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0681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管理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会管理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会管理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社会管理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社会管理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管理研究综述.docx

《社会管理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管理研究综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管理研究综述.docx

社会管理研究综述

社会管理研究综述

社会管理研究综述

社会管理是政府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而对社会活动所进行的管理。

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

如何加强社会管理,乃是世界各国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基于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

“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党的十七大重申这一要求,并进一步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2011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在国外,有关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

国外对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通常蕴含在社会建设理论当中,主要形成了以下理论:

(1)社会团结理论。

涂尔干认为,欧洲工业社会的危机是由于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利益和价值的分化造成了社会冲突和社会失范,传统的利益协调方式和价值体系解体,社会矛盾不断加深造成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新的社会组织的基础上进行社会重组,形成“社会团结”的有机形式,防止“社会排斥”和“社会分裂”(刘少杰.现代社会的建构与反思[J].学习与探索,2006.3)。

(2)社会整合理论。

奥古斯特·孔德以追求社会和谐、社会均衡为目标的社会秩序理论的产生,是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产生的标志。

(和经纬,田永贤.西方政府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评析[J].东南学术,2005.4)孔德开创了科学或实证的传统,最早确定了追求秩序化的任务。

尽管政治革命的硝烟与工业革命的洪流击碎了孔德重建社会秩序的梦想,但是,他的一生毕竟是以弘扬实证精神、重建社会秩序为志业的。

(刘少杰:

《现代社会的建构与反思》,《学习与探索》2006.3)其后,帕森斯的社会整合思想源于他的社会均衡说及其理论表达———结构功能论和社会系统论,而微观层次的自我和他我互动则是社会系统的最基本和最原初的形式。

结构功能理论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认为社会结构每个组成部分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它假设社会制度处于均衡的状态,保持着有条不紊的秩序,很难发生整体的变迁(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李培林等.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J].社会,2005.6)。

(3)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包括传统冲突理论和现代冲突理论。

传统冲突学派看到的是社会不协调的一面,它认为整个社会体系处于绝对不均衡中,在社会体系的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冲突与不和的因素,是社会变迁的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理论同关于代替这一社会形态的未来社会的构想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关于社会革命的理论实际上又是他们的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他们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关于社会公正和公平的理念、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阐述,包含着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初步思考(杨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社会管理思想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2)列宁作为把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付诸实施的第一位无产阶级领袖,从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条件出发,从社会主义建设和管理的根本任务、主要力量、核心力量、社会资源以及组织机关等几个方面,阐发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新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袁方.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J].东岳论丛,2005.6)、(杨奎.科学的理论探索:

列宁、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6.12)而现代冲突理论在坚持不和谐是社会的固有特征的理论基础上,认为可以通过社会秩序的调整来缓解冲突,并在冲突与缓解的互动中寻求发展,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它在承认社会冲突的普遍性的同时,将社会和谐作为研究落脚点,并建设性地认为社会冲突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是社会变迁的动力(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社会公正理论。

罗尔斯认为,一方面,社会公正是一个社会得以维系的先决条件,没有了它,社会在政治上就将趋于崩溃;另一方面,社会公正因此也涉及公民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心理感知和判断,从而在此意义上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社会治理理论。

罗西瑙(J.N.Rosenau)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

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

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9.1)、(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

(应星:

国外社会建设理论述评[J],高校理论战线,2005.11)后来法国学者斯莫茨再此基础上提出了“善治”等概念作为回答。

所谓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在斯莫茨看来,善治的基本要素有以下6个:

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

(斯莫茨。

治理在国际关系中的正确运用[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2)

2.社会管理的历史沿革研究。

最早的社会管理格局雏形是12世纪西欧的第一批“自治城市”,一些城市市民取得了局部立法权,这是西方公民社会的初始阶段,此时的国家与公民社会是一元的从属关系。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而这种社会管理格局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时期,又转变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分离和对立的状态。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欧各国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其阶级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开始承担增进全民福利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公共事业,政府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从20世纪中叶起,西方国家在加强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同时,建立起一整套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公共产品生产体系,由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

(朱广忠.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的制度取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6)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国家体制出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种种危机,如:

国家权力日益集中,普通民众被排斥在政府决策外等。

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管理格局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职能在削弱,民众、第三方、政党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代西方社会管理格局主要又以下几种类型:

(1)市场式格局;

(2)多元式格局;(3)应对式格局,即弹性治理;(4)自由式格局(翟茂娜.中西方社会管理格局和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经验教训——“我国社会管理格局和管理体系构建”课题研究报告之三[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4)。

陈振明在对西方国家社会管理的历史发展、具体领域及其相关经验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主要意指政府力量对独立于政治、经济领域之外的那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一方面,这种管理提供成其为国家所必需的基本秩序;另一方面,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向是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与公共服务的差别在于:

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相比较而言带有更重的“规制”色彩。

这在发达国家整体“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构成了其刚性但又不可或缺的职能。

第三,社会管理职能主要由政府力量来行使,但是越来越多的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在获得许可后进入部分社会管理过程。

(陈振明.西方政府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评析——“政府社会管理”课题的研究报告之二[J].东南学术,2005.4)

在国内,随着转型期我国社会矛盾的凸显,社会管理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实现步骤、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各种关系、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社会稳定等问题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一系列正确思想。

(陈辉.毛泽东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J].东岳论丛,2005.6)邓小平历来重视社会管理工作,他不仅注重从宏观上研究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而且对于微观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也十分关注,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和创新,提出了集体领导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方法等具体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齐英艳.邓小平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思想[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江泽民同志结合中国国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发展和创新,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理论观点与战略部署(卢卫红.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J].东岳论丛,2005.6)(卢卫红.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

