示范

65%

62%

58%

二级示范

55%

52%

48%

三级示范

45%

42%

38%

未评定等级的,高职比例暂按原地(市)级实验、示范小学(幼儿园)45%,原县级实验、示范小学(幼儿园)42%、一般完小(幼儿园)38%。

目前,全县高级中学有****所,评定一级三等学校****所、二级一等****所,未评定等级****所;初级中学****所,一级二等、三等共****所、占22%,二级一等****所、占17%,未评级的****所,占61%;小学****所,一级三等学校2所、占1%,一级二等6所、占3.2%,二级一等1所、占0.5%,未评级的177所、占95.1%;乡镇及县中心幼儿园****所,评定一级二等的有2所、占18%,未评级的9所、占82%。

由此看出未评级的学校占了绝对多数。

当前,国家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停止了中小学学校级别的评定工作。

未定级的学校尽管通过实施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等在校舍、师资等硬软件上有的大幅提升,但学校没有级别,高职比例仍然较低,无论实行评聘分开与不分开,教师职称在晋升、评聘时矛盾都非常突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难于提高。

2013年学校及乡镇中职、高职教师低聘统计(计****人)

乡镇(县直学校)

高职低聘

人数

乡镇(县直学校)

高职低聘

人数

乡镇(县直学校)

高职低聘

人数

县幼儿园

2

**镇

77

**镇

7

进修学校

10

**镇

58

**

2

特殊学校

1

**镇

43

**镇

9

职中

4

**镇

14

**镇

84

**镇

13

(四)教育资源区域结构不合理。

城乡差别及近年城镇化建设进展的加快,导致乡村生源逐步往县镇挤。

交通便利的城区小学大班化现象严重(**小学平均每个班82名学生),边远山区的小学、教学点学生不成规模(平均每个班25名学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家长都喜欢将孩子送往教育基础设施好、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城区中小学和乡镇所在地中小学就读。

也由于受教育资源、工作环境、地理环境、经济效益的影响,一部分教师通过借用、考试等方式挤向城区或调离教学岗位向外行业流,这种不合理流动造成优秀教师短缺,师资力量不均衡,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育资源专业结构不合理。

全县中小学整体缺编问题严重,但部分学科教师有超编的现象,主要集中在语文、政治、生物基础学科上,中小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教师却比较紧缺,且由于教师知识更新步伐较慢、部分在早期教学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较为单一,无法有效进行转岗,造成一些学校部分学科相对过剩,而多数学校或乡镇音体美专业教师缺乏,职技校双师型教师严格匮乏。

四、加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重新核定中小学编制。

对全县现有的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技术学校、教研室、中心学校、进修学校、特殊学校等教育机构编制按照师生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新核定。

中央编办发〔2009〕6号文件的编制调整规定:

对布局调整集中办学、“一师一校”、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接收流动人员子女较多的学校等特殊情况,适当调剂增加编制。

村小和校点最宜采取班师比进行核定,按照国办发〔2001〕74号文件的编制标准折算,普通高中每班可配备教师3.0人;普通初中每班可配备教师2.7人;城市小学和县镇小学每班可配备教师1.8人;农村小学每班可配备教职工数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教师数确定后,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编制按教职工总数的一定比例计算,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核定到校。

其他中小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师生比标准进行核定。

高中县镇1∶13、农村1∶13.5;初中县镇1∶16、农村1∶18;小学县镇1∶21,农村1∶23(“县镇”指县政府所在地城区)。

(二)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

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教人〔2002〕8号)指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小学编制核定和管理与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划结合起来,加强指导,长远考虑,统筹规划。

在核定和分解各中小学校编制数时,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源变化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定编方案。

根据编制标准核算出需要较大幅度增加编制的地方,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逐步配齐教师和人员。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要定期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一般每2-3年进行一次动态管理,对农村中小学、教学点给予倾斜。

并及时清理各种形式占用的中小学人员编制,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

对占用学校编制而不在教育系统工作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并停发工资。

如全县范围内的学生数开始下降,原则上采取退休不招考的方式进行自然减员,如退休后导致有空编出现时,再组织招考录用新教师进行补充。

因学校撤并导致教师分流,原则上要按重组后的学生规模核编对教师进行分流。

(三)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优化农村学校师资队伍。

要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宏观调控力度,逐步探索合理的教师交流制度,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按照“教师水平要均衡,教师资源配置要均衡的”原则,在教师调配工作中,实行“大稳定、小调整”,县城及乡镇所在学校教师要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考核流动机制,不能一校定终身,要让不务正业的人、滥竽充数的人淘汰出好的环境,然后采取“出一进一”的方式考核选聘补充。

镇内调整按教学效果给予照顾性调整。

目前,乡镇所在地中小学超编教师实行晋职称要求必须有到边远山区、缺编学校支教经历解决。

聘用一批优秀师范类人才大专以上毕业生边远山区薄弱初中和农村中心小学任教,并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和干部到城区学校学习和挂职锻炼,通过顶岗实习等措施,推动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一对一”的帮扶工作,实现城乡教师在教学思想、教研活动、教师进修等方面的同构,在教育资源方面共享,进而带动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编制、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加大对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和薄弱校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边远山区学校教师津贴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稳定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师队伍。

边远山区学校、缺编学校采取“不进人则不出人”的政策。

同时,建议今后以县委政府的名义出台文件规定任何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借出教育系统的要进行彻底的清理,该退回的退回、该调出的调出。

(四)调整教师专业结构,加大教师知识更新培训和转岗力度。

努力调整中小学教师结构,将初中富余英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安排到小学进行支教帮教活动。

加快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更新培训,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做好超编学校教师的转岗工作。

如:

针对高中学校之间、初中学校、乡镇内小学之间存在紧缺专业的教师,县教育局、乡镇中心学校则有意识地在每年8月份时,统计上报所缺专业的教师数量,在跨乡镇调动和镇内调动时将所缺专业纳入重要条件范畴。

同时要制定超编人员的分流安置计划,争取在5年内消化各中小学超编人员。

(五)建立能上能下的职称考核聘任机制。

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厅字〔2007〕****号)和《**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中小学幼儿园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试行〉的通知》(****人〔2008〕****号)精神,对纳入岗位设置管理范围的单位及个人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和全员聘用制度,坚持按需设岗、兑聘上岗、合同管理,实行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六)提高学校中、高级职称比例。

推行教育均衡发展以来,停止了义务教育学校的级别评定。

在学校编制相当的情况下,原先评定有等级的学校,教师中职、高职的比例相对较高,学校在组织教师职务晋升、合同签订、岗位聘任时矛盾较少,教师积极性较高。

而对于未评级的学校中职、高职的比例相对较低。

加之职务晋升实行评聘不分开,有一个高职空岗才允许条件合格的教师晋升高职,学校在组织教师职务晋升、合同签订、岗位聘任时矛盾较多,这严重挫伤了中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建议恢复中小学级别评定或者整体提高中小学、幼儿园中、高级职称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