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1084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docx

《《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docx

《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

《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二节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病人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腹泻,腹部坠胀,脱肛,舌淡苔白,脉弱,属于下列哪一证候()

A.气虚证B.气血两虚证C.气逆证D.气陷证E.气滞证

2.病人胸胁胀闷或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入夜甚,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属于下列哪一证候()

A.气滞证B.气滞血瘀证C.气虚血瘀证D.血瘀证E.血寒证

3.气陷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情志不遂B.外感六淫C.气虚证进一步发展

D.久病体虚E.气逆证进一步发展

4.下列各项气机失调的证候中,属于实证的是()

A.气脱B.气逆C.气虚D.气不固E.气陷

5.下列哪项不是血虚证形成的原因()

A.失血过多B.生血不足C.思虑过度,暗耗阴血

D.虫积肠道,耗吸营养E.气机不畅,升降失调

6.血瘀证的主要脉症是()

A.各种出血症状,脉数B.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脉涩C.面色萎黄,脉虚而细

D.少气懒言,身倦乏力,脉虚无力E.胀闷疼痛,脉弦

7.下列哪项不是血虚证的表现()

A.头晕目花B.两颧潮红C.心悸失眠D.手足麻木E.面白少华

8.水液代谢失常与下列哪项关系最密切()

A.肺脾肾B.肝脾肾C.肾、膀胱D.心肾胃E.脾胃肠

9.痰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

A.胸闷头晕目眩B.舌苔白腻或滑C.咳喘咯痰

D.神昏或癫狂E.心悸肢肿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导致气随津脱证原因的是()

A.大吐B.大泻C.高热D.过食辛燥E.大汗

11.下列哪项不属于气虚证的表现()

A.畏寒肢冷B.神疲乏力C.少气懒言D.脉虚无力E.舌质淡嫩

12.阳虚证最主要的表现是()

A.口不渴B.大便稀溏C.畏寒肢冷D.面色淡白E.无汗或少汗

13.阴虚证的主要机理是()

A.阴液亏虚,虚热内生B.阴盛则寒C.阳气亏损,温煦功能减退

D.阳盛则热E.阴液不足,阳气虚衰

14.病人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至昏迷,舌淡润,脉微欲绝,证属()

A.亡阴证B.亡阳证C.阴阳两虚证D.阴虚证E.阳虚证

15.病人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颧红盗汗,大便干燥,尿少色黄,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证属()

A.阳虚证B.阳盛证C.阴虚证D.阴阳两虚证E.亡阴证

(二)A2型题

1.病人胸胁脘腹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常不固定,或窜痛、攻痛,嗳气或矢气后胀痛减轻,舌淡红,脉弦,其证属()

A.血瘀证B.气滞证C.气滞血瘀证D.气逆证E.气虚血瘀证

2.病人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胸胁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或胁下痞块,或肢体瘫痪,半身不遂,舌淡紫,或紫斑,脉涩,其证属()

A.气滞血瘀证B.气虚血瘀证C.血瘀证D.气虚证E.气血两虚证

3.病人畏寒肢冷,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口燥咽干,自汗或盗汗,低热,消瘦,失眠,尿少水肿,溲清便溏,面色淡白或颧红,脉沉迟无力或虚数,其证属()

A.阴阳两虚证B.阴虚证C.阳虚证D.亡阳证E.亡阴证

(三)B1型题

A.气滞证B.气逆证C.气闭证D.血寒证E.血瘀证

1.病人饮冰啤酒后,脘腹痞胀不适,呃声频作,嗳气,舌象无异,脉弦,其证属()

2.病人冬季双手受寒,入水则瘙痒,麻木作痛,拘急不灵活,肢凉肤白,得温症减,舌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或涩,证属()

A.气血两虚证B.气滞血瘀证C.气虚血瘀证D.气不摄血证E.气随津脱证

3.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爪甲淡白,舌淡嫩,脉细弱,证属()

4.胸胁胀满,或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入夜更甚,或妇女痛经,经色紫暗,夹有瘀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其证属()

A.阴盛证B.阳虚证C.阴虚证D.亡阳证E.亡阴证

5.恶寒,形寒肢冷,脘腹冷痛喜暖,口淡不渴,溲清,苔白,脉紧或迟,其证属()

6.面色Δ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其证属()

(四)X型题

1.阳虚证常见的症状是()

A.脉沉紧B.面色Δ白C.畏寒肢冷D.少气懒言E.小便清长

2.气逆证常见于下列哪些脏腑的病变()

A.肝B.胃C.脾D.心E.肺

3.血瘀证的主要表现是()

