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1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0596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4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1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精选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1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精选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1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精选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1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精选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1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1 含答案.docx

《精选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1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1 含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1 含答案.docx

精选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1含答案

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人教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3分)(2014秋•淮南期末)填写合适的单位或进行单位换算

①淮南平圩淮河大桥是淮河第一长桥,这座大桥的长度约为3.2.

②俗话说“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一个苹果的质量约0.2.

③雾霾天气的“元凶”是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合m.

2.(1分)(2014秋•淮南期末)读出如图当中物体的长度是mm.

3.(3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同学从家乘公交车上学,车以54m/h合m/s匀速行驶,小明看到窗外路边的树木快速后退,他是以做为参照物,经过了10分钟,到达了目的地,汽车行驶了m.

4.(4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坐在教室认真的听课,老师的声音是声带发出的,又通过传播到小明耳朵里的,突然窗外的工地上传轰隆隆的机器声,小明赶紧将窗子关闭,这是在传播途径中进行从而减弱噪音,为了让同学们能听到上课的内容,老师也提高了嗓门,改变了.(填声音的三个特征之一)

5.(3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在周末的清晨到了龙湖公园散步,看到了草地上有一层白白的霜,这是由于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所形成的(填物态变化),这是一个过程(选填“放热”“吸热”),在阳光的照耀下白白的霜很快成晶莹的小水珠.

6.(5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漫步在湖边,看到水中有柳树的倒影,这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现象而形成的虚像,同时看到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是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现象而形成的像,实际的鱼在其(选填“上方”“下方”),湖中央的大喷泉,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现象.

7.(2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刚上初中就患上了近视眼,使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选填“前面”或“后面”)而看不清远处物体,需要配戴透镜进行矫正.

8.(3分)(2014秋•淮南期末)冬天在户外的自水管容易发生爆裂,是由于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质量,密度,而体积所致.(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9.(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有关误差和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误差和错误是一个意思

B.

误差就是读数时产生的错误

C.

通过改进测量方法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10.(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关于参照物的选取,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参照物只能选取静止的物体

B.

参照物可以选取自己

C.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D.

运动的物体可以没有参照物

11.(3分)(2014秋•淮南期末)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

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

甲物体的速度是0.1m/s

D.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12.(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各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樟脑丸的消失是熔化现象,这是吸热的过程

B.

烧开水,壶嘴冒的白烟是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

C.

冬天,教室的玻璃外侧容易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D.

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要吸热

13.(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各种现象,是为了减缓蒸发的是()

A.

农民伯伯将粮食摊开晒

B.

洗头后用吹风机吹

C.

将食物用保鲜膜包起

D.

衣服放在通风处晾晒

14.(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各种光现象中,解释错误的是()

A.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B.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眼

C.

当人远离平面镜时,镜中的像会越越小

D.

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所形成的

15.(3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A.

选用比较薄的玻璃板

B.

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

C.

选用两只一模一样的蜡烛

D.

将两只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两边

16.(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各种成像中,成的是实像的一组是()

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投影仪成像④照相机成像⑤放大镜成像.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17.(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和状态有关

B.

物体的密度与体积和质量有关

C.

把物体从地球拿到月球上,质量会变小

D.

把一瓶油倒掉一半,其密度不变

18.(3分)(2013•庆阳)如图所示的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ρA、ρB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

A.

ρB>ρ水>ρA

B.

ρB>ρA>ρ水

C.

ρA>ρ水>ρB

D.

ρ水>ρA>ρB

 

三、作图和实验题(每空2分,共30分)

19.(4分)(2014秋•淮南期末)作图题

①请在如图1中画出S发出的光线,通过平面镜反射,经过P点的光路图.

②请在如图2中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方框中填上一个合适的光学器材.

20.(6分)(2014秋•淮南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只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

(2)相同的操作.

21.(10分)(2013•泉州)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1所示,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如图2所示,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调整(选填“上”或“下”).

(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12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选填“变大”或“变小”).

22.(10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对某个小石子的密度产生了兴趣,他决定测量出它的密度.

①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处,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直至天平平衡.

②用调好的天平测小石子的质量,当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天平平衡,则此石子的质量为g.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该石子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小石子的密度是g/m3.

③假设该小石子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那么测量结果将会(选填“偏大”“偏小”).

