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0411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1.docx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1.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1.docx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一册教案1

第一单元

第1课“电气时代”的到来

【内容标准】

(1)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

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讲述爱迪生发明

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考试标准】

识记: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灯、电报、电话的发明者;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和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及图。

理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基本情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讨论归纳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要点】

要点:

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使用;电讯业兴起。

重点:

电力的广泛使用、内燃机、

车、飞机的发明。

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导入新课】

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而导入。

【新课探究】

一、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兴起了一场以电机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核心的新工业革

命就是第二次工

业革命。

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扮演先行者角色。

提示:

1831年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可以产生电流。

这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条件,也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

使用,

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发

明大王”爱迪生(美国)

——耐用电灯泡等

介绍:

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1847---1931)及其发明的炭丝灯。

爱迪生的故事说明成才主要依靠勤奋努力

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2.通讯手段的发明,电讯业兴起(超出教材)

莫尔斯(美)——有线电报

贝尔(美)——有

线电话

马可尼(意)——无线电报

【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要结合考试标准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灯、电报、电话的发明者等内容。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把    握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提取信息探究讨论

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苏联是怎样成立的?

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分层解疑知识迁移

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唯物史观

列宁提出和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人文素养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应当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

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

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

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

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

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

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

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

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

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项目

时间

开始时的重点部门

社会制度

经济体制

资金来源

英国

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中期

轻工业(棉纺织)

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

殖民掠夺、举借外债

苏联

1928年

到1937年

重工业

社会主义

高度集中的计划建设

运用行政手段高积累多投资

教师指出: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

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

(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

(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4、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斯大林模式)

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D、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

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E、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练习巩固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选择题”:

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D)

A、俄罗斯联邦B、外高加索联邦C、乌克兰D、爱沙尼亚

2、列出与1、2两课内容有关的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1917.3

二月革命

1917.11

十月革命

1918~1920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1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底

苏联成立

1928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6

苏联通过新宪法

3、完成《填图册》第3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结合政治科内容,总结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

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

5、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思想教育:

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

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

②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世界统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养:

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凡尔赛和约》。

②《九国公约》。

难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

27个国家参加会议,实际最后决定权操纵在和会的“三巨头”手中。

(请学生看教材《巴黎和会“三巨头”》图和小字内容,了解各大国争霸图谋和矛盾,然后补充讲解)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美国有位历史学家说:

“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气氛中集合于巴黎的。

他门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

(请学生阅读教材凡尔赛和约内容,概括成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5个方面,教师讲解与组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领土问题,请同学们对比教材战前与战后欧洲地图中德国疆域变动情况,德国丧失了近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

这样残酷的规定对德意志民族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

军事方面,请同学们联系德国十一月革命这个背景,考虑“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这项规定的双重目的--既防止德国军事力量威胁协约国,又为德国保留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相当兵力。

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

(使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

)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

(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

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

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口号。

继凡尔赛和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

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维护这个"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国际联盟。

二、国际联盟(板书)

创设国际联盟的主张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

它曲折地反映了饱经战祸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

盟约中有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辞句,但这不过是战胜大国争霸世界的障眼法。

特别是关于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规定,暴露了这一机构的帝国主义性质。

威尔逊原本指望利用国际联盟来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但创设国联的主张一经列为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国联就成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

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三、华盛顿会议(板书)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关系,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

《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板书)

早在1902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相约互相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这成为战后美国在这一地区扩张的极大障碍。

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法、日、美缔结《四国条约》,取代了英日同盟。

争夺海军优势的斗争近乎于疯狂,最终达成的妥协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

(请学生看《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的限额》表,讨论分析这种规定对英、美、日的不同影响。

教师归纳讲解)英国丧失了传统海上优势;美国取得与英国平等的海军军备权;日本海上强国地位得到欧美列强承认。

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忙于“一战”厮杀的有利时机,侵华势力急剧膨胀,独霸中国态势日趋明朗。

