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校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专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1350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7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校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专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专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专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专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百强校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专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校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专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发展.docx

《百强校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专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校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专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发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强校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专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发展.docx

百强校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专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发展

百强校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专题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发展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A.贯彻“一国两制”

B.民族平等团结

C.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D.规范政府行为

2.1954年9月21日,首都群众聚集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

这部宪法确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是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其评论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4.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受权利不同

5.观察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场景。

这说明此时的中国

A.强化了各阶级的联合专政

B.凸显新民主主义时代特色

C.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

D.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6.下面两幅图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

它们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开国大典

A.彻底改变中国社会性质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7.有一个村,在村口打出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标语,该村在哪个省?

A.陕西省

B.江西省

C.贵州省

D.河北省

8.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央人民政府组成表。

这表明

A.国共合作下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组织形式

C.中共联合各方面共同创建新中国

D.新时期民主协商政治取得了实效

9.“宪法规定我们的国家要建立社会主义,这当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是现成的东西,也不是说我们可以坐等到它的来到。

”由此可见

A.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B.该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C.通过该宪法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D.当时改革开放作为国策已写入宪法

10.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开国大典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11.(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18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

“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建立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A.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

B.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增多

C.经济建设任务提前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下列条文,按其写入宪法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

A.④③①②

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D.③④②①

13.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

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A.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B.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C.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14.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法制进程非常迅速。

以下民主法制的内容按照所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宣告了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合法性

②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②④③

15.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

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

”为此

A.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

B.中共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

C.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6.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曾规定,通过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一规定

A.表明宪政建设步入成熟阶段

B.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C.实现了各项路线的拨乱反正

D.成为开辟中国特色道路的起点

17.有官员在论及我国的基层民主时说:

“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

”这表明完善基层民主

A.即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B.是健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需要

C.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D.是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18.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了自己的治国建议:

“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针对当时的国情,该主张主要侧重于

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

B.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C.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C.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0.“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颂布后的直接结果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行政诉讼法》

21.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为基础。

但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曾经被破坏

B.1954年宪法成为新中国宪法修订的基础

C.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根本大法

D.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约束

22.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

“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

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

”据此可以了解到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③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23.在某国树立的“海外大发现纪念碑”下有一幅世界地图,凡是该国航海家到达的地方,都做了标注。

其中有一个标识是“澳门,1510”。

该国应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吉利

D.意大利

24.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

这反映出

A.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理论

B.通过协商解决了香港问题

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5.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

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两岸“三通”的实现

D.“九二共识”的达成

26.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各级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这一法律规定

①是维护“一国两制”的重要基础

②有助于维护香港法治和社会稳定

③是“九二共识”在法律上的体现

④是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7.中国《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后,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

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这说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上

A.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

B.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

C.揭露国际媒体的错误导向

D.应构建舆论战传播体系

28.下图为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的照片。

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历史性的握手时间长达70秒左右。

“习马会”翻开了两岸关系新的一页。

能够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的

最重要前提是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干涉

D.坚持两党平等谈判

29.下表所列材料与结论之间存在较为合理的逻辑关系的是

A.AB.BC.CD.D

30.1992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为关系解冻撕开了裂口。

数轮接触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

2008年以后,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

2015年,习近平、马英九两位“先生”,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改写了最初未曾料到的两岸关系历史,重塑了可能趋于黯然的两岸关系未来。

这充分表明

A.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

B.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C.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越来越大

D.两岸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血浓于水的一家

31.1955年,有日本访华人员欲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他在回忆录中谈到:

他与周恩来见面时说新民主主义的成功是因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的连续革命时,周恩来马上与之握手并说他对历史的解释是正确的。

如果该回忆录记载真实,那么

A.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B.该历史解释带有主观性,故是错误的

C.两岸关系己结束敌对

D.周恩来的态度有促成国共合作的用意

32.下面几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

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

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D.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

33.1984年通过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可以‘中国香港’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

据此,下面表述合理的是

A.《声明》为英国干涉香港事务埋下了伏笔

B.香港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高度自治权

C.香港获得了独立处理涉外事务的权利

D.香港可根据需要开展独立外交活动

34.读图——北约和华约对峙示意图(见下图),此局面出现时,中国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是

A.红军长征

B.淞沪会战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参加万隆会议

35.国际风云变幻万千,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一根“定海神针”,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的关系。

被喻为“神针”的是

A.“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一国两制”构想

36.36.国家主席习近平2018年3月1日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普遍尊敬,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以下集中体现了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外交思想”的是

A.另起炉灶一边倒

B.乒乓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D.亲、诚、惠、容与邻为善、以邻为作

37.印尼总统苏加诺曾自豪地说: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

”这个会议是指

A.华盛顿会议B.德黑兰会议

C.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

38.1960年12月20日,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第三会议室,陈毅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我国“夫人外交工作会议”。

陈毅在动员报告中强调了四点:

①夫人工作值得做;