 

四、综合题(23题7分,24题4分,共16分)

23.(7分)(2014秋•淮南期末)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现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其最高速度可达300m/h.淮南东站的建成,标志着淮南人民也能享受到高铁带的便利,

①淮南到合肥的距离有90m,火车如果以其最高速度行驶,那么最快多少分钟可以从淮南到达合肥?

②小明乘坐某次列车从淮南去合肥,列车运行10分钟后到达水家湖站,停靠了2分钟,然后又行驶了18分钟到达了合肥,那么这列火车从淮南到合肥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4.(9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有一个小铝球,他一直都不知道这个铝球是否空心的,当他学完密度的知识后,利用了身边的天平和杯子,测出了这个铝球的密度,并判断出了铝球是否空心.

步骤如下:

他用天平测出了杯子的质量为100g,将杯子装满水后总质量为180g,再测出小铝球的质量是54g,将这个小铝球轻轻的放进装满水的杯子,测得总质量为204g;

①请你计算出小球的体积.

②请你计算出小铝球的密度.(ρ铝=2.7×103g/m3,ρ水=1.0×103g/m3)

③判断该铝球是否是空心球,如果是,空心部分有多大?

 

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人教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3分)(2014秋•淮南期末)填写合适的单位或进行单位换算

①淮南平圩淮河大桥是淮河第一长桥,这座大桥的长度约为3.2m.

②俗话说“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一个苹果的质量约0.2g.

③雾霾天气的“元凶”是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合2.5×10﹣6m.

考点:

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

其他综合题.

分析:

①②根据对常见物体及相关物理量单位的认识,填上正确的单位;

③1μm=10﹣6m.

解答:

解:

①淮南平圩淮河大桥是淮河第一长桥,这座大桥的长度约为3200m=3.2m;

②5个苹果的质量约1g,所以一个苹果的质量在200g=0.2g左右;

③因为1μm=10﹣6m,所以2.5μm=2.5×10﹣6m.

故答案为:

m;g;2.5×10﹣6.

点评:

①对生活中常见物体要做到熟知,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要闹出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②单位换算时要“先换后算”.

2.(1分)(2014秋•淮南期末)读出如图当中物体的长度是29.0mm.

考点:

长度的测量.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

由图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端与3.00cm对齐,右端与5.9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90cm﹣3.00cm=2.90cm=29.0mm.

故答案为:

29.0.

点评:

刻度尺是日常生活和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基本测量工具,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3.(3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同学从家乘公交车上学,车以54m/h合15m/s匀速行驶,小明看到窗外路边的树木快速后退,他是以自己(或公交车)做为参照物,经过了10分钟,到达了目的地,汽车行驶了9m.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根据1m/s=3.6m/h换算;

(2)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3)已知汽车的速度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路程.

解答:

解:

(1)54m/h=54×

m/s=15m/s;

(2)公交车行驶时,路旁的树木相对于自己(或公交车)的位置不断后退,以自己或车为参照物,车内乘客会觉得路边树木快速后退;

(3)已知t=10min=600s,

由v=

得:

s=vt=15m/s×600s=9000m=9m.

故答案为:

15;自己(或公交车);9.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求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熟练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出汽车的速度.

4.(4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坐在教室认真的听课,老师的声音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又通过空气传播到小明耳朵里的,突然窗外的工地上传轰隆隆的机器声,小明赶紧将窗子关闭,这是在传播途径中进行隔音从而减弱噪音,为了让同学们能听到上课的内容,老师也提高了嗓门,改变了响度.(填声音的三个特征之一)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的;

(2)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处减弱;2.在传播的过程中;3.在人耳处减弱;

(3)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

解答:

解:

(1)人说话是声带在振动发声;我们生活在空气中,通常听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我们听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关上门窗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即通过隔音的方法减弱噪声;

(3)为了让同学们能听到上课的内容,老师也提高了嗓门,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

振动;空气;隔音;响度.

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噪声的减弱方法,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5.(3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在周末的清晨到了龙湖公园散步,看到了草地上有一层白白的霜,这是由于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所形成的(填物态变化),这是一个放热过程(选填“放热”“吸热”),在阳光的照耀下白白的霜很快熔化成晶莹的小水珠.

考点: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凝华放热;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

解答:

解: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

在阳光的照耀下白白的霜很快变成晶莹的小水珠,是熔化现象.