A.瘰疬B.痛如针刺C.痛有定处D.皮肤紫斑E.脉涩

4.亡阴证与亡阳证的鉴别要点是()

A.汗的冷热B.肌肤的冷热C.渴与不渴

D.病之新久E.痛处是否拒按

5.气滞证的疼痛特点是()

A.攻痛B.胀痛C.窜痛D.刺痛E.隐痛

6.临床常见的津液亏虚证有()

A.肺燥津伤B.肾虚津伤C.脾虚液亏D.胃燥津伤E.肠燥津伤

二、词语解释

1.气虚证2.血虚证3.阳虚证4.亡阳证

5.气滞血瘀证6.气血两虚证

三、填空题

1.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所表现的证候。

2.气逆证是指气机(),脏腑之气上逆所表现的证候。

3.津液不足证是指体内的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官窍失其濡养所表现的证候,属()证。

4.饮证常由外邪侵袭,或()等脏腑机能衰退或障碍等原因所引起。

5.气虚血瘀证是指气虚不足,推动血行无力,以致()所表现的证候。

6.气随津脱证常由高热、大汗耗伤津液,或严重()所引起。

7.阴盛证是指阴气偏盛,脏腑机能障碍或减退,()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8.阴阳两虚证以阴液不足和()并见为主要病机。

9.亡阴证是指机体阴液突然大量(),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四、简答题

1.气虚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2.气陷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3.何谓血虚证?

临床表现有哪些?

4.何谓血热证?

其临床表现如何?

5.何谓痰证?

其临床表现如何?

6.试比较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7.何谓气不摄血证?

其临床表现如何?

8.阴虚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9.临床上如何鉴别亡阴证和亡阳证?

五、论述题

1.试述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

2.简述阳水、阴水的含义及其辨证要点。

3.试述饮证及其临床表现。

4.简述津亏血瘀证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5.简述阳盛证的含义、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6.试述阴阳两虚证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D分析:

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久泻久痢,腹部有坠胀感,或便意频频,或脱肛,子宫脱垂,肾、胃下垂,伴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2.B分析:

气滞血瘀证是指气机阻滞而致血行瘀阻所表现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为胸胁胀满或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入夜更甚,或妇女痛经,经色紫暗,夹有瘀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3.C分析:

气陷证常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

4.D分析:

气滞、气逆多属于实证。

5.E分析:

气机不畅,升降失调是形成气逆的原因。

6.B分析:

血瘀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肿块固定、出血色紫有块、皮肤紫斑、唇舌、指甲青紫、脉涩为主要辨证依据。

7.B分析:

血虚证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两颧潮红不属血虚证的表现。

8.A分析:

水液停聚证是指肺、脾、肾对水液的输布排泄功能失调,以致水液排出减少而停聚于体内所表现的多种证候。

9.C分析:

痰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咳喘咯痰。

10.D分析:

气随津脱证常由高热、大汗耗伤津液,或严重吐泻所引起。

11.A分析:

畏寒肢冷为阳虚证的表现。

12.C分析:

阳虚证以阳气亏损,温煦功能减退为主要病机,故阳虚证最主要的表现是畏寒肢冷。

13.A分析:

阴虚证以阴液亏虚,虚热内生为主要病机。

14.B分析:

亡阳证的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至昏迷,舌淡润,脉微欲绝。

15.C分析:

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颧红盗汗,大便干燥,尿少色黄,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A2型题

1.B分析:

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内脏,或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胸胁脘腹等处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常不固定,可为窜痛、攻痛,嗳气或矢气后胀痛减轻,舌淡红,脉弦。

2.B分析:

气虚血瘀证是指气虚不足,推动血行无力,以致血行瘀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胸胁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或胁下痞块,或肢体瘫痪,半身不遂,舌淡紫,或有紫斑,脉涩。

3.A分析:

阴阳两虚证是指阴虚与阳虚症状并见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口燥咽干,自汗或盗汗,低热,消瘦,失眠,尿少水肿,溲清便溏,面色淡白或颧红,脉沉迟无力或虚数。

(三)B1型题

1.B分析:

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于饮冷而致胃气上逆,出现脘腹痞胀不适,呃声频作,嗳气等症状。

2.D分析:

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液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手部瘙痒,麻木疼痛,拘急不灵活,肢凉肤白,得温则减,舌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或涩均为血寒证的表现。

3.A分析: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爪甲淡白,舌淡嫩,脉细弱。

4.B分析:

气滞血瘀证是指气机阻滞而致血行瘀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胸胁胀满或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入夜更甚,或妇女痛经,经色紫暗,夹有瘀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5.A分析:

阴盛证是指阴气偏盛,脏腑机能障碍或减退,阴寒之邪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恶寒,或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或脘腹冷痛,溲清,便溏,或痰液清稀,水肿,苔白,脉紧或迟。

6.B分析:

阳虚证是指机体阳气亏损,温煦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面色Δ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四)X型题

1.BCDE分析:

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为面色Δ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2.ABE分析:

气逆证以肺、胃、肝的气机上逆为主。

3.BCDE分析:

血瘀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肿块固定、出血色紫有块、皮肤紫斑、唇舌、指甲青紫、脉涩为主要辨证依据。

4.ABC分析:

亡阴证与亡阳证以汗的冷热、肌肤的冷热、渴与不渴、面色赤与苍白等为鉴别要点。

5.ABC分析:

气滞证以胀痛、窜痛、攻痛为主要疼痛特点。

6.ADE分析:

津液亏虚证以肺、胃、大肠津液不足为多见。

临床上多见的有肺燥津伤、胃燥津伤、肠燥津伤等证。

二、词语解释

1.气虚证是指元(真)气不足,气的功能减退,脏腑组织机能活动减弱所表现的证候。

常因久病体虚,或劳累过度伤气所引起。

2.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其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所引起。

3.阳虚证是指机体阳气亏损,温煦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久病耗伤阳气或感受阴寒之邪日久伤阳等引起。

4.亡阳证是指机体阳气突然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常由邪盛,正不敌邪,或大汗、大出血以致阳气暴脱所引起。

5.气滞血瘀证是指气机阻滞而致血行瘀阻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情志不遂,闪挫外伤,或寒邪内阻等所引起。

6.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引起。

三、填空题

1.下陷

2.升降失常

3.内燥

4.肺脾肾

5.血行瘀阻

6.吐泻

7.阴寒之邪

8.阳气虚弱

9.消耗或丢失

四、简答题

1.答:

①本证以元气不足,功能减退为主要病机。

②以少气懒言、身倦乏力、自汗出、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为其辨证依据。

③可兼见头晕目眩、面色淡白、劳累后症状加重等症状。

2.答:

气陷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久泻久痢,腹部有坠胀感,或便意频频,或脱肛,子宫脱垂,肾、胃下垂,伴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3.答:

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其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所引起。

临床表现为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头晕目眩,或心悸,失眠,多梦,或手足拘挛麻木,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月经后期,或经闭。

舌淡苔白,脉细。

4.答:

血热证是指血分有热,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所表现的证候,即血分的热证。

常由外感火热邪气,或情志过极,化火生热,伤及血分所引起。

临床表现为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提前,量多,或崩漏,或局部疮疡红肿热痛,或伴身热,口渴,心烦,甚则躁狂,舌质红绛,脉数。

5.答:

痰证是指水液停聚,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所引起。

临床表现为咳喘咯痰,胸闷,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神昏癫狂,喉中痰鸣,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瘿瘤,乳癖,喉中异物感等。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

6.答:

两证均有胸胁刺痛拒按,舌暗或见紫斑,脉涩等血瘀的症状。

但气滞血瘀证的疼痛兼有胀闷,走窜作痛,并见性情急躁,胁下痞块,经闭或痛经,舌质紫暗等气滞的症状。

而气虚血瘀证的疼痛以痛处不移为特点,并兼有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淡紫,脉沉等气虚的症状。

7.答:

气不摄血证是指气虚固摄血液功能减弱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久病体弱,劳倦过度或气的生成不足所引起。

临床表现为吐血,便血,衄血,皮下出血,或妇女月经量多,崩漏,伴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白,脉细弱。

8.答:

①本证以阴液亏虚,虚热内生为主要病机。

②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尿少色黄、舌红绛少苔、脉细数等虚热症状为辨证依据。

③有形体消瘦、口咽干燥、大便干燥等阴液不足之症。

9.答:

亡阴证与亡阳证的鉴别:

亡阴证的特点为汗热味咸、肌肤温热、喘息烦躁、渴喜冷饮、面舌色红、脉细数;亡阳证则表现为汗冷味淡、肌肤逆冷、气息微弱、口不渴、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五、论述题

1.答:

①气血两虚证的临床表现是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爪甲淡白,舌淡嫩,脉细弱。

②气不摄血证的临床表现是吐血,便血,衄血,皮下出血,或妇女月经量多,崩漏,伴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白,脉细弱。

③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是大量出血,继而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喘促或微弱,神昏,脉微欲绝。

2.答:

阳水:

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

常由外感风湿邪气,或水湿浸淫等所引起。

其辨证要点为:

①本证以外感邪气,致使水湿停聚,泛溢肌肤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病急、来势猛、水肿先从眼睑头面开始、上半身肿甚为辨证依据。

③常以邪犯肺、脾为多见,故可兼见肺失宣降之发热、恶风寒、咽喉肿痛,以及脾失健运的纳呆、身困等症状。

阴水:

水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

常由病久正虚,劳倦内伤,脾肾阳虚所引起。

其辨证要点为:

①本证以劳倦、久病伤正,脾肾虚衰,水湿停聚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病慢、来势徐、病程较长、水肿先从足部开始、腰以下肿甚并伴有寒象为辨证依据。

③以脾肾两伤,阳不化水为多见,故可兼腹胀、纳呆、便溏、肢困的脾阳不足之症,及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等肾阳虚衰的症状。

3.答:

饮证是指水饮停聚,质地清稀,停聚于脏腑组织之间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外邪侵袭,或肺脾肾等脏腑机能衰退或障碍等原因所引起。

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胸闷,痰液清稀,量多色白,倚息不得平卧;或胸胁胀闷作痛,随呼吸、咳嗽、转侧而加剧;或脘痞腹胀,水声辘辘,泛吐清水;或下肢浮肿,身体困重疼痛,舌苔白滑,脉弦。

4.答:

津亏血瘀证是指津液亏损,血液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高热、吐泻、大汗等使津液大量耗伤,血液亏少而循行滞涩所引起。

临床表现为口咽干燥,渴欲饮水,口唇干裂,皮肤干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燥,肌肤甲错,并有落屑,或斑疹显露,舌质绛紫,或有瘀斑、瘀点。

5.答:

阳盛证是指阳气偏盛,脏腑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感受阳热之邪,或感受阴寒之邪,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所引起。

临床表现为壮热,或持续高热不退,心烦失眠,烦躁,或发狂,口渴喜冷饮,汗出,面红目赤,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

6.答:

阴阳两虚证是指阴虚与阳虚症状并见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阴虚证进一步发展损及阳,或阳虚证进一步发展损及阴所引起。

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咽干燥,自汗或盗汗,低热,消瘦,失眠,尿少水肿,溲清便溏,面色淡白或颧红,脉沉迟无力或虚数。

 

 

 第三节脏腑病辨证

 

 大纲要求

1.熟悉脏腑病的辨证要点以及辨证的理论依据。

2.熟悉各种常见证候的名称及证候性质。

3.了解各证候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各类习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下述对"脏腑辨证"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是脏腑辨证的依据B.八纲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

C.脏腑辨证的实质,只是对病位作出判断D.以脏腑为纲,辨明病证所在的脏腑病位

E.应当分辨脏腑病位上的病因及病理性质

2.心病的常见症状不包括下列哪项()

A.心悸怔忡B.心烦失眠C.神昏神乱D.咽干喉痛E.胸闷心痛

3.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的共有症状是()

A.失眠B.面白C.健忘D.多梦E.心悸

4.以下哪项不是心阳虚证的症候()

A.面唇青紫B.舌质淡胖C.心悸气短D.脉象结代E.心胸灼痛

5.心悸与下列哪项同见对诊断心阴虚证有意义()

A.失眠B.面白C.健忘D.头晕E.舌红少苔

6.心阳暴脱证的主要症状是()

A.肢厥脉微B.舌质淡胖C.面色苍白D.心胸闷痛E.脉象结代

7.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有症是()

A.心烦B.舌淡C.盗汗D.失眠E.脉细数

8.心气虚症与心阳虚症主要的共见症是()

A.面白神疲B.脉细无力C.舌质淡白D.形寒肢冷E.心悸气短

9.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识痴呆,举止失常,舌苔白腻者,宜诊断为()

A.痰蒙心神证B.风痰上扰证C.肝气郁结证D.痰火扰神证E.热扰心神证

10.小便赤涩灼痛,兼面赤口渴,心烦不寐,尿道灼热,舌红脉数。

宜诊断为()

A.心火亢盛证B.膀胱湿热证C.小肠实热证D.阴虚火旺证E.下焦湿热证

11.心阳虚证和心阳暴脱证的鉴别要点是()

A.面白神疲B.有无肢厥脉微C.是否舌质淡白D.有无心悸怔忡

E.有无形寒畏冷

12.下列何证常见心悸,面色淡白,失眠健忘,舌淡脉细()

A.心气虚证B.心阴虚证C.心脾两虚证D.心血虚证E.心阳虚证

13.下列除哪一项外,都是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

A.正气不足B.阴寒C.热盛D.瘀血E.气滞

14.下列哪项是心热下移小肠的主要表现()