②夫人工作内容相当多;

③夫人工作与本职工作三七开;

④领导同志带头。

会议决定成立夫人工作小组,张茜任组长。

该会议的召开主要表明

A.新中国的外交方式有所完善

B.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环境恶化

C.平等往来是中国外交的基础

D.新中国的外交途径呈现多样化特点

39.史学界认为,它“开创了我国外交活动的新天地”,中国以大国身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了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这件事指的是

A.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日内瓦会议以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0.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B.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C.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

41.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推动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D.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罗马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43.1955年4月,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44.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尼赫鲁也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临别之际毛泽东以《离骚》中的词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相赠,被传为中印友谊的一段佳话。

这说明

A.美国敌视新中国政策破产

B.中印矛盾和冲突暂时解决

C.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印关系

D.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4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46.“对于一国本身来说,它将阻止外来敌对势力的渗透,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它倡导多方面的合作,会给国家的发展带来裨益。

对于双边和多边关系来说,它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而且为形成长远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材料评价的国际组织是:

A.

B.

C.

D.

47.某区域性合作组织的章程有如下表述:

体现“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组织精神;坚持安全合作与经济合作并重,安全先行。

该组织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欧洲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合组织

48.对下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我国参与重要国际政治和经济组织简表(部分)

国际组织名称

参与年代

国际组织名称

参与年代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1979年恢复中国合法地位

不结盟运动

1992年成为观察员国

世界能源理事会

1983年加入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96年成为全面对话伙伴国

亚洲开发银行

1986年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加入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加入

美洲国家组织

2004年成为常驻观察员国

 

A.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加入国际组织

B.两极格局解体加速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

C.中国在国际舞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中国和世界共享多边贸易体制带来的利益

49.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50.尼克松访华以后,中国决定与美国人“做生意”时,反复强调出口可以广泛一些,进口则“应从严掌握”;“一定要出口大于进口”。

这表明中国政府

A.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B.逐渐放松对外贸易限制

C.摒弃意识形态外交理念

D.借助世界市场缓解供求矛盾

51.(题文)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

“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其中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是指

A.放弃冷战思维实行缓和战略B.多极化趋势下的战略收缩

C.战略争夺重点转向第三世界D.竞争重心从军事转向经济

5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同年5月,尼克松访问苏联,美苏缓和局势取得突破性进展。

上述现象反映出

A.美苏缓和不利于中美关系改善

B.当时国际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趋势

C.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已经形成

D.和平对话取代了冷战对峙的方式

53.“自本声明公布之起,两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该声明的发表

①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打开中日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③推动了中日两国间经济技术交流

④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4.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中美同时发表公告,引起世界震动。

其后发生的一系列外交大事件包括

①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②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问中国

③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④美方声明“一个中国”立场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55.基辛格说:

“在世界外交史上,《上海公报》的独特之处在于明确列出双方的分歧……与此同时,《上海公报》又具体列出双方的共同立场……”。

与这种做法体现的外交方针一致的外交事件是

A.废除《中美商约》

B.中苏建交

C.1954年中缅联合声明

D.亚非万隆会议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

5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临时约法》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体现的原则。

57.民主改革与发展经济事关一个国家的命运。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料一: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草命的到来?

…在革命来临之前,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摘编自托克维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

下面是英国改革简表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政府在新时期是如何通过改革来避免革命的来临

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改革。

58.(加试题)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人教版必修

(1)

材料二国家实现统一以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受高度自主权,并可以保留军队。

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1997年6月30日午夜到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

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人教版必修

(1)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初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符合上述原则。

并指出清中央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某项基本国策。

按照这一基本国策,成功的解决了香港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香港回归的过程,并指出香港回归的世界意义。

59.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一边倒”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阅读材料:

材料一历史的进程表明,当中共领导人开始考虑为新中国制定对外政策时,他们对世界政治形势及其发展方向,已经有了相当深入和固定的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方针的形成的确反映了中共领导人对当时世界政治力量的分野和发展趋势的总看法,这种看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是他们根据革命理论和长期领导革命运动的经验观察世界的结果。

另一方面“一边倒”方针的形成也说明,中共领导人在考虑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是以认识中国革命运动与世界的关系为出发点的。

——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材料二在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宣布向苏联“一边倒”的同时,斯大林同意给新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仅1%,以机器、设备等材料和商品的形式提供。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实现了全面改装。

1954年初,中国组建的28个空军师、5个飞行团,共3000余架飞机,都是苏联赠送和售予的……苏联是当时唯一能够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的国家。

在经济上,苏联援建了47个项目,还无偿提供了大量技术资料,并派大量高级专家来华工作。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世界政治形势”的主要特点。

基于这种政治形势,新中国制定“一边倒”方针的依据有哪些?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一边倒政策与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准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达清晰:

280字左右)

60.(三)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材料一:

“外交之道与自强之谋相为表里”;“委曲周旋,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外须和戎,内要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