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二章习题答案说课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0343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二章习题答案说课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二章习题答案说课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二章习题答案说课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二章习题答案说课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二章习题答案说课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二章习题答案说课材料.docx

《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二章习题答案说课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二章习题答案说课材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二章习题答案说课材料.docx

国际贸易与实务第二章习题答案说课材料

 

国际贸易与实务第二章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配套教材: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二版)》

主编:

赵登峰江虹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相对价格弹性

2、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3、低于

4、生产可能性曲线

5、凹向

6、专业化

7、要素禀赋

8、要素密集度

9、劳动

10、要素禀赋

11、均等

12、充裕

13、较低/小

14、要素禀赋

15、提高

16、贸易增加货币

17、汉密尔顿

18、幼稚产业

19、凸向

20、不能

21、要素密集度逆转

22、禁止输入征收高关税

23、30

24、制造业

25、要素密集度逆转说

二、判断题

1.√

6.×

11.√

16.√

21.×

2.√

7.√

12.×

17.×

22.×

3.×

8.×

13.×

18.×

23.√

4.√

9.×

14.√

19.√

24.√

5.×

10.√

15.×

20.√

25.√

 

三、单项选择题

1.D

6.D

11.B

16.B

21.A

26.B

2.D

7.B

12.C

17.B

22.A

27.B

3.D

8.A

13.C

18.D

23.C

28.B

4.D

9.D

14.C

19.A

24.C

29.D

5.C

10.A

15.D

20.C

25.D

30.A

四、问答题

1、试用供给需求模型分析两国贸易利益的分配。

答:

如图所示:

贸易后,本国净贸易利得为b+d,外国贸易净利得为m,

本国国内价格变动幅度是本国国内均衡价格与国际均衡价格之差(Pe—Pwe),外国内价格变动幅度是外国国内均衡价格和国际均衡价格之差(Pwe—Pfe),

由于(Pe—Pwe)>(Pwe—Pfe),

则有(b+d)>m,贸易后本国净贸易利得多于外国贸易净利得。

本国进口需求曲线Dm较为陡峭(价格弹性较小),外国出口供给曲线Sx较为平缓(价格弹性较大),由此决定贸易后本国价格变动幅度大于外国价格变动幅度。

因此,贸易利得在两国间的分配最终取决于两国国内供给和需求的相对价格弹性,一国国内供给和需求的相对价格弹性越小,该国的贸易曲线(进口需求曲线或出口供给曲线)就越陡峭,贸易后国内价格变动幅度就越大,贸易利得就越多;反之,结果相反。

2、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

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成本。

即使一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也就是没有绝对优势,只要两种商品的成本差异不同,两个国家依然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

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这就是中国古训所说的: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3、试用李嘉图模型分析国际均衡价格水平的确定过程。

答:

我们用世界相对需求和世界相对供给来看国际均衡价格水平的确定。

如图所示,RD表示X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相对需求曲线下降的趋势表示了消费者的替代效应,即当X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增加X产品购买量,减少Y产品购买量,因此X产品的相对需求量上升。

图中的RS表示X产品的世界相对供给,表明随着X产品的国际相对价格上升,世界的相对供给量呈阶梯式上升。

X产品的相对国际均衡价格由X产品世界相对需求和世界相对供给交点决定,图中的交点为E,对应的X产品相对均衡价格为(PXw/PYw)E,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本国只生产X,外国只生产Y。

4、试用标准贸易模型分析开放均衡条件。

答:

如图所示,本国从A点出发,向右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尽量更多的生产X产品,减少Y产品的生产,但生产X产品的机会成本也在逐步增加,X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在逐步增大,X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外国从F点出发,向左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尽量更多的生产Y产品,减少X产品的生产,但生产Y产品的机会成本也在逐步增加(也就是X产品的机会成本也在逐步减少),Y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在逐步增大(X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在逐步缩小),X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越来越低;最终,两国的专业化分工进程在两国X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恰好相等时为止,这一共同的相对价格就是贸易后相对国际均衡价格。

即:

MRTMX=MRTMY=PXw/PYw

两国的消费水平不再像封闭条件下那样依赖于各国的生产可能曲线上,而是依赖于国际均衡价格线,两国无差异曲线分别与国际均衡价格线相切,边际替代率等于国际均衡价格。

即:

MRSAT=MRSFT=PXw/PYw

在国际均衡价格水平PXw/PYw上,通过彼此交换,两国可以在离原点更远的无差异曲线上实现更多的的消费,两国福利均有改进。

本国贸易平衡条件为:

HMX•PXw=HAT•PYw

外国贸易平衡条件为:

JFT•PXw=JMY•PYw

5、什么是机会成本不变?

什么是机会成本递增?

为什么贸易后在机会成本递增在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曲线上两国不可能实现完全分工?

答:

所谓机会成本不变,即在生产可能曲线的每一点上,每多生产一单位X产品所放弃的Y产品产量是相等的,原因是劳动这一单一要素在本国内是同质的且是自由流动的。

所谓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X产品,必须放弃更多的Y产品的产量,机会成本递增导致生产可能曲线是凹向原点的。

与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曲线不同,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曲线上两国不可能实现完全分工,本国虽专业化生产X产品,但仍需生产较少的Y产品,外国虽专业化生产Y产品,但仍需生产较少的X产品,其根本原因是,在各国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过程中,该产品机会成本的上升使该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彼此接近对方国内相对价格,两国该产品相对价格一旦相等(国际均衡价格),各国扩张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进程也就终止了。

6、给出要素禀赋与要素密集度的价格定义,并解释要素禀赋理论(H-O定理)。

答: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本国工资w和利率r的相对价格w/r低于外国,则本国为劳动相对丰富国家,外国为资本相对丰富国家。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给定任一相同的要素价格w/r,在该要素价格下,X生产所使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小于Y生产所使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那么商品X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而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则是由要素供给比例、即要素禀赋不同决定的。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禀赋决定的。

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因此,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7、如何理解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珀-萨谬尔森定理)?

答:

某一商品(劳动密集产品X)的相对价格上涨,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劳动)的实际价格或实际报酬(工资率)上升,另一种生产要素(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利率)则下降。

这就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也叫斯托珀-萨谬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Theorem),它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引申。

由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可以引申出另一个结论,即国际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这意味着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利,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8、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有何区别?

答: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1)金银货币就是财富;

(2)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国内的流通领域只能改变财富的分配,不能增加货币量,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增加货币量,增加财富;(3)必须保持贸易顺差,才能保证更多的货币流入本国;(4)国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限制进口和扩大出口。

早期重商主义也称重金主义,流行于15~16世纪,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W.stafford,1554-1612),他认为一切进口都会减少本国货币,因而在对外贸易中主张“多卖少买、最好不买”的原则,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流行于16~17世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ThomasMun,1571-1641),他反对早期重商主义禁止金银输出的思想,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手段,但必须保证贸易顺差。

其主要观点是:

“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

9、试述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

答:

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通过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系统地提出了保护幼稚产业的学说。

李斯特认为,“比较成本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古典学说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未予以重视。

李斯特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提出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产业,以免税或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他主张保护的对象是将来有前途的幼稚产业,而农业、没有竞争对手的工业和已经发展起来的工业则不需要保护。

他提出的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

李斯特的保护贸易学说本身还是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应慎重使用这一理论,如:

在保护幼稚产业时,政府强制性地把资源部分地从出口优势部门转移出来,最终损害了出口的增长;如果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制造业缺乏比较优势的话,一段时间的保护并不能为制造业创造出竞争力,反而使低效率的制造业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再要取消保护就困难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保护政策的实践并没有缩短与发行达国家的收入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