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0554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级.docx

《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级.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级.docx

临床医学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级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本科)2006级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传染病学

学分:

3

总学时数:

60学时

理论课:

44课时

见习课:

16课时

适应专业:

临床医学五年制

参考教材

教材:

主编:

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参考书目:

1.彭文伟,《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6版

2.张玲霞主编《传染病病案分析》,科学出版社,2005年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传染病学是一门是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该门课程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很强的临床学科。

教学任务和目的是通过临床教学使学生掌握感染科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诊疗操作,为从事临床医学实践或基础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分为十章,包括传染病学总论,朊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蠕虫感染、医院感染。

临床教学分为两部分,即理论教学和临床见习。

教学的重点是传染病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熟悉《传染病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与《流行病学》之间的关系。

(2)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

(3)熟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消毒措施。

(4)了解传染病的流行动态。

2.基本技能

(1)熟悉四穿:

即胸穿、腰穿、腹穿、骨穿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各种操作的适应征和禁忌征。

(2)熟悉传染病房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的划分及消毒药物选择和消毒方法及操作。

三、学时安排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见习学时

备注

第一章:

绪论

3

3

第三章:

病毒感染

25

17

8

第五章:

细菌感染

17

13

4

第七章:

螺旋体感染

4

2

2

第八章:

原虫感染

7

5

2

第九章:

蠕虫感染

4

4

合计

60

44

16

四、考核

1.考核方式:

理论考试(笔试)、见习课采用考勤和书写见习报告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

理论考试80%,见习成绩2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

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感染、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2、掌握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3、掌握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概念。

4、掌握感染、隐性感染、重复感染、重叠感染、传染源、流行、大流行、暴发、

潜伏期、复发、再燃、特异性免疫、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5、掌握基本特征,掌握流行、大流行、暴发流行的概念。

6、掌握临床特点。

7、掌握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

8、掌握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分类及报告时间。

9、熟悉切断传播途径中要求重点掌握消毒的概念。

10、了解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11、了解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12、了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13、了解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4、了解诊断中应收集的资料有:

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1、感染、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感染、隐性感染、重复感染、重叠感染定义。

2、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可安排自学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掌握传染源的概念。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掌握流行、大流行、暴发流行的概念。

2、传染病的临床特点,要求掌握潜伏期、复发、再燃的概念。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1、传染病诊断中应收集的资料有:

2、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1、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分类及报告时间。

2、切断传播途径中要求重点掌握消毒的概念。

3、掌握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

4、要求学生自学并掌握儿童计划免疫的种类及方法。

5、增加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概念的介绍。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三章:

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目的要求】

1、掌握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尤其是HBV的三对抗原及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

2、掌握临床表现:

突出肝炎的临床分型及表现。

3、掌握诊断,并介绍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模式。

4、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及药物治疗,强调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难点是重症肝炎的治疗。

5、掌握肝性脑病、出血机制、腹水发生机制;掌握肝肾综合征和肝肺综合征的概念。

6、掌握病理解剖,尤其是重症肝炎的病理变化。

7、熟悉鉴别诊断。

8、熟悉实验室检查:

突出肝功能检查及病原学检查。

9、熟悉预防:

突出被动及自动免疫方法,阻断HBV的母婴传播方法及注意事项。

10、了解流行病学:

突出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及病后免疫。

11、了解发病机制,

12、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掌握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难点是HBV的三对抗原及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

2、流行病学:

突出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及病后免疫。

3、发病机制,掌握病理解剖,尤其是重症肝炎的病理变化。

4、在介绍病理生理时,重点介绍肝性脑病、出血机制、腹水发生机制,肝肾综合征和肝肺综合征的概念。

5、临床表现:

突出肝炎的临床分型及表现。

6、实验室检查:

突出肝功能检查及病原学检查。

7、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8、诊断,并介绍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模式及鉴别诊断。

9、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及药物治疗,强调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重症肝炎的治疗。

11、预防措施:

突出被动及自动免疫方法,阻断HBV的母婴传播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

【目的要求】

1、掌握流感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2、掌握流感的治疗方法。

3、熟悉流感的预防措施。

4、了解病原学,突出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特点。

5、了解流感的流行病学。

6、了解流感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突出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特点。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4、临床表现:

典型流感的症状和体征。

5、诊断及鉴别诊断,突出对群体患流感的诊断。

6、治疗方法:

对症及抗病毒治疗。

7、预防措施介绍。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五节:

人禽流感

【目的要求】

1、掌握人禽流感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2、掌握人禽流感的治疗方法。

3、熟悉人禽流感的预防措施。

4、了解病原学。

5、了解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

6、了解人禽流感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讲课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4、临床表现:

典型人禽流感的症状和体征。

5、诊断及鉴别诊断。

6、治疗方法:

对症及抗病毒治疗。

7、预防措施介绍。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六节:

麻疹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

突出麻疹面貌及各期表现的特点。

2、掌握并发症。

3、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

4、掌握治疗:

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的注意事项,重点介绍支气管肺炎的处理方法。

5、熟悉实验室检查:

突出查多核巨细胞、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IgM检测。

6、了解病原学。

7、了解流行病学: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注意传染期的长短及作用。

8、了解发病机制,重点介绍病理解剖,注意体征产生的机理。

9、了解预防:

突出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及方法及新动态。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注意传染期的长短及作用。

3、发病机制,重点介绍病理解剖,注意体征产生的机理。

4、临床表现:

突出麻疹面貌及各期表现的特点。

并发症。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熟悉实验室检查:

突出查多核巨细胞、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IgM检测。

7、治疗:

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的注意事项,重点介绍支气管肺炎的处理方法。

8、了解预防:

突出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及方法及新动态。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七节:

水痘和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在皮肤性病学中讲解,传染病学不安讲课)

【目的要求】

1、掌握水痘的临床表现。

2、熟悉实验室检查方法。

3、掌握水痘治疗方法,一般不能使用激素治疗。

4、熟悉水痘诊断及鉴别疹断方法。

5、了解病原学、流行病学。

6、了解发病机制,熟悉病理变化。

7、了解预防措施。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2、发病机制。

3、病理变化。

4、临床表现:

重点介绍临床特点。

5、实验室检查方法。

6、治疗方法,一般不能使用激素治疗。

7、诊断及鉴别疹断方法。

8、预防措施。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八节流行性腮腺炎

教学重点

1、掌握临床表现,注意多脏器的损害。

2、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

3、熟悉实验室检查:

突出血、尿淀粉酶检查的临床意义。

4、熟悉治疗方法。

5、了解病原学。

6、了解流行病学。

7、了解发病机制,熟悉病理解剖。

8、了解预防措施。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熟悉病理解剖。

4、临床表现,注意多脏器的损害。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实验室检查:

突出血、尿淀粉酶检查的临床意义。

7、治疗方法。

8、预防措施。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九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目的要求】

1、掌握典型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五期经过。

2、掌握实验室检查:

尤其是血象及尿常规的特点、血液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血清学检查等。

3、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

4、掌握总的治疗原则及各期的治疗原则以及具体治疗方法。

5、熟悉并发症:

以腔道出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肺水肿、继发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及肝损害。

6、了解病原学。

7、了解流行病学。

8、了解发病机制,重点介绍基本病理特点,原发性休克及继发性休克产生机理、出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产生机理。

9、了解预防措施。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重点介绍基本病理特点,原发性休克及继发性休克产生机理、出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产生机理。

4、典型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注意各期的特征性表现。

5、实验室检查:

尤其是血象及尿常规的特点、血液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血清学检查等。

6、并发症:

以腔道出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肺水肿、继发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及肝损害。

7、诊断与鉴别诊断。

8、总的治疗原则及各期的治疗原则以及具体治疗方法。

9、预防措施。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及乙脑的临床类型。

2、掌握脑脊液常规、血清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3、掌握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4、掌握针对乙脑三大危险症状的处理方法。

5、熟悉并发症:

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6、了解病原学。

7、了解流行病学,强调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病后免疫状态。

8、了解发病机制,重点介绍病理解剖。

9、了解乙脑的预防,突出接种乙脑疫苗的方法及重要性。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强调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病后免疫状态。

3、发病机制,重点介绍病理解剖。

4、临床表现及乙脑的临床类型。

5、实验室检查中重点要求掌握脑脊液常规、血清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6、并发症:

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7、诊断依据;重点介绍乙脑与中毒性菌痢、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方法。

8、针对乙脑三大危险症状的处理方法。

9、乙脑的预防,突出接种乙脑疫苗的方法及重要性。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二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

2、掌握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3、掌握治疗方法。

4、熟悉实验室检查,注意血象的特点。

5、了解病原学。

6、了解流行病学。

7、了解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8、了解预防措施。

【讲课时数】自学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注意血象的特点。

6、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7、治疗方法。

8、预防措施。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四节:

狂犬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2、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

3、掌握预防:

