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养肝护肝小妙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0771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你养肝护肝小妙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你养肝护肝小妙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你养肝护肝小妙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你养肝护肝小妙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你养肝护肝小妙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你养肝护肝小妙方.docx

《教你养肝护肝小妙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你养肝护肝小妙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你养肝护肝小妙方.docx

教你养肝护肝小妙方

平肝息风药

  凡具有平降肝阳、止息肝风作用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

  平肝息风药,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以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症。

  临床使用平肝息风药的时候,应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给予不同的配伍。

如因热引起的,与清热泻火药同用;因风痰引起的,与化痰药同用;因阴虚引起的,与滋阴药同用;因血虚引起的,与养血药同用。

  本类药物性能各有不同,应区别使用。

如其中有些药物药性寒凉,脾虚慢惊病患,则非所宜;而另有一些药物又偏温燥,血虚伤阴者又宜慎用。

  羚羊粉

  【来源】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

  【别名】高鼻羚羊。

  【处方用名】羚羊粉。

  【用法用量】常用量1~3克,入煎剂宜另煎汁冲服。

也可磨汁或锉末服。

  【产地采收】主产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猎取后锯其角,晒干。

以角体丰满、色白、质嫩、有血丝、无裂纹者为佳。

  【性味归经】咸、寒。

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用于高热惊痫、神昏惊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现代研究】含有角蛋白、磷酸钙及不溶性无机盐等,羚羊角经酸水解后测定,含异白氨酸、白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此外尚含磷脂类成分约0.12%,为卵磷脂、脑磷脂、神经鞘磷脂等。

  【常用单方】【方一】

  组成:

羚羊角粉0.1克。

  【用法】取上药,冲服,每天3次。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平肝化痰。

主治癫痫持续状态,表现为抽搐、昏迷、牙关紧闭、连续多次发作。

多属外风引动内风、痰湿蒙闭清窍所致。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例7岁患儿,完全治愈。

  【来源】中医杂志,1988,29

(2):

4【方二】

  组成:

羚羊角粉适量。

  【用法】取上药,每次1克,冲服。

  【功能主治】清心泻火。

主治阳痿。

同时伴面部烘热、烦躁。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例阳痿二十余年、累治不效患者,经用本【方二】周后,亢热诸症得除,阳痿竟亦痊愈。

  【来源】中医杂志,1990.31

(2):

21【方三】

  组成:

羚羊角粉适量。

  【用法】取上药,每次0.5克,连续服用4次。

  【功能主治】清心泻火。

主治口疮,表现为口疮舌糜、疼痛,口腔黏膜有溃疡面。

  【疗效】据孙松林报道,应用本方无论是治疗婴幼儿腹泻,或发热后出现的口疮舌疮,还是成年人复发性口疮,都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无寒凉伤中之弊病。

  【来源】河南中医,1989,(3):

34。

【方四】

  组成:

羚羊角粉适量。

  【用法】口服上药,每次0.3克,每日2次,28天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平肝降压。

主治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疗效】共治疗40例,结果临床症状痊愈3例;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

降压疗效显效10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

  【来源】浙江预防医学,2002.14(10):

67

  牡蛎

  【来源】本品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

  【别名】毛壳、牡蛎壳、左牡蛎、左壳、蛎蛤。

  【处方用名】牡蛎、生牡蛎、煅牡蛎。

  【用法用量】常用量15~30克,入汤剂,宜先煎。

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长牡蛎主产于山东以北至东北沿海。

大连湾牡蛎主产于辽宁、河北、山东等省沿海。

近江牡蛎产地较广,北起东北,南至广东省、湖南省沿海,主要为野生品,也有养殖。

全年均可采收,去肉,洗净,晒干。

以质坚、内面光洁、色白者为佳。

  【炮制研究】1.牡蛎:

洗净、干燥、碾碎。

  2.煅牡蛎:

取净牡蛎,照明煅法(附录)煅至酥脆。

  【性味归经】咸、微寒。

归肝、胆、肾经。

  【功能主治】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主治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等。

用于自汗盗汗、遗精、胃痛吞酸。

  【毒副作用】有报道服用后可加重原有贫血患者的贫血程度及症状。

过敏反应:

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

  【现代研究】含碳酸钙80%~95%,并含磷酸钙、硫酸钙、氧化铁、铝、镁、硅等,另含有硬蛋白质等。

  【常用单方】【方一】

  组成:

