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0648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六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六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六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六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科学教案.docx

《六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科学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科学教案.docx

六科学教案

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4.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5.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6.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教学重点:

一滴水里有什么。

教学难点:

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预习提纲: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

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5.激趣:

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

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

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3.汇报交流:

水滴里到底有什么?

它是什么样子的?

在运动吗?

4.教师小结: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

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

(3)提问:

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五、拓展活动

用消毒牙签在牙缝里或在菜板上刮一刮,再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上划一下,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

六、课堂练习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做酸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

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纲: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

你们吃过酸奶吗?

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

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

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

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

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

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

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

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

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

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

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

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

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

6.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

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

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

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

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

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

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五、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馒头发霉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馒头发霉原因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中走进真菌的世界。

2、在设计对比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定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通过认识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认识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正确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

重点:

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食品、衣物等发生霉变的条件,对实验过程作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实自己的猜测。

难点:

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来观察和探究的科学实践活动,在实验中要指导学生明确实验步骤,了解实验目的,从而更加有效的进行实验操作,并能用合理的语言文字与大家进行交流。

二、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注意观察馒头以及其他食品发霉的现象,收集,并作好研究记录。

整理有关真菌的资料,放大镜,镊子,小碟。

2、教师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发霉物品的资料

预习提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观察霉菌

1.瞧,这些食品都生了同样的病---发了霉,那么霉是什么?

想不想来观察一下?

你想怎样观察?

2、交流观察结果,得出霉是什么样子的结论。

活动二:

汇报实验

1、教师提问:

看来通过观察,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这些霉菌形态各异,千变万化。

观察了霉菌,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其他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2、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呢?

3、通过大家的验证,我们证明了自己的猜测。

能使食物发霉的条件有很多。

除了食物,大家还在哪些物品上看到过发霉的现象?

(三)知识拓展,深入生活

1、同学们,这么多食品和日常用品都容易发霉,看来这个问题不可忽视。

想想有什么好方法能够延缓食物的发霉呢?

(小组讨论)

学生自由交流。

小结:

同学们可以把你们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就能解决平日困扰他们的大问题了。

2、同学们,桌子上的食物发霉了多可惜啊,还能吃吗?

3、发霉的食品对人体是有害的。

老师有个疑问:

是不是所有的霉菌都有害呢?

咱们来交流交流。

4、看来通过科学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真菌都是有害的,据统计,真菌有十万多种,对人体有害的霉菌仅有三百多种,十万和三百,相差可悬殊着呢。

大多数的真菌还是对人类有益的。

我国研究真菌就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5、教师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目标

科学方法

●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血液切片;

●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血液图;

●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血液细胞的不同与相同;

●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科学知识

●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

●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2、难点:

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

教学准备:

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血液切片、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1、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继续进行引导:

四肢、躯干、头等构成了完整的动物和人体,那么四肢、躯干、头部这些部分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搭积木了吧,你们都能用积木搭出什么来呢?

4、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巡视参与。

5、提问:

把人体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呢?

6、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还是错误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验来进行验证。

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1、出示洋葱表皮切片。

2、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显微镜的一些注意事项

3、我们分小组来观察。

4、展示学生的观察结果

5、讲解:

洋葱表皮就是由这些近似于四边形的方格子一层层堆砌而成的,这样一个方格子我们叫它一个细胞。

(板书:

细胞)中间的黑点就是细胞中的细胞核。

6、一个个细胞像砌墙壁一样一层一层有规律的排列起来,才搭建起洋葱表皮。

那么其他生命体的组织器官是不是也由细胞构成的呢?

它们的细胞会不会也是这种形状的呢?

是这样吗?

下面,我们来观察血液切片,看看血液是不是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如果是,它的细胞是什么形状的?

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把你观察到的记录在记录纸上。

7、组织交流。

展示学生成果。

8、组织讨论。

刚才大家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和血红细胞,请同学们再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细胞:

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什么有哪些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

教师带领学生小结

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

1、你还想看其他细胞吗?

哪些细胞从形态和结构上像洋葱表皮细胞,哪些像人体细胞?

大多数细胞都是非常小的,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2、通过观察和比较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你是否对细胞有了更深的了解?

3、师生总结:

四、介绍胡克发现细胞

五: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讲解:

构成我们人体的细胞也有很多种,并且不同的细胞它们的功能也不一样,比如人体内的白细胞,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

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

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六:

总结拓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堂练习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1.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引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谈话:

最初,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但是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想……[小精灵儿童网站]

2.播放人类探索地球过程的课件。

3.讨论:

人类为了证明地球是圆形的,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4.提问:

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还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想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吗?

三、认识地球的大小

  1.谈话: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地球到底有多大?

  2.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数据填入表格。

  3.活动:

计算、飞机、汽车、轮船或人步行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

4.整理:

根据学生提供的相应资料把地球有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建立相应的体系图。

四、练习检测

 

板书设计:

 

授后反思:

 

2.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构成情况;

 2、知道地球表面典型的几种地形,如高原、海洋、平原、湿地、峡谷地形等;

3、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认识地球表面的物质构成和地形

1.谈话:

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停地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地球表面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2.播放录像。

(教师适时作补充讲解)

3.谈话:

虽然地球表面就是由岩石、水、大气等物质构成的,但是地球上表面各个地方的地形并不都是一样的,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岩石多,你知道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吗?

