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1242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docx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书籍主编:

经柏龙

任课教师:

陈紫天整理:

李鸿鹄(文学院)张宇宁(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绪论

一、什么是教育学

概念:

教育学就是研究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学科性质:

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二、教育学的产生

1.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我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据说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是世界教育史

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全文不过1229个字,它概括了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集中论述了教育与教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对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和教学原则、方法和师生关系等问题,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学记》是集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的宝贵教育遗产。

3.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但它比我国

的《学记》要晚300多年,也有人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世界上第一本教学法

著作。

4.教育学的创立

1632年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世界上

第一部以教育学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

※《大教学论》的主要思想:

(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在《大教学论》

中,夸美纽斯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教学内容、方法、

组织形式、原则和规律,道德教育、教育和教学的管理等等,已初见教学原理、

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管理论这样的端倪,为近代教育学体系构建了基本框架;]

(2)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遵循人的自然发

展的天性;]

(3)特别强调普及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与社会和国家的变革发展联

系起来,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合理性;]

(4)倡导“泛智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对文艺复兴

时期过分强调人文科学教育、轻视自然科学教育的倾向性进行了修正,这是西方《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3页(共15页)

近代发展自然科学教育的先声;]

(5)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迄今仍广泛采用的学校最主要的教

学组织形式;]

(6)对儿童至青年进行了年龄分期,[并为每一阶段设置了相应的学校类型

和课程内容,对学校的开学、放假等进行了规定和论述。

]

5.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从独立的规范的教育学建立的角度说,通常以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

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2)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

育学的奠基人”。

(3)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

基础。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

立在伦理学基础上,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普通教育学》的主要思想:

①在教育目的上:

教育目的既有统一性,也有多样性。

教育目的分为“道德目的”(即“必要的目

的”)和“选择的目的”(即“可能的目的”)两种。

②在管理理论上:

管理是教学和教育的首要条件,但它仅仅是建立外部条件和维持外部秩序,而不

是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

③在教学论上:

A.强调教学和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的教育

性”原则;

B.主张根据儿童的多方面兴趣设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均衡地考虑到所有类

型的兴趣;

C.认为教学的类型可以分为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三种;

D.提出教学过程可以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④在训育论上:

训育就是道德教育(或称品格教育),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培养;但训育

问题必须与其他教育问题广泛地联系起来,其先决条件是好的管理和好的教学。

三、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

?

代表人物及著作:

?

梅伊曼(E.Meuman,德国)《实验教育学纲要》

?

拉伊(W.A.Lay,德国)《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

基本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实用主义教育学

?

代表人物及著作:

?

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

克伯屈(美国)《设计教学法》

?

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4)课堂组织一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教育对经验的改造)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5.批判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的概念:

(1)广义:

泛指影响人的一切活动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

影响人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或无组织的,有计划或无计划的,系统的或零散的,都

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

学校教育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

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通常我们所说

的、所看到的教育都是学校教育。

(3)更狭义:

就是思想品德教育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③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A.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B.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1)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1)代表人物:

孟禄(美)

(2)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1)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教育也起源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社会教育

1.学校教育的产生具备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的传递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二、现代社会教育

1.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产生

2.教育与社会产生联系日益增强

3.义务教育开始出现

4.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形成

5.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均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多元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章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

1.概念

教育功能就是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教育系统与外部之间相互联系和

作用的能力。

[它包括如下涵义: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认识教育的对象,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是社会活动,教育活动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为教育活动提供

必要的条件;

(3)教育培养人的过程是将社会的知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不断

内化于教育对象,使个体社会化;

(4)教育通过培养人(劳动力、公民、专门人才)来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

发展。

]

2.类型

(1)在教育作用的对象上,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在教育作用的客观性上,教育功能可分为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3)在教育作用的层次上,教育功能可分为教育的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4)在教育作用的方向上,教育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5)在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上,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个体社会化的概念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

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

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

2.个体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1)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是社会通过社会化的媒介及其执行者对个体进行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是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群体、单位以及法庭、监狱等机构,社会化执行者是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和成员。

社会教化可以分成两类:

①有计划的、正规的教育,如学校等是积极的社会化,监狱等是消极的社会化;

②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家庭、社会习俗、亚文化、大众媒体等。

]

(2)“个体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教化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模式、人格

特征、思维方式的过程。

个体内化涉及多种形式,如模仿学习、观察学习、角色

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化等。

在社会化的不同阶段,个体内化的主要形式不同,

同时这些方式也并非一定是单独起作用的。

]

