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118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docx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docx

消毒与灭菌与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二、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和物品集中由中心供应室处置。

三、根据物品的性能,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时应做到:

1、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用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剂或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前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置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4、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5、戊二醛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消毒与灭菌。

使用浸泡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时,要求将清洗、晾干待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

消毒处理一般10-45分钟,灭菌处理需要浸泡10小时。

按无菌操作方法取出,无菌水冲洗并擦干。

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戊二醛浓度的检测,室内须通风良好。

四、医务人员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熟悉掌握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包的使用和戴无菌手套、取用无菌溶液等基本操作技能,并保证无菌操作技术的效果。

隔离技术与制度

一、建筑布局的隔离与功能流程

1、建筑布局:

根据病人获得感染危险度的高低,将医院明确划分为低危险区域(清洁区、办公区、生活区等),中等危险区域(普通病房、普通门诊等),高危险区域(即污染区:

感染性疾病门诊及病房)和极高危险区(如手术室)。

应达到以下隔离要求:

(1)各区分开,所属科室相对集中,污染区域相对独立,要远离普通病房和生活区。

(2)各相关区域、部门制定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流、物流的交叉而导致的污染。

(3)各区配备适量的流动水洗手设施,方便医务人员洗手。

(4)通风系统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5)高危险区域和极高危险区域内各部门尽量采用感应自控门。

2、区域隔离:

高危险区、极高危险区域内各相关科室、部门实行区域隔离管理。

内部布局应明确划分为“三区”、“两通道”和“两缓冲”,以隔离感染源,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并达到以下隔离要求:

(1)制定服务流程,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界限清楚,有明显标识。

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病人通道出、入口设在污染区一端。

(2)高危险区、极高危险区的缓冲间应设实际隔离屏障,当一侧缓冲间的门关闭以后,方能开启另一侧门,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

(3)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放置,不同感染病人应分开放置,同类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但每间病室不超过4人,床间距不少于1.1米。

对疑似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特殊感染、高度耐药菌感染或其他需要隔离(包括保护性隔离)的病人,应单独安置。

单间隔离室应设单独通往室外的通道或阳台。

(4)保证病室内通风设施良好,通风不好的可安装合适功率的排风扇,加强通风。

(5)高危险区和极高危险区区域须安装合适数量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配备速干手消毒剂,保障医务人员手卫生。

(6)限制感染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7)隔离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应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3、病室隔离:

即保护性隔离以及感染的防扩散隔离,应设在普通病房的尽端。

二、防护隔离:

医务人员应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

口罩、手套、帽子、眼罩(护目镜)、面罩、隔离衣、防护服、防护鞋等。

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原则如下:

1、对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标准预防措施,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技术和用品。

2、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暴露的风险选择个人防护用品:

接触病人和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佩戴防护面罩。

3、避免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与物体表面、衣物或病房以外的人员的接触。

4、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应放入相应的医疗废物袋中,并根据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进行处置。

5、不共用个人防护用具。

6、为不同的病人进行诊疗或开始另一项诊疗操作时,每次均应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洗手。

三、隔离技术:

1、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所有病人采用的一种预防,不论病人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如下:

(1)洗手和手卫生。

(2)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时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正确处置病人使用后的设备和污染的物品。

(4)预防针刺伤或锐器伤。

(5)环境清洁和处理溢出物。

(6)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2、额外预防:

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对于确诊或可疑的传染病人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的附加隔离预防,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预防:

通过此种方式传播的疾病包括开放性(活动性肺结核、麻疹、风疹、水痘、肺鼠疫、肺性出血热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隔离预防措施:

(1)确诊或可疑感染病人应单间安置或负压病房。

(2)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3)尽可能避免转移病人,限制病人活动范围。

必须运送时注意医务人员的防护。

当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尽可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加强通风设施和做好空气消毒。

(5)使用深蓝色隔离标记。

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预防:

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疾病包括SARS、百日咳、病毒性腮腺炎和脑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以下隔离预防措施:

(1)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1米以上。

(2)自然通风,空气不需特殊的处理。

(3)可疑或确诊传染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4)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

(5)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病情允许时病人也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6)使用浅蓝色隔离标记。

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

是医用感染中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

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接触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

胃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伤口感染等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以下隔离预防措施:

(1)确诊或可疑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2)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3)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的污染。

(4)使用橙色隔离标记。

三、针对感染性疾病传播的“三个环节”,采取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

1、隔离感染源的方法:

(1)传染病人和普通病人严格分开安置。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区/室安置。

(3)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分别安置。

(4)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5)可疑特殊感染病人(包括可疑传染病人)应单间隔离。

(6)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7)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分别安置。

2、阻断传播途径的方法:

病原微生物可经多种途径传播,不同微生物传播方式不同,需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

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接触、媒介、生物媒介(虫媒)5种,具体隔离预防措施同上(见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

3、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

(1)对易感宿主实施特殊保护性隔离措施,必要时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

(2)免疫功能低下和危重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放置。

(3)独立空调设备,保护性隔离室可采用正压通风,呼吸道隔离室要采用负压通风。

(4)必要时应根据不同的感染病人进行分组护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