(学生回答)

  4.出示图片,并讲解高原、海洋与岛屿、沙漠、平原、湿地、峡谷等地形的特点。

三、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

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正是这些不同的地形构成了我们美丽的地球。

如果可以,你一定非常想去这些地方看一看的吧?

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些有关地球地形地貌的资料,谁愿意来描述一下。

2.提问:

说说你最喜欢一种地形的特点?

3.指导学生制作地表模型。

  

(1)(出示材料)讲述:

下面我们三个人一组,来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地形模型。

  

(2)布置要求。

  (3)分组讨论设计图并进行交流。

  (4)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5)待模型稍干一些后,给模型上色。

四、练习检测

 

板书设计:

 

授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画模型

  1.谈话:

下面我想请大家把你们设计的这些地方描在我的这张明胶片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永久保存它们了,愿意吗?

  2.讲解制作要求:

  

(1)演示如何用玻璃将地形的轮廓画下来。

  

(2)发放方格纸,引导和玻璃上的方格进行对比。

  (3)讨论如何把玻璃板上的地形轮廓画到方格纸上。

  (4)分组活动。

  3.学生描图,上色。

(教师注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

4.谈话:

现在,我们把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

(师生讨论)

  5.谈话:

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真正的地图要画很大的地方,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

我们把书翻到18页,你们看这里的方格图就比我们的明胶片小了很多,你能把我们的地图正确地画到这儿吗?

该怎么画?

 6.在书上制作地图。

三、了解世界地形

  1.谈话:

刚才我们学习制作简单的地图,了解了地图的制作过程,但是地图里面的知识是很多的,要真正学会使用地图,还必须掌握很多知识。

2.出示地形地球仪,提问:

在这个地球仪上最多的颜色是什么?

它代表什么?

  3.师生共同探讨地球仪上所表达的意义。

4.出示世界地形图,提问:

世界上有几大洲?

几大洋?

哪些地方是海拔比较高的地方?

南极应该在哪里?

北极应该在哪里?

 

5.教师小结。

四、练习检测:

 

板书设计:

 

授后反思;

 

3.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3、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来解释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1.提问:

你刚才的方法对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什么启发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

你认为科学家会从哪儿收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证据?

  4.学生讨论。

  5.学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内容播放相应的多媒体资料)

  6.介绍地球内部构造及人类对它的认识程度。

7.讨论教材上的问题:

将铁水注入炸开的大裂缝中是否可行?

8.讨论:

你认为地球会同意这项计划吗?

9.教师小结。

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谈话: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是科学家利用各种方法推测出来的,现在你能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够“打开的地球”吗?

各小组讨论一下:

应该如何制作?

  2.小组讨论:

(1)如何区分地球内部各个圈层?

(2)怎样确定各个圈层厚度?

  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

  4.分组制作。

  5.交流、展示、评价

四、练习检测

 

板书设计:

 

授后反思:

 

火山和地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避震的技能,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息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4、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避震的技能,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息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三、教学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资料

2、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等。

课前预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观看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1)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提问:

在录像中看到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呢?

2、揭题:

火山和地震

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3、提出探究问题

(1)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或火山喷发呀?

(2)那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

先相互讨。

(3)根据问题研究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4、探究

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二)解决提出的问题

1、集体交流逐个自主解决问题

1)地震的形成,地震的预兆、避震的方法

(2)火山的形成,火山喷发的成因、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火山火山多发地震带

2、知道了解地震的前兆

3、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

4、指导在遇到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三)巩固

1、对火山和地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想提出来继续研究呢?

四、练习检测:

 

板书设计:

 

授后反思:

地球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对地球变迁的影响因素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能够根据资料推断一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二、教学重难点: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人类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课前预习:

 

四、教学过程

1、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形下形成的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做模拟实验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6、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

练习检测:

 

板书设计:

授后反思:

 

蜡烛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变化有两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三、教学过程:

(一)

1、自主预习:

2、导入新课:

(二)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

1、提问:

你知道蜡烛有那些特点吗?

生讨论交流

2、小结:

(三)认识蜡烛的化学变化

1、谈话:

我们照书上的方法做一做,看看蜡烛还能产生那些变化?

生动手操作交流

汇报

2、小结:

四、巩固总结

五、练习检测

 

板书设计:

 

授后反思:

 

铁钉生锈了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了解人工防锈技术。

2、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感受各类防锈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

4、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教学重点

研究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

铁生锈条件实验方案材料的选择和实验步骤的安排。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大胆猜想生锈原因

请大家推测一下,生锈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小组先讨论,再说明原因。

三、设计生锈对比实验

水、空气真的能使铁生锈吗?

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

A进行假设:

如果把铁放在水里、空气中,那么铁就会生锈。

B以组为单位设计,填写好方案前5项;

C如有困难请参照课本P21页实验;

2、汇报实验方案,师生讨论改进设计。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实验方案。

请大家对方案,尤其是步骤的完整性进行评价。

要注意:

①要验证的方面是否是改变的条件②“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