A.口舌生疮B.面赤口渴C.小便赤色灼痛D.心烦失眠E.大便秘结

15.下列哪项是心火上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A.面赤口渴B.尿道灼痛C.神昏谵语D.口舌生疮E.心悸失眠

16.烦躁不宁,打人毁物,胡言乱语,哭笑无常,应诊断为()

A.肝阳上亢证B.痰迷心窍证C.心血瘀阻证D.痰火扰神证E.肝气横逆证

17.诊断肺病的主要依据是()

A.胸闷B.少气C.自汗D.咳喘E.水肿

18.肺气虚证的咳喘特点是()

A.咳喘痰多,色白清稀B.咳喘胸闷,喉中痰鸣C.咳喘痰少,不易咳出

D.咳喘痰多,痰粘易咯E.咳喘无力,声低气短

19.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吐痰清稀,自汗,舌淡脉弱,应诊断为()

A.肺气虚证B.肾不纳气证C.肺气阴两虚证D.心肺气虚证E.脾肺气虚证

20.咳喘痰少,痰中带血,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应诊断为()

A.热邪犯肺证B.肺肾阴虚证C.肺阴虚证D.燥邪犯肺证E.肝火犯肺证

21.下列何证不具有表卫症状()

A.风寒束肺证B.风热犯肺证C.寒痰阻肺症D.风热证E.燥邪犯肺证

22.咳嗽,咯痰清稀,喉痒,微有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应诊断为()

A.风寒束肺证B.风热犯肺证C.卫分证D.寒饮停肺证E.寒痰阻肺证

23.恶风发热,口干咽燥,咳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应诊断为()

A.燥邪犯肺证B.肺热炽盛证C.肺阴虚证D.风热犯肺证E.风热犯表证

24.干咳少痰,难咯,口干咽燥,颧红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应诊断为()

A.燥邪犯肺证B.肺肾阴虚证C.肺阴虚证D.肝火犯肺证E.肺热炽盛证

25.寒痰阻肺证应无下列何症()

A.痰稀色白B.舌苔白滑C.脉象弦数D.恶寒肢冷E.咳嗽气喘

26.下列何症是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的鉴别要点()

A.痰量的多少B.有无五心烦热C.舌色的红淡D.吐痰的难易E.有无口干咽燥

27.下列何证常见壮热大渴,咳喘气粗,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A.痰热蕴肺证B.风热犯肺证C.热邪壅肺证D.里热炽盛证E.燥邪犯肺证

28.下列何证可见咳喘胸闷,痰多色白而粘,痰易咳出,舌淡苔白腻,脉滑等症()

A.痰湿阻肺证B.寒痰阻肺证C.上焦病证D.风寒束肺证E.热扰胸膈证

29.寒痰阻肺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哪项()

A.恶寒发热B.舌苔薄白C.脉象濡缓D.咳出胸闷E.痰粘易咯

30.燥邪犯肺证与阴虚证不能共见的临床表现是()

A.颧红盗汗B.痰中带血C.口干咽燥D.干咳少痰E.胸部疼痛

31.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的鉴别点是()

A.咳痰的难易B.有无胸痛咳血C.有无恶寒发热D.痰量的多少E.是否口干咽燥

32.下列哪项是肺热壅盛证的病机特点()

A.邪热犯表,肺卫失宣B.邪热犯肺,卫气被遏C.邪热犯肺,肺失清肃

D.邪热犯肺,卫气失和E.邪热犯肺,营卫不和

33.形成肺阴虚证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A.燥热伤肺B.痰浊壅肺C.热病之後D.痨虫蚀肺E.久咳不愈

34.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不包括下列哪项()

A.嗳气B.出血C.腹胀D.便溏E.内脏下垂

35.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证的共同见症是()

A.畏寒肢冷B.食少便溏C.便血Δ血,月经量多D.腹部疼痛,喜温喜按

E.脘腹重坠,食后益甚

36.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宜诊断为()

A.寒湿困脾证B.脾阳虚证C.脾气下陷证D.肝郁脾虚证E.脾气虚证

37.脾病虚证的基础证型是()

A.脾不统血证B.脾气虚证C.脾胃气虚证D.脾虚气陷证E.脾阳虚证

38.下列哪项症状不属脾虚气陷证()

A.脘腹重坠B.头晕目眩C.小便浑浊D.久泻不止E.滑精早泄

39.下列何证表现为纳呆脘痞,呕恶身重,身热起伏,尿黄便溏,苔黄腻()

A.肝胆湿热证B.大肠湿热证C.脾胃湿热证D.膀胱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