伤口的处理及接种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的注射以及注射方法。

4、了解病原学。

5、了解流行病学。

6、了解发病机制,熟悉病理解剖:

以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为主要病理特点,其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内基氏小体的形成。

7、了解实验室检查。

8、了解治疗方法。

【讲课时数】1.5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病理解剖:

以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为主要病理特点,其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内基氏小体的形成。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方法。

8、预防:

伤口的处理及接种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的注射。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五节:

艾滋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病学,突出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

2、掌握临床表现,配合艾滋病患者的图片进行讲解。

3、掌握诊断。

4、熟悉实验室检查:

尤其是CD4+T细胞的记数、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原和抗体。

5、熟悉预防措施。

6、了解病原学。

7、了解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8、了解鉴别诊断。

9、熟悉治疗:

尤其是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及联合治疗方法。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突出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

3、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4、临床表现,配合艾滋病患者的图片进行讲解。

5、实验室检查:

尤其是CD4+T细胞的记数、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原和抗体。

6、诊断标准。

7、鉴别诊断。

8、治疗:

尤其是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及联合治疗方法。

9、预防措施。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六节: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

包括典型病例和轻型病例。

2、掌握诊断依据及诊断标准。

3、掌握治疗:

包括隔离、一般治疗、氧疗、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治疗及重症病例的处理方法及观察。

4、熟悉实验室检查:

尤其要注意免疫学检测及影像学的动态观察。

5、熟悉鉴别诊断。

6、了解病原学。

7、了解流行病学。

8、了解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目前认为SARS病毒诱导的免疫损伤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以肺部的病理损伤为主要病理特点。

【讲课时数】自学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目前认为SARS病毒诱导的免疫损伤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以肺部的病理损伤为主要病理特点。

4、临床表现:

包括典型病例和轻型病例。

5、诊断依据及诊断标准。

6、治疗:

包括隔离、一般治疗、氧疗、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治疗及重症病例的处理方法及观察。

7、实验室检查:

尤其要注意免疫学检测及影像学的动态观察。

8、鉴别诊断。

9、预防措施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五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

讲透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讲透伤寒复发及再燃产生机理及预防出现的方法。

了解伤寒的临床类型。

2、掌握伤寒的实验室检查,尤其是血象中E的变化的临床意义、培养中三个确诊伤寒的指标和三个考虑的指标的临床意义,肥达氏反应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3、掌握伤寒的并发症。

4、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

5、掌握治疗方法,尤其要强调高热、便秘、腹胀的处理方法,强调抗菌药物足剂量足疗程的治疗,预防复发及再燃的出现。

6、熟悉发病机制,肠道溃疡形成机制。

7、熟悉病理解剖:

主要病理特点,什么叫伤寒细胞,主要病变部位。

8、了解病原学:

突出内毒素的致病作用,三种抗原成分及意义。

9、了解流行病学,注意病后免疫情况。

10、了解预防措施。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突出内毒素的致病作用,三种抗原成分及意义。

2、流行病学,注意病后免疫情况。

3、发病机制,肠道溃疡形成机制。

4、病理解剖:

主要病理特点,什么叫伤寒细胞,主要病变部位。

5、临床表现:

讲透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讲透伤寒复发及再燃产生机理及预防出现的方法。

6、伤寒的实验室检查,尤其是血象中E的变化的临床意义、培养中三个确诊伤寒的指标和三个考虑的指标的临床意义,肥达氏反应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7、伤寒的并发症,肠出血最常见,肠穿孔最严重。

8、诊断与鉴别诊断。

9、治疗方法,尤其要强调高热、便秘、腹胀的处理方法,强调抗菌药物足剂量足疗程的治疗,预防复发及再燃的出现。

慢性带菌者治疗药物的选择。

10、预防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要措施。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四节:

霍乱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

典型霍乱分三期(泻吐期、脱水虚脱期、恢复及反应期)。

2、掌握实验室检查:

突出粪便悬滴检查及培养。

3、掌握诊断及疑似诊断和鉴别诊断。

4、掌握治疗:

注意严密隔离、补液治疗是抢救的关键措施。

5、熟悉发病机制及病理:

霍乱肠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6、了解病原学。

7、了解流行病学。

8、了解并发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

9、了解预防措施。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及病理:

霍乱肠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4、临床表现:

典型霍乱分三期(泻吐期、脱水虚脱期、恢复及反应期)。

5、实验室检查:

突出粪便悬滴检查及培养。

6、并发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

7、诊断及疑似诊断和鉴别诊断。

8、治疗:

注意严密隔离、补液治疗是抢救的关键措施。

9、预防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要措施。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

讲透急性菌痢普通型的临床表现,难点是中毒型菌痢的临床表现。

慢性菌痢的发生原因及表现。

2、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

3、掌握治疗,突出病原治疗药物的选择及治疗疗程。

4、熟悉病理解剖:

肠道病变主要累及乙状结肠和直肠,表现为急、慢性炎症;中毒型者突出病变为多脏器的微血管损害。

5、熟悉实验室检查,突出粪便常规及细菌学培养。

6、了解病原学。

7、了解流行病学。

8、了解发病机制:

突出具有侵袭能力的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

9、了解并发症。

10、了解预防措施。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

突出具有侵袭能力的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

4、病理解剖:

肠道病变主要累及乙状结肠和直肠,表现为急、慢性炎症;中毒型者突出病变为多脏器的微血管损害。

5、临床表现:

讲透急性菌痢普通型的临床表现,难点是中毒型菌痢的临床表现。

慢性菌痢的发生原因及表现。

6、实验室检查,突出粪便常规及细菌学培养。

7、并发症。

8、诊断与鉴别诊断。

9、治疗,突出病原治疗药物的选择及治疗疗程。

10、预防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要措施。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节:

白喉

【目的要求】

1、掌握咽白喉、喉白喉的临床表现。

2、掌握并发症:

如中毒性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

3、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包括流行情况及接触史;特征性假膜;细菌培养的阳性结果。

鉴别诊断:

咽白喉(与急性扁桃体炎、奋森咽峡炎、鹅口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喉白喉(与急性喉炎、变态反应性喉水肿、气管异物鉴别)。

4、掌握治疗:

突出抗毒素治疗的原则、抗毒素作用、使用抗毒素剂量决定因素、抗毒素使用方法。

5、了解病原学:

突出白喉杆菌分泌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6、了解流行病学。

7、了解白喉的发病机制:

突出白喉杆菌外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8、了解病理解剖:

突出外毒素对心肌、末梢神经的毒害作用。

9、熟悉实验室检查:

注意细菌涂片及细菌培养取样方法。

10、了解预防措施。

【讲课时数】自学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突出白喉杆菌分泌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2、流行病学。

3、白喉的发病机制:

突出白喉杆菌外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4、病理解剖:

突出外毒素对心肌、末梢神经的毒害作用。

5、咽白喉、喉白喉的临床表现。

6、熟悉实验室检查:

注意细菌涂片及细菌培养取样方法。

7、掌握并发症:

如中毒性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

8、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包括流行情况及接触史;特征性假膜;细菌培养的阳性结果。

鉴别诊断:

咽白喉(与急性扁桃体炎、奋森咽峡炎、鹅口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喉白喉(与急性喉炎、变态反应性喉水肿、气管异物鉴别)。

9、掌握治疗:

突出抗毒素治疗的原则、抗毒素作用、使用抗毒素剂量决定因素、抗毒素使用方法。

10、了解预防措施。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二节:

猩红热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

三大特征(发热、咽峡炎、皮疹),临床类型

(轻型、中毒型、脓毒型、外科或产科型)。

2、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包括当地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发热、咽峡炎及典型皮损表现;咽试子或细菌培养。

应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疹、麻疹、风疹进行鉴别诊断。

3、掌握治疗方法。

4、熟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化脓性病变、中毒性病变、变态反应性病变。

5、了解病原学: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结构特点、分型、产生的毒素、抵抗力及消毒与灭活方法。

6、了解流行病学。

7、了解实验室检查。

8、了解预防措施。

【讲课时数】1.5学时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结构特点、分型、产生的毒素、抵抗力及消毒与灭活方法。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化脓性病变、中毒性病变、变态反应性病变。

4、临床表现:

三大特征(发热、咽峡炎、皮疹),临床类型(轻型、中毒型、脓毒型、外科或产科型)。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包括当地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发热、咽峡炎及典型皮损表现;咽试子或细菌培养。

应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疹、麻疹、风疹进行鉴别诊断。

7、治疗方法。

8、预防措施。

【教学方式】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

讲透普通型脑膜炎的临床表现,难点是暴发型脑膜炎的表现。

2、掌握治疗:

尤其是病原治疗中使用抗菌素的剂量及注意事项。

暴脑的抢方法及药物的选择。

3、熟悉流行病学,突出传染源中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后免疫情况。

4、熟悉发病机制,突出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