这直接损害了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引起美英等国的忌恨和不安。

中国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重头戏。

在美英的压力下,经中日双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弃一部分侵略中国的权益。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相应内容。

提问:

中国收回山东等部分主权,能否仅仅看作是美英压力的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并明确:

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的反帝救国斗争。

1922年2月,与会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实际上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放弃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

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

华盛顿会议是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削弱了英国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的扩张势头,使中国又回复到受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

它与巴黎和会共同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爪分世界的安排。

列宁说: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请同学们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存在哪些重大矛盾,说明这一体系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原因。

(归纳学生分析并讲解)首先,这个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帝国主义列强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随着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的激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必然动摇这一体系的基础。

其次,各战胜国的扩张野心并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特别是日本和意大利认为自己所获甚少,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和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已经使这个体系出现了解体的裂痕。

 

第4课经济大危机

教学目标

基础

知识

了  解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把  握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观察思考

探究综合

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

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

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讨论分析

评价人物

罗斯福怎样当选为美国总统?

他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什么?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

除此之外,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目的是什么?

“新政”的效果如何?

对你有什么启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唯物史观

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劳动人民因为失业而生活恶化,资本家却为了保持商品价格,宁可销毁商品,不愿救济贫民。

这充分反映了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人文素养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尽快的复苏。

罗斯福本人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教学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学难点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和《国家工业复兴法》中的一些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

有何影响?

(分层复习)

1.会议:

A、在法国召开的:

巴黎和会B、在美国召开的:

华盛顿会议

2、影响:

A、巴黎和会:

1919-1920年,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就是凡尔赛体系。

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B、华盛顿会议:

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

其中的《九国公约》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

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

2、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3、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

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4、罗斯福怎样当选为美国总统?

他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什么?

5、“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

除此之外,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目的是什么?

6、“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如何?

对你有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繁荣”及其崩溃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国民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许多工业部门出现高涨局面,工厂的电气化程度大大增强,一批新的电器开始进入家庭。

2、后来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

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激化。

于是,在“繁荣”的背后孕育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3、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展示插图,辅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综合)

A、标志:

美国股票价格连续暴跌,影响了金融、农、工、商业等各个部门,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B、.特点:

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C、灾难:

一是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

二是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

4、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

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A、销毁商品的原因:

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

B、暴露的本性:

资本家残忍、资本主义制度腐朽。

二、罗斯福新政(演示相关图片等资料,辅助学生讨论分析、评价人物)

1、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他也鼓励美国人民:

“Theonlythingwehavetofearisfearitself——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根据这些话,你觉得罗斯福怎样当选为美国总统?

A、形势需要: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产阶级必须寻找出路。

B、个人魅力:

知识渊博、口才出众,克服危机的决心大、办法多,身残志坚、不屈不挠、众望所归。

2、罗斯福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什么?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

A、中心措施:

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

B、实际目的:

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4、除了调整工业之外,罗斯福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目的是什么?

A、进行改革的其它方面:

银行业、农业、公共工程等

B、目的:

通过解决失业救济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消除危机。

5、“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如何?

对你有什么启示?

A、效果:

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罗斯福新政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但它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痼疾。

B、启示:

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练习巩固

1、完成第23页“练一练·选择题”: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D)

A、兴建公共工程B、整顿银行

C、调整农业政策D、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激化。

3、完成《填图册》第6——7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提醒学生预习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德国纳粹党迫害犹太人的简况和19世纪30年代“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把   握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经过及它们的对内对外政策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观察思考

探究综合

“纳粹”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它是“法西斯”势力?

希特勒怎样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政权?

这个政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意大利和日本怎样出现法西斯政权?

也造成了哪些灾难?

执果索因

总结归纳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时间、重要人物、标志性事件有何不同?

它们在建立背景和历史影响方面具有哪些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唯物史观

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世界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德、意、日法西斯化的共同特点是:

它们都代表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恐怖专政,对外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法西斯政权是最反动,最富侵略野心的政权。

人文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