煅牡蛎适量。

  【用法】取上药,与煅鸡蛋壳等份,共研末。

每次服4.5克,每天3次。

  【功能主治】制止胃酸。

主治吐酸。

  【来源】录自《家庭偏方秘方验方大全》。

【方二】

  组成:

牡蛎份适量。

  【用法】取上药,扑身。

  【功能主治】收涩止汗。

主治产后出汗。

  【来源】录自《家庭偏方秘方验方大全》。

  珍珠母

  【来源】本品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壳动物马氏珍珠贝的贝壳。

  【处方用名】珍珠母、珠母、明珠母、煅珍珠母。

  【用法用量】常用量10~30克,入汤剂,宜先煎。

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

去肉、洗净、干燥。

以块大、色白、有“珠光”者为佳。

  【性味归经】咸、寒。

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定睛明目。

用于头痛眩晕、烦躁失眠、肝热目赤、肝虚目昏。

  【现代研究】含有磷脂酰乙醇胺、半乳糖神经酚胺、羟基脂肪酸、碳酸钙、氧化钙等氧化物和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等。

  【常用单方】【方一】

  组成:

珍珠母适量

  【用法】研成细粉。

每次3克,每天3次,开水冲服。

  【功能主治】平肝镇潜。

主治高血压。

  【来源】录自《高血压冠心病单验方》。

【方二】

  组成:

珍珠母适量。

  【用法】用珍珠层粉每次1克,日服3次,另用少许直接撒在溃疡面上,每日4次。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清肝明目。

主治口腔溃疡。

  【疗效】共治疗13例,均在用药1天红肿明显减轻,3天内溃疡全部愈合。

  【来源】四川中医,1994.

(2):

51。

【方三】

  组成:

珍珠母适量

  【用法】用珍珠层粉口服,每次2.5克,日服3次,5周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制酸。

主治胃溃疡。

  【疗效】共治疗10例,结果症状消失者6例,显效减轻2例,无进步2例;X线复查,龛影消失者3例,明显缩小5例,无改变2例。

  【来源】中医杂志,1980.21(10):

49。

【方四】

  组成:

珍珠母适量

  【用法】用珍珠母油膏外敷,每天换药2次。

  【功能主治】主治褥疮

  疗效;共治疗40例,结果3周内褥疮愈合38例。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2002.37(9):

392。

  代赭石

  【来源】本品为三方晶系赤铁矿的矿石。

  【别名】赭石、红头石、血师、钉头赭石。

  【处方用名】代赭石。

  【用法用量】常用量10~30克,入汤剂,宜打碎先煎。

也可入丸、散剂,每次1~3克。

  【产地采收】产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多种矿床和岩石中。

以色赤红、钉头明显、质重而脆、有层纹者为佳。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

主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具有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的作用。

主治头痛眩晕、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等证。

  本品苦寒重坠,寒症及孕妇慎用;又因其含微量砷,故不宜长期服用。

  【现代研究】代赭石主要含有三氧化二铁,并含有镁、铝、硅等杂质。

内服后能收敛胃肠壁,保护黏膜面。

并可吸收入血,能促进血细胞生成。

  【常用单方】【方一】

  组成:

代赭石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细末。

白开水送服,早晚各服3克。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

主治青年早老性脱发,表现为持续大量脱发。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5例,经2~3个月治疗,在脱发方面均获得满意效果。

  【来源】白全强等,新医学,1976.7(5):

249,【方二】

  组成:

代赭石6克

  【用法】取上药,与孩儿茶3克,共研极细末。

白开水分2次送服。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齿衄。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2例,均痊愈。

  【来源】王仕元等,黑龙江中医药,1965.

(1):

61.【方三】

  组成:

代赭石30~120克

  【用法】取上药,研极细末。

冲服。

  【功能主治】降逆止呕。

主治妊娠恶阻、呕恶。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呕恶、早期妊娠恶阻,常收速效。

  【来源】刘爱民等,河南中医,1982.