与此同时,社会管理也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1.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早在2005年1月,陆学艺教授就指出: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社会建设滞后了,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也因得不到社会方面应有的支撑而受到阻滞,所以要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抓紧补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的课。

”(陆学艺.协调好社会阶层关系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李培林教授也强调: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的一个新课题是如何更好地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框架……因此,必须坚定地和积极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的需要。

”(李培林.重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J].人民论坛,2005.10)。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不断发展和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也日益显现和增多。

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可谓适逢其时,意义重大。

(吴忠民.和谐社会研究综述[N].人民日报,2005-07-24.)华建敏认为,应当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高度,以及从提高各级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完善社会管理的紧迫性(华建敏.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3)。

2.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社会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学者们多从公共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界定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各类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实际上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管理是同等范畴的概念。

狭义上的社会管理,一般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指的是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掉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

狭义社会管理所涉及的范围一般也就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J].中国行政管理,2005.5)。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就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的概念可以界定为:

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立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陈振明.什么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J].新华文摘,2006.3)。

(俞可平.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八大原因[J].北京社会科学报,2007-6-16)

3.社会管理的分类与主体。

有学者认为,通常情况下,社会管理包括两类:

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

另一类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R].中国行政管理,2005.2)。

李军鹏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模式是“强政府、大社会”模式。

“强政府”是指:

我国党和政府在全社会中处于领导和协调的中心位置;“大社会”的基本含义是: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公民社会对政府有监督制约作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同时,社会组织既是社会公共管理的客体,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社会自治就是社会的自组织管理、自组织服务、自组织发展和自组织满足(李军鹏.论中国政府社会管理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1)。

郑杭生指出,在由谁来管理的问题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中国特有的方式,表达了社会管理的主体的多元性。

这与只有一个管理主体是不同的(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李萍认为,从存在意义上说,行政对应的是社会,是社会管理的主体,所以,行政角色来源于社会的规定(李萍.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行政及其伦理取向[J].学海,2010.1)。

4.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周敏凯从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责、公共财政管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周敏凯.新时期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若干问题理论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6.5)。

有学者从职能界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机制等方面指出了我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缺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5.3)。

(梁树发.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J].东岳论丛,2005.6)施惠玲从学理上对社会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剖析和反思,她认为首先社会管理现代化研究不可缺失人学的理论视野;其次,社会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政府职能清晰的定位;第三,社会管理现代化应具有伦理价值维度(施惠玲.改革开放30年社会管理现代化反思[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社会管理创新。

(1)社会管理理念创新。

丁元竹指出,针对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特殊问题和特殊规律,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于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全民族的社会理想,完善治理体系、实行善治,完善公共治理的手段3个根本点,进行4个理念转变(丁元竹.社会发展管理[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陈振明指出,政府应全面实现从“有限政府”向“有效政府”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从“细职能、大政府”向“宽职能、小政府”转变;从“强政府、大社会”向“好政府、强社会”转变(陈振明等.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东南学术,2005.4)。

(2)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陈福今认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四点:

一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城乡基层组织社会服务系统。

三是建立健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社会监督网络。

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陈福今.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构建和谐社会[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6)。

谢庆奎指出,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有以下五个着力点:

科学界定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准确把握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引进治理理念,坚持社会管理的多中心治理原则;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谢庆奎,谢梦醒.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2)。

杨林等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努力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

(杨林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求实,2006.1O).何增科认为,社会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建立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多主体协作治理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

(何增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走向新的社会管理模式[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9)(何增科主编:

《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并就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领域即利益协调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弱势群体保护体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体制、社会工作体制、社会治安体制、社会应急管理体制等十大社会管理体制下一步改革创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想和建议(何增科.深化十大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构想[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

黎昕则认为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社会公正与效率效益的有机统一、管理有序与激发社会活力的有机统一、统筹兼顾与循序渐进、党领导下全社会共建的原则。

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加强社会评价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

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效率。

(黎昕.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7.11)张敦福通过对齐美尔的社会形式理论及相关命题做了概要性论述,阐发该理论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强调理念转换、思路转型的重要性,强调各种互动形式的理论价值,强调人类自主性和交谊性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张敦福.齐美尔社会形式理论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3)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郑杭生认为,在当前利益多元化格局的社会中,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理应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他认为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就要建设各种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

表达与反应机制,协调与兼顾机制,共享与保障机制,共识和责任机制(郑杭生.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5.5)。

丁元竹则指出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重点是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和执行机制、社会影响评估机制、社会安全网机制和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的创新(丁元竹.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需建设四个机制[J].瞭望新闻周刊,2005.10)。

6.完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

唐铁汉指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要善于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建设和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唐铁汉.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6)。

胡盛仪认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政府与社会关系是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和创新的关键。

首先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社会一元发展模式中政府对社会一统到底的管理方式,建立适合和谐社会发展的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基层民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胡盛仪.完善我国社会管理的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6.10)。

有学者认为,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职能,既涉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也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J].求是,2006.13)刘宏伟从政府职能、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社会管理工作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角色定位(刘宏伟.试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政府角色[J].前沿,2007.11)。

曹海林认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从高度集权化的单向“统治”行动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实践转型,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体现着“治理发展”的价值诉求(曹海林.从“行政性整合"到“契约性整合: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战略的演进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08.5)。

杨雪冬认为,对于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建设来说,首先要面对的是衬会多重转型的冲击,因此要维护社会的团结和谐,并为个人的平等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

因此社会权利导向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综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社会管理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学术关注,西方国家的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以及国内学者的真知灼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启迪价值。

然而,相对于经济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和文化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而言,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尚是刚刚起步,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

这种研究状况与“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极不匹配,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格格不入。

因此,有关社会管理体制的研究仍然是学术界亟待开拓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