3.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最重要媒介,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育工作者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拔苗助长。

(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要符合年轻一代各年龄阶段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就违反了教育规律,教育效果就不会好。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火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5)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工作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是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迅速、切实地得到提高。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和解剖特点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

①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个体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③遗传在个体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2)成熟:

指个体生长发育的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有儿童成长发育成为人。

其主要标志: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

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中社会环境包括:

人化自然、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社会意识形态。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的表现:

①环境是个体发展的客观条件

②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

③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的发展

④环境对人的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和个体发展水平相关。

环境中的不同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及在不同发展事情大小不同。

(4)教育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给人的教育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5)个体主观能动性

①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②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

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功能

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5.教育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

6.教育具有社会制约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广义: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

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2.狭义:

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1)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功能

(2)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

(3)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

(4)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调整功能

3.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教育的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但它不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主要包括: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概念: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3)课程目标;

概念:

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通过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来。

(4)教师的教学目标。

概念: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

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学校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而又细致的,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

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对学生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

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将教

育目的、培养目标具体化,明确在某一阶段内,教一门学科或组织一些活动时,

希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和身体诸方面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

2.教育目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它反映一定社

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

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

的依据,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具体化。

(2)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

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3)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

本依据。

(4)它们之间呈现出从上至下的相互制约和从下至上达成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

※【问题】结合学科教学谈一谈国家教育目的与教师教学目标的关系(或教师教

学目标如何反映国家教育目的)

【参考答案】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2.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概念3.结合分

科教学谈一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教育目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四、教育目的的类型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

五、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制定教育目的首先要符合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①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②不同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制定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内在准则

(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

(2)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

(3)要符合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1)根本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基本精神:

①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级

各类人才

②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观,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正确认

识和理解这一学说,对制定教育目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②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③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人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⑤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积极的意义(略)

七、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1)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

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特点: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八、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

成的。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起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劳动教育技术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

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终身教育思想:

20世纪60年代创立者:

保罗·朗格朗(成人教育家,法国)】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意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

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

2.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单轨型学制

(2)双轨型学制(3)分支型学制

3.我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我国实行学前

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

初等教育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

?

中等教育我国的中等教育结构较复杂,包括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

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以及各种成人中等学校

4.国外教学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

(1)关注儿童早期智力开发,重视学前教育

(2)提前小学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沟通融合

(4)高等教育大众化,类型与功能多样

(5)发展继续教育,实行终身教育,使教育制度一体化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中户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教师的职业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

(2)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

(3)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4)教师劳动具有显效的长期性

(5)教师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6)教师劳动具有量上的隐含性

(7)教师劳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8)教师劳动具有协作性

4.教师的职业角色及其转化

(1)教师的基本角色

①传道者②知识的传道者③领导者和管理者④学生的父母与朋友

⑤心理保健者⑥示范者⑦研究者

(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化

①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②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化为资源的开发者

③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

④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化为全面的引导者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专业能力熟练程度由一般化到专业化持续发展过程。

[这既指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也指作为教师职业能力的专业化提高过

程。

]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最佳创造阶段】

2.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结构

(1)教师要具有积极的专业情意

①崇高的敬业精神②高尚的职业道德③健康积极的个性

(2)教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①本体性知识②条件性知识③实践性知识④一般文化知识

(3)教师要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

①知识的处理能力②教学组织的能力③语言表达能力

④书面表达能力⑤研究能力⑥书写能力⑦计算机操作能力

⑧制作能力

3.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职前培养

(2)入职指导(3)在职培训

2.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结构

(1)教师要具有积极的专业情意

①崇高的敬业精神②高尚的职业道德③健康积极的个性

(2)教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①本体性知识②条件性知识③实践性知识④一般文化知识

(3)教师要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

①知识的处理能力②教学组织的能力③语言表达能力

④书面表达能力⑤研究能力⑥书写能力⑦计算机操作能力

⑧制作能力

3.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职前培养

(2)入职指导(3)在职培训

三、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

社会属性的人。

]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

的未成年公民。

]

(2)学生的法律地位

[中小学生身份的确定为其法律地位的定位提供了前提。

法律地位是由双方主体

在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决定的。

①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学生在与教师、校长或行政机关双方形成的关

系中,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

都应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

②作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

权等也必须受到特别保护。

教师不能因为教育职责的旅行而侵害学生的权利。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