(2):

5.【方四】

  组成:

代赭石、芦荟各30克

  【用法】取上药研细末制成丸剂,每服6克。

  【功能主治】具有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的作用。

主治顽固性便秘。

  【疗效】共治疗500例,均获满意效果。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1983.(3):

28,

  钩藤

  【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带钩茎枝。

  【别名】钩钩、双钩藤。

  【处方用名】钩藤、双钩。

  【用法用量】常用量10~15克,入汤剂,不宜久煎(或后下)。

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主产于长江以南至福建、广东、广西等省。

秋、冬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

以梗细、钩多、色紫红、无枯钩枝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凉。

归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主治惊痫抽搐、眩晕、头痛、中风、癫痫、破伤风、子痫等证。

  【现代研究】钩藤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其生物碱的主要成分有钩藤碱、异钩藤碱等。

具有镇静、抗惊厥、抑制癫痫、降压作用。

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并有刺激免疫系统和肝保护的作用。

  【常用单方】【方一】

  组成:

钩藤3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100毫升,水煎10分钟。

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平肝降压。

主治高血压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病175例,用药30天,显效86例,有效49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为77,1%。

  【来源】林连荣等,辽宁中医杂志,1988,13

(2):

23.【方二】

  组成:

钩藤20克

  【用法】取上药,剪碎布包(加少许冰片),于每天晨起和晚睡前放入盆或桶内,加温水浴脚,每次30~40分钟,可不断加水,以保持水温。

每包药用1天,10天1个疗程。

见效后继续2~3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功能主治】平肝降压。

主治高血压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50例,显效2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

  【来源】李增林等,辽宁中医杂志,1989,13(8):

23.【方三】

  组成:

钩藤18克,炙全蝎18克,紫河车18克。

  【用法】取上药共研成细末装胶囊(每粒含生药0.3克),每次服0.9克。

  【功能主治】息风定痛。

主治偏头痛

  【疗效】共治疗26例,服药后12小时内头痛渐趋缓解,48小时后疼痛明显减轻,继则消失,一年后随访18例。

除1例复发2次(继服原药依然有效)外,其余均未复发。

  【来源】江苏中医,1988,(4):

10.

  天麻

  【来源】本品为兰科多年寄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别名】赤箭、鬼督邮、定风草。

  【处方用名】天麻、明天麻。

  【用法用量】常用量3~10克,入汤剂。

也可研末吞服,每次1~1.5克。

  【产地采收】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广布我国南北各地。

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

以质地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无空心者为“冬麻”,质佳。

  【性味归经】甘、平。

归肝经。

  【功能主治】息风定惊、平肝潜阳。

主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眩晕、头痛、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破伤风、小儿惊风等证。

  【现代研究】天麻块茎含有香夹兰醇、粘液质天麻甙、结晶性的中性物质、维生素A等。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抗惊厥、镇痛作用。

天麻液能明显降低冠状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有迅速降压作用。

还具有耐缺氧作用,并可促进免疫功能。

  【常用单方】【方一】

  组成:

天麻茎50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服。

  【功能主治】平肝降压。

主治高血压。

  【来源】录自《高血压冠心病单验方》。

【方二】

  组成:

天麻9克

  【用法】取上药,为末。

鸭蛋1个,放盐水中浸泡7天后取出,开一个小孔,倒出适量(相当于天麻的容积)蛋清,把天麻末装入蛋内,麦面和饼密封鸭蛋,置火中煨熟。

每晨空腹服1个。

  【功能主治】软化肉瘤、散结止痛。

主治骨肉瘤。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例,35天病愈,随访21年未复发。

  【来源】曹洪亮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9

(2):

66.【方三】

  组成:

天麻素注射液

  【用法】用天麻素注射液600毫克,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功能主治】息风平肝。

主治眩晕。

  【疗效】共治疗中老年眩晕64例,总有效率为98,4%。

  【来源】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8(4):

471.【方四】

  组成:

6%天麻注射液(每支2毫升,含生药0.12克)

  【用法】肌内注射:

每次2~4毫升,每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

主治血管性头痛。

  【疗效】共治疗54例,结果总有效率为79,6%。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4):

26.

  刺蒺藜

  【来源】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

  【别名】蒺藜子、硬蒺藜、三角蒺藜。

  【处方用名】刺蒺藜、白蒺藜、蒺藜。

  【用法用量】常用量6~10克,入汤剂。

外用适量。

气血虚者及孕妇慎用。

  【产地采收】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山西、陕西等地。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炮制研究】炒后苦泄辛散之性减弱,长于平肝潜阳,疏肝解郁;酒炙或酒拌蒸后,引药上行,对风邪上扰及肝气郁结等症自然有增升散的作用;醋炙后引药专入肝经,增强疏肝解郁活血止痛作用。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有小毒。

归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癖、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现代研究】刺蒺藜的果实含有山奈酚、山奈酚3~葡萄甙、山奈酚3~芸香糖甙、刺蒺藜甙等,干果含有脂肪油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等,种子含有生物碱。

实验表明,蒺藜总甙对机体衰老过程中某些退化性变化有一定抑制作用。

并具有降压作用,还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

  【常用单方】【方一】

  组成:

白蒺藜适量

  【用法】取上药,为末。

每次9克,空腹食前温酒调下。

  【功能主治】祛湿通络。

主治腰痛。

  【来源】录自《御药院方》。

【方二】

  组成:

白蒺藜5000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2次,浓缩至10:

1浸膏,再按1:

4加糖干燥成颗粒,每包30克。

每天2次,每次半包,温开水冲服。

  【功能主治】平肝泻火、祛风活血。

主治白癜风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27例,痊愈4例,显效7例,好转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1.5%。

  【来源】河北医药,1981.

