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应知应会.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107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应知应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应知应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应知应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应知应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应知应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应知应会.doc

《《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应知应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应知应会.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应知应会.doc

《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应知应会

1、试着从现代安全管理的需要,简要说明分公司为什么要开展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答:

现代安全管理经历着经验管理、制度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和文化管理四个阶段。

文化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最高阶段,风险预控管理则是最终实现文化管理的必经途径。

为此,建设并实施“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分公司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概念?

答: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对存在的危险源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将风险降低和保持在可容许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的程序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和方法。

3、风险预控管理的基本流程图是什么?

并试着简要描述。

答:

(1)风险预控管理的基本流程图,如下

(2)风险预控管理基本流程图的意思是:

首先通过危险源辨识,让我们知道每项活动中(作业或者管理)有哪些东西;再是通过风险评估让我们知道哪些危险源是为实现系统目标的管控重点;三是对辨识出来的危险源,结合广义有效适用法定要求、风险评估结果和人、财、物情况,分别制定能够实现危险源管控目标的控制标准以及能够实现其控制标准的预控措施,以解决管到什么程度和怎么管的问题;四是执行既定的预控措施;五是通过巡视、测量、人工检查等手段对危险源的存在状态进行监视,以确认其对控制标准偏离与否;六是针对危险源监测结果(风险是否可承受),进入下一个监测周期或通过风险预警治理隐患、处理故障、事故;七是结合隐患、故障、事故原因分析结果,对控制标准、预控措施进行持续改进。

4、危险源的概念?

答:

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5、简要描述危险源与隐患的区别和联系。

答:

(1)状态处于控制标准范围外(管控外的危险源),风险可承受(未形成后果)的危险源,我们一般称之为隐患。

(2)危险源可能是隐患,也可能不是隐患,但隐患必然存在于危险源上。

6、危险源到事故的发展过程?

答:

危险源到事故的发展过程是,危险源→隐患→故障→事故。

7、简要描述危险源管控较之隐患管理的超前性。

答:

危险源管控较之隐患管理的超前性主要表现在,危险源管控的目的是不使之发展成为隐患(即隐患未遂),而隐患管理的目的是不使之发展成为故障(即故障未遂)。

8、隐患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

隐患产生的原因,是标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问题。

如下图

9、按照风险来源,危险源的分类方式?

答:

按照风险来源,分为人员类、设备类、环境类和管理类四种危险源。

10、按照风险大小,危险源的分类方式?

答:

按照风险大小,分为轻度、低度、中度、高度和极度五种危险源。

11、按照管控状态,危险源的分类方式?

答:

按照管控状态,分为管控内和管控外两种危险源。

12、危险源的可能性告诉我们“危险源可能是隐患,也可能不是隐患,但隐患必然存在于危险源上”。

但为什么分公司没有重大危险源,却有重大隐患?

答:

执行标准、认定范围不同的原因,分公司没有重大危险源,但有重大隐患。

13、危险源辨识的概念?

答:

危险源辨识,是指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14、危险源辨识的意义?

答:

危险源辨识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础,只有辨识了危险源,才能通过风险评估,进而制定相应级别的管控措施,以实现该危险源的风险控制。

15、危险源辨识有几个作用?

分别是什么?

答:

危险源辨识有三个作用。

(1)通过危险源辨识,使我们知道每项活动中(作业或者管理)一个时间阶段内客观、潜在存在的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活动中有哪些东西。

(2)通过危险源可能后果的确定,为专项安全的持续改进提供一定依据。

(3)为一个时间阶段内母系统风险预控管理目标的最终确定提供依据。

16、危险源辨识,一般按照哪两大步骤进行?

答:

危险源辨识,一般按照“选择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两大步骤进行。

17、分公司现在采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是什么?

答:

分公司现在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18、按照工作任务分析法进行危险源辨识的操作流程图是什么?

并试着简要描述。

答:

(1)按照工作任务分析法进行危险源辨识,操作流程如下图。

(2)具体操作步骤为:

①以清单的形式列出系统所有的工作任务;

②将每个工作任务进行工序细化;

③对每个工序中客观、潜在存在的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④分析每个危险源可能产生的后果,为该危险源的风险评估做准备;

⑤根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后果,初次确定需要管控的危险源;

⑥对初次确定的需要管控的危险源,确定可能引起其后果的危险项以及该危险项的风险类别。

19、为什么要确定危险源的管控目标?

答:

为确保母系统风险预控管理目标的实现,要确定子系统直至每个危险源的管控目标。

20、危险源的管控目标,我们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答:

危险源的管控目标,我们一般用危险源对系统目标实现可能的影响,即“后果”来表示。

21、危险源后果的确定步骤?

答:

危险源后果的确定步骤,如图。

22、分析危险源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危险项辨识”,主要是结合什么?

答:

分析危险源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危险项辨识”,主要是结合国内外同行故障、事故资料以及有关人员的工作经验。

23、危险源辨识的落脚点是什么?

答:

危险源辨识的落脚点是危险项辨识(也叫危害因素、风险点、有害因素等等)。

24、危险项多用什么表述?

答:

为实现风险预控管理的目的---“将风险降低和保持在可容许水平”(即隐患未遂),危险项多用引起危险源后果的隐患来表述。

25、风险的概念?

答:

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其中,“某一特定危险情况”指的就是危险源可能的“后果”。

26、风险评估的概念?

