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修辞0606192649.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141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修辞060619264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修辞060619264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修辞060619264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修辞060619264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修辞060619264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修辞0606192649.docx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修辞060619264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修辞0606192649.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修辞0606192649.docx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修辞0606192649

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一、知识要点

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

1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

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2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

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

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

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3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

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

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

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本体)如(喻词:

像、似、若、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喻的:

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

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

如:

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4表示想象。

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

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模拟人):

1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2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

比喻与比拟的比较】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

“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

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初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

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

‘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

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

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

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

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3具体代抽象

例如:

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

4工具代本体。

例如: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

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

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

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

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

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

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

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

那么如何辨别呢?

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

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毗牙咧嘴向我扑来。

(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

(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

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

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

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