故答案为:

凝华;放热;熔化.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物态变化的类型及规律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涉及到对物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的考查.通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物态变化类型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6.(5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漫步在湖边,看到水中有柳树的倒影,这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反射现象而形成的虚像,同时看到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是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现象而形成的虚像,实际的鱼在其下方(选填“上方”“下方”),湖中央的大喷泉,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考点:

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平面镜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太阳光是混合光,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经过三棱镜可以分散为各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解答:

解:

(1)平静的水面上有岸边景物的倒影,是由于岸边景物在水面上成的像,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2)光由水斜射如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我们看到的水中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由于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位置升高了,所以看到的水中的鱼位置比实际位置高.即实际的鱼在其下方,

(3)当太阳光射入雨后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太阳光经过折射发生色散,从而形成彩虹.

故答案为:

反射;折射;虚;下方;色散.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看到的现象同是在水中,很容易搞错.相同之处还有,都是虚像,不同之处是,成像原理不同.

7.(2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刚上初中就患上了近视眼,使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选填“前面”或“后面”)而看不清远处物体,需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考点:

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

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解答:

解:

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发散,即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

前面;凹.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要理解掌握.

8.(3分)(2014秋•淮南期末)冬天在户外的自水管容易发生爆裂,是由于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质量不变,密度变小,而体积变大所致.(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

质量及其特性;密度与温度.

专题:

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则不会发生改变.

解答:

解:

一定体积的水结成冰后,只是状态的改变,质量不变,但是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体积变大,密度变小,因此寒冷的冬天自水管容易破裂.

故答案为:

不变;变小;变大.

点评:

物质的状态改变了,质量是不变的,但是密度往往要发生改变.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9.(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有关误差和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误差和错误是一个意思

B.

误差就是读数时产生的错误

C.

通过改进测量方法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考点: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①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正确做法而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

刻度尺的原因、由于人在估读时造成的误差等;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采用精密仪器测量等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解答:

解:

(1)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测量方法不当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AB错误;

(2)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故选项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10.(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关于参照物的选取,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参照物只能选取静止的物体

B.

参照物可以选取自己

C.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D.

运动的物体可以没有参照物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但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应选择最合适的参照物.

解答:

解:

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具体选哪一种物体为参照物,是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的;

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故选项C正确,选项A、D错误;若参照物选取自己,就无法比较本身的运动状态,故B错误.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但要注意,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本身,因为机械运动是相对“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选研究对象本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只可能处在唯一的静止状态.

11.(3分)(2014秋•淮南期末)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

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

甲物体的速度是0.1m/s

D.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

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以甲或乙为参照物,判断乙或甲的运动状态.

解答:

解:

A、由图象知甲乙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读图可知,经过8s,s甲>s乙,由v=

可知,v甲>v乙,故A错误.

B、读图可知,经过6s,甲运动了1.2m,乙运动了0.6m,为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甲在乙前面1.2m﹣0.6m=0.6m处,故B错误;

C、读图可知,经过6s,甲运动了1.2m,则v甲=

=

=0.2m/s,故C错误;

D、因为v甲>v乙,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在乙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找出两物体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是解题的关键;应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与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当然,具体分析时应细心找准对应关系.

12.(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各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樟脑丸的消失是熔化现象,这是吸热的过程

B.

烧开水,壶嘴冒的白烟是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

C.

冬天,教室的玻璃外侧容易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D.

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要吸热

考点: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

解:

A、衣橱中放的樟脑丸逐渐变少,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该选项不正确;

B、烧开水,壶嘴冒的白烟是水蒸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不正确;

C、冬天教室玻璃内侧形成的小水珠,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不正确;

D、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迅速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升华要吸热,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热传递,水蒸气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原理,该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3.(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各种现象,是为了减缓蒸发的是()

A.

农民伯伯将粮食摊开晒

B.

洗头后用吹风机吹

C.

将食物用保鲜膜包起

D.

衣服放在通风处晾晒

考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液体的温度,液体的上表面积,液体上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作答.

解答:

解:

A、把粮食摊开,增大了粮食的表面积,可以加快粮食中水份的蒸发,不符合题意;

B、用电吹风吹头发,电吹风吹出的是热风,头发的温度比较高,同时空气流速增大,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不符合题意;

C、将食物用保鲜膜包起,食物上方空气不流动,可以减慢蒸发,符合题意;

D、晾晒衣服时,将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