(2):

45.【方三】

  组成:

刺蒺藜30~6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煎至500毫升。

温洗双下肢膝以下,同时搓揉足底、足背及腓肠肌,每次20分钟,早晚各1次。

  功能主治:

温经通络、健脾止泻。

主治小儿秋季腹泻。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秋季腹泻60例,退热时间、止泻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均优于西药抗菌素常规处理组。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91.(4):

36.【方四】

  组成:

白蒺藜、生甘草各100克

  【用法】取上药浸于75%乙醇300毫升内,过滤备用。

先将患部洗净,再用棉球蘸药液擦患部,每日2~3次。

  【功能主治】祛风止痒。

主治手部脱屑发痒症。

  【疗效】共治40例,除1例因故中断治疗外,其余39例均获愈。

  【来源】湖南医药杂志,1982.(30):

11.

  全蝎

  【来源】本品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别名】蝎子、茯背虫。

单用尾,名为蝎尾。

  【处方用名】全蝎、全虫。

  【用法用量】常用量2~5克,入汤剂;若研末吞服,每次0.6~1克。

外用适量。

血虚生风者及孕妇慎用。

  【产地采收】产于我国各地,长江以北较多。

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通风处,阴干。

以完整、色青褐或黄褐色、干净、身挺、腹硬、脊背抽沟、无盐霜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平、有毒。

归肝经。

  【功能主治】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惊风抽搐、癫痫、中风、半身不遂、偏头痛、破伤风、淋巴结核、风疹疱肿等。

  【毒副作用】本品有毒,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并且不宜过量。

血虚生风者及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全蝎含有蝎毒,为一种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

另含有三甲胺、甜菜碱、牛黄酸、软脂酸、硬脂酸、胆固醇、卵磷脂及铵盐等。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抗癫痫、抗惊厥作用。

尚有抗肿瘤、抗结核杆菌的作用。

  【常用单方】【方一】

  组成:

全蝎1只

  【用法】将1枚鲜鸡蛋破一缺口,放入上药(将鲜活蝎在盐水内浸6~8小时,然后再用盐水煮阴干即可),立刻用厚实草纸包裹4~5层,埋入木炭中烧熟。

去蛋壳连同全蝎一起食用,每天早、午、晚饭前各服1枚,连服30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间停服3~5天。

  【功能主治】息风止惊。

主治癫痫(羊角风)

  【来源】录自《家庭偏方秘方验方大全》。

【方二】

  组成:

全蝎适量

  【用法】取上药,用香油炸至深黄色,研为细末。

1次2.5克,每天2次,开水冲服。

  【功能主治】散寒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来源】录自《风湿病单验方大全》。

【方三】

  组成:

全蝎6克

  【用法】取上药,研细末,分3包。

睡前白开水送服。

  【功能主治】消肿止痛。

主治乳房痛。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本病,1次治愈。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3):

封3.【方四】

  组成:

全蝎粉3克

  【用法】取上药,装入胶囊内1次吞服,每天1次,连服2次。

  【功能主治】解毒通络、消炎止痛。

主治急性乳腺炎。

多由肝气不舒或外邪侵袭致乳汁壅滞,又导致乳房红肿坚硬,压痛,伴发热等症状。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0例,疗效颇佳。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88,

(1):

23.蜈蚣

  【来源】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别名】百脚、百足虫、千足虫。

  【处方用名】蜈蚣、天龙。

  【用法用量】常用量1~3克,入汤剂。

若研末吞服,每次0.6~1克。

外用适量,研末或油浸敷患处。

因本品有毒,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产地采收】主产于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等省。

叶圣,现多为家养。

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以条长、完整、头红、身黑绿色、腹部干瘪者为佳。

  【炮制研究】生蜈蚣有毒,生用搜风定搐力强,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癫痫等,入煎剂多生用。