答:

风险评估,是指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27、风险评估的操作流程图是什么?

并试着简要描述。

答:

(1)风险评估,目前我们按照下图流程进行。

(2)具体操作步骤为:

①针对风险类别,确定每个危险项的风险评估方法。

②按照确定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危险项的风险等级和整改期限。

③结合风险评估结果,二次确定需要管控的危险源。

28、风险评估有几个作用?

分别是什么?

答:

风险评估有五个作用。

(1)可以最终确定需要管控的危险源。

(2)可以知道需要管控的危险源中哪个是管控重点。

(3)为一个时间阶段内母系统风险预控管理目标的最终确定提供依据。

(4)为危险源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

(5)为危险项控制标准和预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29、按照工作任务分析法辨识出来的危险源,就安全生产而言,哪些需要管控,哪些不需要管控,是怎么确定的?

答:

按照工作任务分析法辨识出来的危险源,就安全生产而言,哪些需要管控,哪些不需要管控,是危险源可能的后果对系统目标实现影响程度考量的结果。

危险源可能的后果对系统目标实现影响程度的考量,是分两个方面进行的。

一方面是在“危险源辨识”阶段中考量危险源可能的最严重的后果对系统目标实现的影响;再一方面是在“风险评估”阶段对风险管控需要的考量(目前,我们将轻度及以上风险的危险源全部纳入风险管控)。

30、2015年,分公司执行怎样的风险评估要求?

答:

2015年,分公司执行公司“工队二维评估、机关专业多维验证”的风险评估要求。

亦即,对所有辨识出来的需要管控的危险源,由工队进行二维评估,由机关专业通过多维评估,以验证其准确性。

31、二维评估,我们现在用的是哪种风险评估方法?

答:

二维评估,我们现在用的是风险矩阵法。

32、采用风险矩阵法进行风险评估的计算方法?

答:

采用风险矩阵法进行风险评估,计算方法如下:

R=S×P

R—风险值;

S—危害程度;

P—发生频次。

33、简要描述二维评估的弊端。

答:

二维评估的弊端在于未发生过后果的危险源,风险等级都低。

34、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适宜于哪种危险源的风险评估?

其计算方法?

答: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适宜于环境类危险源的风险评估。

其计算方法如下

D=L×E×C

D—作业条件危险性大小;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3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评价法(FMEA法)适宜于哪种危险源的风险评估?

其计算方法?

答: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评价法(FMEA法)适宜于设备类危险源的风险评估。

其计算方法如下

R=P×S×D

P—事故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S—后果的严重程度;

D—失效模式的可探测度。

36、风险评估有几种类型?

分别是什么?

答:

风险评估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基准风险评估、持续风险评估和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

37、风险预控的概念?

答:

风险预控,是指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的过程。

38、风险预控的基础?

答:

风险预控的基础是标准化建设,也就是三个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管理标准)的落实及持续改进过程。

三个标准的落实及持续改进也应该是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内容。

39、简要描述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之“控制标准”、“预控措施”与标准化建设之“技术标准”、“作业标准”的关系。

答: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之部分“控制标准”是源于标准化建设之“技术标准”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之“预控措施”是源于标准化建设之“作业标准”的。

40、标准的三个属性是什么?

答:

标准的三个属性是标准的目的性、追随性和两面性。

41、标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

标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系统目标。

如下图。

就单个危险源而言,即:

(1)控制标准(技术标准)对管控目标负责,就是说只要达到控制标准(技术标准)就能实现危险源的管控目标。

(2)预控措施(作业标准)对控制标准(技术标准)负责,就是说只要完整执行预控措施(作业标准)就能达到控制标准(技术标准)。

(3)管理标准对预控措施(作业标准)负责,就是说只要严格落实管理标准员工就能执行预控措施(作业标准)。

42、为实现隐患未遂,“预控措施”对危险项该怎样制定?

答:

为实现隐患未遂,“预控措施”必须是预防危险项(隐患)发生的,而不是危险项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43、简要描述标准的追随性。

答:

标准的追随性是说,标准是追随目标的。

标准的高低与目标的高低应成正比关系。

目标确立的高,标准制定的低,目标不能实现。

目标确立的低,标准制定的高,对投入的人、财、物是浪费。

44、简要描述标准的两面性。

答:

标准的两面性是说,标准应该是目标实现的依据,但以下二种情况,标准本身可能就是隐患,是目标实现的障碍。

(1)没有追随性的标准是隐患。

(2)引用法定要求错误的标准是隐患。

45、标准,一般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持续改进?

答:

标准的持续改进,一般是通过隐患、故障和事故的原因分析,对标准的三个属性进行持续改进。

46、危险源监测的概念?

答:

危险源监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已辨识出来的危险源进行实时、定期和动态的检查、监测,并及时反馈危险源动态信息的管理过程。

47、危险源监测的目的?

答:

危险源监测的目的是及早发现隐患,以验证标准和措施的效果(即标准和措施正确与否,落实与否)。

48、危险源监测的结果有哪几种情况?

答:

危险源监测的结果,无非两种情况,如下图。

一种情况是危险源的存在状态在控制标准范围内(即管控内的危险源),这种状态的危险源是安全的,按照规定进入下一个监测周期即可;危险源存在状态的另一种情况是在控制标准范围外(即管控外的危险源)。

49、管控外的危险源有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