外用,善治疮疡肿毒、瘰疬溃烂、毒蛇咬伤等。

焙后降低毒性,矫味矫臭,使之干燥酥脆,便于粉碎,多入丸散内服或外敷,功用同生品。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

归肝经。

  【功能主治】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疮疡肿毒、风癣、痔漏、烫伤等。

  【毒副作用】因本品有毒,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并且用量不宜过大。

虚证者及孕妇忌用。

  【现代研究】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有多种氨基酸、脂肪酸、胆甾醇等。

具有抗肿瘤、止痉作用。

蜈蚣水提取物对各种致病性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还具有镇痛作用。

  【常用单方】【方一】

  组成:

蜈蚣适量

  【用法】取上药,去头足,焙干研末。

内服,每次3条,每天3次,连服3个月,停药休息1周。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解毒散结。

主治空洞型肺结核、抗痨药治疗无效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2例,治疗3个月以上,经X线透视证明空洞闭合2例,缩小6例,无变化4例。

  【来源】陕西中医,1983.(6):

6.【方二】

  组成:

蜈蚣1克。

  【用法】取上药,研磨。

冲服,每天3次。

  【功能主治】通络止痛。

  适应症:

偏头痛。

  【疗效】应用本方止痛效果明显。

  【来源】王学平等,中医药学报,1995.(5):

46.【方三】

  组成:

蜈蚣6条

  【用法】取上药,白酒300毫升,冷浸支取。

每天喝药酒2~3次,每次10~20毫升。

  【功能主治】散寒通络。

主治雷诺氏病。

  【来源】录自《常见病药酒疗法》。

【方四】

  组成:

蜈蚣3条

  【用法】取上药,置瓦片上焙干,研末,加适量鸡蛋清调匀。

涂在皮损处,每天5~6次。

  【功能主治】解毒止痛。

主治带状疱疹。

  【来源】录自《家庭偏方秘方验方大全》。

僵蚕

  【来源】本品为蚕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僵化虫体。

  【别名】僵虫、白僵蚕、姜虫。

  【处方用名】僵蚕、天虫。

  【用法用量】常用量3~10克,入汤剂。

若入散剂,每次服1~1.5克。

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主产于浙江、江苏、四川等养蚕区。

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

  【炮制研究】生僵蚕辛散之力较强,药力较猛。

麸炒后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

  【性味归经】咸、辛、平。

归肝、肺、胃经。

  【功能主治】息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

  【现代研究】僵蚕含有蛋白质67,44%、脂肪4.38%。

体表白粉霜中含有草酸胺,白僵菌含有白僵素、环肽类白僵素等。

白僵蚕的药理作用为催眠、抗惊厥。

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轻度的抑制作用。

  【常用单方】【方一】

  组成:

白僵蚕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末。

每次3克,每天3次,白开水送服,2个月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化痰散结、降低血脂。

主治高脂血证。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21例,均有效。

其中12例服药1个疗程,6例服药2个疗程,3例服药3个疗程。

  【来源】河北中医杂志,1987,(3):

43.【方二】

  组成:

僵蚕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

每次5克,每天3次,饭前白开水送下,2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15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

服药同时配合饮食疗法。

  【功能主治】降低血糖。

主治糖尿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成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52例,显效21例,有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1%。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0.(5):

37,

  地龙

  【来源】本品为钜蚓科环节动物参环毛蚓和缟蚯蚓的干燥体。

前者称广地龙,后者称土地龙。

  【别名】蚯蚓、蛐蟮、曲虫、赤虫。

  【处方用名】地龙。

  【用法用量】常用量为5~15克,入汤剂,鲜品可用至10~20克;若研末吞服,每次1~2克;外用适量。

无实热及脾胃虚弱者慎用。

  【产地采收】广地龙主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土地龙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广地龙春季至秋季捕捉,土地龙夏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本品均以条大、肉厚、洁净者为佳。

  【炮制研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性味归经】味咸,性寒。

主归肝、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毒副作用】口服过量可导致中毒,潜伏期3~6小时,表现为头痛,头晕,血压先升高,后突然降低,腹痛,胃肠道出血,心悸,呼吸困难等。

  【现代研究】广地龙含有次黄嘌呤、琥珀酸、谷氨酸、蚯蚓解热碱、蚯蚓素等。

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对血液系统有抗凝血、抗血栓、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临床试验资料表明,高血粘度综合征和缺血性中风患者服用地龙提取液,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改善。

地龙还具有解热、抗肿瘤、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